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7.82KB ,
资源ID:102571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2571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17版八年级下 62桃花源记10.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17版八年级下 62桃花源记10.docx

1、语文17版八年级下 62桃花源记106.2桃花源记 学案学习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百词语。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o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诗歌

2、以归去来兮辞、咏荆轲为代表,散文以桃花源记最著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2写作背景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

3、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_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老百姓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

4、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2)如何理解桃源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人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

5、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竞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人,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士,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3)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

6、,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时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

7、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 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4)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600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

8、遭受的灾难。(5)桃花源记的语言值得借鉴的特点是什么?桃花源记最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只用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如村中人见渔人,问他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作者没有重复渔人进人桃花源的经过,而只用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答话的全部内容;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况时,作者也只用了“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文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

9、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成语有:“豁然开朗”“世外桃源”“土地平旷”等。课堂达标一、语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垂_ (tio) _然(hu) _ _ (qin)(m) _ 然(y)2给加点的字注音。缘溪行( ) 俨然( ) 要还家( )咸来( ) 邑( ) 语( )3结合本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面词语。(1)缘溪行:_(2)落英缤纷:_(3)欲穷其林:_(4)具答之:_(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6)便扶向路:_(7)及郡下,诣太守:_(8)欣然规往:_4翻译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10、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二、文学常识5填空。(1)陶渊明名_,字_,_时浔阳柴桑人,著名_。(2)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_,寄托了_,反映了_。(3)课文以_为线索,以_为顺序,从_桃源,到_桃源,再到桃源,最后_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三、重点语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社会,他为什么

11、在这里却虚构了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_7“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其“叹惋”的原因是什么?_课后强化一、积累与运用l.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豁然开朗(突然的样子)C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D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 寻病终C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3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不足为外人道也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4为下列各句中的“之”选择相应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 C代词(1)忘路之远近( ) (2)

12、处处志之( )(3)具答之( ) (4)渔人甚异之(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后遂无问津者。( )A后来就没有问天津在哪儿的人了。B后来实现了愿望,再没有问这事的人了。C后来就没有人询问天津的情况了。D后来就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良好的田野、美丽的水池、桑树、竹子之类。B有肥沃的田野、美好的水池、桑竹这些东西,都属于村里人。C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D有桑树、竹林栽种在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岸边。6根据下列提示,按要求答题。(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成语_,古义_;今义_。(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含义_。

13、(3)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古义_;今义_。二、阅读与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话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彳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解释加点的字。(1)见渔人,乃大惊 _(2)便要

14、还家 _(3)此中人语云 _(4)皆叹惋 _(5)既出,得其船 _8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他感到自己在步步陷入绝境。_(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也一定要把它完成。_9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_11翻译下列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 (2)不足为外人道也。_12文段中哪些语句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_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桃花源诗(节选)陶渊明相榉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呜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注】肆:尽力。靡:没有。暧(i):隐蔽。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纪历志:岁时的记载。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日人从所憩_ (2)虽无纪历志_14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_15下面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B节选的诗句与桃花源记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6、”;“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示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息的同情。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1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虽无纪历志无中生有日入从所憩_俎豆犹古法_荒路暧交通_17你认为桃花源真的存在吗?_表达交流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_答案与导

17、解【课堂达标】1髫 豁 阡陌 怡2yun yn yo xin y y3(1)沿着。(2)花。(3)穷尽,走完。(4)详细。(5)全、都。(6)沿,顺着。(7)到。(8)计划。4(1)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鱼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3)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4)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饭来款待他。5(1)潜 元亮 东晋诗人(2)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作者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的意愿(3)渔人进出桃源白勺行踪时间先后发现

18、访问离开寻找6这一美好境界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7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课后强化】1B 导解:应为开阔通达的样子。2C 导解:A项“舍”的意思分别是“放下”“屋舍”;B项“寻”的意思分别是“寻找”“不久”;D项“志”的意思分别是“作标记”“标记”,一个动词,一个名词;C项均为“以前”的意思。3D 导解:A项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为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B项外人:古义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为“关系疏远的人,不是自己这方面的人”;C项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D

19、项缤纷:古今都是“繁多”的意思。4(1)A (2)C (3)C (4)C5(1)D 导解:重点词“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津”的意思是“渡口”,这里指桃花源。 (2)C 导解:重点词“良”的意思是“肥沃”,“属”的意思是“类”。6(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起来 用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2)怡然自乐 安闲快乐(3)无人问津 没有人再访求,打听渡口 比喻没有人探问或尝试。7(1)竟然。 (2)通“邀”,邀请。(3)告诉。 (4)惊讶,惊奇。(5)已经。8(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毫无出路的境地。 (2)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不管,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常与“也”搭配使用。

20、9先世避秦时乱10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11渔人把自己看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13(1)休息;(2)虽然。14根据草木荣枯来识别节气是春还是冬。根据树木凋谢来了解寒风猛烈。15C 导解:这些内容描绘了桃花源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作者所赞美的、向往的,没有同情的意思。16无所适从虽死犹生 四通八达17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崇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参考译文】桃花

21、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呜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气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表达交流】示例: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