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辉暑期国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193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鼎辉暑期国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鼎辉暑期国学.docx

《鼎辉暑期国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辉暑期国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鼎辉暑期国学.docx

鼎辉暑期国学

作者:

李杨(论语、孟子、四大名著)

时间:

2011-6-1

论语

一、经典简介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籍,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和行事,其中也记载着孔子弟子的言语和行事。

这是一本语言的著作,它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或者说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那什么是儒家学派呢?

儒家是尊奉孔子学说的一个学派,他们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与“中庸”,主张“德治”和“仁政”。

这些方面,我们在《论语》中都能清楚的了解。

二、经典的背景与延伸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始祖是微子启,后迁徙到鲁国,于是孔子便成了鲁人。

孔子所处得社会是一个动荡和充满变革的时代,酝酿着一系列的转变,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治国的办法和主张,孔子志向很大,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他的主张到处碰壁,不被很多国君采纳。

所以他将大半辈子的时间用在了教育学生和整理古代书籍上面,他对后代的贡献的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学习的很多经典都经过孔子的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

●什么是儒家?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他们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周边国家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搞“祭孔”的仪式,这也是儒家思想回归的一个标志。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包括:

《易》、《诗》、《书》、《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三、论语选录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译】:

孔子说: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么?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么?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么?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简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么?

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我是否复习了么?

3.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简译】:

孔子说: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简译】: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简译】: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

“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样就能做一个君子了)。

6.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简译】:

孔子说:

“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7.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简译】:

孔子说:

“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我自己有没有和他类似的毛病呢)。

8.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简译】:

孔子说: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9.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简译】:

孔子说:

“君子要言语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10.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简译】:

孔子说: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因为一定会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作伴。

11.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简译】:

子贡问道:

“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呢?

孔子道:

“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1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简译】:

季文子每件事都考虑多次才行动。

孔子听到了,说:

“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1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简译】:

孔子说:

“)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简译】:

孔子说:

“聪明的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

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

聪敏人快乐,仁人长寿。

15.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简译】:

孔子说:

“(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那些呢?

16.子在弃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简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到了这样的境界”。

17.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简译】:

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得来的。

18.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简译】:

孔子说:

“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

多多的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的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19.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简译】:

曾子说:

“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么?

到死方休,不也是遥远么?

2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简译】:

孔子在河边,叹道: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

日夜不停地流去。

21.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者,斯亦不足畏也已。

【简译】:

孔子说: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的时候还是没有什么名望,那么就不用惧怕了。

22.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简译】:

孔子说:

“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23.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简译】:

孔子说:

“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4.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简译】:

司马牛忧愁的说:

“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

”子夏道:

“我听说过:

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

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说自己没有兄弟呢?

25.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简译】:

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长久的考虑,那么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6.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简译】:

子夏说:

“广泛的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诚恳的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四、课外阅读(孔子的故事)

草与秧苗

孔子向东方去游历,见到田里放着农具,却不见农夫,便拾起锄头,围着一颗秧苗,费力的锄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夫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愤的说:

“你为什么锄我的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

“你看,我锄的明明是草啊。

”没想到农夫更加恼火的说:

“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两小儿辩日

一次,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

“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同学们觉得谁见多识广呢?

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方,大概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

“刚才孟李祖先告知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呀?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

“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

“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你觉得是这样的么?

孔子学琴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有一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

“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

“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

“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样子。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

“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孟子

一、经典简介

●《孟子》:

这本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仁政”与“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很畅达,气势充沛并且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二、经典的背景与延伸

●孟子:

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成语,就是他母亲教育他的一些故事。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与孔子的命运有些相似。

三、《孟子》选录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简译】: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简译】: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3.其进锐者,其退速。

【简译】: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简译】:

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5.仁者无敌。

【简译】: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简译】:

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简译】: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简译】: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简译】: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10.孟子曰: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简译】:

孟子说:

“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

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

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

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

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

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

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简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简译】: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1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简译: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简译】:

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1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简译】: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1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简译】: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17.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简译】:

所以说:

老百姓不是靠划分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巩固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实行仁政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多,不实行仁政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因此不战则已,战则必获全胜,这是毫无疑义的。

18.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简译】:

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启示】身处逆境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肉体上经历与“温室”中不同的体验;更有“苦其心志”,在精神上历经和“顺境”中迥异的磨砺:

“空乏其身”,使其无所依;“行拂乱其所为”,使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一切的过程将达成一个结果,也是走出逆境的根本途径: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身的性情、智慧和能力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这个过程也许只是一瞬,也许将艰难而漫长。

身处其间,往往茫然无措,丧失勇气和信心、迷失前进的方向。

这个时候,要保持心态的从容,谈何容易;这个时候,保持心态的从容,难能可贵,尤为必要。

四、课外阅读(孟子的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的计策,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

“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

“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

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

“这对不对?

”梁惠王立即说:

“当然不对!

”孟子说:

“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而且经常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

“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

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

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

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孟母教子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

他的妈妈懂得胎教:

“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生下来,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

孟子非常好奇:

“妈妈,隔壁干什么呢?

”“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

”孟妈妈笑了:

“给你吃啊。

”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

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孟母三迁

孟子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村外坟地跟野孩子们追逐嬉戏,还拿着个小火铲东挖西挖,表演筑墓埋棺,很有才艺。

他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有失斯文,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了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租房子住。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讨价还价,喧嚣热闹。

孟妈妈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性,又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

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都是软弱无力的儒生,在演习礼仪。

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

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四大名著

一、经典简介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这四部经典的小说作品,代表了我们国家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同时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分,阅读四大名著不仅能培养我们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增强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经典的背景与延伸

《三国演义》(别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刻画了大概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还有关羽“威猛刚毅”和“义重如山”,可爱又率真的张飞,等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

有的说他是太原人(今山西),也有说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水浒传》(别名:

《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专》)〖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浒传》是由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作者施耐庵(1296~1371)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

江苏兴化白驹场人。

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

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

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经》、《礼记》等许多书。

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

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

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

施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

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既有稚又气有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

主动提出让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他费。

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

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