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20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下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此,在外

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多必然带来货币供给的增加,当货币供给超过实

体经济的需求数量时,泡沫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一)日本的经济泡沫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持续的贸易盈余,1986年达到了整个80年代的顶

峰。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外汇储备开始激增,从1985年到1989年,日本的外

汇储备增加了2.6倍。

而当这些外汇储备无法被中央银行冲销干净的情况下,它们就会

进入银行体系,从而象高能货币一样进行无限的信用创造。

从1980年到1990年,日

本的国内广义货币供给和国内信贷分别增加了125%和127%,国内信贷占GDP的比例

从1981年的200%上升到1989年的265%。

货币增长刺激了日本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

格的暴涨。

从1985年到1989年底,日本股票价格大约上涨了3倍,而不动产价格和

土地价格上涨更为厉害,在1990年初,按当时的价格,用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而

2

用日本皇宫一带的土地则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

为了阻止泡沫的进一步膨胀,日本央

行在1988年5月开始提高利率,到1990年6月份,货币市场利率重新攀升到8%的水

平,泡沫迅速破裂,从而将日本带入到失去的十年(LostDecade)。

(二)中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繁荣

 进入21世纪,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归于平静,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迅速发展,

突出的表现就是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

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的

经常项目顺差从205亿美元扩大到3718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从不到1700亿美元增

加到1.53万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800%多。

 由于直到2005年7月之前,人民币一直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此随

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必须不断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

定。

虽然央行进行了频繁的冲销干预,我国的外汇占款仍然增长迅速。

2000年,我国

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大约为1.43万亿元人民币,而2007年增长到12.8万亿元,也增长

了近800%。

 同时,国内的货币供应也在迅速增长。

尽管这段时期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2年初开始加息一直到2008年),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货币供给(M2)增速一直

在15%以上,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了200%,而国内信贷也增长

了186%。

3

 然而,在货币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

这说明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际的生产与消费领域,而是进入了资产投资渠道,这

推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繁荣。

从2005年到2007年,中国的房价大约上

升了20%,而中国股市在最高点则上涨了370%(图3),中国的房地产尤其是股票市场

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正当中国政府着手进行治理之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从而

使这场泡沫还未成型便自行消散。

 四、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中心国家视角

 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而美元又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这使美联

储充当起世界中央银行的角色,向世界提供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的资产,这被

戴高乐(DeGaulle)称为美元的过度特权(ExorbitantPrivilege)。

 由于大量资金的流入,美国的长期利率和实际利率不断走低。

在上一次的加息周期

中(2004.62006.6),尽管联邦基金利率不断提高,但是美国的长期利率如10年期国债

收益率却不升反降,这造成了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倒挂,被称为格林斯潘之谜

(GreenspansConundrum),尽管联邦基金利率经历不同的升降息周期过程,但是长期利

率和短期实际利率却不断降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990年的8.55%降到2000

年的6.03%,再进一步降低到2007年的4.63%。

短期实际利率虽然波动较为激烈,但

是整体水平已经是相当的低,且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4

(1997/98)。

毫无疑问,实际利率的降低说明了美国国内资金的充裕,而这部分来自于

国际资金向美国的涌入。

 国外资金的充裕供给使得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必然造成美国金融资产的

相对供给不足,这将引起两方面的后果。

第一,对美国资产的过分追逐,容易造成相

关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

第二,在需求过旺的刺激下,美国金融资产供给质量将会下

降。

 首先,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上涨。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

长,美联储从2000年6月开始到2003年7月,短时间内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迅速

降低到1.0%。

在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同时国际资金不断涌入美国金融市

场,造成了美国资金利率的降低和货币供应量的过度膨胀。

从1990年到2007年,美

国基础货币(M0)和广义货币(M2)分别增加了180%和127%,国内信贷增长了200%。

从货币和信贷占GDP的比例来看,尽管从1990年到2007年,基础货币占GDP的比

例只增加了1%,但是国内信贷却经历了急剧的扩张,尤其是在1997年之后,国内信

贷占GDP的比例增加了24%,在2007年已经超过100%。

 大量学者研究了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那就是

流动性过剩将会造成资产(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上升,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溢出效应。

近10年来看,美国经历了两次较为激烈的资产价格上涨。

第一次是2000年左右的互

联网泡沫,这主要表现在股票价格的上涨上,从1997年到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大

约上涨了157%。

这主要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使得国际

5

资本重新回流到发达国家。

第二次的资产价格上涨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互联网泡沫

破裂促使美联储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国际资本也从股票市场转移出来,寻找新

的投资渠道。

这直接催生了房地产市场泡沫,从1997年到2007年,美国住房价格大

约翻了一番,同时股票市场也出现反弹(图4)。

 流动性过剩意味着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金融产品,这一方面必然造成相关资产价

格的上升(图4),另一方面,在需求过旺的情况下,容易引发资产供给质量的下降。

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在房产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住房抵押贷款

机构开始放松贷款人的借贷条件,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次贷产品,然后再经过资产证券

化变为次债产品(住房抵押贷款债券,RMBS),并衍生出其他金融产品。

而在流动性过

剩的情况下,次债及其相关产品的销售不成问题。

因此,在流动性的支持下,房地产

价格不断上升,同时,所创造出来的次债产品也完全被市场吸纳干净,这种情况一直

持续下去,直到流动性发生逆转。

为了易于销售,大部分次债产品往往再次进行资产

证券化,变为担保债务凭证(CDO),CDO经过不同的变种(典型过程如在CDO的基础

上再CDO(CDO2),理论上可以无穷),将借贷人存在的违约风险无限的放大与扩

展。

从需求方来看,在美国国债产品收益下降的情况下,国际投资者开始倾向于购买

这种高收益的结构产品。

从2005年一直到次贷危机爆发,美元CDO发行几乎翻了两

番。

 由于金融结构产品(如CDO)具有明显的信息非对称性特点,这使得投资者不能对这

些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状况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一旦条件发生逆转,投资者便会迅

速将这些产品抛售以降低损失,如果市场上所有参与者都这样做的话,这就发生了流

动性的逆转。

6

 2004年6月美联储开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就在同时房产价格止稳回落,这直

接刺破了房地产泡沫,并使市场的潜在风险完全显露出来,最终促成了次贷危机的爆

发。

次债产品供给(如CDO)开始大幅回落,同时次债市场的支持资金(如资产支持商业

票据(ABCP))大幅减少。

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危机逐渐从次债领域蔓延到良债领

域,并发展成为金融危机,美国大批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全球五大知名投行已经集体

从华尔街消失,同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这次流动性逆转过程中,外国投资者流入美国的资金在危机发

生前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图5)。

外国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券与票据和长期机构债的

每月净购买一直维持在200亿美元上下,虽然一直存在着较为剧烈的波动,但是在危

机发生后,并没有出现明显且持续的下降趋势。

这说明在美国国内出现流动性紧缩的

情况下,来自国际社会的流动性并没有减少的迹象,这再一次说明了全球资产短缺

和美元过度特权的影响。

因此,在美国国内情况发生好转的情形下,这些来自国际

社会的流动性仍会像以前一样,推动下一个泡沫的产生。

 五、总结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仍属于美元本位制。

由于美元供给的限制条件不复存

在,这使得美联储在不考虑美元国际外部性的情况下倾向于扩大美元供给。

同时,牙

买加体系下由于不存在金本位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这就

7

更容易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现象。

以上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全球美元供给的

迅速增长,并为储备货币吸收国带来巨大的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蕴含下巨大的经济

风险。

 然而在另一方面,全球美元资产必然要回流到美国,因此全球美元的过多供给在最

后必然要表现为美国国内货币的过多供给,同时,伴随着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美

国国内的流动性开始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刚刚经历了股票市场价格泡沫,充足

的流动性便集中到了房地产市场上,这推动了房产价格的急剧上升。

在房价上升,同

时国际社会对于金融资产的强烈需求下,这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放心大胆地创造与房地

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

而金融资产质量下降成为流动性逆转的诱发条件,一旦条件

改变,市场的过度反应将会造成整个市场的崩盘。

 由于担心通货膨胀,美联储在2004年6月开始加息,这加剧了次贷相关者的还贷成

本,次贷的风险开始累积。

在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风险终于在2007年夏天完全

释放出来。

危机首先造成次债产品的崩盘,并传染到优良债券市场,进而引发全球性

的金融危机。

 同时危机的爆发也引起了全球性的流动性紧缩。

从美国国内来看,流动性紧缩源于

美国货币供给的减少(美联储加息),同时国内相关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货币需求的增加

(尽管后期美联储降息增加货币供给),但是从外部情况来看,外国投资者(特别是官方)

对于美国市场的资金注入并没有减少,它们仍然在美国寻找着新的投资机会,因此一

旦美国经济情况发生逆转,它们将会为下一场泡沫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8

 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向我们启示,尽管泡沫的产生与破裂主要是由于美联储的货币

政策造成的,但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所造成的金融状况失衡也是个中原因之一。

解决

之道除了要大力发展各国的金融市场之外,就是要改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否则危

机的爆发只是国家的不同与产业的差别。

 参考文献:

 张明,覃东海,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J1,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12):

6166。

 张明,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J],世界经济,2007,

(1):

4455。

 王洛林,余永定,李薇,日本的通货紧缩[J],世界经济,1999,

(2):

3238。

 ,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美元仍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不同程度地

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同时美元也是大多数国家进行本币干预的对手货币。

9

 但是,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元供给已经不再受到黄金供应量的限制,而是服务于美

国国内的经济目标。

因此,美联储在未考虑到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而带来的外部性时,

必然会造成美元的过多供给,这造成了全球储备资产的迅速扩张。

据IFS和COFER的

数据,1948年到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夕,全球储备资产大约只增加了

160%,而从1969年到1989年,全球储备资产则增加了1386%,而从1969年到2007

年则近乎增加了10000%。

 同时,在现行的美元本位制下,由于缺少像金本位体系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

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这使得一国的国际收支更容易出现失衡现象。

而正是通过这种

失衡,国际储备资产得以成倍创造,并从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断向

外围国家(储备货币的需求国)输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逐渐

扩大,同时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大量美元涌入世界各地,这带来了全球性的

流动性过剩,同时大量美元最终又回流到美国,这相应造成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

剩。

这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所爆发的几次危机的共同背景(包括拉美的债务危

机、日本的经济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以及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等)。

 二、美元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Dooley等人指出,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存在着三大功能区:

贸易账户区、中心

区和金融账户区。

贸易账户区主要包括亚洲国家,他们主要以美国为出口市场,同时

维持汇率低估,积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储备又大部分以购买美

元债券的形式重新回流到美国。

金融账户区主要包括欧洲、加拿大以及拉丁美洲等,

10

这些地区的国家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变动不大。

是这些国家的私人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因此他们对美国保

持着金融账户逆差。

而中心区的美国则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支配地位,由于有来自贸

易账户地区的外汇储备回流和金融账户地区私人资本流人的支撑,这使得美国的经常

账户逆差得以维持,且规模越来越大。

张明和覃东海将以上三个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

模式表示为图。

 通过图1,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两个特征:

 第一,通过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美元,而贸易盈余地区则积累了大

量的美元资产。

 tips:

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本文讲述了关于公司对外担

保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摘要:

有限责任公司制是20世纪经济领域伟大的发明,它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贸活动过程中,借贷、买卖等都可能涉及到对外担保。

部担保法的出台改变了许多公司企业的运作方式和风险预防模式。

中国公司法出于对

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对于公司对外担保作为了程序性的限制规范,欲通过股东会或董事

11

会这样的集体决议方式来对公司对外担保作出限制。

限制必然带来不便,如何在限制与

交易便利之间达到利益衡平,以维护交易人、公司股东、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均衡。

 关键词:

公司对外担保;

利益衡平;

交易便利

 概述

 有限责任制度是20世纪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作为有限责任制度的载

体公司已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深入人心。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对于整个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公司内部责权机构的构建则对于整个公司治理亦是

举足轻重。

 一、成文法的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16条共有3款,全文为:

公司向其他

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

议;

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

规定的限额。

12

 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前款

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

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第1款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程序要件是由公司的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

事会决议,同时如章程对于限额有规定不得超过其限额。

首先,该款明确公司对外提供担

保需由法定的公司机关作出决议,即有且仅有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可以作为有权

机关决定公司的对外担保,其他任何法人机关诸如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等均无权作

出。

而公司章程则有权在法定的公司机关范围内择一作为担保决议的决定机构。

同时

公司章程可以对担保限额作出规定。

 第2款、第3款则规定公司对于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则必须通过股东会或

股东大会决议,且对于决议的程序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公司法第16条规定对于担保权人的效力

 依据公司法第16条所规定有关担保的程序性规定,如果担保权人在未满足有关的程序

性规定时,而和作为担保人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等签署了有关担保协

议,或者进一步加盖了公司的公章,在此时如何判断担保协议之效力?

13

 首先,公司法第16条之规定,属于程序性的规定,但其规定为法定,其是作为国家立法机

关制定并公布的法律,推定在国家范围内被每个主体所知悉。

此法律规定区别于公司自

理所确定的章程中的规定,简单言之,法律得拘束所有主体,但公司章程依据公司法第11

条之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正因为此,

现在公司法对于公司对外担保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区别于公司通过其法人自治在章程中

形成的规定,所以作为担保权人应当知悉法律对于公司担保的限制规定。

 其次,法人之本体,则为社会的组织,故具有法律的固有之机关,由此而活动法人之机

关,则非自然的存在,须以法律、法人设立行为,规定其组织及权限。

公司属于法人,中国

的公司治理制度规定公司可以设立,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执行董事或董事会,监事或监事

会,同时中国的法人制度中有设立有法定代表人这一法人机关。

其中股东会和股东大会

是公司的权力机关,执行董事或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监事或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

关。

而法定代表人依据民法通则第38条的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

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所以依据公司法之规定,对于公司对外担

保事项有权作出决定的机关是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其他任何机关无权作为代理

机关对外作出代理行为。

 第三,从利益分析来看,对于该条款的适应问题,事实上是对于担保权人与公司股东、公

司其他不特定债权人之间的利益衡平问题。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有

限责任公司,另一种股份有限公司,前者在资合的基础上存在较大人合性,而后者原则上是

比较偏重于资合,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更能体现这样的资合性质。

在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存

14

在一定的人合性且公司规模等一般相比较股份有限公司较小,但股份有限公司其股东人

数可能较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大,其企业经营往往涉及众多债权人利益等。

所以在衡平两

者利益时应当有一定的考虑。

 结合上述因素,担保人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等签署了有关担保协议,

或者进一步加盖了公司的公章,此时该担保协议不具有拘束担保人的效力。

理由如下:

 第一,在此时可以认定高级管理人员代理权滥用。

因为法律已经明确了公司对外担保

的要件,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其未在要件满足时即签署担保协议,显然是存在过错,故认定其

存在代理权滥用。

此种情况同样并不符合表见代理之规定,亦不得据此而主张维护交易

之稳定。

有人认为第三人必须积极地知道了代理权的滥用,才能认为第三人不应受法律

保护。

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第三人应当知道代理权的滥用即可认为第三人不应受法律

第一种观点的不足在于,积极的知道几乎是无法证明的。

而第二种观点则会给法

律交易增加过重的负担,因为他给第三人设定了调查内部关系或者甚至探究被代理人真

实利益的义务。

这即是说代理权的滥用对第三人而言必须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人根据其

知悉的一切情形,只要不是熟视无睹,就不可能不知这种滥用。

 第二,就担保权人而言,其亦存在过错,盖因法律已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外担保的要件,担

保权人未核实要件,而与明显无代理权的高级管理人员签署协议,显然不得认定其为善

意。

同时考虑实际利益者,原则上担保行为与实际经营并无关系,担保人在担保行为中并

不得益,即便获得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亦不过是获得相应的可能的补偿对价而已,公司高级

管理人员签署协议显然是使公司陷入不利益之虞。

而担保权人则通过担保行为,获得的

15

债的保全或是取得担保物权,对于债的清偿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其获得之利益是明显的。

由此从利益价值衡平而言,对于加强担保权人的注意义务是恰当的。

 第三,如前述,公司作为微观经济的主要组成,其社会意义重大,作为第三人的担保权人

其本身确有利益存在,而作为公司的股东以及其他债权人而言亦存在利益。

法律直接所

规定对于代表权之限制,以应保护的法人之利益较善意第三人交易安全上之利益更为重

大,此时不复保护善意第三人。

事实上法律所定之限制,应当推定所有主体知悉,故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