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74KB ,
资源ID:101280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1280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经典辩论过程.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经典辩论过程.docx

1、中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经典辩论过程中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编者 立论:( 3 分钟)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 对方列举手机的很多好处, 仿佛让我置身于一个手机卖场, 正感 受着一位口才一流的销售人员高超的销售技巧, 也让自制力不强、 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作为 初中生的我有些动心。 但静下心来一想, 不对呀?对方辩友讲的是制造商赋予手机本身的利 处,还是手机被初中生使用之后产生的利处呢?概念似乎不一样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辩题: 初中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利与弊。 通过对此辩题的分析, 我 们得到,首先今天需要辩论的手机使用主体是初中生,而非其他成年人。其次,手机使用的 地点为初中生校园,而非校园以

2、外的地方。再次,我们是比较利弊,而非它不相关的事件。 三点之外的东西将不是我们辩论的问题。基于此, 我们来看看使用手机的主体初中生的特性, 第一,他不成熟 , 自我控制能力弱,再次:中学生使用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第二不理智 ,很容易有攀比心理 ,因为这些本性导致原本无错的手机 在被自制力不强的初中生使用后,造成了远远大于对方辩友所认为的利处。主要危害如下: 首先:短信闲聊,贻误学业。 2010 年 6 月 12 日长沙晚报道,北京市教育部门对 9 所中学 学生手机持有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 上网占 21% ,短息聊天的占 48% ,而其中 70% 是与 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下载图铃的占 12

3、% ,拍照片的占 3%,而用于紧急联系的仅占 5% 。 本是方便联系的工具,在某些中学生手中却沦为了步入歧途的钥匙。其次, 不良信息, 污染 心灵。上海市社科院对中学生持手机用途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显示: 在学生发送接收的手机短 消息中, 70% 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 10% 以上是黄色短信。这些污浊不堪的消 息侵蚀了孩子的心灵,玷污了孩子的思想,使孩子们的成绩直线下降。机助长了攀比之风。某市教育局关于学生持手机的动机调查显示,有 19% 的学生认为,手 机只是为了个人虚荣心的需求, 证明自己的家庭实力, 作为相互攀比的依据之一。 原本有所 压制的攀比之风在手机诱导下又燃气了熊熊烈火。

4、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 档次也越来越高, 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 除此之外, 手机给中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还有很多, 如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发育, 手机带来的安全隐患, 手机所引发的依赖症等数不胜 数。手机,使我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手机,使我们纯洁的心灵布满污秽;手机,使我们难 以在阳光大道上健康成长。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初中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弊大于利。谢谢! 攻辩小结( 3 分钟 )谢谢主席! 我们来回顾下刚才的资讯答辩, 对方所讲的一些利处听上去十分吸引人, 但仔细 纠来却漏洞百出。首先,对方辩友对手机对中学生所谓的利处得来既不是建立在广大的调查研究之上,也非 具体的数据显示

5、,更没有众多的事实表明, 完全建立在对方辩友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之中。第二 ,对方辩友说中学生使用手机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我方并不认同,因为至今也还没有通过事实的验证呀。 即使是, 我们能用未来可能的美好来作为今天的评价标准吗?中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能用高级阶段的国情来作为今天的工作指导吗?显然不可以呀。(good) 对方辩友抛开今天的比赛不谈,扪心自问,初中生使用手机有多少是用于学习与生 活的呢? 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为了追求时尚, 游戏娱乐, 课内外聊天。 手机影响学校秩序以及 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甚至成为全球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问题。 更是学校管理的 一大难题。所谓对方用所

6、谓顺应时代发展这一即虚又空的论点说明学生使用手机利就大于弊了,这个理由未免有些牵强。第三,1 、对方辩友又说可以加大监管力度来限制手机的弊端,不正是已经承认了手机带来 的弊端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所以, 才要加大监管力度呀! 现在,在中学生这个群体中, 手机已经变成了手雷, 成为教育者头痛的难题, 不正是手机在初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造成 的弊远远超过对方所想象的利所引起的吗?或(2 、对方辩友又处于美好的想象之中了 ,加大监管力度就一定能够解决中学生自制能力 不强的问题了吗, 事实尚未印证,对方就如此肯定,难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老师的教导, 学校的监管对那些玩手机学生到底又能起到多大效果

7、, 令人担忧, 所以人能不冒险的时候还 是不要去冒险吧。 毕竟明知山有虎偏像虎山行的行为只是莽夫的行为呀。 请对方辩友不要再 做梦了,看看现实的情况吧)第四 ,对方辩友说攀比是现象 ,并不是手机带来的。我们从没说过攀比是手机造成的,对 方辩友又在混淆我们的概念了, 我们一直在说手机助长了校园攀比之风, 让不良风气在校园 更加盛行。 校方规定穿校服,我们就不能比衣服了,攀比之风有所减弱。而我们又将视线转 移到比手机。那么手机就像是一把干柴,让攀比之火在校园死灰复燃。第五 ,对方辩友说辐射不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不正是也承认了有影响吗? 一部手机尚 且对人有影响, 更何况人口非常密集的校园?比如我

8、校, 有两千多学生, 如果每人一部手机, 而且学生每天处于这个充满辐射的环境中, 对我们身体还未发育成熟, 免疫系统还不够强大 的初中生来说, 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 那么在家里我们已经受到了电器的辐射, 在学校我们 还要遭受更大的辐射,我们的成长环境怎么得到保障?第六 ,对方辩友说多媒体也有辐射。我们不否认。 那么多媒体除辐射之外,给中学生带来的还有像手机一样那么多的弊端吗? 显然没有呀。 我们也并没有只因为手机辐射这一点理由 才认为它弊大的呀, 是众多的弊才累计到弊大利小呀。 就是因为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辐射存在 了,我们就更不能让对我们利不多弊却不少的手机进入校园危害我们的健康啊。 寥寥几台多

9、 媒体与全校浩浩荡荡两千多部手机相比, 又算得了什么呢?而且多媒体还不是时时刻刻都开 着的呀。(或许用的上)第七 ,对方辩友又说手机如果弊大于利,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我想这很好解释。首先, 作为管理者的校方是不允许学生带入手机的。 手机上众多的游戏、娱乐功能引诱 着初中生沉溺于手机的大量弊端,使他们无法自拔,所以 他们才不顾校方、 老师、 家长的反 对,执意在手机弊端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这也 反映了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自制力不强的特点。 也正印证了即使加大了监管力度也无从解决这个问题呀 。第八,对方辩友说攀比心理,自制能力不强早在手机产生之前就有了。这并不是手机引起 的。确实如此,

10、对方辩友不正是也看到初中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劣根性吗, 这个本性早在几千 年甚至于人类产生之初可能就有了 ,这么多年的教化仍不见有所减弱, 甚至 越来越盛 ,这是 加大监管, 德育教育能彻底解决的吗? 对方辩友对所谓的监控, 德育似乎抱的希望也未免太 大了些吧。( 似乎全段都重要 )(对方可能会说 ,那么对方这么说,是不是学校老师的德育就没什么必要了呢? 回答 :当然不是, 德育一定要加强,虽然不能杜绝, 但仍然可以缓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拯救一些人,但是、并不是全部呀, 那些通不过考验的人我们就得将他抛弃在沙滩上吗 ?为了一个到现在为止事实也没能显示出来利有多大手机而牺牲一些人,未免也太不人道了

11、吧。 )第九, 对方辩友一再提及到手机无错,是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我要加纠正的是, 对方对今天辩论的主题不明确,以及对辩论主体 - 中学生的特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何谓中学生 ? 自制力不强的特殊人群, 手机上琳琅满目的游戏, 娱乐功能, 不良信息就是容易被这特殊人 群所接受,使之沉溺,影响学习。更为关键的是,今天对方对这个 利弊 大小的比较始终没有一个标准,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辩论的主体人群, 初中生! 初中生有什么 特点呢:1 不成熟 , 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 不理智 ,很容易有攀比心理。这些就是初中生的特点,连这些都没有了就不是中学生了。 对方辩

12、友可以在这里高呼手机无错, 手机本身确实无错, 还有很多的利处, 但被自控能力不 强的初中生使用就弊远远超过利了。 鸦片可以医用, 有利, 但能给除医院以外的人使用吗? 如果给了自制能力不强的人使用就能导致国破家亡。 武器有保卫国家安全的功能, 但如果被 心术不正的人使用,就会酿成重大社会危机。 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正是自制能力不强 的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而非成年人使用手机的利弊呀。 对方辩友滔滔不绝的畅 想手机(可能)给中学生带来的好处, 却不能站在事实角度上看看手机给中学生造成 的巨大危害, 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怎能让人信服。 ( Very good )按对方辩友所说, 我们就要为你们所谓的

13、可能好处, 就要冒险去牺牲一代甚至几代人吗?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初 中生带手机利大于弊。三、总结陈词(三分钟)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 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观点:第一、 只有认识到中学生带手机的诸多弊端,我们才能够还校园一片净土。看看那些地下 网吧,看看那些中学生浏览的网页界面,真可谓“色情与垃圾齐飞,虚假共暴力一色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校园也成为公开的“网吧”, 桩桩事实告诉我们, 中学生带手机不加以控制, 就会直接冲击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败坏校风校纪。第二、 只有认识到中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才能正视现实和问题, 难道每一个带手机的中 学生都会在对方所说的理想状态下去使用手机, 都会正式手

14、机对于中学生的一系列问题, 都 会正确利用好手机的利处么?从他律走向自律, 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娃! 老师不可能是上 帝一样,派出无数的天使下凡对每一个带手机的中学生说:嘿,伙计,此物非礼勿视。可事 实又告诉我们中学生往往会出于自制力差、 好奇或冲动, 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 暴力信息进 而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此时此刻对方辩友猜猜上帝会怎么想?他只会说: Sorry ! 不是我心太软,只是我也很无奈。第三、 只有认识到中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才能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和各种手段来扬长 避短、趋利避害, 而不是用你们理想中的空中楼阁演一出毫无剧本的戏剧。 我们是五月的花 朵,但花朵有被害虫侵蚀的

15、时候, 只有摆脱手机的诱惑才能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 太阳,但太阳也有被乌云蒙敝的时候,只有该放手时就放手,才能用生命点燃未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们有一个梦想:在新世纪的一个清晨,当我,向度尽劫波的人类 精神家园投去最后一瞥时,我们广大中学生正以新面貌新状态,迎接新挑战!谢谢!提问 :(重点 )1、 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市教育局就手机是否影响中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其中 53% 的学生说影响学习, 80% 的家长说影响学习,而 100% 的老师也表示影响学习。 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都认为手机影响学习了,对方还觉得利大于弊吗?(重点) 2 、 美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

16、纷纷制定相应规定限制手机在中学生中使用, 教育界权威也纷纷倡议中学生不要带手机进入校园, 今年两会中人大代表也提出初中教育阶 段不提倡带手机进入校园, 那么请问对方辩友这些倡议的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对 方辩友正面回答。3 、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利弊问题,说明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 园有利有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干脆依据具体数据及客观事实来进行判定吧, 在立论环节我方一辩以陈述了大量的事实以及具体的数据, 这显示了手机给大部分中学生是 带来的巨大危害的,而只有极少数学生享受到了手机的利端,那么我倒要问问对方辩友了, 如果按您方所说的利大于弊的话, 那怎么解释

17、大量事实呢?你们是否可以举出事实及数据来 论证你们的观点呢?提示对方我们想听到的不又是制造商给与手机自身的利, 而是初中生真 正的使用用途。4 、 今天我们谈论的问题是手机进校园对初中生利弊问题,既然比较大小,那么比较的双 方肯定要有些事物的, 那么我方这边是各大媒介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用途的调查数据, 以及各 大国对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态度,请问对方那边是什么呢?5、 请问对方辩友, 手机自身的功能与手机被中学生使用之后产生作用是一个概 念吗?6、 对方辩友一再说利大于弊, 那么能不能为大家也展示一些能够让人信服的数 据,和具有广泛意义的事例而非个例呢?7 、 初中生确实需要教师,家长,老师的关

18、心,但是不是关心了教育了,那些误入歧途的 学生都能迷途知返呢?8 、 加大监管力度到底是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还是只是一部分问题呢?9、影响学习的弊与偶尔娱乐的利,普遍存在的弊与特殊时期的利孰大孰小,孰轻孰重?使用手机有弊的方面:中学生手机三大用途:收发简讯,玩游戏、上网,有超过 70% 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 而是一台与电脑一样, 能收发讯息, 能玩游戏, 能上网, 还可以听歌, 收发图片的“迷你”,电脑,跟桌上电脑或的提电脑比较,手机的好处当然很多。 有的学生 认为,它能方便联络,方便使用,可以通简迅,非常轻便,无论拥有或使用手机的中学生, 利用手机传简讯, 可说已经成为手

19、机的主要用途, 就算用手机来打电话的学生, 也以闲聊为 主,用来问功课, 与家联系的很少。 许多学生把时间荒废在发短信上, 你来我往, 没完没了, 时间便在这指间悄然流逝, 话费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殆尽。 有同学甚至在课上发短信, 荒废 了自己的学业不算, 还要影响上课纪律, 使得老师停止讲课, 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聊 的事上。更有甚者,把手机作为考试作弊的工具。1 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 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2 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 70% 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

20、的信息, 10% 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 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3 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 手的款式和功能。 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 档次也越来越高, 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 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 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 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 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 当成靠山 ,不思进取。4 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 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 以一年计算, 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

21、的费用至 少要 500 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 负担。5 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 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 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6 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在一些发达国 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 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 已经 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7 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 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8 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

22、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 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 ,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 ,岂不追悔莫及。论点 1 :中学生的在校社交范围是同学和老师,而同学和老师即在学校,随时可以联系到, 不需手机。论点 2 :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仅影响自身听课质量,更有可能影响他人,甚至老师论点 3 :中学生目前暂无独立经济能力来支付费用,易形成不良消费习惯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人大附中、 4 中、首师大附中等京城名校纷纷作出口头和书面要求,不提倡中学生进校 带手机。北京名校不提倡中学生带手机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不安全。首师大校长石彦伦认为,手机是贵重物品, 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 上

23、体 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 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 专抢 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二是影响学习。 人大附中在给家长的通知中明确写上上学不许带手机的字样。 许多学校的任课老师反映, 有的学生上课接手机, 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和同学。 有的学生偷偷发短信, 压根儿不注意听讲。已经发现多名学生因迷恋发手机短信成绩下降。三是引发攀比心理。 刚刚考上某名校的高一新生, 非让妈妈掏 4000 多元买了一个彩屏 手机, 这已是他上中学以来换的第五个手机了。 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 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 父母买。给孩子买吧,增加

24、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 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京城名校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校园可用 IC 卡电话,同学有急事告诉家人还是很方便 的。目前中学生应该对手机说“不” ,希望家长配合。等手机像笔那样普遍用起来时,再让 手机不迟。杭州一中:不准带手机进校 龙岩一中:带手机进考场,无论是否用于作弊,该科成绩一律以 0 分论处。 浙江台州一中:学生用手机需先与学校签合同宁波:禁止学生带手机违者扣分国外的做法: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芬兰市场法院近日决定, 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 服务。如果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 10 万欧元的罚款。美国:为校园手机立法大约在 10 年前,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 (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 ),完全 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德国:欲禁止手机在学校使用德国已开始就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问题展开了公开讨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