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259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孝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20—2020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題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大隐”与“小隐”的说法具体出现于什么时候,很难确定。

据文献记栽,最早提出“大隐”“小晗”的是晋代的王康琚,他在《反招隐诗》中说:

“小隐隐陵薮,大晗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后来,唐代白居易又提出了“中隐”,他在《中隐》诗中说:

“大隐急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陡,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这样,“大隐”“小德”“中隐”的说法就齐全了。

②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隐”“小隐”这种观念应该产生于魏晋时期,而且与魏晋玄学有关。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儒道互补,玄学家们流行以儒释道之风,即用儒家的观念去设释道家的经典。

当时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孔老高低的问题。

儒家创始人孔子与道家创始人老子,两个人都是圣人,但他们的境界到底懒呢?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老子地位大大提高,按说玄学家们作为道家人物应该更推崇老子。

但自汉武帝以来,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已经确立,若是老子超过了孔子那么,孔子的地位就会损。

面对这样的神选择,玄学们最终认为是孔子的境界更高一些,原因是老子“有为”,而孔子“无为”,“有为”就不完善,只有“无为”完善。

老子一方面说“道可道,非常道”,却说了五千言,这是自相矛盾;孔子则不同,他不仅“述而不作,而且极高明而道中庸”,真正做了“无为而无不为”。

③孔子游列国,汲汲于事功,怎么能说“无为”呢?

魂晋玄学家所说的“无为”,在他们看来,刻意追求无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有为,无行为,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不圆满的。

他们把有为归于身体或行为,把无为归于心灵,孔子这样的圣人,是外有为而内无为,真正达到了“无为无不为”,当然境界比老子高。

虽然圣人日理万机,但内心永远清净,任何外在的琐事,都无法干扰其内心的清净。

从外在行为来看,圣人就是

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人物,而从内心来看,他又是—位保持清静的道家隐士,从而把儒道两家的圣人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更伟大、更圆满的圣人形象。

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这就是重心而轻身。

身、心两者比较起来,心永远比身重要,当然修心也重于修身。

按照这样的一种理论,“隐”就可以分为“身隐”与“心隐”两种。

所谓“身隐”,是指虽然身体躲进了人迹罕至、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但心里却不一定能获得清净,对于这样的隐士,我们可以称他为“身隐者”。

所谓“心隐”,是指身体并没有躲藏起来,仍然在市朝,但心灵却达到了清净状态,世间的任何琐事都不足以打乱其心中的清净,对于这样的隐士,我们可以称他为“心隐者”。

藉于心重于身的传统,所以人们认为,心隐者高于身隐者,心隐才是隐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之为“大隐”,相比之下,身隐就低于心隐,可以称之为“小隐”。

1.下列关于“大隐”“小隐”和“中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代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中提出了“大隐”“小隐”,这是最早有关这种说法的文献记载。

B.唐代白居易又在《中隐》诗中提出了“中隐”,的说法,如此-来,“大隐”“小隐”“中隐”说法臻于齐全。

C.白居易认为,“大隐”住在喧嚣的“朝市”,“小隐”进入冷落的”丘樊”,二者远不如“中隐”恰到好处。

D.“大隐”“小隐”这种说法具体应该出现在魏晋时期,它们的产生与魏晋玄学有很大的关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老子地位大大提髙,玄学家们作为道家人物,心中更推崇老子,因此,他们认为老子地位高于孔子。

B.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已经确立,玄学家们最终认为孔子的境界比老子更高一些。

C.玄学家们认为,老子“有为”,孔子“无为”“有为”不完善,“无为”才是真完善。

孔子“述而不作”,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D.“有为”是就身体或行为而言,“无为”是就心灵而目’虽然孔子周游列国,汲汲于事功,但这是外在的行为,并非内心。

3.第四段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广个特点,这就是重心而轻身”,又说“藉于心重于身的传统”。

请据此判断,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修心重于修身。

B.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身隐低于心隐。

C.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无为高于有为。

D.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大隐高于小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①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昊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嫩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

“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②“什么话呢?

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④“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⑤“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响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责处哪儿,你就说鄙藉四川。

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⑥“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漸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止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⑦“你看他见着大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⑧“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⑨“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

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

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⑩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

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⑪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⑫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

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席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儿子,往往说:

“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

”有时还加上说:

“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⑬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

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

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

“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

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⑭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

他说除了橘子、广枚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层核儿,单单忘了长肉。

他说鋪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股鲜味。

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⑮他沉默了-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力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⑯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

”我迎合着老先生的章思。

⑰“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迻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老先生说。

⑱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⑲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人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5.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6.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①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盲。

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

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

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

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毀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

1884年11月,左宗裳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敗绩。

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

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②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

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

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

I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

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

戌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

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

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

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作”,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又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遣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

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

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

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

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③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

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将旋风光。

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记在心头。

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

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

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

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

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

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

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

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

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半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界泰斗”。

④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

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

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

天下屹屹,忧心如捣。

无暇作谑,但有深悲”。

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

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7.下列材料是林纾被誉为“译界泰斗”的原因,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林纾的翻译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文化,引起了巨大反响。

B.林纤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C.林纤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非常明朗。

D.林纤在译坛上耕転十六七年,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马尾港的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C.林纤十分喜爱西湖的腾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被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D.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9.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文屮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頗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鸟廉賴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成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願吾念之,僅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B.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湘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C.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湘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D.而蘭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在商周时期是指城邑,一个城邑即是一国。

在西周指分封的诸侯的封地。

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库侯们纷纷僧越称王,也称国。

B."上卿”是古代官名。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C.“刎颈之交”通常是指岁数、辈分有差距、但友情很深厚的朋友。

多指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友情。

D.“宾客”在文中是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他,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其深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

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叙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雨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对下列诗歌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额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使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侧,动人心弦。

D.结尾的两句写出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E.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5.请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②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

③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

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厘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这句诗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幸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图书大厦里,一本本厚厚的语法书,虽然详细,但也繁琐,千万条语法规则实在令人望而生畏。

②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③他在大会发言中说,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对他人的危难隔岸观火,势必会招致各方舆论的抨击。

④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⑤尽管我们的方案这次没有获准,但只要其设计科学可行,论证无懈可击,就能引起上级的重视。

⑥园丁康居工程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

B.手臂上戴着“五道杠”的少先队武汉市总队副总队长黄艺博一夜之间红遍网络,也让武汉市存在了22年的少先队“五道打”忽然成为舆论焦点。

C.社科院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望子成龙”是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生活中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为何时有发生。

D.五一期间,大批游客涌进了千岛湖景区,其中海瑞祠、五龙岛等景点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进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19.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

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侯。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A.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②,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20.下面是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一幅对联,其上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下联进行适当的参照和调整。

(5分)

上联已被打乱为:

苍茫古意,看云山四壁,剑外青来,引袖拂寒星

上联调整为:

下联为: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鲁迅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

“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