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33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docx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

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

  摘要:

整理行为,是一个人一生必须掌握的生活习惯。

本研究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提高幼儿整理的能力、培养幼儿整理的习惯,从而形成幼儿整理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

从人的行为模式――“知情意行”出发,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并且通过教给幼儿一套简单、且操作性强的整理方法来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最后家园合作,共同构建幼儿整理行为模式的形成。

中整理行为模式幼儿构建策略

  

  在幼儿的养成教育中,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同帮助小儿逐渐学会走路,是极其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还说: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它不仅关系到幼儿期孩子的健康,而且影响他的将来,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以后的生存之本”。

《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

”以新的理念来解释人生的基础就是:

生存的基础、学习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这一段文字叙述中,我们来看习惯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三种习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三到六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生活习惯排在各种习惯之首,这是因为一个活着的人要生存就要生活,只是有高质量和底质量的生活的区别。

有序的生活习惯会使身体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提高接受信息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办更多的事,养成幼儿管理生活的能力,应对生活中一切可能出现的难题,适应社会。

在我们班上经常能看到孩子将衣服随手一放,把画笔随手一扔,孩子们摆放物品的柜子杂乱无章、摆放凌乱,多数幼儿不会有序地整理。

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孩子的整理习惯入手。

  为了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及平时的整理习惯,我们向班上的32位家长发出了问卷,并从收集回来的32份问卷中统计出幼儿整理的一些情况:

  ①整理的习惯:

能主动整理的孩子只有四人,每天都能按时有序整理的孩子一个也没有。

班上偶尔有整理行为的孩子有23人,有的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有的是自发产生的。

  ②整理的能力:

会有序整理的(如将衣服折叠后放在固定位子、图书看完后哪里拿哪里放等)有8人(但不自觉),教给方法后仍不会整理的孩子只有8人。

  ③家长的教养态度:

当孩子不会整理时,帮助孩子整理的是12人,督促孩子整理的是16人,教给他方法,让他自己整理的只有4人。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今,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已经成了溺爱,吃喝拉撒都一包到底,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2.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太小,整理之类的劳动应该由大人来完成。

  3.家长的观念意识错误,注重孩子的学习,忽略习惯培养。

  4.家长、老师态度不够坚持或前后要求不一致,看到孩子整理得慢或没达到预期效果,就马上动手帮忙。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呢?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分析反思,从人的行为模式――“知情意行”出发,采取以下措施。

  一、晓知以理,知道整理习惯的重要性

  1.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知道“让孩子整理”的重要性。

  父母自己首先要认识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

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对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顾虑多端,毫不放心,一切由成人大包大揽,创设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

久而久之,孩子心灵处于压抑状态,其心态倾向于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被动接受,消极服从,生活中没有自我,很难独立思考,最终养成依赖性,缺乏自信心。

为了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我们通过谈话、家长沙龙、亲子教育等活动,以提高家长的育儿意识,从而调整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相信孩子,大胆放手,鼓励孩子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

  2.改变孩子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我要整理”的重要性。

  1岁以后的孩子就开始萌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自己干一些事情。

只是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去做,天长日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很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主动性,就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不愿意做。

为了改变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观念,我们开展了《别说我小》、《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长大了》等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会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自己的事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从而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另外,我们还利用范例和榜样,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良好的行为和事例让孩子知道:

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

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哪怕是老师叫了他才做的),老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大家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并自觉地进行模仿。

  二、情感激发,享受整理的过程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往,我们也对幼儿的整理习惯进行培养,但那时只是刻意地提出一些外在要求,有太多的限制说教。

教师过分地指挥,使幼儿失去了兴趣,一不留神,就会逃之夭夭,更谈不上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了。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将整理习惯的培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1.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操作游戏、情境游戏、角色游戏、竞赛性游戏,激发幼儿整理的积极性:

如“我要回家”――玩具哪里拿哪里放;“对对碰”――在各操作盘和摆放的柜面都贴上标记,然后根据操作盘的标记在柜面找到相同标记放好;“我也来当家”――请幼儿学做主人,来整理班级物品;“谁的小手灵”――比一比,谁整理得好,整理得快,等等。

  2.共建规则,凸显自主性。

  《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一起商讨:

进餐时,共用的餐盘应该怎样摆才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够拿到且不影响小朋友饭碗、菜盘的摆放;起床时,让孩子商量怎样叠放被子很整齐;做纸工时,放怎样的工具篮子,既能放置胶水、剪刀等工具,又能放置纸屑;离园打扫卫生时,桌椅又应该怎样摆放;活动区里的物品应怎样摆放,每天什么时候进行整理,由谁来整理等。

这些问题由教师和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定了合理的规则。

为了整顿活动区材料摆放凌乱的毛病,考虑到入区的人员不固定,规则制订不容易人人知晓,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就不会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

我想,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能自觉遵守;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断强化,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而且,由于幼儿自己参与整理整洁有序的环境,也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就感。

  3.肯定支持,提高主动性。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

平时,我们善于发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哟,你叠衣服的方法真好。

”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

”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还会把筐里的碗盘整理整齐。

另外,我们还采取不同的激励形式,来调动孩子整理的积极性:

如①采取加分制―在班级评比栏开设“今天我整理了吗?

”,当孩子一有整理的行为,就能在整理栏中加一分,当加分累计到十时,就得一个笑脸贴纸;②享受优先权―整理出色的孩子被评为“整理小能手”后,就能比其他幼儿提早用餐,然后指导督促孩子整理餐具,而且能优先选择喜欢的图书、玩具。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行之有效,学会整理的方法

  我们引进了一套适用于幼儿园日常管理的方法:

“5S”管理。

“5S”就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

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施幼儿环境教育的手段。

这里的“整理”不是把散乱各地的东西重新排列整理就好了,“整理”的详细内容应该是:

①将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类;②丢弃或处理不需要的东西;③管理需要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指导孩子整理时以整齐、分类、清楚为原则,总结出一套简单、适合大班幼儿、且操作性强的整理方法:

  第一步:

分类摆放。

  1.先按将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类。

  2.将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

  第二步:

整理需要的物品。

  1.把物品分类叠放整齐。

如种类、大小、功能、制作材料等,不同物品可按所需进行分类。

在这一块我们主要开展了《整理书包》、《整理图书》、《我的文具盒》,主要是教给孩子分类摆放的方法。

如在《整理图书》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按图书的大小摆放、按图书的种类摆放(如故事书、迷宫书、涂色的书等)、按图书的制作材料放(纸制的、布制的等)。

  2.将分类后的物品定点摆放。

确定相应的位置后,并设计标记贴上,为了使玩具筐等物体的摆放整齐有序,我们还请幼儿一起动脑筋想出了在筐的底边中点贴上红色小圆点,对准柜子的中线,这样既美观又整齐。

看着我们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第三步:

管理需要的物品。

  1.将物品及时归位,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结合上一块内容,在这块中,我们开展了《我会整理》活动,采取了以下策略。

  

(1)标志提醒:

小班的孩子方向感弱,拿过的东西总是乱放,为此我们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圆点标记、贴纸标记等),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就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

  

(2)组长督促:

在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时,因为幼儿比较分散,老师不容易管理。

我们就让组长督促。

组长是整理比较能干且自觉的孩子,自己整理后,就提醒同一组的孩子及时整理,还要负责检查是否整理妥当,并随时帮助督促改进同组成员的整理状况。

  2.定时清理物品,丢弃或处理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规定每周五的下午或中午为定时整理物品时间,并实行对孩子柜子、书包等整理情况的定期抽查,及时公布抽查记录。

  四、家园合作,促使习惯成自然

  《纲要》强调:

幼儿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在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不断地加强巩固,使其形成定势。

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往往回到家又完全改变了,如整理床铺、书包等自我服务内容都被成人取而代之。

陈鹤琴先生说:

“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因此,孩子习惯的养成还必须和家校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纲要》强调了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提高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和家长形成互动,我们首先利用家长会和宣传窗向家长介绍了培养整理习惯对幼儿长远发展的影响和对入学幼儿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家长的意识。

  

(1)信任孩子,大胆放手。

陈鹤琴先生指出: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

”希望家长尽力配合,在家里给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整理床铺、衣物、玩具、图书、文具,收拾房间,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准备等。

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仅能减轻家长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榜样示范,自正以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范例,家长首先应从自身开始进行整顿。

平时在家,东西不随处乱放,物品摆放有固定位子,并且“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

这样,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

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孩子好模仿的特点明显,否则,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

  (3)态度一致,立场坚定。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因此在培养孩子整理习惯时,家长要思想一致,要求一致,尤其是父辈和祖辈之间,更是要统一思想。

  2.传授方法,提高教育能力

  我们还通过不同的方法,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1)讲解法:

针对一些孩子的实际例子,向家长做分析、解释,或对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疑问做适当的解决。

如:

沈家浩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发展,尤其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弱显得焦虑重重。

于是我们耐心地帮她分析原因,针对家浩的好动,以及他的兴趣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其自理能力,给予引导、教育。

经过父母的观察了解之后,他们发现孩子对看书比较感兴趣,于是家长和老师商量决定以此为切入,在家为孩子腾出一块空地为他的书房,让他自己来设计图书的摆放位子,并且利用表扬激励和游戏等方法来引导他自己整理图书,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2)演示法:

许多家长在和孩子游戏、玩耍、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是缺乏的,有的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老师主动利用休息时间用书面、现场演示双结合的方法教家长一些整理的方法。

如:

可以用游戏“送什么回家”的方式引导孩子将物品物归原处;怎样贴标记引导孩子把物品分类摆放,等等。

  3.交流探讨,大家共同努力。

  

(1)通过家园联系册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整理情况、能力,探讨遇到的问题,帮助家长解决难题。

在联系册上双方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对方,充分地使家园双方互动起来,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进行开放式交流。

  

(2)建立网络家园合作平台交流关于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经验心得。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许多好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家长起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值得推广,于是我们就在网页上开辟了“畅所欲言”和“最新回复”一栏,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我们根据自己或家长的困惑在畅所欲言上发表话题,请大家参与讨论。

如“当孩子整理物品拖拉时怎么办?

”“孩子不肯独立整理怎么办?

”“孩子应学会整理哪些物品?

”等。

围绕这些话题家长老师纷纷跟帖,各抒己见,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宝贵财富。

  4.记录评价,提高教育效率。

  评价是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评价可以使他们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为了强化孩子的整理行为,提高孩子的整理能力,我们设计制定了孩子“在家整理情况调查表”〈附表二〉“整理能力评价表”〈附表三〉,并且在家长每月一次填写的“小鬼当家”中另辟“整理”一栏〈附表四〉。

我们请家长在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时,也不忘记当天的整理活动,让孩子有成功感,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视。

老师再根据这些记录评价,每月评出“整理小能手”。

经过家园双方的互动,孩子的整理习惯的培养能更加顺利地开展了。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整理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整理活动中,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制定规则,学习独立地处理物品,在自主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细心和耐心,而且促进了责任感的提高。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抓住幼儿习惯雏形奠定的良好时机,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祟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静主编.如何鼓励和责备孩子.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