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24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跟踪训练11.docx

与名师对话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专题跟踪训练11

专题跟踪训练(十一)

一、选择题

1.(2015·海南卷)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解析]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

[答案] B

2.(2015·海南卷)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

[答案] B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非生物成分,A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与能量的散失达到动态平衡,B项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项正确。

[答案] B

4.(2015·广东卷)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000个

[解析] 初始阶段酵母菌数目较少,因而繁殖比较慢,此时种内斗争(竞争)较弱,A项错误;B项所述为“J”型曲线数学模型,而题图中为“S”型增长曲线,B项错误;酵母菌计数法为抽样调查法,C项错误;从图可看出,酵母菌50天时达到K值,为12×1000×10=120000个,D项正确。

[答案] D

5.(2015·天津卷)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 甲为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项错误;乙是种群,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数量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B项错误;丙是群落,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C项错误;丁为生态系统,其多样性是由环境自然选择形成的,其中无机环境起重要作用,D项正确。

[答案] D

6.(2015·北京海淀期末练习)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解析] 题图中A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A说法错误;图中的②、⑥、⑦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的有机物传递,B说法正确;⑤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③的一部分,C说法错误;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在B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用于呼吸作用,D说法错误。

[答案] B

7.(2015·江西南昌调研测试)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可以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可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解析] 由图中甲、乙数量变化可知甲与乙可能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项正确。

M时甲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项正确。

由图可知,甲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乙的数量,而乙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到甲的数量,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正确。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D项错误。

[答案] D

8.(2015·江西南昌调研测试)挪威为了保护雷鸟,在19世纪曾大力根除猛禽和猛兽,但结果雷鸟多次出现大量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B.在较低密度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随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C.根除猛禽和猛兽后,—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

D.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的进化可以完全避免被捕食

[解析] 捕食者一般较易捕食到活动能力较弱的患病个体,故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弱,A项错误。

在较低密度范围内,随着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生产者数量减少,但种类不变,B项错误。

根除天敌后,一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C项正确。

在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逃避天敌的能力增强,同时,捕食者捕捉猎物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被捕食者不可能完全避免被捕食,D项错误。

[答案] C

9.(2015·江西南昌调研测试)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B.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C.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

D.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解析] 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B项错误。

[答案] B

10.(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当大蚂蚁存在时,小蚂蚁的数量变少,即大蚂蚁可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项错误;每个观测点都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然后再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每个诱饵投放点相当于一个样方,此过程属于样方法,B项正确;当大蚂蚁存在时,小蚂蚁的数量变少,即大蚂蚁可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项正确;分析表格,定时灌溉时小蚂蚁的出现率均有增加,而不灌溉时小蚂蚁的出现率均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了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

[答案] A

11.(2015·浙江卷)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 沙漠上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分布型的改变会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各种灌木的分布特点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演替引起的结果,A项正确、B项错误;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C项正确;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项正确。

[答案] B

12.(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所以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有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大,抵抗力稳定性高,不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答案] A

13.(多选)(2015·江苏卷)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 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则不同水体中藻类种群不同,是影响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则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图示表明夏季藻类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可能最多,C正确;浮游藻类的能量大约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元素等物质不存在该比例关系,D错误。

[答案] AC

二、非选择题

14.(2015·海南卷)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

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

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解析]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

[答案] 

(1)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C

15.(2015·北京海淀期末练习)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解析] 

(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

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

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从存在植物种子、根等的土壤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规律一般是物种趋向多样化,所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

良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3)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g/m2,前者是后者的20%。

山体滑坡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

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物质循环,可加快群落植被恢复。

[答案] 

(1)随机 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

16.(2015·安徽卷)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和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利用性信息素可直接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数量。

(2)图中显示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的波动状态,表明两者存在着捕食关系。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果树)后,去向有以下4条:

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自身体内;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由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被淘汰,因而其数量不多。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17.(2015·山东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解析] 

(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即水平方向上,植物存在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特点为群落水平结构上的特点。

调查湿地中芦苇即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要随机取样。

(2)甲曲线的A、B、C三点中,只有B点的Nt+1>Nt,说明只有B点生物的种群数量是在增加的。

乙曲线的D、E、F三点中,只有F点的Nt+1=Nt,说明只有F点生物的种群数量是保持稳定的。

Nt

(3)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故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可改善无机环境,从而恢复生物多样性。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18.(2015·广东卷)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

下表是不同pH值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

pH值

5.8(对照)

4.0

3.0

2.0

桃树

2.20(100)

2.19(99.55)

2.13(96.82)

1.83(83.18)

腊梅

3.65(100)

3.58(98.08)

3.44(94.25)

2.95(80.82)

木樨

1.07(100)

1.07(100)

1.05(98.13)

0.96(89.72)

注:

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________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________色。

酸雨中的SO

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产物)减少。

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________,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

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是ATP和[H];分离叶绿素时,在滤纸条上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呈现黄绿色;物种越少,食物链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答案] 

(1)类囊体薄膜 黄绿 ATP和[H]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①越来越大 ②在同一酸雨(pH)条件下,不同植物叶绿素的含量不同,影响程度木樨>桃树>腊梅 ③不同的酸雨(pH)对不同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对腊梅影响最大,对木樨影响最小

(3)抵抗力 物种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