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74.25KB ,
资源ID:101193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1193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docx

1、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目 录序 言 1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3第一节 主要成就 3第二节 资源条件 6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8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第三节 发展目标 13第三章 空间布局 16第一节 打造“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 16第二节 建设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 17第三节 构建海洋经济发展多节点 18第四节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载体 20第五节 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 21第四章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23第一节 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23第二节 做大做强海洋主导产业 26第三节 提升发展海洋传统产业 29第五章 基

2、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 31第一节 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31第二节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35第三节 完善能源保障网 36第四节 提升信息网络水平 37第六章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8第一节 加强海洋创新平台建设 38第二节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38第三节 加强涉海院校建设 39第四节 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40第七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41第一节 海洋环境保护 41第二节 海洋生态建设 42第三节 海洋防灾减灾 44第八章 主要保障措施 46第一节 加大政策支持 46第二节 强化综合管理 48第三节 加强组织实施 49序 言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心地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海洋资

3、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为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海洋经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向海洋强省迈进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于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我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新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的主体范围是江苏沿海地区。鉴于江

4、苏临海滨江的地理位置及海洋产业的实际分布情况,将沿江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涉海产业区域纳入规划范围。本规划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为依据,提出“十二五”时期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今后5年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52号)精神,本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渔业局、省沿海办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制。规划期为20112015年,重大建设和布局展望至2020年。第

5、一章 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第一节 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为全省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324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7.9%,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6%(按现价计算),远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3市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十一五”期间,我省海洋船舶修造、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优势产业实力进

6、一步提升。2010年,全省造船完工量为2300万综合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1%,稳居全国榜首;连云港港、南通港、苏州港、江阴港、镇江港和南京港成为亿吨大港,数量居全国第一,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1亿吨,沿江港口海运货物吞吐量约为5.1亿吨。海洋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至2010年底,海洋风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5.5亿千瓦时,风力发电机、高速齿轮箱等关键部件产量约占全国的50%,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链,海洋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专栏2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涉及到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与

7、服务活动,由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所进行的科研、教育、管理及服务等活动,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海洋相关产业是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涉及海洋农林业、海

8、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 海陆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我省沿海、沿江港口群开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港口吞吐能力达9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达366个,居全国第一。沿海陆岸十个规划港区全部启动建设或者得到进一步建设,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连云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丰港区510万吨级散货码头、洋口港区10万吨级LNG码头等工程顺利建成,连云港港30万级航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沿江港口群建设步伐加快,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及延伸至太仓工程顺利建成,苏州港太仓港区10万吨级远洋集装箱泊位以及南京、镇江和南通5万吨级集装

9、箱泊位等重点工程完工。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初具规模,沿海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东陇海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顺利完工。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基本完成,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使用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3项基本制度。“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确权用海1886宗,确权面积33.5万公顷,有力保障了沿海开发用海需求。创新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和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至2010年底,全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累计近100亿元。海域使用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率先完成省、市两级海域动态监视监测

10、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动态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并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科技兴海战略不断深化。“908”专项调查与评价全面展开,我省“海洋家底”基本摸清。顺利组织实施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开展浒苔监测及发生规律研究,启动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专项。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应用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潮流、泥沙运动机理研究和辐射沙洲促淤并陆工程试验研究成果丰硕。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一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产学研创新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逐步完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不断强化

11、,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投入运行。海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共布设海洋环境各类监测点536个,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开始自主发布全省海洋预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新建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严格捕捞许可制度和伏季休渔管理,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第二节 资源条件江苏沿海、沿江地区南连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具有江海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海洋空间资源。江苏大陆海岸线长954公里,其中,粉砂淤泥质海岸线长

12、884公里,约占海岸线总长的93%。近海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土地面积的37%。沿海有基岩海岛13座,岩礁11座。中部近岸浅海区分布有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的黄海辐射沙脊群。海洋动力地貌条件独特,滩涂资源丰富,堤外滩涂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750万亩),约占全国的1/4,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7.42平方公里(46.12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4694.2平方公里(704.13万亩),含辐射沙脊群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7.53平方公里(302.63万亩),每年仍不断向外淤涨,构成我省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海运港航资源。淤泥质海岸和辐射沙洲内缘等复杂条件

13、下建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江苏潜在港口资源更加丰富。沿海港口岸线主要分布在连云港灌河、废黄河口附近、辐射沙洲内缘海岸。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有14处,目前,已规划大陆海岸港区10处,正在研究选址3处。其中,可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有连云港港和盐城港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及南通港洋口港区,可建510万吨级泊位的有南通港吕四港区、盐城港射阳港区等。国家正式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设计标准为5万吨级集装箱船双向、10万吨级乘潮通航,沿江海轮航道条件和建港条件将十分优越。海洋生物资源。江苏海域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水温适中,长江等众多入海河流输送大量营养物质入海,生物生产自然条件较好。近岸海域

14、浮游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浮游动物136种,浮游植物197种。近海拥有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等,鱼类150种,贝类87种,海藻84种,文蛤等5种优势种生物量14.5104吨。沿海风能和海洋能资源。江苏沿海面向南黄海, 地势平坦, 风功率密度较大,沿海岸地区年风功率密度可达100瓦/平方米以上,部分地区可达150瓦/平方米,近海大部分海域风功率密度超过350瓦/平方米,而强台风出现频率较小,适合建设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在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中,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国家建设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基地。潮汐能以辐射沙脊群中部海域和长江口北支最为丰富。波浪能以废黄河、射阳河口

15、和弶港以东约200公里外海最为丰富。滨海旅游资源。江苏沿海拥有基岩海岸、沙滩海岸、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岛等,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湿地和独特的辐射状沙洲,有丹顶鹤、麋鹿2个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蛎岈山牡蛎礁、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花果山、狼山、范公堤等自然景观及新四军纪念馆、盐文化博物馆等人文景观遍布沿海各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省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

16、作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部署,为深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依托海洋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成为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省沿海地区面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我省沿海大规模基础设施网络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将进一步夯实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专栏3海洋经济与沿海经济海洋经济与沿海经济是两个既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海洋经济以产业为纽带,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

17、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沿海经济具有显著的区域经济特点,从全国来看,通常是指拥有海岸线的省份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从沿海省份来看,通常是指拥有海岸线的地级市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都是以沿海经济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为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洋经济是江苏沿海开发的切入点,是振兴沿海经济和苏北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江苏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由于并非所有海洋产业都只能布局于沿海区域,因此,海洋经济与沿海经济又有所区别。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滩涂农林业、沿海临港工业等产业活动,都是在滨海区域和海洋进行的,属

18、于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共同的范畴。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产业,在非沿海市、县进行时,也应纳入海洋经济范畴。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具有深水航道和深水岸线及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我省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在沿江区域的发展超过沿海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布局于沿江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带。同时,我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全国沿海各地尤其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掀起新一轮海洋开发热潮,“百舸争流、竞相发展”,我省海洋经济实现“洼地崛起”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江苏近岸海域生态脆弱,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海洋环境压力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小,海洋产业

19、结构趋同,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较弱;陆海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都给我省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专栏4 2009年江苏省与其他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指标比较省 份海洋生产总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广 东6661.039081.617.0%山 东5820.033805.317.2%上 海4204.514900.928.2%浙 江3392.622832.414.9%福 建3202.911949.526.8%江 苏2717.434457.37.9%辽 宁2281.215065.615.1%天 津2158.175

20、00.828.8%河 北922.917026.65.4%海 南473.31646.628.7%广 西443.87700.35.8%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为突破口,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不断提升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构建江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引擎,为又好又快推进江苏“两个率先”作出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陆海统

21、筹。注重陆海一体,统筹海域、海岸带、沿江及腹地开发建设,整合生产要素资源,实现陆海资源互补、布局互联、产业互动。以陆域经济、技术为依托,提高海洋经济的吸收和依附力;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强化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统筹港口、产业、城镇开发建设,形成陆海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江海联动。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发展,打造江苏“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以海洋经济为纽带,促进沿海、沿江区域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利用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和深水岸线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远洋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产业。依托沿江地区众多涉海科研、教育机构,加强海洋

22、科教服务,扶持建设一批海洋科研中试基地和孵化器,培育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专栏5 江苏省沿江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概况江海联动是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海洋运输及港口物流。江苏沿江地区拥有长江岸线1290.2公里、干流岸线859.2公里、洲岛岸线431公里。江苏段货运量占整个长江干线的63%,港口货物吞吐量占70%,万吨级以上泊位数约占80%,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区段。据统计,在我省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大约50为海洋货物运输。根据交通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我省南通港、苏州港、无锡江阴港、镇江港、泰州港、常州港、扬州港和南京港等沿江港口均已

23、纳入海港范畴。目前,长江航道10.5米的维护水深已贯通南京,可满足3万吨级海轮全天候通航以及5万吨级海轮乘潮通过的要求,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工程也已顺利建成。“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将共同完成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建成通航后,海运主力标准船型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可全潮直达南京港,第五代、第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舶以及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可乘潮进出南京港,南京以下的港口将成为真正意义上沟通长江中上游与中西部地区的海港,沿江地区海洋运输与港口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2010年,在造船完工量、新承订单量、手持订单量3大指标方面,南通、泰州、扬

24、州和南京沿江4市总和占全省的94.6%、92.9%、96.5%;位于长江岸边的江苏新世纪(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造船完工量和新承订单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江苏省绝大部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分布于长江下游深水岸线,地处长江口的南通,已初步形成江苏乃至全国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群,扬州、泰州、镇江、无锡等沿江主要船舶企业,也在政府推动下快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我省大部分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学院)等涉海高校,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江苏)

25、海涂研究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中船重工702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都坐落于沿江地区,拥有发展海洋科研教育管理业的广阔空间,产学研合作条件得天独厚。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充分发挥江苏教育资源优势,重视海洋高等教育,强化海洋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推进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开放合作。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

26、移。积极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与周边地区、中西部地区及东北亚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绿色增长。按照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增长。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海陆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建设。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积极打造沿海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第三节 发展目标至2015年,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科技进

27、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科教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环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示范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区和海洋生态宜居区。至2020年,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海洋经济总量。保持海洋经济年均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海洋经济倍增计划,至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2010年价),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提高至20%以上。专栏6 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沿海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和海洋相

28、关产业增加值之和。其主要功能是反映海洋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与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相对应,是衡量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上述“海洋生产总值”概念以及专栏2内容,国家海洋局目前所界定的海洋经济属于狭义的海洋经济,其统计口径在临港工业方面仅包括海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海洋设备制造、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等部分产业,而将石化、钢铁、汽车、粮油加工等排除在外。广义的海洋经济是大海洋经济的范畴,把所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形成的各类海洋产业,以及依赖海洋而形成的整个临港工业等都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围。美国、日本等一些西方海洋强国,大都同时采用狭义和广义两种标准。目前,我国多数

29、沿海省份在制定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时,都把整个临港工业纳入海洋经济体系。因此,本规划也将整个临港工业纳入规划范畴。但是,为了与目前国家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相一致,在确定“十二五”具体发展指标时,仅按照狭义的海洋经济测算。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海洋科技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升至80%,陆源直排口废水排放达标率升至100%,船舶污水收集处理率达60%,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比例达10%,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专栏7 江苏省“十二五”

30、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类 别指 标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生产总值(亿元,2010年价)6800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海洋新兴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20%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60%海洋环境保护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陆源直排口废水排放达标率100%船舶污水收集处理率60%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比例10%第三章 空间布局根据江苏沿海、沿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构建江苏“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提升北部海洋重化工业板块、中部海洋生态产业板块和南部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板块综合竞争

31、力,培育以沿海港口和沿江港口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形成“一带三区多节点”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第一节 打造“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充分发挥长江下游深水航道与海洋相连接的独特优势,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江海联动,全力打造以沿海地区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依托沿海港口群、沿海高速公路、临海高等级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汽车、船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临港产业,提升海洋渔业和滩涂农林牧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文化、涉海金融和涉海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依托沿江港口群、长江深水岸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依托沿江地区科教优势,进一步壮大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依托沿江地区雄厚产业基础和科技研发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积极发展涉海产品、设备及材料制造等海洋相关产业。第二节 建设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加快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增强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和良性竞争,以个性化发展强化海洋产业特色,以优势互补提高开发效益,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