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60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

《统-•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驻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然后通过纽•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i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

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休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

I仃口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

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II,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尢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昴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

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如:

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岀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

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止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儿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止确的测量方法。

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

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昴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己知物体的长度,又止学生选用欢的、熟悉的物体來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屮玩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休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昴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

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來,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C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C的独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纽方案进行学习。

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山乘车方案入于,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己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口让板书的学生说了白己计算的过程。

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憩法,立标课有•-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來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止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彖。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

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述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白己的理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述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

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4、巩固练习以基本的笔算开始,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同吋捉高了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在此之前,学生己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

设计这节课吋,我觉得依据学生己有的山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纽.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IH课程的不同之处!

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來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

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止确率。

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吋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止确率竟达到99%!

jO幣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纽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吋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L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止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矢rr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衣达自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

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IH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该课按照自C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

严谨的思维习惯、扎实的解题作业习惯等。

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在学习完笔算减法的方法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数位上减。

在本节课中我采収了一次学生合作学习,但放在练习环节,如果放到学习例题时,效果应该更好。

课中小结时不耍过于放开,应对从哪一位算起给与j个规范的说法:

笔算时从个位算起!

我对主体部分的钻研比较注重,对练习的处理相对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及吋面批,缺乏对习题的对比引导。

如98-80=和98-4,如果不拎出來让孩子们比一比,这个习题资源就浪费掉了。

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也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练习,在该课快结束吋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笔算》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

这节课是在学生L2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讲授新知识前充分复习了IH知识,出示了一•些十几减几的口算,学生直接抢答,从血从认知上、思维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后,继续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并U通过学具的操作与演示,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层层突破。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

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己有的知识经验白C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56—18二”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去发现方法。

在合作、交流、汇报自L的方法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

列竖式计算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路,我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都突出了学生经历、参与、探讨的过程。

学生出现的问题:

(1)个别学生相同数位对不齐。

这几个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认清数位,知道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个位不够减,知道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但是计算十位和十位相减吋,学生不把借的“一个十”给述上再减,致使整个计算结

果多了十。

(3)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落写减号,等号后的得数忘

总乙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1、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从课一开始,学生就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g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善于想象的低年级孩子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屮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始点燃了。

接着的"看评比栏"学生的兴趣有增无减孩子们的想象又一次打开了“闸门",在自主遍题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而II掌握了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用数学”方面的对“说理分析叩勺尝试性的突破。

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2、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

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孩子们白行完成的,教师在其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

、“师:

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从生1:

我想知道二

(2)班有多少人,”顺理成章地把画面“切换”到了“评比”的,镜头S“师:

是什么情况呢?

?

和同桌交流一下师:

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山学生根据画而情况及自L的想象提出问题,在同桌或小纽交流中解决问题。

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完善地解决问题,并掌握了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

当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时,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是会不断闪现火花的。

这是我本节课自感比较满意的地方。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己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一、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摘西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Z屮,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己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习和辅相成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Z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而独立思考Z后把自C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Z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力口、减混合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卩q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

“捉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肚捉出不懂的问题。

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布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

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其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

教师要及吋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

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尢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

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山于学生生活得背呆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

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C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血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疋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

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

I大1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

对于刚刚起步的二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來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

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白己解决问题。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止式教学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來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

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II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从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二

我思考这个内容吋,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S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

《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己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止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

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一些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H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

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

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來,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止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

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4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

(3)—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检测给学生—•个准确的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

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

自L1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

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其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

“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最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发现自己长高了。

”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

“你们究竟有多窩呀?

”“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

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纽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细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

”孩子们一下子來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纽合作测昴起來。

学生没有在观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

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昴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

汇报的结果是:

有3组没有测量出來,只有1纽•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

我趁机告诉大家:

“你们测最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刖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C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

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止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

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纽•内止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

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把学生分成两纽.,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纽.参加活动;然后交换。

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个学生大声说:

“米,大米的米。

”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个学生又说:

“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

,'这些充分农明:

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农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

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

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

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己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