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49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

考点二 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

因此,这一关键点含有两类题型:

传主形象概括分析,传主的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题型一 传主形象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

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2016·高考全国卷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

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解析】认真审读题干可以明白,“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就是要求考生思考顾炎武在治学方面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且也确定了找答案的区域“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

要概括其在治学中体现的性格特点:

第一步:

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

《日知录》的成书过程集中在第二段,其中有“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事件,已经刊行,还增改,可见顾炎武求真求实的治学性格特点;事件“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可以概括出其“从不沿袭前人”的性格特点;事件“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可以概括出其坚持,善于积累的性格特点。

第二步:

挖隐性形象,“二评价”“三注意”

“二评价”:

文章在第二段开始就有作者对其的评价“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可见其在治学中具有“严谨”“笃实”“创新”“不求出名”的性格特点。

本段没有他人评价。

“三注意”:

关系和链接这两方面此处没有涉及,只要注意细节一方面即可:

由“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可以看出他独立思考,善于求真的性格特点;由“供后人研讨”可以看出其胸怀的宽大,不唯我独尊。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意思对即可)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6·高考全国卷丙)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4·高考全国卷Ⅰ)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高考广东卷)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

(3)从文中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人”“性格”“形象”“特点”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

首先,概括事迹。

其次,抽象形象。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挖隐性形象,“二评价”“三注意”

“二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就是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三注意”就是注意细节、关系和链接。

(1)注意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形象(性格)。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2)注意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

(3)注意从“相关链接”的内容中挖掘传主形象。

近年来全国卷考查的传记往往在文末附有“相关链接”,这些“相关链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正文的必要补充,更是解题时不能忽视的文字。

那么,“相关链接”往往链接哪些内容呢?

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

传主本人的言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

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题型二 传主的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阅读传记,不仅要把握住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更要能把握住传主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个性品质形成的因素。

原因的分析概括是指传主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因为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于是这些“原因”“因素”就成了传记信息筛选整合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几乎成了年年考的一道独立的题型——原因信息筛选题。

(2016·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

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他说: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干“为什么”“取得创造性成果”“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已经明确了本题题型是分析传主取得成果的原因。

解答此题,可以运用“两关注”:

(1)关注原因的多面性:

①吴文俊本身因素,他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要创新,要独立思考,说明他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从他对中国的奥数学习的看法,可以看出眼光独特而深邃。

从他兴趣广泛,可以看出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②成长环境因素:

潜心学习,师从名师使其具有扎实功底。

(2)关注原因的隐蔽性:

①他人评价:

从他的学生高小山的评价可看出,其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

②相关链接:

从相关链接①可看出,他善于借鉴但不蹈袭前人,敢于创新。

从相关链接②可看出,他在研究中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

【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意思答对即可)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6·高考全国卷甲)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6·高考全国卷乙)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6·高考全国卷丙)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5·高考全国卷Ⅱ)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从全文看,×××为什么会坚持×××?

(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路?

(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原因”“因为”“理由”“为什么”等字样;

(2)题干中往往提到传主某一方面突出的特性或特殊事件。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原因信息有两类。

一类是由具体事情构成,姑且称为“事因”,如传主的人生抉择、具体行为选择的原因等;一类是由包含着的事理构成,姑且称为“理因”,如传主做出巨大贡献、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理因”多见于探究题中。

对于“理因”题,答题要见“事”见“理”、先“理”后“事”:

先说成功的事理,再说能证明“事理”的具体事情。

分析概括传主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作答:

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具体思考时应注意“三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解答原因信息概括题,需要“两关注”:

1.关注原因信息的多面性

原因信息往往不只是一种,往往是多原因、多因素的。

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主观因素(多指个人成长的经历、天赋、努力程度),又有客观因素(多指社会环境、时代特点、别人的帮助)。

要会“多因”提取、分析。

2.关注原因信息的隐蔽性

有的原因信息相对隐蔽,有的蕴含在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有的集中在文中的几个关键句中,有的还在“相关链接”的材料中,需要细心查找,透过这些材料,看背后隐含的原因。

[考点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

“在西部的漫长岁月中,我像一名埋头耕耘的农夫,一名专注登攀的行者,从来也没有想到在这垂老之年会获得如此殊荣。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作为本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女性,发表获奖感言。

中学时期的张锦秋,受文学书籍的熏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分析张锦秋适合当建筑师。

张锦秋的兄长当时在学习造船技术,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我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

”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大舅舅留德学习建筑设计;而姑妈张玉泉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张锦秋至今记得,她姑妈家里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志……在张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1954年,张锦秋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61年,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

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营造法式》这本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参与。

她却选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梁先生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

莫宗江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领着张锦秋一干学生,对中国园林进行考察。

张锦秋回忆说:

“每到一处,他边走、边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

从他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让我受用终身。

1966年,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西安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生涯。

华清池大门是张锦秋设计的第一个作品。

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陕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张锦秋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设的“三唐工程”是张锦秋另一得意之作。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对,她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

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

工程完成后,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成为西安一景。

20世纪80年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并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

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

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

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最终,张锦秋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这个方案获得了认可。

张锦秋说:

“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

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

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其成为西安和陕西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锦秋说:

“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中国建筑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

“她的文化根基来自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

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

张锦秋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师要对历史承担责任。

1991年,张锦秋接受了改造钟鼓楼广场的任务。

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被西安人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

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晨钟暮鼓的风格,广场下面还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档商业区。

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经营,又使得原来拥挤在破旧平房中的西安老字号焕然一新。

对于张锦秋的设计,有人认为太平凡不够震撼,而张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为古建筑的背景。

她说:

“凡是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张锦秋一律不做。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

有其他城市的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

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

“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

风马牛不相及!

张锦秋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

张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权威的建筑史专著收录;日本、韩国的建筑杂志为张锦秋专门出版个人专辑。

她多次出国讲学并参加国际建筑展览。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彼得·罗指出:

“中国建筑师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她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上,张锦秋真诚地说:

“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轻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张锦秋代表作:

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

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请结合材料,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