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1.41KB ,
资源ID:10274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274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艺术的两面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艺术的两面Word格式.docx

1、王时敏(1592-1680年),明末清初书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太仓人。擅长画山水,以黄公望、倪瓒为宗。后人把他与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恽寿平称为“清六家”。存世作品有:仙山楼阁图层峦叠嶂图山水图等。若说“遗民画家”,王时敏也算在其内,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交往密切,入清后隐居在家,专心致力于绘画。王时敏一生钦仰黄公望。仙山楼阁图是王时敏74岁那年所画,我们再看一幅黄公望作于73岁时的天池石壁图。二者比较,王时敏此幅山水,繁密中见出清疏雅逸的情趣,平坡浅渚,屋合树木,均极有黄味,唯山势少欠赠。 王鉴(1598-1677年),为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曾孙,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

2、主,江苏太仓人。明末做过廉州太守,故有“王廉州”之称,入清后隐居不仕。他虽然与王时敏叔侄俩经常在一起切磋画艺,但他并不偏于黄公望一家,如他画的青绿山水图则兼有赵孟?的笔意。此幅画设色艳丽明朗,让人读后恍若松雪重来 王晕(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常熟人。初学于王鉴,后转师王时敏,细心临摹历代名作,遂谙熟诸家技法。王时敏曾予“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穷其精蕴,集其大成”的赞誉。王?的绘画经历大致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是学习临摹阶段,中期是自成家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最为画史称道的阶段,迈王鉴,超王时敏,有“海内第一”的美誉,晚期应酬之作增多,虽不乏精品

3、,但较之中期,已是强弩之末。代表作品有:虞山枫林图岩栖高士图等。王晕是清代“虞山派”开山之人,宗其画风者有:杨晋、蔡远、胡节、宋骏业等人。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为王时敏孙。康熙时中进士,被召供奉内廷,作画并鉴定古画。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主绘万寿盛典,受康熙帝青睐,入仕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绘画受家人王时敏、王鉴影响,取法宋元诸家,尤以黄公望为指归,但亦有自家画风,张庚国朝画征录评价他的画为:“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代表作品有:江乡春晓图仿高房山云山图山中早春图。世界上的事情很怪,不论我们什么人,做事情总要朝着完成的方向发展,好比扫地,总要把扫干

4、净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往脏了扫。结果只有两个:成与不成。成,固然欣喜,不成,则再重新来过。可艺术的目的性就不这么明确,可美可“丑”,天地万物无非艺术,但重要的是要懂得艺术中的美与“丑”。美,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丑”是艺术中的另类,看惯了唯美的东西之后,当一些艺术上的“丑”闯入我们眼帘时,也相当能刺激我们的感官。追求艺术上的美与“丑”,在于作艺人持有的态度。所谓:尽精微,致广大。但不能因一时一事而兴起,事后再看却索然无味。追求美与“丑”,应该是矢志不渝的发掘、探求,继而将其以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最终助人伦、成教化。譬如书法绘画,待有一定基础之后,并非要朝向一个目的,妍媸都可以,看从哪个角度看。有

5、人把自己对美的认知,不妨叫成正统,无限扩大,登峰造极;有人将看似丑的东西,不妨叫成另类,裁截取舍,将所谓的丑数十倍的放大,达到极致,因为另类,反倒独树一帜。这里面很辩证,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如果说书画艺术的结果都奔着一个完美目标去的话,忽略了艺术中还有“丑”的表现形式,那就不单是让艺术成为单极美的世界,而且还会流于唯一,演成形式主义、毫无生动可言,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一系列派别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大艺术框架内因为没有“丑”的东西衬托,内涵必定不能丰富,更谈不上深刻,不能让人玩索感叹、回味不尽。历史上成例甚多,石涛和八大山人就是代表人物。一个是为人生而艺术,另一个 是因艺术而人生。

6、其后的郑板桥、金衣、赵之谦、康有为等,都是个性很强的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极具代表性。石涛与八大山人 在清初的画坛上,由于受董其昌绘画“南北宗论”的影响,被视为正统的是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和吴历、恽寿平这“六大家”。他们这些画家,大都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趣味,技巧功力深厚。在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中,在不敢越正统雷池一步的欣赏环境下,他们的作品徘徊在古人的山水花鸟中,确是高雅。但这种高雅,无可避免地会造成视觉上和审美上的疲劳。再说,对于艺术品的受众来说,历来存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忽略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偏狭的。“四王”的摹古习气虽然影响了有清一代二百余年,但能与之抗衡的、并以不同的个性

7、展现自我的是一批身处江南的画家。他们大都是处于明清之交,和王时敏、王鉴、王晕这些遗老遗少一样,画史上称他们为“遗民画家”。因为同都在野,“四王”恪守古法,锐意钻研笔墨,他们则有些“个人情绪”,一时转不过弯来,孤傲疏狂是他们外化的所谓性格,因此放笔抒情,没有那么多的束缚,笔墨也就不那么拘谨。当然,这些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的艺术家,为人们看重的,也有他们贵族的身份。反传统、不随时流的做法,既有骨气又能宣泄心中的郁闷,兼以应和民声,受到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代表人物是“四僧”、“金陵八家”和“新安派”等。其中“四僧”的成就尤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石涛(1642-1718年),原名朱若极,明宗室,因

8、明末内讧,年幼即出家,法名原济,号石涛。当明末清初的巨变,使得这位明宗室、遗民,怀念故国、反清复明的愿望随着统治者的江山日益稳固,心中的希望变得日益渺茫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现实,将原有的复国热情转而投之艺术,不再耿耿于“明清”,而“专心”做画家,在绘画中找到情感的平衡。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画坛上才留下了石涛,这个令后世极为钦仰的名字。“我自用我法”的石涛是敢于破除清初绘画格局,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响亮口号反对因袭并率先实践。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成为不墨守陈规、不迷信古人、甩掉束缚的第一人。他和八大山人不一样,他不执拗,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有了精神寄托,尽管他一生也总不如意,但留给

9、后世的精神、艺术遗产却异常丰富。针对清初“四王”的“墨守陈规”,石涛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日:我自用我法。”石涛传世的作品很多,约略不下600件,其中以山水画居多,他的山水画题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来自于真山真水。他的行履所到,遍及大江南北。他的画仿佛是他的记游,如巢湖图淮扬洁秋图余杭看山图横塘曳履图等。正如他自己说的:“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它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不必论古今矣。” 所以,他的画虽然不及“四王”的有来头,笔墨精致,但却不拘一格

10、,灵活多变,凡笔墨所能表现的物态形象,他都能曲尽其妙。因此,他的画百态千姿,丰富多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按他自己的话说:“余尝见诸名家,动辄仿某家,法某派。书与画,天生自有一人执掌一人之事,从何处说起?!我们看石涛的绘画,正是处处实践着自己的这种主张。石涛也画花鸟,且多以水墨为之,不论花草、蔬果还是竹石皆信手拈来,随意勾勒,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在继承青藤白阳的基础上,将小写意花鸟发展成大写意,给扬州画派开了先河,更在理论上为“八怪”作了铺陈:“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

11、!作为反传统的先行,石涛以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实践,一扫三百年来画坛陈习,独步千古,不愧为具有改革精神的绘画大师。与石涛不同的是朱耷。他是属于天资和勤奋都够的人,却因生活在明清更替之际,“满腔忧愤”将这位王孙的内心世界外化成“自然”的绘画。他的画才,称得上是异数。他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原本能将事情做得更好,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可他偏偏憋了一肚子气,把所画的东西往“坏”了、“丑”了整,偏以“不画好”当个性,将好端端一个艺术变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画之怪异,用笔之另类,在中国画坛之上“丑”之巅峰,莫过此君。朱耷的画儿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试想,如果像我们今天这样解释朱耷,“文字

12、狱”早就兴到他头上了。夫惟如此,沉寂了几百年之后,我们再以今天的美术观点,重新来审视朱耷的作品时,却发觉它异常有趣。一是他的“丑怪”是极具思想内涵的,没有所谓的闲情逸致。二是他画中的笔墨属于放纵不拘束的,看似“随意”倾泻,实则细读却越加有味。三是开了政治讽刺漫画先河。就石涛和朱耷而言,石涛是艺术家,而朱耷则是愤世嫉俗的战士。清初画坛上的四僧之一朱耷(1626-1705年),明朝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19岁时,明王朝覆亡,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削发为僧,后来又当了道士,曾用驴、雪个、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别号。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朱耷的山水画宗法董其昌,兼取

13、黄子久、倪云林。不同的是,他虽然以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但全然不是士大夫的那种闲情逸致,而是予人以枯索冷寂,触目荒凉的景象,这与其说是风格的不同,还不如说是他内心沉郁痛苦的反映。他74岁时所作山水轴可让我们看到他的山水画中折射出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认真比较一下,我还是更加喜欢弘仁那种冷峭劲拔的山水世界,他的代表作黄海松石图以用笔瘦硬著称,绝少皴擦,写出了山的峻拔陡峭,也诉说了自己的孤傲清高。他将元代倪瓒清冷孤高的个人情怀上升到民族情绪,观后让人神往,他自己非常崇拜倪瓒,曾说过:“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这是题外话。朱耷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的花鸟画,渊源来自明代的林良、沈周、陈淳、徐渭等

14、写意花鸟大家,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笔下的花卉鱼鸟,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险怪。评者谓:笔法雄健泼辣,墨色淋漓酣畅。其实所谓的笔墨技巧都是为立意服务的,如果没有立意,任你再好的笔墨,也就是笔墨而已。今人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的论点,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画中找到支撑点。我们今天复读八大山人的这些画,如果不和他的身世命运联系起来看的话,一言以蔽之:丑。但是如果加上注 解:“我是孔门真朽木,怕听人唱后庭花。闲情写向青山里,却被青山一面遮”(朱耷题山水画),我们则有一番完全不同的“见解”。盖因人之活于世上,情为第一要义。不是吗,“问世间情为何物,却直教以生死相许”,即便是菩萨,也是觉悟了的有情

15、人!一方面,八大山人遁入空门,是为逃避,另一方面却又“怕听人唱后庭花”的怀念王孙生活,这不矛盾吗?当然矛盾,正因为矛盾,所以八大山人其实真正不能将其归入“画僧”,仅仅是个穿了袈裟的愤世嫉俗者。如果真是僧人,那就没有八大,因为在看破和看不破方面,八大山人不是“觉悟了的有情人”,而是凡夫,他的“哭之” “笑之”以及附会在他身上的“生不拜君”等等,均是被“情”搅扰了一生的具体反映。他作品中的那种扭曲、愤懑、抗争,统统是以强烈的仇清情绪宣泄出的产物,他画的老树开叉分裂,他画的怪石危如累卵、摇摇欲坠 “四僧”中的髡残,画风要比朱耷好,没有那么多的冷嘲热讽,没有那么多的愤世孤高,他的画风苍茫雄浑,予人以沉

16、着痛快的感受,虽然也有: “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犹向画中寻”的感慨,但不病态,我们看他的报恩寺图,从中可以领略出他纵横蓬勃的感人力量。这也是题外话。朱耷画怪,诗也错综复杂,我们拈来两首读读,题画墨梅:“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为采薇?”题画孔雀:“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他的禅诗偈颂亦只能唬唬凡夫:“殁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来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曹洞临济两俱非,赢赢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里边可有临济

17、真照无边的清净?可有洞山“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明白?罢了!八大山人最终还是还了俗,去做他的艺术家去了 朱耷的书法在清代也是别具一格的,60岁以后喜用秃笔,所书字形错落,颇能处险而不乱,晚年复归平整,运笔圆润,结体端庄厚重,百字铭可以为证。石涛与朱耷,若论之以价值,鄙意以为前者当胜过后者,我们可以在石涛的画中,作一生的寻找,而在朱耷面前,我们仅可作一生的感叹,虽敬意有加,但好比学诗,学李白容易落在空处,还是杜诗能将我们引入正途。郑燮与金农的书法绘画 还是青少年时代,“认识”郑板桥,“认识”金农,不为别的,只为他们那别具一格的书法。用传统的观念来看,郑板桥和金农的书法,十分叛逆,搭着那时正是

18、“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岁,只知道拿着“无知当性格”。读了一两首板桥的词,便甚合吾意,找着“狂”的理由了,试举板桥一首沁园春?恨以为证明:“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天桃折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锥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夜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看看,如果正处在少不更事、徒有叛逆狂态而没有内涵的年纪,不要说无知,即便有识,也断乎难有正解。是不是读了板桥词,容易堕入“狂”的一路?其实哪里知道什么“颠狂”什么“凄清”,只知道冯梦龙

19、写的郑公子花钱养歌妓,最后潦倒,又亏了人家歌妓援手搭救,最终成就好事的故事。至于艺术、学养云云,皆是似懂非懂,不过云里雾里罢了所以,不顾当时大人们的反对,狂学了一阵“板桥体”“金农体”,由于不求甚解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快就“肖似”了。当时还自鸣得意,认为可以和古人并肩了,什么颜柳赵董,皆不置之眼角,大有一下子天地都盛不下自己的感觉了。现在细想起来,当时之所以那样感觉,除了狂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板桥书法号称“六分半书”,取真、草、隶、篆等书体,加上兰、竹画法糅合而成,是以真、隶、行为主的一种“杂凑”书体。如果我们篆也能来两下子,草也能划拉几笔,楷隶勉强能工整的话,“板桥书”就可以上手了。附带说

20、一句,坊间作伪,鄙意以为,板桥书最能趁人之隙,因为“板桥书”是诸体都能来,鉴定起来就都不好办了,除非吃透郑板桥存世的真迹,作为参照,否则是很能让人“走眼”的。金农号称自己的书法为“漆书”,是融合汉隶和魏碑而成的书体,从天发神谶碑中化出。想当初年轻的时候,和中央美术学院一帮子意气风发的既不愿意泥古不化又不甘心墨守成规的朋友成天混在一起,砥砺切磋,异想天开,尽变着法儿的出幺蛾子,绘画“不蹈袭前人”,写字“不主故常”,总之就是想与众不同。啃传统,那是非要投入进去,不侵淫个十年八载,决没有说话的份儿。于是,凡是历史上偏锋捷径的路数,皆在涉猎的眼光之内,板桥、金农自然不能放过。不愿吃苦又想成名,大家自然

21、一拍即合了。其实,说心里话,金农的书法,不是那么容易就学得会的,用毛锥子写“漆书”,大难矣。可有个学油画的同学说:“好办,使我的小号油画笔不就成了?”大家一想,是啊!于是群起而效尤,今天想起来仍是可笑的一出。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板桥、金农,他们的书法虽说已无甚意义,一个杂凑,“乱石铺街”,一个将毛笔尖剪去,追求板直,在当时可能是要显得“怪”。但是,在今天则大可不必了,因为费了这么大气力,写出来的字如同用排笔写的一样,你说,能不叫人气馁吗?放着“八法”不用,偏要“一法”,今天的人会说金农“一根筋”了!诫如杨守敬所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可谓

22、一语中的。当然,康有为说的更为直截了当:“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当我们肯定快的时候,否定的也快,板桥、金农的书法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终未被有识者继承,这似乎很说明问题。不过,对于板桥、冬心的书法现象,我们应当以大涤子的胸怀来容纳,那就是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郑板桥和金农的书法与绘画,在清代中期以后的扬州,和汪士慎、李?W、罗聘、李方膺、高翔、黄慎等人一同构成了一个反传统、强调个性的艺术流派,这就是“扬州八怪”。“八怪”之中,除了郑燮、李?W、李方膺做过一些低级小官、后又弃官不干的之外,其余五人都是终身布衣。傅抱石先生在评价郑板桥时说:“非常清

23、楚,板桥的三绝诗、书、画,分开来看,据我的浅见,论画,他的路子较窄,自己也承认过不如李复堂;论诗,西唐、巢林、冬心都是 风格别具,各擅千秋;至于论书,瘿瓢醇厚,冬心古拙,不一定多让于他的六分半书。然而合而观之,综而察之,八怪中,除他以外,我不知道那一怪,曾经陉过当时荒淫无耻、民不聊生的现实,说出极具同情人民的话来。显然,正如傅抱石先生在评价郑板桥时说的,板桥的文字里有大量的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这既基于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又有他为官十年的所见。板桥为大家熟悉的一首诗里这样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题画竹)。这样的声音,在板桥的

24、大量诗、词、道情等文学作品中,或在绘画的题诗上,每每能见。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令。他为官清正,因被诬告中伤而罢官。两袖清风来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兰竹在当时是颇负盛名的。清史列传?郑燮传中载:“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兼以画法。所绘兰竹石亦精妙,人争宝之。”他存世的作品中,像墨竹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兰竹图都是可以让人百看不厌的佳作。虽然我对板桥的书法颇有微词,但他的字和他的绘画放在一处欣赏,我却认为颇有些天趣,很和谐。赵之谦虽然是大书法家,他的字我非常崇拜,但他绘画的题款,我却没有一个喜欢,不松也不轻,像墨饼拽在画幅上,减色不少。

25、板桥的绘画我认为要比他的书法好,他的画不怪,很雅,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曾被荐举应博学鸿词科,未被录取,心情抑郁不得志,遂周游各地,终居扬州三祝庵、西方寺,以卖画为生。若论金农的书法和绘画,真是独步千古。他的书法,前面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中,还未曾见过这么写字的,即便是取法的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华山碑,也都还没有这么“夸张”,爨龙颜爨宝子的“古拙”,也没到他的“漆书”另类。他自己在鲁中杂诗中这么说:“会稽

26、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在金农眼里,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甚至不懂字学,只是不知道金农在这里指的“字学荒疏笑骋驰”是笑王羲之不知小学方面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还是书学?前者,王羲之理所当然的不会,至于后者,王羲之不会怎能做得了“书圣”?其实,倒是金农自己不肯随波逐流是真的。他自己还有一句表白的话:“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方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金农被尊为“八怪”之首,想来“怪”的成分中,一种由不得志、失望以致产生的情绪,始终是围绕着金农和他周遭的七位“怪人”,精神上的桀骜不驯,落在艺术上必然是与众不同。绘画对于金农来说,可以说是“

27、诸般皆会”,尽管金农学问渊博,修养高深,五十岁以后才开始画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等都画,属于全能型的画家。但公允地说,金农还是梅画得最好,如万玉图玉壶春色图梅花图等,他笔下的梅花凌霜淡雅,嫩枝千条竟发,老干奇古遒劲。他在玉壶春色图中题有:“繁枝密萼,花光迷离,恍如晓雪之方开矣今凝想写之,玉壶春色,仿佛江路野桥二月也。”此幅虽为追忆他人之作,但实为金农自作。金衣的许多作品,都是学生代笔。因此风格笔法都不尽统一,这为鉴定者带来不少的麻烦,其中他的弟子, “八怪”之一的罗两峰和项均最为著名。金农还有许多“怪”画,如月华图轴佛像图轴等,不用说当年看着这样的画怪,即便在今天,看着也难以让人接受。佛像图轴,本来头面还画得不错,可画中的衣纹线条,实在让人别扭,看着麻瘿。月华图轴根本就看不出水平,“怪”得真让人躲到一边儿暗恨自己是否俗了。赵之谦的书画印 从清中期开始的崇碑之风,直至清末民初犹未停歇。记得我幼小时,家中书斋存放的碑帖,除了传统的阁帖翻刻本之外,尽是些北朝碑版、墓志之类。从小学书开始,便从龙门二十品开笔,像什么张猛龙张黑女元怀墓志崔敬邕墓志云峰山石刻郑文公碑魏孝昌六十人造像石门铭等,在年轻的时候,均临写过不下百遍,可谓“深受其害”,直到中年以后,才发现学书仅从碑格不知帖法甚为愚蠢,于是改弦易辙,埋头帖中又十余载方才晓得笔法。数十年的学碑,一朝方悟,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