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68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第1章 绪论新.docx

审计第1章绪论新

第一章绪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以及审计主体、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演进历程;

2.理解审计的一般概念和根本性质;

3.明确审计工作所应实现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4.认识我国审计工作的对象、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5.了解和掌握审计监督体系的构成情况;

6.掌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组成情况。

引言审计要担当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新任审计长、52岁的刘家义2008年04月15日出现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研讨会上,这是他第一次在有多家媒体旁听的场合亮相。

尽管媒体都想知道这位审计长会怎样诠释审计工作,也很想知道他会不会延续前任审计长李金华的铁面作风。

但对媒体的追问,他低调地表示,自己刚刚履新,正是少说话多干事的时候。

  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的刘家义1984年进入四川省审计厅工作,随后调入审计署,他先后在审计署成都特派办和审计署机关工作。

有媒体说,正是因为既有地方审计部门工作经验,又有审计署特派办领导工作经验,使刘家义在业务开展上具有“多面手”的优势,在39岁的时候就担当起副审计长的重任。

  与老百姓关注的那些审计大案相比,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并不是个热门话题,但刘家义却很重视这次研讨会,因为参加会议的50多名听众差不多覆盖了我国排名靠前的国有大型企业和银行。

他在讲话中表示,希望内部审计机构要成为所在单位的免疫系统,不仅要成为现实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复核者,更要当好为企业高层提供风险前瞻的瞭望者。

  把国家审计看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刘家义在审计署近期举行的几次工作会议上都表达了这个观点。

他说,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在谈到审计工作的重点时,刘家义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认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产生问题的“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

不同时期,“火源”也不一样,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就不一样。

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

依法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揭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和依法行政;揭示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促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揭露重大损失浪费,推进生态文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刘家义的“免疫系统”论得到了他的前任李金华的认可。

李金华说,审计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最早只是对数据的真实、合法进行考量,之后发展到效益审计阶段,不仅要关注钱花得对不对,更要关注钱花得值不值,而现在审计发展到了新阶段,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前瞻和评估。

  在2008年“两会”期间,李金华被媒体追问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他怎样看待他的继任者,他当时的回答是,他相信新任审计长,并寄予厚望。

(资料来源:

2008年04月16日 《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

徐焱)

审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个社会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审计和会计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其产生之时起,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演化,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比较完备科学体系,为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因此,现代审计在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发挥着越来越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审计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出现了分离,形成委托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之后,是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所谓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关系是指当财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出现了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时,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财产管理者而形成的一种委托和受托关系。

这种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便产生了委托与受托的关系,也即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财产所有者为了保护其财产的安全、完整,就需要对受托管理者承担和履行管理财产收支和结果的经济责任实行监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财产所有者只有要求与责任双方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立的第三者对财产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和评价,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解除财产管理者的经济责任,于是便产生了审计。

这是因为如果彼此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财产所有者自身对财产管理者的监督、检查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因此,对财产管理者的监督检查,客观上要求与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管理者都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来进行,这便是审计工作产生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审计的发展

出于满足社会经济监督的需要,审计以维系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以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为动力,以提高受托单位经济效益和效果为目的,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遵循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在丰富的社会经济实践中得以逐渐成熟与不断向前发展。

(一)审计主体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早期的政府审计也应运而生。

据考证,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就已建立了官厅审计机构-审计局,设有监督官一职。

法国在中产阶级大革命前就设立了审计厅。

英国1314年任命了第一任国库审计长。

美国则于1921年就公布了《预算及会计条例》,并设立了美国会计总署。

(GeneralAccountingOffice,简称GAO)。

而在我国西周设有“宰夫”,秦汉设有“御史大夫”,隋唐设“比部”,宋代设审计司(院)并最早提出“审计”一词,元、明、清的封建政权中同样也设有兼管审计的部门,民国时期则先后设有审计处、审计院、审计部等政府审计部门,目前我国设有审计署。

随着官厅审计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寺院审计、行会审计、庄园审计也得以不断地发展,随着欧美等国跨国公司、连锁商店及大型和特大型铁路、电报、电话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公司内部审计也得以进行与发展。

而我国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开始实行内部审计监督。

并在1985年10月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在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各级主管部门的经济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得到了蓬勃地发展。

民间审计最早产生于英国。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发生,当时“南海公司”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诱骗众多投资者上当,令其股票一度暴涨后又暴跌,最终破产倒闭,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英国议会聘请职业会计师查尔斯•斯耐尔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

1721年,斯耐尔以“会计师”的名义提出了“查账报告书”,从而宣告了民间审计的诞生。

美国的民间审计开始于1883年,由英国会计师传入。

1886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成立,1916年该会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到1957年发展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简称AICP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审计职业团体。

而在我国,1918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并于同年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也获批准成立。

之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

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会计师公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审计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后来由于推行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国的民间审计便悄然退出了经济舞台。

直到1978年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创造了客观条件。

1980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复苏。

1981年1月1日,“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宣告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由财政部批准独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88年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1991年恢复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1993年10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从此我国审计事业开始得到迅速地发展。

(二)审计内容的发展

现代审计在审查内容上主要经历了检查财务收支、证明交易事项、鉴证财务报表、审查经济管理活动等四个阶段。

早期的审计是为了核实一些重要的收支事项,揭露会计差错与舞弊,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使会计重点转移到所有者权益的计算,此时的审计便将重点放在交易事项的证明上。

20世纪初,为满足债权人与投资者了解其发放的贷款和投资是否能够收回的要求,审计重点就转移向判明企业有无偿债能力为目的的资产负债表审计。

20世纪30年代,由于投资者关心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会计报表的使用人也在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还包括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客观上需要对这些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有有效性进评估,于是就出现了经济管理审计。

(三)审计目标的发展

现代审计在审查目标上主要经历过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损益表审计、会计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五个阶段。

在早期的详细审计阶段,审计目标主要为了是查处被审单位会计的错误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在稍后的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目标主要是为债权人提供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大小的依据。

在损益表审计阶段,审计目标主要是为报表使用人提供评价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依据。

在经济效益审计阶段,审计目标主要是为了加强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

(四)审计方法的发展

在审计方法上,审计的发展沿着“账面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的轨迹来发展的。

账目基础审计就是以账目和凭证为审查的出发点,检查各项会计记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账薄加总和过账的正确性、总账和明细账及其会计凭证的一致性。

它在审计方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

制度基础审计就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其可信赖程度,进而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

这种方法减少了直接对凭证、账表进行检查和验证的时间和精力,突出了审计的重点,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它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

风险基础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该种方法能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行为更科学。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性质

一、审计的概念

审计(audit)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按照法规和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一贯性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世界各国的审计界都对审计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在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把审计概念描述为:

“为确定有关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客观地获取和评价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有组织的过程。

1989年中国审计学会提出的审计概念是: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把审计概念描述为:

“审计人员对已编制完成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要方面遵循了特定财务报告框架发表意见。

199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民间审计做了如下描述:

“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审计的性质

审计的性质也即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与国家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一起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监督体系。

但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于独立性方面

(一)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

审计是具有独立性(independence)的经济监督活动。

正因为审计具有独立性,才受到社会的信任,才能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的经济监督活动客观公正。

审计的独立性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独立。

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组织上的行政隶属关系。

此外,审计机构还不能受制于其他部门和单位,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对被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证。

2.业务工作独立。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坚持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公允、合理评价和鉴定。

3.经济来源独立。

审计机构从事审计业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来源或经济收入,这是保证审计组织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

这一方面要求各级审计机构(如政府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的经费要有一定的标准,不得随意变更;另一方面又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要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使其公正、合理。

由此可见,审计监督不同于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经济监督。

财政、税务、工商、银行及证券交易管理机构负有经济监督的任务,但它们的经济监督是直接为国家财政、企业、银行信贷和证券业务活动服务的,其经济监督寓于其业务工作过程之中,不是独立的经济监督。

而审计工作本身一般不与其他专职业务相连,它既可以从宏观的高度对财政、金融、各级政府等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的经营者进行检查监督,因此是一种专门的经济监督活动,具有最充分的独立性。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77年发布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就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从三方面进行了规定:

第一,最高审计机关只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并不受外界影响,才能客观而有效地完成其工作任务,最高审计机关的建立及其独立性的程度应在宪法中加以规定;第二,最高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不受该单位的影响;第三,最高审计机关在财政上应当独立。

(二)审计的权威性

审计组织的权威性是与审计组织的独立性相关的。

审计组织的权威性是审计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

审计组织的权威性由两方面决定:

1.审计组织的地位和权力由法律明确规定

为了有效地保证审计组织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各国国家法律对实行审计制度、建立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力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样就使得审计组织在地位上和权力上的权威性在法律上得到了体现。

如我国的《宪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对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是根据有关法律设置的。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审计组织的法定地位和权威性。

各国的《公司法》、《商法》、《证券交易法》、《破产法》等也都从法律上赋予审计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监督职能。

另外,一些国际组织也通过协调各国的审计制度、准则、以及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审计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专业服务,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

2.审计人员依法执行业务,受法律保护

法律规定,审计人员依法执行业务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业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以独立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第三者”身份进行工作,且取得审计人员资格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规定的严格考试或考核,因而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这就保证了其所从事的审计工作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正因为如此,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社会权威性。

第三节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通常把审计对象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其中被审计单位即为审计的客体,也即审计的范围,经济活动即为审计的内容。

具体地说,审计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不论是传统审计还是现代审计,不论是政府审计还是民间审计、内部审计,都要求以被审计单位客观存在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审计对象,对其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及其效益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便对其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得以认真履行进行鉴证。

我国政府审计的对象,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

内部审计的对象为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

民间审计的对象为委托人指定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

审计对象主要包括记载和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以及相关的计划、预算、经济合同等其他资料。

提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信息的载体,除上述会计、计划统计等资料以外,还有经营目标,预测、决策方案,经济活动分析资料、技术资料等其他资料;电子计算机的磁盘、光盘和进入网络系统的会计资料等会计信息载体。

以上这些,都是审计的具体对象。

综上所述,审计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与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是审计对象的形式,其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审计对象的本质,

二、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体现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功能。

审计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审计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般而言,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三种职能,其中经济监督是基本职能,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是以经济监督为基础而派生出的职能。

(一)经济监督

监督(monitoring)是指监察和督促。

经济监督就是指有制约力的单位或机构监查和督促其他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它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与有效进行检查、督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违法违纪行为和低效问题进行处理,以保证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按规定的轨道运行。

(二)经济鉴证

鉴证(attestation)是指鉴定和证明。

经济鉴证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审核和验证,以证实被审计单位记载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公允和可靠,并按审查结果向审计委托或授权人出具书面证明,以取得审计委托人或社会公众的信任。

(三)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evaluation)就是通过审查验证,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决策、计划、预算是否切实可行,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进行评定,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审核检查被审计的我的经济资料及其经济活动是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

不同的审计行为,有着不同的职能。

审计职能客观地存在于审计之中,但审计职能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审计人员的素质、社会的重视程度和审计工作环境与条件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审计的作用

作用是指对某些事项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审计作用与审计职能紧密相连,是履行审计职能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审计主要有防护性和促进性两大作用。

(一)防护性作用

防护性作用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鉴证,在确保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得到遵守和执行方面所起到的防护和制约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审计单位报出的各种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可靠与否,会直接涉及国家、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

审计依其独立的身份对被审计单位报出的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审核、验证,可揭露出各种错误与舞弊行为,以确保被审计单位对国家法律法规、计划和预算的贯彻执行,以及报出的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的真实、可靠。

这也是审计应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

通过定期的和经常的审计制度,可以对违法和违纪行为形成制约和威慑,从而对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和可靠起到防护性作用。

(二)促进性作用

促进作用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和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加强宏观调控起到建设性的促进作用。

通过审查和评价,确定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并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奋斗的方向;揭示经营管理活动效益低下的方面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促使被审计单位克服缺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审计职能的发挥也可以促进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通过政府审计直接进行经济监督,可以揭示宏观调控方面的失误或不足,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第四节审计监督体系

审计监督体系,又称审计组织形式或审计模式,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设立的,担负着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组织之间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整套组织机构。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由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共同构成。

在审计组织体系中,这三种审计组织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的领域实施审计。

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代,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因而这三种审计组织无论在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安排上,还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均有不同。

对应不同的审计主体,审计可划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三大类,从而形成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一、政府审计机关

(一)政府审计机关的特征

政府审计(governmentaudit)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

政府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经济监督。

最初的政府审计是随着国家管理事务中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为了促使经济责任的严格履行而诞生的。

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

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度的约束。

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政府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

所以,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

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相比,具有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和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等特征。

(二)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

1.政府审计机关的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政府审计机关,因在国家机构中的隶书关系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的审计机关隶属于议会,由议会直接领导,依照国家法律赋予的权限,对各级政府机关的财政收支,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如美国联邦审计总署、英国国家审计署、加拿大审计公署等,它们独立行使职权,对国会或议会负责,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涉。

从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来讲,由议会领导最为适宜。

(2)司法体制

司法体制的审计机关隶属于司法部门,拥有很强的司法权。

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审计法院等就隶属于司法体系,具有审计和经济审判的职能,有很高的权威性。

与立法体制相比,司法体制特别强调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并以法律形式来强化这种权威性,审计人员大多享有司法职权。

(3)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的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赋予的权限,对政府所属各部门、各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