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5.48KB ,
资源ID:101810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1810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

1、深基坑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 . 1二、编制依据 . 1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1四、基坑支护方案 . 1五、监测目的及要求 . 2六、工程地质概要 . 2七、监测内容 . 3八、监测频率 . 8九、测试主要仪器设备 错误! 未定义书签。十、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错误! 未定义书签。十一、监测人员配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二、监测资料的提交 错误! 未定义书签。、工程概况:本项目为 CENTE工R 程,本子项为通风中心;工程号为 HB1001,子项号为 VX。建设地 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南岸乡。通风中心长,宽,建筑高度(室外地坪至女儿墙)为,消防高度(室外地坪至屋面 面层)为

2、,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抗震类建筑。、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 ( GB50497-2009)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 ( GB/T15314-940)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技术规程 ( JGJ120-2012)7、 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基坑 1-2 交A-B, 1-2交E-F,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约为 8m,放坡系数 80,近似垂

3、 直开挖,如破坏后果较严重,因此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侧壁重要性系数。基坑其他位置地势相对开阔,无相邻建筑等级评定为二级,侧壁重要性系数。四、基坑支护方案:放坡体系: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本工程的基坑放坡为 80,近似垂直开挖,基 坑壁失稳对周边有一定危害,采用垂直开挖形成基坑,开挖前必须先对其设置支挡,保 证现有周边的安全,根据场地周围环境、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情况。基坑内设 置临时集水坑及排水盲沟,坑底设集水井和排水沟坑顶设截水沟的排水系统。五、监测目的及要求:监测目的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主动力 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变形,即使

4、采取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 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土体的 沉降和侧向位移。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种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造成 危害。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进行综合、 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工程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深基坑工程监测的要求在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中,为满足支护结构及被护土体的稳定性,首先要防止破 坏或极限状态发生。破坏或极限状态主要表现为静力平行的丧失,或支护结构的构造产 生破坏。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的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多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 大。支护结构物和被支护土体

5、的过大位移将引起邻近建筑物的倾斜和开裂。如果进行周 密的监测控制,无疑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六、工程地质概要:本基坑地下水为裂隙潜水型,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拟建场地浅层土层成份复杂,基坑工程正式施工前应对场地内的障碍物作进一步查明并给予清除,以确保围护体和坑内加固等正常施工。七、监测内容:本工程布设的监测系统应能及时、有效、准确地反映施工中围护体及周边环境的 动向。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根据现场的周边环境情况及设计的常规要求,共 设置监测内容如下: 护坡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 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 基坑临近建筑的沉降监测。围护顶部的垂直、水平位移监

6、测监测点埋设在坡顶,按规范间距要求布置,沉降、位移监测点共计 10 个测点(沉 降、位移监测点共用) 。测点编号为 JKl JK10。垂直位移的监测方法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在远离基坑的稳定区域选设置两组稳固水准点: SJ01 高程为 米, SJ02高程为米, SJ03高程为米, SJ04高程为米。 SJ01、SJ02、SJ03、SJ04即为本 工程变形监测的高程基准点, 各监测点的高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形成的一条等水准闭 合线路,由线路中的工作点来测定各监测点高程, 各监测点的初始值取三次观察平均值。 测量中的有关技术指标等级测点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

7、测高差较差使用仪器等n nNA2+GPM3水准仪注:n 为测段的测站数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测线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定基准点 A、B,经纬仪架设于 A 点,定向 B点, 则 A、 B 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观测边上的各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 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 A、B 基准线的垂直 E,各监测点初始值 E均为取两次平均值。“+” 表示正向基地位移,“- ”表示背向基地位移,本次观测值与前次观测值之差为本次位移 量,本次观测值与原始观测值之差为累计位移量。 “+”表示朝向基地位移,“- ”表示背 向基地位移。采用坐标法: 对于无法采用轴线投影法观测的测点,采用坐标法观测。

8、用全站仪架设于稳定基 准点,观测测点坐标,取三次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本次观测值减去前一次的观测值为本 次观测值位移值,本次观测值减去原始观测值为累计位移值。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及使用仪器测点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使用仪器经纬仪全站仪(A) 水准点的设置要求1控制点必须稳固,便于保存。2通视良好,便于定期检验。3采用强制归心观测墩。顾及基坑周边实际情况,在基坑周边延长线上稳定的位置设置 3 个观测墩,强制 归心观测墩为混凝土现场浇灌, 墩的顶部安装强制对中装置, 其目的是使仪器严格对中, 我们采用插入式对中装置,其偏心误差小于。(B) 观测点觇牌的设计测小角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照准误差,觇牌的设计应

9、具有以下特点:反差大,没有相位差,图案严格对中。本工程采用觇牌的设计为:采用直径 100mm厚, 度不锈刚,以白色为底色,以红色为图案。觇牌设计、制作完毕后,将其焊接在基坑的支护桩上。a)基准点、观测点的埋设基准点、观测点的埋设见附图。b)小角法观测测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的测出基准线与测站点到观测点之间的微小角度,读数取值精确到 . 首次观测 4 个测回,取平均值,经检查无误后,检查偏离值:L=(/ )*S (1)c)精度估计由于观测采用强制归心观测墩,以及小角度观测只利用测微器测定,所以误差主要 来源于照准误差。1对距离 S 的精度要求将 L=(/ )*S 全微分,取中误差得:ML2=

10、(m2/ 2)* S2+(ms2/ 2)* 2 (2)相对于侧小角 ( ) ,量测具有足够精度的边长 S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取 ( /)*S=3* (ms/) * ,代入( 1)式,整理后,得:ms=( * mL)/ (3)由( 1)式,得: =(L*)/S 代入( 3)式,整理后,得:ms= mL*S/*L写成相对中数误差形式:ms/S= mL/*L因此,要求 mL=,而设偏离值 L=40mm则. ms/S=1/250, 当 L=100mm则, 边长相对中误 差仅要求 ms/S=1/1000。以 1/2000 的精度测量边长就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所以,在测小角时,边长需测一次即可。在以后的各期

11、观测中,此值可认为不变2观测小角()的精度要求由( 2)式略去右边第二项,得:ML=(m/ )* S (4)由于测小角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照准误差,当小角度观测采用测回法时,一测回小 角误差,由误差传播定律可知: m= mV (5)式中 mV为照准误差。将( 5)式代入( 4)式,得: ML=(1/ )* S* mV由此可知,测小角的测量精度取决于照准误差。取眼睛视力的临界角为 60,则mV=60/V,V 为放大镜放大倍数。本工程采用 WILDT 3 精密经纬仪测小角, V=60倍,当 测站到观测点的距离为 S=120m时,测小角度对偏离值影响为。由水平观测的误差分析 可知:一般情况下,观测误差包

12、括:仪器误差、测站对中误差、目标对中误差、角度观 测误差、外界影响等。根据上述估算,可以满足边坡观测点相对于控制线的一次偏离值 的测量精度为 3mm的精度要求。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在围护体内侧利用集水井布置水位监测孔,共计埋设 2 根水位观测孔,测点编号: GCJ1、GCJ2。监测方法:为了使地下水位保持适当水平,使周边建筑物及地基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为了 检验止水帷幕的渗漏特性,应对坑内、外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 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 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计算公

13、式:W=WO-Wi式中: W为本次水位标高( m)(计算结果精确至)WO 为水位孔的孔口标高( m)Wi 为本次水位的深度( m)在日常观测中均记录观测开始、结束时间、天气情况,测读后按观测点编号记录 在专用记录纸上。 测量精度 : 水位高程中误差 5mm。 报 警 值 : 天气正常情况下 , 水位日变化下降值米 , 即报警。基坑长方向的沉降监测在基坑长方向共布置 4 个沉降监测点,编号为 JK3JK7。沉降监测方法:由于本工程深基坑降水、开挖,可能引起附近道路路的变形,根据现场条件并考 虑便于观测等因素,决定采用沉降观测的方法,在道路沿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通过差异 沉降量推算两条道路的倾斜值及

14、倾斜角。沉降观测利用级精密水准仪,通过几何方法进行观测。按国家二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及方 法实施。测量方法及原理不在复述。在道路沿线设置观测点,用沉降观测的方法测得各 点的差异沉降量。八、监测频率:监测期限从基坑开挖开始,到施工结束监测频率监测项目监测频率总 次数( 次)围护施工井点降水挖土底板施工地下室施工坡顶监测1 次/2 天1次/1天1 次/1 天1次/2 天坑外水位布设测管1 次/1 天1次/1天1 次/1 天1次/2 天坑外道路监测1 次/1 天1次/1天1 次/1 天1次/2 天说明:根据工程需要,业主的要求及时调整监测频率监测警戒值基坑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项目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一级

15、累计值 /mm变 化速 率 /mmd-1绝对 /mm相对基坑深 度( h)控制值墙(坡)顶水平位1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2535%510护坡桩、灌注桩、排桩锚索2535%23墙(坡)顶竖向位2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2035%35护坡桩、灌注桩1020%233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2035234 土压力( 60%70%)f 15 护坡桩、锚杆内力( 60%70%)f 2注: 1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 (h) 控制值两者的小值2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 3 天超过报警值的 70%,应报警。 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 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

16、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 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a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b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 隆起或陷落等;c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 象;d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 突发裂缝;e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3H为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f 1为荷载设计值; f 2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建筑基坑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项目监测对象累计值(mm)变化速率

17、(mm/d)备注地下水位变化1000500-管道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3013直接观 察点数 据非压力104035柔性管道104035-邻近建筑物位移106013-裂缝宽度建筑3持续发展-地表1015持续发展-注:建筑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 2/1000 或倾斜速度连续 3d 大于 d(H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报警。九、测试主要仪器设备监测工程中主要采用的仪器设备有:序号监测内容所有仪器设备读数精度1压顶梁竖向位移、护坡桩 竖向位移、 工程桩(或承台)的 沉降监测水准仪2压顶梁水平位移、护坡桩 水平位移、 工程桩(或承台)的 水平位移经纬仪全站仪223地下水位监测电测水位、回弹仪(两用)1mm4支

18、撑轴力监测GJJ10 型钢筋应力计VWS型应变计1FS十、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监测工作管理实行项目总工负责制监测组成员服从项目总工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监测方案的要 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方及分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 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监测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 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测量负责人与项目总工商量后作出决定,测量负责人与 项目总工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

19、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 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质量保证体系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仪器、仪表测点器具埋设前均预先进行重复标定,以防质量不合格器具的埋入。钻孔孔深 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 回填应密实。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 ( 般 710 天)。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 定证书后方可使用。每天的测试之前均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自检,并详细记录自检情况,使用完 毕后记录仪器运转情况;使用过程中若发生仪器异常的情况,除立即对仪器进行维修或调换外,同时对 该仪器当天测试的数据进行重新测试。野外

20、作业组成强有力的监测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监测组主要负责人。监测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 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相应的作业程序和有关规范、 规程,每个测量人员了解监测的总体要求, 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 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 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测试人员,以尽可能减少人为误差;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测试仪器,以尽可能减少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时间按基本相同的路线,以减少温度、湿度造成的误差;具体测试中用相同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以减少不同方法间的系统误差

21、;监测元件各类监测元件均应有详细的出厂标记记录并得到法定计量单位的认可,有效期 应满足工程需要;各类监测元件在埋设前均应再次进行测试,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埋设,埋设完 成后立即检查元件工作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立即重新埋设。监测点保护对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工作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进行标识的同时,对 现场作业的工人进行宣传, 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 对变化异常的测点除进行复测外, 若发现已遭破坏,应立即进行重新埋设;在围檩制作过程中,应对埋设在围护墙体内的监测元件进行巡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布设有监测元件的部位用醒目标志进行标识。资料采集及整理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

22、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 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 下方可进行计算;使用论证通过的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后汇成报告必须经过专项测试人员自检,现场测试负责校核,各项测 试人员互检后,方可敲章送出;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 文件、编制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对关键工序进行能力验证,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 各种技术问题。测试数据发生异常后,应及时与审核人、批准人联系,共同协商解决。十一、监测人员配备监测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咨询类项目,对工程技

23、术人员的专业面要求较宽,对工程 经验要求较高,故监测工程均由总工程师亲自审定,技术把关。现场技术工作由具有丰 富的现场埋设、测点保护、仪器安装及测试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监测组人员在长 期大量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具有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 能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施工与质量管理,成立监测组,现场设负责人一 名,全面负责本工程的运作,配备一个测试项目组计 3人、一个测量监测组计 3 人以及 一个信息化数据处理小组 2 人。十二、监测资料的提交 :拟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测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 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

24、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及其他有 关方面。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与报警值比较,如果 接近报警值时即向建设方、监理方提出告警,提请有关部门关注。同时一起参与补救方 案的制定和研究。监测报表围护墙顶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支撑轴力监测日报表;护坡桩的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日报表;工程桩(或承台)的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基坑外侧永久性道路的沉降监测日报表。监测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文字总结:整个监测过程中,监测点变化情况的总结,分析其产生原因附表:各监测点每日累计变化量汇总表。附图:监测点分布图;各监测点时间垂直位移量( T H)变化曲线图;各监测点时间水平位移量( T V)变化曲线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