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1.72KB ,
资源ID:100833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0833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高考历史全册通史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高考历史全册通史整理.docx

1、高三高考历史全册通史整理高三高考历史全册通史整理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前8-前3世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出现铁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

2、推广;井田制瓦解;私田、土地私有制;水利;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政治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3、处于奴隶制时期1、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科技:日食、哈雷彗星1、思想: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孔、

3、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3、科技:天文(石氏星表)、医学(扁鹊)、司南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古罗马帝国的统治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后半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1、罗马法的起源。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9-8世

4、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2、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中国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与初步发展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耦犁出现并传播到珠江流域;白渠。2、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钢、青瓷;瓷器生

5、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商业城市4、经济政策:汉休养生息到盐铁专卖。1、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产、质大为提高,白瓷。2、江南得到开发3、均田制、租调制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汉承秦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内朝外朝。3、选官制的变化:世官制-皇帝任免-举孝廉1、三省制萌芽;2、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形成;3、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6、(太学等);佛教传入。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兵马俑;东汉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汉赋。3、科学: 氾胜之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九章算术、浑天仪、地动仪、伤寒杂病论、史记。1、思想:佛教盛行2、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洛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3、科技:圆周率、齐民要术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中国:下 隋唐宋元)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下)隋唐(581-907)(6世纪晚期至10世纪初期)

7、宋元(960-1368)(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大运河、曲辕犁(犁评)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出现柜坊和飞钱);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1、手工业:五大名窑;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黄道婆与棉纺织业。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及四大名镇;元代大都;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

8、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马可波罗行记)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唐蕃合同为一家、科举制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宰相权力的削弱;元代行省制和宰相权力的加强;元代对西藏的管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化1、思想: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2、文艺:唐诗;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张旭、怀素。绘画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3、科技:雕版印刷、火药使用于军事。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有二程、朱熹。2、文艺:宋词.元曲;书法:苏轼、赵孟頫;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9、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元代火药传到欧洲;郭守敬授时历、简仪;王祯农书第三部分: 14世纪-19世纪前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西方:人的觉醒与征服世界时间分期1419世纪初的世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3681840年)1419世纪初的欧洲经济1、手工业:炼钢技术仍领先世界;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五彩、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民营手工业在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

10、货币。 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荷、英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5、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明太祖“三废”;郑和下西洋;1553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英国内战、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2、美国独立战争与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3、法国大革

11、命与法国政体的变迁、人权宣言文化1、思想:八股取士、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2、文艺:明清小说;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 3、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1、“文艺三杰” 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2、科技: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及社会影响。4、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第四部分: 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穷途

12、末路西方:蒸蒸日上与矛盾重重时间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1840-1919)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8611894)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的高潮(18951912)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经济1、经济: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近代工业出现。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通商口岸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1、经济:洋务派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 “断发易服”.轮船.铁路,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

13、生活: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中山装;近代铁路网,汽车,航空业.电话.电影业起步,报刊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俗依旧政治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兴:定都天京、全盛期与天京变乱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洋务运动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2、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意义。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2、孙中山维

14、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文化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2、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资政新篇。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留学生、新式学堂与近代教育1、 戊戌变法。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世界历史经济1、工业革命在英、法、美三国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中期相继完成。棉纺织技术的一系列革新成果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促进机器普及和生产发展,大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作为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15、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工业革命继续向德、奥、俄、日等国扩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了)。3、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政治1、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欧洲的革命与代议制的确立:法国巴黎公社的成立、革命措施以及经验教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文化1、思想:共产党宣

16、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科技: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电动机与发电机的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3、文艺: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美术;近代以来的音乐,电影的出现。第五部分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战争不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时间分期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191920世纪50年代初)大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中国历史经济1、经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萎缩。2、社会生活:汽车在各大城市成为

17、权贵、富商代步工具,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1、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社会生活:电影成熟,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1、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2、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1、经济: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社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3、40年代国统区左翼电影发达。政治1、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2、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南昌起义。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红军长征、遵义会议。1、九一

18、八、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细菌战和毒气战罪行。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抗日斗争3、抗战胜利及其历史地位。1、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文化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工农武装割据的论著和思想主张。新民主主义的论著和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论著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世界历史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大危机和二战(19291945)战

19、后初期的世界(194550年代初)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WB、IMF)、关贸总协定(GATT)。政治苏联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二战(1939-1945)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

20、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文化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3、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1935有声、彩色电影分别问世。第六部分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曲折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与潜在危机时间、分期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年21世纪初)过渡时期(19491956)探索、曲折(19571976)新时期(197621世纪初)

21、中国历史经济1、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2、社会生活:生活用品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成为党报,光明日报1、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革经济劫难2、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与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社会生活:小康生活的实现,衣食住行变化大;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报

22、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2、“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

23、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2、科技:电子计算机、载人航天等领域成就巨大。时间分期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五十至七十年代初七十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历史经济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1、世界经济区域集

24、团化的发展趋势: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世贸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政治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和华约;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1、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1、苏联解体、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5、文化1、文艺: 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2、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诞生。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

26、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

27、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和平共

28、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 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

29、国王手中。 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必修二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