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5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9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docx

第13章总论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

第一章总论

重点:

账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会计六要素;

会计等式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人们在经济管理工作运用会计作些什么。

会计的职能有多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能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应该概括为两个,即: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2)特点

  第一,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会计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是由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会计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劳动量度、实物量度、货币量度)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

人们运用劳动量度和实物量度计算劳动的占有量和实物的消耗量,但是,要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人们主要是利用货币量度,从价值量上对各个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反映。

第二,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所谓连续性,是指对会计对象的计量、记录、报告要连续进行,而不能有任何中断;所谓完整性,是指对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有任何遗漏;所谓系统性,是指对会计记录的全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和汇总,使之形成系统,从而为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数据资料。

 

2.会计监督职能

  

(1)概念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标。

(2)特点

第一,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价值指标。

会计核算通过价值指标综合地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实现会计监督职能,要依据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考核和检查。

第二,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开始以前进行的监督,即审查未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即对所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从中发现对实现预期目标不利的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以便使经济活动按规定的要求正常进行。

事后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后进行的监督,即对已取得的会计核算资料进行考核与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更好地组织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一)账务会计

财务会计,亦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或传统会计,是以资金的管理为主要内容,通过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日常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分类和汇总,定期向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化情况的会计。

2.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

  

(1)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为他们提供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和经营成果所需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决策,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2)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的约束,按照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通过传统的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以及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3)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历史信息。

  (4)财务会计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基本会计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三张基本会计报表是: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二)管理会计

  1.概念

  管理会计,亦称为对内报告会计,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后提供信息,以便企业经营者与内部管理部门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与控制,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逐渐派生出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2.管理会计的主要特征:

(1)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经营者与内部管理部门。

为他们提供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等信息,满足其制定计划、控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预测与决策的需要,以及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需要。

(2)管理会计不受任何准则、原则、制度的约束和统一规范,没有固定的程序,使用的方法与计量单位灵活多样。

管理会计编制的报告没有统一格式,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编制的报告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不必对外报送。

  (3)管理会计主要提供反映和控制现在的信息,以及预测和规划未来的信息。

会计学科体系是指由会计学的不同门类的学科构成的一个会计知识体系。

会计学按其研究的一般内容,包括以下学科:

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活动分析、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审计学。

会计学按其研究的专门内容,包括以下学科:

行业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比较会计、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发展史、会计制度设计。

  初级会计学,亦称为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该学科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会计核算方法及其运用。

该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石。

 

第二节会计对象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产生。

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或特定部分;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联营公司或企业集团。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公司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股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标志进行分类,公司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两合公司四种。

无论是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还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只要是会计主体就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在会计报表编制日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分布、所承担债务的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等方面的状况。

会计主体要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以输出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报表编制日这一特定时点上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总量、质量和各类资产的比重及其结构;了解企业负债的情况与了解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再通过计算派生出的相关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

所以,资产负债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经营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

经营成果是通过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以及利润形成或发生亏损等情况来体现。

  利润表,又称为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经济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与为取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成本相配比的结果;再通过计算派生出的相关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盈利趋势。

所以,利润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各项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主体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客体。

会计对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

以下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说明其经济活动。

  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供应过程、产品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

  从资金循环的角度看,企业的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流通阶段,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生产资料、用于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产品。

第三个阶段是流通阶段,企业销售产品,收回货币资金。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一)资产

  1.资产的概念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确认为资产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的确认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

  b.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c.预计在资产负债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

  d.自资产负债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

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等。

  现金,是指存放在企业,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货币资金。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

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

其中应收款项又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预付保险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之外的资产,通常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其他资产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

4.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拥有是指企业对资产具有产权;控制是指企业对资产虽然没有产权,但已享有了与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前者泛指产权归企业的各项资产,后者指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第二,资产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在有效使用中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

  第三,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可靠的计量,不能计量的物质不能确认为资产。

  第四,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的交易可能形成的资产不能予以确认。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确认负债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其他事项所产生的现实经济义务,履行经济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新负债的增加。

  第二,负债以支付经济资源或提供劳务的方式偿还。

  第三,负债是能以货币进行确切计量的经济责任。

4.负债的分类

  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除流动负债之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2.来源

 所有者投入资本

 (包括)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留存收益

3.特征

  

(1)所有者权益不能单独计量,所有者权益金额的计量通过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间接进行。

  

(2)所有者权益仅对企业的净资产有求偿权。

4.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广义的权益

(分为)

债权人权益—对于作为债务人的企业而言就是负债

所有者权益

广义的权益由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构成,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的来源,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负债反映了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体现的是企业同债权人的债务关系,所有者权益反映了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体现的是企业同投资人的产权关系。

(四)收入

  1.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基本准则对收入要素的表述为狭义的收入,即指营业收入。

2.收入的特征

  

(1)收入是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收入的实现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增加而使所有者权益增加。

  

(2)收入实现的标志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4.收入确认的条件

  

(1)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前两条是用来说明销售商品的交易是否真正完成的;后三条是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也是核心条件,所有收入的确认都要满足这三个条件。

(五)费用

  1.概念

  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1)费用的本质是企业资产的耗费,费用的发生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减少。

  

(2)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一种代价,费用需要与收入相配比,以便从收入中得到补偿。

(六)利润

  1.概念

  利润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2.特征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即利润=收入-费用+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小结:

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相连,体现了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要素与利润表中经营成果的计量相联系,体现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务关系。

四、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及其恒等变形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互的依存关系

  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无论是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都是从一定的来源渠道取得的,资产取得的来源渠道,在会计上称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说,资产与权益(指广义的权益)是企业的经济资源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没有资产,就没有有效的权益;同样,没有权益,就不会有资产。

从数量上讲,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便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

2.资产与权益之间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及其公式

  资产与权益之间存在着数额相等的关系,即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相等,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资产与权益之间必然保持着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这一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产=权益

  权益又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所以,公式可转化为: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1.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会计将企业的经济活动称为“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

企业的经济业务会引起会计要素

发生变化,但是,无论经济业务如何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这便是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2.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中有关项目变动的四种类型

  经济业务的种类多种多样,但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情况看,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右两方项目的金额同时增加,双方项目增加的金额相等。

即资产项目的金额增加,负债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增加。

第二种: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右两方项目的金额同时减少,双方项目减少的金额相等。

即资产项目的金额减少,负债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减少。

  

第三种: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方项目之间的金额有增有减,增加与减少的金额相等。

即资产项目之间的金额有增有减。

第四种: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右方项目之间的金额有增有减,增加与减少的金额相等。

即负债项目之间的金额有增有减,或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金额有增有减,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金额有增有减。

[例1-2]1月10日签发一张转账支票金额为15000元,偿还前欠甲企业购货款。

  该项经济业务使会计等式左方的货币资金项目中银行存款的金额减少15000元,会计等式右方的应付账款项目的金额减少15000元,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未被破坏,但会计等式两方项目的总额同时减少15000元。

  即:

资产总额(657200元)=负债+所有者的总额(657200元)

[例1-3]1月12日收到一张转账支票,金额为20000元,系乙公司归还前欠购货款。

  该项经济业务使会计等式左方货币资金项目中银行存款的金额增加20000元,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减少20000元,不涉及会计等式右方项目金额的变动,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未被破坏,会计等式两方项目的总额不变。

  即:

资产总额(657200元)=负债+所有者的总额(657200元)

[例1-4]经批准将100000元的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

  该项经济业务使会计等式右方的实收资本项目的金额增加100000元,资本公积金项目的金额减少100000元,不涉及会计等式左方项目金额的变动,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未被破坏,会计等式两方项目的总额不变。

第三节 会计的基本理论

会计的基本理论分为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两个层次。

对于会计假设,也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是指对会计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情,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

  会计假设是根据会计工作实践,经过逻辑推理演化而成。

中外学者对会计假设的外延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会计假设有四项。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即企业法人)不是同一概念。

法律主体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

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所以,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独立于或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之外的会计核算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经济上不一定都具有独立性,所以,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1.概念及性质

  持续经营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

  持续经营为会计工作规定了活动的时间范围。

它是会计主体假设的引申。

  2.基本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指出: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三)会计分期

  1.基本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指出: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2.会计期间的时间界定

  会计期间的时间界定通常为1年,称为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的选择有公历年度、非公历年度、营业年度之分。

我国会计年度采用公历年度,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会计年度确定后,再确定会计季度和会计月份,以便正确组织会计工作。

  3.会计期间假设对会计核算的意义

  有了会计期间假设,才会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界限,才会出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种记账基础,才能遵循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确定经营成果。

二、会计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比较。

(二)一贯性原则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一贯性原则体现了同一企业的会计信息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比较。

(三)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贯彻相关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工作中,不但要考虑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且要确保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

  (四)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五)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六)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七)清晰性原则

  清晰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八)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十)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会计在期末结账前,要对于应收款项、预收款项、应付款项、预付款项这些账项进行调整,要将各期的收入和费用相配比,正确确定计算出各期的经营成果。

资本性支出(不仅与本年度有关,而且与几个会计年度有关就是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仅与本会计年度有关)

(十一)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十二)配比原则:

收入和费用相配比,确定损益

  (十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第二章会计科目

重点:

1.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

2.科目与账户的区别和联系

3.账户的结构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2.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不同行业与企业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3.设置会计科目要求做到统一规范、科学合理,体现统一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一)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

  1.资产类会计科目

  按照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类会计科目可分为:

  反映流动资产的会计科目、反映非流动资产的会计科目

  2.负债类会计科目

  按照负债的流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