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25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收心考试试题

本试题共32题,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规定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涂黑。

回答第Ⅱ卷时,认真审题,在答题卡规定范围内规范作答,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

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教观念趋于淡化B.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理性意识有所增强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分析表1所列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卜师专政擅权,商王大权旁落

B.

春秋郑国都城遗址出土了整套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青铜器“九鼎八簋”

西周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宋朝监察体系完备

3.《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创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4.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

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B.官僚政治的推行

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贵族政治的盛行

5.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气

C.防范武将专权D.追求公平公正

6.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

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

这说明“宋学”

A.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B.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C.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D.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7.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

程颐意在

A.借古讽今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D.贬抑佛道

8.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

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

这说明

A.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B.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

C.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南宋一位文学家词作的评价是“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A.李清照B.柳永C.苏轼D.辛弃疾

1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

这一故事说明

A.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宗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11.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B.定都天京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12.表2

记述

出处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

1843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折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1875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1917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表2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B.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C.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D.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13.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

14.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

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

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1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16.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

这一认识

A.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8.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19.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

“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他断言:

“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反映出毛泽东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B.将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0.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

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

”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B.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21.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

国民政府

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

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B.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D.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22.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

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

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B.使报纸杂志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C.造成建国初期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D.有助于建国初期社会秩序重建

23.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4.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

“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的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的民主

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25.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

他最后说了一句话:

“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注重人的道德修养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把人作为研究对象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26.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B.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27.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

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反对直接民主B.反对代议制民主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28.雨果中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过冬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29.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

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B.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C.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D.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0.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写道:

“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

”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创作手法怪诞

C.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D.集中表现自我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25分,32题1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一素王一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則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

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

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

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

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

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

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宣扬“道统说”的实质,并说明宋明理学与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及影响。

(10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

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

依附人格。

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如何?

当时“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9分)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因素。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CBBA6.CCADD11.AACBD16.ACCAD21.DDCCC26.BACCA

二、非选择题

31.

(1)特点:

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外儒内法;具有唯心主义的神学倾向;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任答三点得3分)

成因:

董仲舒将道、法、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

(任意两点得4分)

(2)实质:

说明程朱理学的正统性和在当时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2分)

不同之处:

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善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

(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3)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影响:

增减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2.

(1)关系:

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开门授徒,著书立说。

(3分)

背景: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

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6分)

(2)变化:

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成为官僚政治的工具。

 (2分)

因素:

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

(任意2点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