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问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17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学问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问答题.docx

《教育学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问答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问答题.docx

教育学问答题

教育学问答题

1.简述教育学研究走向的新特征。

1.教育学研究问题的领域急剧地扩大;

2.学科研究基础与研究模式多样化;

3.学科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科研究与4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学习教育学对师范生有什么意义?

答:

学习研究和掌握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形成教育思想;有助于师范生提升教育智慧;有助于师范生塑造专业精神;有助于师范生形成专业人格。

3.教育内涵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教师较之学生有明显的文化优势;

3.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4.受教育者具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4.简述教育使命的内容。

1.教育要引导人热爱生命,使热爱生命成为生活意义的不竭源泉;

2.教育要引导人寻找自我,理解生活;

3.教育要引导人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充盈个人生活的意义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4.教育要引导人与环境积极对话,建构与世界的新型关系,拓宽生活空间,践行充实富有意义的人生。

5.理想教育对实践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可以从其具备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三个基本特征加以理解:

一是关注生活,体现教育对现实的关怀;二是关注发展,体现教育对未来的关怀;三是关注生命,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

6.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有哪些方面的体现?

1.教育的民主化;

2.教育的终身化;

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个性化;

5.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社会意义的内涵。

答:

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人的培养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并通过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把其职能引申到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1.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运用。

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国家竞争的提升。

8.教育个人意义的内涵。

1.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2.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9.教育文化意义的内涵。

1.教育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2.教育与文化的传承。

3.教育与文化创新。

10.新课程培养目标在内容要求上有哪些要点?

答:

21世纪对人的素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课程改革的现实起点。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时代的新型公民。

对新型公民形象和素质刻画描述,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中,体现在八个方面:

1.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公民意识;

2.通过课程教学,程教学引导学生确立价值观念;

3.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诗歌归责任感;

4.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6.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2.简述教育与人性关系的表现。

1.教育关注人性。

2.教育引领人性。

3.教育成全人性。

13.学生属性表现在哪些不同的方面?

答:

学生是人,具有人的各种属性;学生是特定的群体,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属性,表现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生成性的人。

3.学生是具有自主性的人。

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

14.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要求。

答:

多元智力理论为教育者关注和理解学生存在的价值、教学方略的变革、教育评价的多维视角提供了新的依据,在理解教育、理解学校和理解学生是要把握以下几点:

1.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课堂生活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3.评价学生应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

15.学生在教育方面享有哪些权利?

答:

联合国主张:

教育是所有儿童的一项人权;教育制度要体现对儿童人权的尊重;开放人权教育。

学生的权利表现在:

1.受教育权

2.受教育的保障权

3.受教育的自由权

16.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履行哪些义务?

答:

国家现行的教育基本法,把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义务概括为: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17.学习的个体与社会意义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人类的学习是接受经验、知识和文化的手段,知识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以来与学习;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学习活动,正是把人类所建树的一切经验、知识和文化成果,都用于实践,一改变每一个体的行为,给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文明服务。

学习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的终身都伴随着学习。

学习的环境条件和态度能力,影响甚至接顶着人的发长前途和命运。

学习是社会发长的强大推动力,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学习已成为一种生存的反复市和生活的方式。

我们必须意识到:

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积极的作用和改造环境的手段;是促进人的心理成熟与发展繁荣手段;学习就是人的一种生活。

18.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答: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3.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4.竞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5.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6.符号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

19.新课堂倡导的发现学习有什么本质特点?

答:

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20.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答:

自主学习是自觉、主动、独立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的重要特点是学习的主题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核心平治是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

他主学习是手外界规范控制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特点是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他主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答:

1.教师专业化是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3.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4.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

22.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门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

作为专业人员,教师要履行职责,胜任工作,就必须具备一系列内在的专业素养,包括:

1.教师的专业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

3.教师的专业道德

4.教师的专业情意

2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答: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经历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理论,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时间长短因人因环境条件而宜。

24.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各不相同。

1.进入师范教育前的影响因素。

2.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

3.任教后的影响因素。

25.教师的角色的内涵及其体现。

答:

教师角色是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职业地位与身份及行为模式的体现。

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

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饯行者。

26.概括现代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内涵。

答:

在当代社会,教师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即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教师角色特征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7.教师专业行为及表现。

答:

1.教师的专业行为是指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变化。

这些行为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显形式,又是教师专业水平的综合体现。

2.教师的专业行为的表现;: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启发、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8.试分析新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对教师专业生活的要求。

答:

当前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拓宽了教师专业实践的空间,也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生活。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生活的要求是:

1.全心投入。

2.用心创造。

3.潜心研究。

4.真诚合作。

5.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9.关于课程定义的不同理论观点。

答:

1.根据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

2.根据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

3.根据课程的层次或结构曾面来界定。

30.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答: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各种活动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其特点是分科开设,内容以相应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组织,外在于学习者的各人生活。

31.关于课程内涵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32.试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

答:

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不然选择。

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33.可以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对课程类型进行划分?

答: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4.简述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

答:

1.学科课程:

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最广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是传承人类的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提高教训效率,它的局限性在于:

容易导致轻视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方法。

2.校本课程:

是学校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本校的实际编订的课程,包括通过选择、改变、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也包括学校独立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其特点是符合社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开发教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宗旨是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

35.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答: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明确各学段的课程设置;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强调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改革,推行“双证”的做法。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表现在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36.课程标准应由那些部分的内容构成?

答: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37.课程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答:

课程标准力图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从而有利于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恰当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8.如何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答:

1.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2.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和由此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感情和正确价值观;

3.关注的是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如何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9.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从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从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3.从教师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40.课程资源有哪些不同分类?

答:

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3.根据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新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4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

1.共享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实效性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42.以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哪些方面的工作要求?

答:

应根据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具体工作是:

1.进行课程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库;

2.进行课程资源分析——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的应对策略;

3.进行课程资源规划——促进和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43.教学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答:

教学的地位: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与任务,都必须通过教学途径实施和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状况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并由此影响社会发展,教学工作是学校社会职能发挥的重要基础;教学是传递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最有效手段。

教学的作用:

发挥着核心作用。

44.简述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

答: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关系有许多复杂的表现状态。

其中最本质、最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相长”,即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的含义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不但学生得到发展和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45.简述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

答:

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的是知识与智力之间的关系,任何获得知识的过程都要付出一定的智力劳动,知识都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都能对人的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理论的基础,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知识本身就是智力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学习知识过程,同样也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任何形式、内容和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身心的不同变化与发展。

46.简述教师教育性规律的内涵。

答:

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的是教学过程教书与育人两个侧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不是一种暂时的特殊的偶然现象,而是该咯的表现。

教书必然能育人,是因为:

1.书能育人。

2.教书的人能育人。

3.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47.简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的内涵。

答:

在教学中,教起主导作用,学居主体地位。

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两者要有机统一起来,即学是以教为主导作用的学,教是以学为主体作用的教,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促进和实现教学想长。

48.简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索研究,把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有机统一起来,教学实践出“题目”、教学研究作“文章”,两者形成积极的同步反馈效应,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相长;对教师而言,教是输出,研是输入,研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质量,需要教学与研究结合。

49.简述教学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的原则。

答:

教学过程不要拘泥于学科知识内容的框架体系、现成的结论或即定的环境条件,而是要充分地展开和运用教师思维、教材思维和学生思维,三者相互交叉、包含,融为一体,层次强烈活跃的教学思维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智力的发展。

50.简述注重揭示知识整体联系的原则。

答:

1.在教学中应把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客观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网络,有助于学生认思维与运用。

2.应使用学科知识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以突出学科中核心的基本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纵向上的从属关系和主干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培养学生以纲带目的能力。

51.简述言传身教统一的原则。

答:

言传,就是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影响;身教,则是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感染作用。

教师的“师范”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言语、形象和行为体现的。

言传和身教统一,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保证。

52.简述教书育人统一的原则。

答: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工作的特点。

对教师来说,教书与育人必须两者兼顾;没有教书,就谈不上育人;教好书是基础,是育人的必要条件;而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好书。

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两个侧面,其特点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自觉主动地渗透、体现育人的要求。

53.简述各种教学方法的关系。

答:

每种教学法按其本质说都是相对辩证的,他们都即有优点又有局限性,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某一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当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

54.简述直接教学法的种类。

答:

1.讲授法。

2.读书指导法。

3.自学法。

55.简述间接教学法的种类。

答:

1.发现法。

2.独立探究法。

3.研究法。

56.讲授法的涵义、功能、方式与要求。

答:

涵义: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功能: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

2.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全面发展。

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拓展知识深度广度方面的主导作用,讲授法是其他方法运用的基础。

方式和要求:

1.讲述。

分叙述式讲述和描述式讲述;前者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后者语言细腻形象,生动有趣;教师进行讲述不仅要做到通俗易懂,还要力求生动有趣。

2.讲解。

有解说式、解析式和解答式。

讲解的特点是思考性强,从教学内容角度说,要求讲清知识关系,挖掘和揭示知识所包含的思想方法观点;从教师角度说,要求教师讲知识、讲思维方法、讲思想观点、讲思维过程;从学生角度说,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听,不盲目接受,在思考中聆听,在聆听中思考,把听与思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思维的积极活动状态。

3.讲读。

有范读评点式、词句串讲式、讨论归纳式、比较对照式、辐射聚合式;讲读无论是教师读或学生读,都要根据课文内容,注意讲读的语调、语气、语速、情感、手势、面部与体态表情。

4.讲演。

分专题讲座和系统复习两种。

专题讲座要有针对性、研究性和激情性。

系统复习要在概括中求升华。

求发展,教师要通过概括来突出重点,固化基点、攻破难点,澄清疑点,以点带面,多面一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学科知识有序化。

57.发现法学习的一般步骤和类型。

答:

一般步骤是:

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树立假说——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助于下判断的资料——组织审查资料——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明结论,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验证、补充,甚至修改,走后解决问题。

主要类型:

1.归纳发现。

2.类比发现。

3.试错发现。

4.直觉发现。

58.简述新课程发展的内涵。

答: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必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59.全面发展教学观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重结论更重过程。

2.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60.交往与互动教学观的涵义、属性与途径。

答:

涵义: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

与一般的交往相比,师生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内容及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师生交往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更明确的目的性。

属性: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有独立人格,要彼此尊重,平等主动地交往;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途径:

以交往和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的过程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61.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的含义与要求。

答:

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与封闭性教学的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呈现生计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开放性教学要求:

开放,要求教学从内容、课程、教学、过程等不同的角度,摆脱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的封闭僵化的教学状态,使教学充满活力。

生成性教学:

是要求一切的课堂教学都要让学生有实在的认知收获,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生成性教学要求:

生成功能是实质是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完善,也要成全教师,使教学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劳动。

62.简述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及内涵。

答:

1.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前提要素客观描述分定性和定量两种,要求分别对事物的质和量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2.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在客观描述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评判。

3.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但评价目的不在于判断本身,价值判断的归属是增值探索。

63.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育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2.在评价功能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在评价的类型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

4.在评价的方法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法。

64.概括现代教育评价的方法。

答:

1.客观题评价法主观题评价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

3.评定量表评价法。

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

65.日常教育评价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存在问题。

答:

内涵:

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以隐性渗透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的各种活动之中,因而被称为教育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日常教育评价,要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基本要求:

必须体现对学生的爱心、关心和帮助;必须体现人的尊严,尊重学生;必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精神。

存在问题:

评价的真实性被淡化,人文性被神化,表扬过多并泛化,无原则的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