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22.37KB ,
资源ID:102676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2676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完整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完整教案.docx

1、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完整教案1.看海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及文中优美的词句,会用“前赴后继”和“照耀”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时它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感受海潮的柔美和壮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5.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多角度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授导型教学设计,采取展示海潮的录像资料与朗读课文和讨论课文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

2、程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间、澎湃()、潮汐()的读音。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

3、”,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2、找出你喜欢的词语、

4、句子抄在摘抄本上。第二课时一、温故导入、梳理问题1、回忆课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海是件愉快的事尤其是上潮时的海。2、读此句话,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预设:为什么看上潮时的海是件愉快的事?(“这大概是看似永无变化的潮汐,能带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吧。”从此句话体会潮水变化无穷。)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带着以上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答案,不明白的在旁做上批注。2、生自学,师巡视。三、研读课文、合探解疑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1品读课文第二段。(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

5、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2品读第三段。(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6、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7、(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5、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四、读写结合,升华认识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仿照此种写法自拟作文题目,写一个开头。(如:校园的秋天、秋天的田野等)五、审视文本、质疑再探1、浏览课文,看看课前的疑问解决了吗?2、针对本节课,你心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提出来。(尽量学生自己解疑,大家都解决不了的老师辅助。)五、作业设计学过本课,你想给大家出一份什么作业呢?(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

8、句。背诵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1 看海 看 海 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看潮水 在石块间有趣教后反思这是一篇描写潮水变化的散文,语言优美,动词运用准确恰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看海,写出潮水的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在教学中辅以播放录音、放映录像资料、展示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加强学生对潮水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

9、文,背诵课文。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教学方法 诵读法,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2.请同学们自

10、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3.请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 3.重点解决“倚”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4.读诵这首诗。5.理解本诗意思。(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

11、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理解“无主”的意思。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

12、述全诗大意。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7)体会诗的感情。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三、作业设计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2.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第二课时一、 复习引人1. 指名背诵古诗,说说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默写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二、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

13、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

14、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5.拓展延伸。(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2)

15、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四、作业设计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2.默写课文。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 书湖阴先生壁 地点:江边 庭院干净:无苔时间:春天 花木丰美,整齐不单调:成畦 景物:桃花争奇斗艳 拟人手法:护田、排闼 教学反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古诗教学中最重要的的方法。这两首古诗均有很强的画面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注重联想、想象的作用。通过看教学图片和听录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关键是指导学生领会理解古诗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

16、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手法,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情实感。3 三峡之秋【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听音乐、思考、学生体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三峡秋景,体会三峡秋天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

17、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3 三峡之秋)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1易错的字。橘柚 陡峭 累累 巨蟒 荡漾 光晕 驳船 摇曳 谷壑 清冽2词语解释。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累累:接连成串摇曳:摇荡宛若:宛如;仿佛。谷壑:山谷,山沟。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五、全班交流、探究。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

18、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5.夜

19、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六、学生小结。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景色的特点是什么?二、探究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

20、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三、朗读练习。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四、拓展学习。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

21、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五、教师小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板书设计】4三峡之秋早晨橘树明丽中午长江热烈下午雾青而透明夜晚长江宁静峡谷神秘【教学反思】本文描写的是秋天的三峡一天中的不同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文章对三峡风光不同时段的特色描写得很细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我们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体会词句的意思,通过交流探讨,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和生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本文,通过批注更加深刻的把握课文内容。在品读课文的同时,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

22、以直观感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章。4 游漓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教学准备】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出示漓江的图片,同学们欣赏,说感受。2.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就让我们一齐随着作者去游一游漓江吧!(板书课题:4 游漓江 )二、自读课文,了解

23、大意,理清描写的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读后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描写顺序,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问难。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描写的顺序。 3. 提出不懂的地方,由学生试着释疑。学生不能解决的,放在后面重点讨论部分解决。 四、重点讨论 1. 课文写游漓江,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重点描写了什么?( 出示课件)2. 漓江两岸的山峰有什么独特与神奇之处?( 出示课件)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读全文

24、,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描写漓江的水、漓江两岸的山的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山水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品味文章的神韵。 六、拓展延伸 1.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你喜欢的词句在书上画出来,并摘抄下来。 2. 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了解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如此神奇。 七、教师小结作者把漓江的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自己热爱漓江山水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之情。【作业设计】1.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2. 想想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把这个景点形

25、象地写下来。【板书设计】4 游漓江漓江的水清澈见底丽江的山峰矮小、妩媚象鼻山斗鸡山 独特、神奇画山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的教学主要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尝试运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山水的奇特,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更多的直观印象,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2 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3

26、 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4 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 能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2 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诵读法、感悟法、练习法为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1 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2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3 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4 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

27、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二、语海拾贝1 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2 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3 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4 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三、互动平台1 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2 分角色读师生对话。3 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举例: 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

28、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4 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5 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1 学

29、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2 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3 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4 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5 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6 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五、作业设计1 诵读温故知新2 背诵并抄写语海拾贝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