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50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docx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第二、句式和章法。

以四言为主,共有6591句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

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序》)明谢榛说:

“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

赋:

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中是直陈事物和情志的艺术。

•《诗经》以赋体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意在言外;写景状物,能够表达形神俱似,情景交融;叙事,可以铺陈叙事,也可以运用对话、反问等方式,灵活多样。

比:

一种是纯比体的,如《硕鼠》;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文中运用比喻和比拟。

如《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

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

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

•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不能把赋比兴完全分开来看,大多是赋中有比,通篇用兴的诗没有。

第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

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经》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

音乐效果

加强主题

层层递进

《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

《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

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

对偶,如《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河广》“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

《文心雕龙·夸饰》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

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

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诗经》的意义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

•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离骚》及《九章》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

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

陈子昂感叹齐梁“风雅不作”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四、比兴的垂范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比兴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

史记人物塑造特征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

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说:

“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

《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我们说先秦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

“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西汉初政论散文取得很高成就,特点:

(1)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2)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文章感情充沛。

(3)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饰渲染,有纵横家遗风。

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良传统,研究现实政治问题,文风纵横驰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代表作家:

(1)贾谊前200-前168,是荀子的再传弟子,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被贬长沙王太傅。

有作品五十八篇,刘向编为《新书》,现已不全。

贾谊最著名的作品是《过秦论》,“过”有两种解释:

指责;秦的过失。

一般取第二种解释。

该文开史论之先河,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

分析秦统一六国而又迅速灭亡的原因;

中篇:

剖析秦国建立政权之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

下篇:

说明秦王子婴在陈涉吴广起义时不能审时度势缺乏驾驭时局的能力。

(2)晁错?

-前154代表作《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主张募民备塞防御匈奴入侵,并关注人民的贫困生活及其原因。

西汉后期政论散文值得一提的有桓宽的《盐铁论》。

汉赋的美学特征:

(一)、以大为美

首先,汉大赋大都篇幅宏大。

同时代的骚体赋、诗赋一般比较短小,而大赋结构宏大,气势恢弘。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三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无不是结构宏伟、千言以上的长篇巨制。

其次,汉大赋所观照的对象宏大夸张。

汉大赋在选材上大都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极力渲染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如《子虚赋》中言楚地之广时,先言云梦之泽: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

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

”九百里之泽都是小的,楚地之广阔可想而知。

像这样的例子在汉大赋中俯拾皆是。

(二)、以丽为美

汉大赋的辞藻莫不繁褥华丽,恣肆铺陈。

对某一对象以繁富褥丽的辞藻从多维的角度进行不厌其烦的铺陈夸饰。

如形容“郑女”衣着的华美时写道貌岸然:

“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紵缟;杂纤罗,垂雾縠;襞积褰绉,纡徐委曲,郁桡溪谷。

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襳垂髾。

扶舆猗靡,翕呷萃蔡;下靡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

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司马相如《子虚赋》)刘勰品评枚乘的《七发》时说:

“枚乘攡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又说:

“观枚乘首倡,信独拔而伟丽矣。

”(《文心雕龙·杂文》)他还评价司马相如:

“洞入夸艳,致名词宗;然覆取精意,理不胜辞。

故扬雄以为‘文丽用寡者长卿’。

”(《文心雕龙才略》)汉大赋这种恣肆铺陈、富丽繁饰的文风,其实主要体现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的应用上,这表现出了汉代辞赋家们在文学修辞上的自觉,也是今人认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提前到汉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这样评述汉代艺术作品和大赋的美学价值,他说:

“汉代文艺尽管粗重拙笨,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汉代造型艺术应从这个角度去欣赏,汉赋也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上林赋》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充分展示了这样的美学情趣: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千、万二字在大赋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足见汉人以巨丽为美的普遍心理。

(三)、以奇为美

汉大赋往往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使所描述的事物显得奇异诡观,从而起到发皇耳目、逞心快意的效果。

《七发》中“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云梦”的山“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

交错纠纷,上干青云。

罢池陂陀,下属江河。

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

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瑊瓑玄厉,碝石碔砆。

其乐则有蕙圃:

蘅兰芷若,芎藭菖浦,江蓠蘼芜,诸柘巴苴。

其南侧有平原广泽:

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葳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茛蒹葭,东蘠雕胡。

莲藕觚卢,菴闾轩于。

众物居之,不可胜图。

其西则有涌泉清池:

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色蛟鼍,瑇瑁鳖鼋。

其北则有阴林:

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芬;其上则有鹓鶵孔弯,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曼蜓貙犴。

”(《子虚赋》)其它大赋名篇中类似的描写比比皆是,都显得瑰玮而触目惊心。

从这方面看,汉大赋是深得庄子遗风的。

《庄子》里肩吾听到庄子《逍遥游》瑰丽的夸张与想象时,曾称其为“大而无当,经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其奇异可想而知。

(四)、以工为美。

汉大赋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首位用散文,中间用韵文。

“韵文以四言、六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七言,以及更长的句子。

”(褚斌杰《中国文体概论(修订本)》第三章赋论)如《七发》中描写游猎的情形:

“于是榛林深泽,烟云暗莫,兕虎并作。

毅武孔猛,袒裼身薄。

白刃磑磑,矛戟交错。

收获掌功,赏赐金帛。

掩苹肆若,为牧人席。

旨酒嘉肴,羞炰脍炙,以御宾客。

涌触并起,动心惊耳。

诚必不悔,决绝以诺。

贞信之色,形于金石。

高歌陈唱,万岁无斁。

此真太子之所喜也,能强起而游乎?

孟子散文的特征

(一)长于论辩,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孟子》散文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孟子曾说: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欲设的结论中,是对方哑口无言、心悦诚服。

  其次,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雄辩的另一个表现。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之气”,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同时,《孟子》中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叠句等写作手法,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之“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二)善抓典型,长于譬喻,寓言说理 

首先,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

这个事例既证实了齐宣王具有“不忍”之心,以便投合进而引导其心理,使游说能够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下去,也十分明白浅显地说明了仁爱保民、人人可为的道理。

  其次,“孟子长于譬喻”,使得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后汉赵歧在《孟子注••题辞》中即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区别,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喻(《齐桓晋文之事》);为了说明应当学习高明的道术,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为喻(《许行》);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

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形象生动。

  再次,《孟子》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有名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长”(《公孙丑上》),“齐人乞墦”(《离娄下》),“弈秋诲弈”(《告子上》)等。

这些寓言本身就写得精粹生动、形象传神。

如《齐人乞墦》篇幅不长却把齐人的夸口、洋洋得意和无耻揭露无余,也活话出其妻妾怀疑、羞愧的心态和哭骂的形态,实现了对“求富贵利达者”的辛辣讽刺。

(三)语言明畅,平实浅近,精炼简洁

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相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颖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首先,《孟子》极少多余的句子,应该重复的便重复,应该省略的便省略。

如果文中有繁冗的句子,不但对说明道理有妨碍,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厌烦,自然文气不顺,削弱了说服力。

《孟子》行文利落,不但善于省略可省的文句,而且一句中有可省的字也省去。

  其次,《孟子》中的文章善于用顿挫跌宕法,使文句不吊滞而波澜起伏。

如《百里奚自鬻》初用“可谓智乎”,再用“可谓不智乎”,然后用“不可谓不智也”作一小结;最后再问“可谓不智乎”,结论“是不贤而能之乎”。

除“不可谓不智也”用双重否定做肯定叙述句外,其余都是“可谓”开始的反问句。

这样文章就不会平铺直叙,而是转折有致。

古今中外,凡是足以传后的作品都有独特的风格。

《孟子》的风格以气胜,正如苏辙所说:

“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另外,孟子善于辞令,以凌人的盛气加巧辩的辞令,自然就形成《孟子》特有的风格。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

(1)人也,亦

(2)不详(3)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5);每有会意(6),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7)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饮辄(zhé)尽(11),期在必醉(12)。

既醉而退,曾(zēng

  )不吝(lìn)情去留(13)。

环堵萧然(14),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5),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6),晏(yàn)如(17)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8)示己志。

忘怀得失(19),以此自终(20)。

赞(21)曰:

黔娄(22)(qiánlóu)之妻有言:

“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23)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4)?

衔(xián)觞(shāng)赋诗(25),以乐(26)其志(27)。

无怀氏(28).之民欤(yú)?

葛天氏之民欤(yú)?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达到。

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他去喝酒,他总是一醉方休,喝醉了就退去了,从来不有意留下。

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

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赏他说: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

“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

”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满足自己的志趣,他也许是无怀氏时期的人吧?

他也许是葛天氏时期的人吧?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

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

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

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

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

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

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

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

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

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

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

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

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

死时衣不蔽体。

其妻亦有贤德。

“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本文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互动的21课拓展阅读中。

编辑本段语言现象/文言常识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

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

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

旧交,旧友

  今:

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

到,往

  今:

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

有时;有的人

  今:

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

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

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

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

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

  今:

略微

2.一词多义:

  1.以:

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3.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

1、晏如也【......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像】

  5.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

  6.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

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以因以为号焉"用",助词

  2因因以为号焉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也字表判断翻译成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

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

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

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文:

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缺少主语: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

(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

译文:

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

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

(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也”表判断。

意思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编辑本段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黔qián俦chóu觞shāng赋fù

  瓢piáo蔽bì 屡lǚ晏yàn戚qī兹z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