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2.50KB ,
资源ID:100531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0531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研究.docx

1、关于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研究关于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研究前 言 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长江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已经内在地提出了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这次研究立足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一命题,区域对象包括了苏北、浙西、皖南、赣东等地区,以提出在近阶段可以操作的意见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一、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率先进入现代化,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的协

2、调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长江三角洲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进入到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明显加快,是目前我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在商代末年周太子泰伯建国“勾吴”于梅面(今无锡东南)。 2、唐至明时,长江三角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开始转向长江三角洲。在明中叶,首先在苏州的市镇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海上贸易兴起,刺激经济的繁荣。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3、20世纪初,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兴起,中

3、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出现在长江三角洲,以后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到20世纪初,上海逐步形成为远东的金融、贸易和工商业中心,整个长江三角洲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产业群体。 4、解放后,长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在解放后30年的计划体制下,上海逐渐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加工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地位衰落。这不仅对上海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使得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地缘经济失去了整合功能。 5、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获得新发展 开发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海又重新回归到国际性大都市的行列。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域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新技术

4、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市场发育良好,配置资源能力增强。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要素市场兴起,不仅覆盖了全域,而且辐射到了全国各地。 产业分布齐全,科技教育基础雄厚。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外联系密切,地区分工合作加强。域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紧密,外向程度高,已经成为国内大企业及跨国企业的聚集区。 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起飞阶段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的现状 近几年,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不断加强。在合作的方式上,由过去单一

5、的横向配套协作,逐步向整合生产要素、共同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在合作的领域上,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加工销售,逐步向商贸、旅游、产权、生态环境以及科研、人才交流等方面发展;在合作的机制上,由过去单一的企业行为,逐步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 1、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发展 工业企业合作成效显著。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大企业。 商业网点拓展势头迅猛。在区域各地互设连锁超市、专卖店及专业市场。 金融机构对内辐射加强。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合作项目数百个。其中浦东发展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开设了10多家分支行。 旅游、产权市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取得了一

6、定的成效。 2、区域性组织定期活动 目前长江三角洲的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建并参与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有4个: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这些组织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相互联系与经济合作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长江三角洲的协调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3、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的进程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个地区缺乏总体开发与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政策;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三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尤其以水污染为甚等。 (三)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紧迫性

7、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面临的经济运行的新环境,是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背景因素。长江三角洲的协调发展是该地区自身经济发展、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变化、迎接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客观需要。 1、长江三角洲自身的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本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内部的经济交流历来十分密切。由于多种因素,域内商品及生产要素的流动被阻断,从而抑制了相互间分工与合作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可能继续依靠过去由本地区独立构筑的经济体系,本地区的发展将依赖整个区域的综合优势,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内区域格局的变化 进入2

8、1世纪,国家实施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都将使国内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经济关系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就需要长江三角洲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协调,形成整体。 3、国外的区域化发展趋势 我国加入WTO以后,将直接面临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化的挑战。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给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区域化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发展极展开,这为以上海为增长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条件趋于成熟 1、经济发展上的利益趋同 工业化利益趋同。上海已

9、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而江、浙两地尚处在轻加工业化阶段。这种地区工业高度专业化和结构的差异性,形成了较大的配套性和互补性。 城市化利益趋同。在长江三角洲这种密集性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城市间的发展有相当强的依赖性,而且不同等级规模城市间的协调,也日益成为其发挥地区整体优势的关键所在。 基础设施网络化利益趋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网络化的大交通、大市政、大环境,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对各地带来更大的利益。 经济外向化利益趋同。长江三角洲在外贸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内地辐射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 2、协调发展的客观条件具备 经济均质化程度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加强。长江三角洲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较

10、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大。 城市化的水平较高,城市体系完备。在沪宁、沪杭甬铁路线上,密布着20座城市,形成都市连绵区,功能体系比较完备。 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使全域的站、港、路、道、线等互联成网。 3、协调发展的环境机制逐步优化 随着改革的深化及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空间。 由于国内外的压力增加,迫切需要长江三角洲各地区加强合作,协调发展,迎接来自各方的挑战。 沪、苏、浙等三省市的领导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已形成了共识,相互间高层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已经形成。二、推进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

11、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国内外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和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长江三角洲应确定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力争在2015年左右,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地区行列,发挥带动、示范和表率作用,为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指导思想,树立整体形象,整合各方优势,加强全面合作,推进协调发展。 (二)目标 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目标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个部分。前者是地区协调发展所要最终实现的,后者是分阶段发展所要达到的。 1、总目标(即长远目标) 以上海为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城市,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区域功能完善的、城市

12、分工及产业布局合理的、区内要素流动自由的、生态环境优良的、人民生活舒适的可持续发展地区,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经济外向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国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成为我国及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中国有实力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区域。 2、近期目标 长江三角洲在“十五”期间的协调发展应实现几个目标: (1)交通发展目标 做好域内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内河航运以及机场、港口为主的交通网布局的综合规划。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主干公路、铁路网的建设,使域内任何两个地级城市间的行车时间在4小时以内(即4小时通勤圈),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的行车时间在3小时以内。 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

13、中心的框架,实现区域港口的合理布局与分工,为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服务。 实现机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布局,形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落。 (2)市场发展目标 在域内培育各类共同市场,尤其是金融、人才、技术、产权等大市场。 建设区域商贸网络,扩大商品流通的广度和深度。 联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使长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大旅游文化圈。 构建统一的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 提高域内民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 做好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做好各城市生态定位和域内生态功能区划。 采取一致行动改善生态系统,重点抓好太湖、京杭运河及东海近

14、海的环境整治。 统一建设长江沿岸的取水口和排污口及跨行政区域的的供水、排涝工程。 (4)信息化发展目标 在建设上海国际信息港的基础上,建设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信息网络。 在信息咨询服务上,全域大中城市联合建立信息交互网,完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5)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域内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在全国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6)城市化发展目标 形成以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快速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大中小城市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的城市体系,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达到4

15、5。 (三)原则 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立足当前,结合长远,首先在目前条件成熟的领域实现合作,再逐步推进。 整体至上,各方得益。全局出发,协调行动,使合作的各方均能受益。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政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四)上海的功能定位 无论从工商角度,还是人文角度,上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这个经济区域至少在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长江三角洲,在长江三角洲中,上海将起到龙头作用。作为我国沿海和沿江的交汇点,上海要进一步谋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区域布局的三位一体,有必要、有条件、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

16、航运中心之一,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 1、成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增长极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中心。突破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若干个高科技产业群和企业集团,联合域内的技术力量,重点在微电子、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物流航运、海洋产业等领域,组建一批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公司。 形成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基地。运用高新技术对域内的钢铁、石化及精细化工、纺织和食品等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带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形成跨国企业、国内大企业、国际性组织、各类行业协会的集聚地。不断优化环境,举办各种国际性的会、展、节、庆,成为国际性经济、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舞台。 2、成为国际性的要素及商品市场的

17、集散中心 建成高层次、国际性的要素市场集聚地。通过发展证券、外汇、调剂、资金、同业拆借等市场,为域内企业融通资金;通过发展期货及各类商品市场,为全域商品、物资的流通提供条件;通过发展技术、产权、人才市场,输送技术和人才。 建成中高档商品市场的辐射源。依托自身技术、资金等优势,在中高档商品发展上做实做大,不断强化上海的商品集散功能。同时积极发展一批国际名牌的总代理及总经销商。 3、成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主枢纽 建成亚太地区主要的空中交通枢纽。完善浦东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航空的软硬件建设,与上海共同构成域内便捷的航空运输网。 建成组合港式国际航运中心。建立各港功能互补、合理

18、分工的与国际运行惯例相衔接的组合港管理机制。 建成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陆路交通中心。建成京沪高速铁路、浦东铁路及沪崇苏越江工程,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陆路运输网。 4、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中心 形成长江三角洲的资金集散中心。在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上海的同时,加快对内拓展的步伐,注重为域内和其他地区发展建设融通资金。 形成长江三角洲的商品集散中心。扩大高附加值和优质名牌以及高档商品的生产,同时拓宽流通渠道,积极为域内商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信息中心。建设以上海为中心,联结南京、杭州等城市的长江三角洲信息网络。与域内大中城市合作建立信息交互网,完

19、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三、推进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目标,“十五”期间,重点在交通网络、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信息化、产业整合、城市化等六大领域积极推进。 (一)加强协调,联合共建,推进域内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 交通体系是区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物质基础。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表明,构筑发达的区域交通网,不仅是区域分工的前提,更是促进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长江三角洲在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中必须树立大市场、大交通的指导思想,在加强铁路、公路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水路、港口和机场的潜力,建立各种运输方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

20、输网络。 1、形成域内机场群落 根据国家的要求,到2010年,浦东机场将基本建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浦东以及虹桥机场的服务半径已经覆盖到江、浙两省,今后其国内航线的服务半径将扩展到华东地区,国际航线的服务半径将扩展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机场建设要根据浦东机场的定位,防止盲目追求大型化、国际化,从而造成重复投资和运力过剩。长江三角洲机场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使域内乘客出门乘国际航班半天以内登机、国内航班半天以内到目的地。 域内不再新建民用机场,现有的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机场重点发展国内航线及支线航班。南通、宁波、无锡、苏州等域内机场宜以国内航班为主。 浦东机场与虹桥机场形成组合

21、型航空枢纽港,其中浦东机场宜以国际为主,虹桥机场以宜国内为主。且两个机场的航线设置,要减少与周边机场的交叉重复,多开辟边远偏僻地区的航线。 2、建成组合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首先要加快大、小洋山集装箱深水枢纽港的建设。其次,要加强苏、浙及上海现有港区的分工、合作。 宁波、舟山地区的港口应发挥深水港和大吨位泊位的优势,既可作为上海、浙江及其邻近地区的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散货运输的中转基地之一,也可与洋山港组合开辟部分远洋航线,并发展近洋支线集装箱运输,发挥上海主枢纽深水外港的功能。 南京、南通的沿江港口应以专业散杂货运输为主,适当发展集装箱运输。其中集装箱运输以国内支线为其主要功能,可直接喂给上

22、海港。 3、完善域内高速公路网络 加强跨区域线路的建设和衔接,形成域内4小时的通勤圈。 规划建设宁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沪崇苏高速公路、金(山)乍(浦)高速公路、杭州湾大通道等。 延伸上海境内的沪青平高速公路至湖州,从而连通乍嘉苏、宁杭两条高速公路。 建设江苏境内沿江高速公路并与沪嘉浏相连通,构成上海与苏南之间的第二条快速通道。 建设苏通越江通道和苏通高速公路,形成一条沟能苏南、苏北、浙北的大通道。 建设宁启(东)高速公路,并与沪崇苏大通道相连接。 4、加快建设轨道客运交通网络 由高速铁路、轻轨、地铁等组成的轨道客运网络,具有安全、准点、快速、环保、价格适中等优点,是长江三角洲未来交通联

23、系的重要方式。 联合推进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和沪杭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并实现这两个方向现有线路的全线电气化运营。 规划建设沪宁、沪杭轨道交通客运专线,在沪宁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沪杭之间实现45分钟通达。并实行类似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优惠和行政管理,使其成为三地之间的通勤工具。 5、尽快建设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周边腹地的联系通道 建设浦东铁路,北从崇明越江,连接规划建设的宁启铁路,接连已建成的新长铁路(苏北段),南与沪杭铁路连接。 联合浙江在搞好杭州湾大通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甬台温、杭金衢、金丽温和金甬等高速公路,带动浙西南地区的发展。 联合江苏在进行沪通公路的同时,加快南通盐城连云港高速公路、沪崇

24、苏越江工程建设,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联合皖、赣等省及长江流域各省市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二)完善网络,强化辐射,推进域内统一市场体现的建设 经济一体化浅层次阶段主要表现在商品市场一体化,深层次的一体化是指要素配置一体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功能完善的一体化大市场体系,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产业整合的基础条件。 1、加快发展统一商品市场及物流业 以名牌企业、及与跨国公司合资企业为龙头,建立域内商业连锁网点、分销和采购网络。 整合域内商贸企业优势,组建跨地区的集展示、批发、零售及内外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集团。 发展域内集订货、运输、包装、仓储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

25、第三方专业物流。 抓住交通体系建设的机遇,设点建站,构建集装箱运输网络,发展专业运输业(如大型设备、建材、化工、油气品等)。 2、积极发展金融及中介服务业 支持金融企业增设分支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 利用上海金融机构多、融资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和跨地区的票据抵押贷款业务,扩大跨地区的融资业务。 支持证券机构设立营业网点,培育投资公司、资产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重组和上市提供服务。 拓展海内外融资的渠道,通过银企合作、组合信贷、组织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参与大型项目的建设。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开展符合国家惯例、与国际市场互通的咨询、会计、律师等服务。 拓宽WTO上海事

26、务所的辐射范围,积极为域内的相关事务提供服务。 3、培育发展专业技术市场 强化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合作,共同建立技术信息和交易网络平台。 建立覆盖全域的技术交易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技术的创新与流动。 协调全域政策,引进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 4、培育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市场 根据域内产业分工情况,建立分区际、分层次的专业劳动力及人才市场中心。 建立全域劳动力及人才需求预测、就业指导、资讯管理等平台,建立共同的劳动力及人才库。 规范劳动力及人才流动行为,鼓励有序、有效流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 5、建立覆盖全域的统一产权市场 扩大上海产权交易市场为区域性市场,并与域内各区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合

27、作关系,统一交易规定,扩大交易范围。 重点培育各地优质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发展跨地区的产权交易中介服务。 6、建设域内大旅游文化圈 确立长江三角洲的旅游品牌及整体形象,共同开展形象宣传、促销招商活动,共同组织国内外旅游客源。 联合发掘、开发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联合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如网络自助旅游、汽车连锁租赁等。 鼓励旅游宾馆、酒店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域内旅游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提升。如连锁假日宾馆、连锁旅行社等。 弘扬“吴越文化”,积极开发文化产品,接纳各国各地区的优秀文化,联合做大文化产业,形成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大局着眼,协调一致,推进域内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生态安全不

28、仅成为当今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更是建设长江三角洲美好未来的基础。若不能保持长江三角洲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良好结构,就难以保障21世纪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已进入非物质中心化阶段,在物质消耗持平的同时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从长江三角洲生态资源经济系统近年来的运行状态来看,仍未脱离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阶段。这将对长江三角洲在21世纪新一轮经济发展期的生态环境基础带来更大压力。 1、强化水环境的保护 长江三角洲水污染问题是域内环境治理的重点。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最密集区,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污染无论是范围和程度都为我国最严重区域,在上海和苏锡常地区,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已比较难觅

29、。 建立全域大系统保护观。确保水环境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总体承载力。一是全域管理观。形成全域合作,共同治理与保护的局面;二是整体管理观。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优势实施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三是法制管理观。以法律责任来制约污染者的行为,以法律义务来衡量管理者的业绩,并逐渐使个人或经营者的强制性保护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要求。 建立节水型产业。从节约用水、降低污水排放量入手,改善水质。依靠调整水价、累进制水费体系、及提高技术水平来鼓励节水型产业的发展。 根据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和发展工业。确定合理的工业发展规模,建立“谁污染,谁负责”的排污收费制度等。 采取一致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强化对长江、太

30、湖、京杭运河及东海近海的环境整治、以及杭州湾等水体的保护。 建立功能完善的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排放体系。统一建设长江沿岸的取水口和排污口。 2、改善大气环境的质量 长江三角洲的大气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所造成。长江三角洲的工业结构决定了域内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现状,煤烟型污染以烟尘和酸雨的危害最大。 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以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集中联片供热、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等形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GDP的矿物燃料消耗量,逐步实现零排放。大力发展大运量、低污染的新式交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控制和减少交通废气排放量。 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利用东海天然气及东送西气,增加

31、天然气、石油、核能等能效高、污染低的优质能源的比重。在农村中推广生物能源技术,减少秸杆的燃烧。在沿江、滨海与海岛地区,增加风力发电设备,积极利用太阳能。加强对海洋潮汐能、波浪能发电的研究和使用。 大力推广大气环保技术。实施洁净煤技术,对原煤经过洗选、筛分、成型及添加脱硫剂等处理,通过改革锅炉设备,改变燃烧方式,改进机动车排冷系统,开发新一代引擎等措施,减少排尘量,减少废气排放量。通过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达到除尘、除烟气的目的。 合理进行城市规模和工业布局。在进行城镇规划时,应建立区域内合理的城镇体系和规模。在进行工业布局时,应考虑到气象、地形等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自净。 有效扩大绿化覆盖率。增加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点,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扩大绿化面积,长效及多功能的防治大气污染。 3、减防灾害 长江三角洲的主要灾害类型有:洪涝灾害,城市灾害,环境灾害等。 (1)洪涝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