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63.25KB ,
资源ID:102988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2988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语文扬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语文扬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1、高三语文扬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 ,以及对多元文化的 心态 ,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欲求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 了。A体制 宽容 海市蜃楼 B机制 包容 痴人说梦C体制 包容 海市蜃楼 D机制 宽容 痴人说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分析可知:“体制”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

2、单位。“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处形容“论争”,不属于机关单位,应该用“机制”。“宽容”包括待人、接物,容别人所不容,解别人所不能解。“包容”指容纳;宽容大度。这里形容“心态”,应该是“包容”。“海市蜃楼”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痴人说梦”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本处形容“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欲求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胡言乱语了。应该用“痴人说梦”。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由于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等方面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撑。

3、B互联网金融放宽了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市场竞争。C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在诸力量中的比重大为增加,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地、资源和资本,而是知识。D较之于军事力量,作为一种力量工具,文化软实力在对外政策中若得以巧妙使用,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答案】D【解析】试卷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分析可知, A“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合逻辑。改为“由于监管环境污染具

4、有专业性和技术性”。B “放宽门槛” 搭配不当。改为“降低门槛”。C“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杂糅,改为“财富的主要来源”或“创造财富主要依靠的不再是”;“土地”也是一种“资源”,不能并列。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列诗句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分)A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C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D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李白山人劝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构成比喻要有本题和喻体,本题和喻体之间要形成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

5、特长。D项“眉似霜雪颜若桃花”,眉毛像霜雪一样洁白,面貌如桃花一样红润。正符合比喻的要求。A项“桃花细逐杨花落”属于拟人的修辞。B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属于借代和拟人的修辞。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 。 。 。 。 。 。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

6、朴素的人生观。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连贯。本段文字论述的是吃饭隐含的哲理。“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紧承上句“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应该作为首句。句是对句的解释。句“这种主权旁移”是总结两句的。句既总结前文,又和后文“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相连。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下列对“扬州2500年城庆”标志“扬州印”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注:印章颜色为红色

7、A标志以中国传统印章的造型呈现,古朴、厚重,具有古典美和历史感,印章大气,红色热烈,喜庆气氛盎然。B标志上方以瘦西湖五亭桥作为扬州的象征,数字下方水波寓意丰富:城市依古邗沟而建,运河水养育了扬州的历史和今天。C标志中的数字“2500”被处理成了祥云纹,仿春秋瓦当上的“羊”纹,借喻吉祥之意,也指明了扬州2500年的厚重历史。D标志中数字“2500”和下方水波纹构成一艘扬波起航的龙舟形状,寓意扬州承担着把悠久的中华文化传布海外的伟大使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把中华文化传布海外”与城庆主题不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文言文阅读(18

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槐堂铭并序苏轼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

9、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

10、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注】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阅千岁而不改者 阅:经历B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存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略:大致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到达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

11、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8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4分)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4分)9“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从文章中摘出原句作答。(4分)【答案】6D7C 8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一定)会彰

12、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4分。 “以”、“考”、“必”、“审”,各1分。)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4分。“望”、“卒”,“直道”、被动句式,各1分。)9(晋公)手植三槐于庭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魏公)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实词理解要结合句子,句子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本题 D “王氏之福盖未艾也”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是“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可见这里的“艾”不是“到达”,而是“停止”。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

13、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理解错误。原文理解是“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即“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可见“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的说法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涉及到的是“以”依据,“考”考证,“必”必然,“审”明白。“望”希望, “卒”最终,“直道”性情正直,“不容于时”被动句。解决了这些考点,再翻译其他的句中成分,最后串联成句即可。考点:翻

14、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三槐”与王家人的关联,从文章中摘原句即为“盖尝手植三槐于庭”“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归视其家,槐阴满庭”“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文言翻译】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

15、,这都是天理还没有彰显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

16、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进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

17、不相上下。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 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18、。啊,多么美好!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玉楼春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2)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3)前人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认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答案】(1)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之情感本与风月无关(2分);人的情感,到了痴的程度,常移情于物,借物表达。(2分)(2)重感情、有理性、性情豁达。(3分,每点1分。)(3

19、)“直须、看尽、始共、容易”四词,写出了离别之际尚有看尽洛城花的兴致,可见豪放;(2分);而洛城花会“尽”,与春风终要“别”,又蕴含着沉重的离别伤感与春归惆怅之情。(2分)【解析】(1)试题分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到了动情之处,本和风月无关,但人们往往要借助风月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痴情。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的是即将离别,情深意重。“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听到离歌反而使人更增惆怅,还是不唱的好,诗人的理性可见一斑。“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

20、风容易别”既然知道别期一定,那就痛痛快快的去赏花吧,可见诗人的一份豁达。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看似豪放洒脱,实则蕴含诗人不舍的深情。“直须看”“始共春风”,写离别之时还有趁春风看花的兴致,是洒脱之态。但花终要看“尽”,春风终要“别”,离别的感伤和惜春的惆怅还是显露无遗。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3)静言思之, 。(诗经氓)(4)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

21、离骚)(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6)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7) ,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8)江流宛转绕芳甸,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1)官盛则近谀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躬自悼矣 (4)夕揽洲之宿莽 (5)剑阁峥嵘而崔嵬 (6)呕哑嘲哳难为听 (7)朝菌不知晦朔 (8)月照花林皆似霰【解析】试卷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反复记忆,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尤其是散文中是虚词和通假字。本题中涉及的难写的字比较多,如“近谀、友麋鹿、自悼、洲之宿莽、峥嵘而崔嵬、呕哑嘲哳、晦朔、皆似霰”等字要特别注意正确书写。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扬州:三月烟花(节选)陈世旭 那个三月,是什么让快意青春的诗仙如此怅惘?云水微茫,霞光潋滟,一片缥缈的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牵着热烈的视线,牵走浪漫的诗心。鸟语花香中的千古丽句,写尽对绝世繁华的渴望;所有的诗意,皆与一个无比美丽的诱惑有关。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的扬州,让石头也会跟着飞翔。长江万里多少城池,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迤逦兰舟画舫,扬州浮在水上。青石砌成的桥洞,逸出陈年的酒香。如此的意境,无须渲染。走进的是画卷,溅起的是诗行。蜂蝶荡漾春光,柳莺笑语春风。一泓曲水,轻飏妙曼束腰;一

23、湖千娇百媚,比美人瘦。巷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流水人家,悠长在史卷深处。独自徜徉,疏远了尘嚣。白墙黑瓦,款款人影衣香。一把纸伞,撑起细雨霏霏。谁家的女儿,在屋檐下捡拾花瓣,侧肩回眸一场邂逅。三月的眸子,透出嫩绿的遐想。曲径落红成阵,掩埋着谁的相思?雨滴敲打门楣,隐没了谁的叹息?是晓梦,惊破了一瓯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密语藏在窸窸窣窣的衣袂。栖居在芳华深处的心,从馨香里悄然苏醒。三月最宜于酝酿故事,扬州最宜于缅怀古典。缅怀古典的春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满湖是丽人如花,满船是罗绮花酒,笑隔柔桑共人语,醉了花一样的流年。佳人浅笑,公子策马,一不小心,误入了桃花劫。杨柳洋溢的庭院,花影

24、压了重门,不知深几许?虚掩的门,等着推敲。粉面桃花的舞姬,凤眼迷离。樱桃红破,玉人与洞箫,让二十四桥飘摇。缅怀古典的性情。少时仗剑漫游,壮年散发弄扁舟,白首便与青松做伴。人生泛乎若不系之舟,诗和远方,永远是最高的主题。佳人在旁美酒在握,以风流倜傥与闻天下。流连风月而忘却功名,视官冕君王如同无物。静则无人野渡,蓑笠渔翁;闹则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叹一声人生只合扬州死,写诗不避讳曾经的薄幸荒唐。一个引杯添酒,一个把箸击盘,白居易刘禹锡惺惺相惜,驿外听见马嘶,南风不识故人心;禅智寺的台阶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晨曦里蹒跚着酩酊的杜牧之。年轻的节度使府掌书记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欧阳修呵护琼花,

25、苏东坡罢黜牡丹会,同是文章太守,名士风骨岂止五百年。缅怀古典的诗情。唐朝是诗的海洋,春江花月夜是海上明月。月光君临海浪,涛声飘逸。闪动的长歌,有些许神秘。乘着海风的恢弘,在海天间缭绕。云浮于最远的天边。辽阔,宁静,星光闪烁于苍穹。月下的高崖,智慧和孤傲熠熠闪耀,照亮了灵感的神殿。人来人往只在须臾,月圆月缺永恒不变。而时光的背后,有张若虚,定格在语言的阡陌,守望诗歌的瑰丽田园。三月,我在扬州收集记忆,收集千年遗落的旧梦。东风得意,芳草斜阳,王维画中。酒旗在水村山郭临风,寺庙与楼台笼于淡烟。雕栏玉砌,亭榭重重,堆石懒卧。薰衣草一片明亮,虞美人娇若西施。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苍老的呓

26、语。拈香细读经卷,诗意浸染了青衫。几分惬意,几分微醺,几分悠然散淡了情绪。数声鸟啼,卷帘无语。春灯如雪,一茶一偈,且随了板桥:“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在行云流水间寻找远古的情怀,在绿色的律动中明了人世的意义。抚琴对月,静待一轮盈缺。 可以错过天堂,不可以错过扬州三月。三月,一个多梦的季节,一个成长的季节,一个拥有的季节拥有了阳春三月一样的惊喜,便拥有了心灵的期许。即使斑驳了三月的色彩,也不损扬州的雍容华贵。穿过现代的旖旎,铜镜说服了岁月,永远也看不见凋谢。三月的扬州无须形容,一树千年依旧的鸟鸣,明朗的是千年依旧的心境。1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的原因。(4分

27、)13 请赏析第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6分)14 请简析第段中划线句的含意。(4分)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答案】12扬州城拥有瘦西湖、巷城等如诗如画的风景(2分);扬州城还拥有千年依旧的古典情韵(2分)。 13(1)运用想象(1分),再现了千年前的扬州三月的古典春情。(1分)。 (2)点面结合(1分),将群体性活动场景和特写镜头揉合在一起。(1分) (3)情景交融(1分),将缅怀之情巧妙融入人物活动的场景中。(1分) (4)语言典雅优美(1),多用对仗、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1分) (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学生如果能够答出其他的手法,且言之有理,即可给分。)14扬州城因为古

28、老的历史而令人沉醉(2分),夜深人静时的扬州城,只要用心体味,时时处处皆能感受到来自历史与古典文化的情怀和意义。(2分) 15(1)梦、成长和拥有,长久保持着一座城市的雍容华贵;(2分) (2)千年依旧的厚重历史,滋养出千年不变的情感。(2分) (3)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合,让城市永葆青春。(2分) (学生如读出其它的意蕴,且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12试题分析:“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是说扬州最让人心旷神怡、心旌摇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扬州特有的名胜和古典气息。按文章中的文字可以这样理解,扬州城拥有瘦西湖、巷城等如诗如画的风景;扬州城还拥有缅怀古典的春情、性情和诗情。考点:筛

29、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 鉴赏语句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角度考虑。本句“满湖是丽人如花,满船是罗绮花酒,笑隔柔桑共人语,醉了花一样的流年。佳人浅笑,公子策马,一不小心,误入了桃花劫。杨柳洋溢的庭院,花影压了重门,不知深几许?虚掩的门,等着推敲。粉面桃花的舞姬,凤眼迷离。樱桃红破,玉人与洞箫,让二十四桥飘摇”中有比喻、对仗等修辞,使语言典雅明丽。作者想象千年前的扬州三月的古典春情,写景的同时表达了对扬州的缅怀。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试题分析: “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

30、苍老的呓语。”理解句中含义,首先要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并透过字面意思探究深层含义。“佳酿”即美酒,扬州的美酒是历史,是古老的历史让扬州变得醇香迷人、令人沉醉。“沙漏”即时间,“苍老的呓语”即那种古老的情怀。夜深人静之时,人如果能细细品味,就可以感受到扬州城特有的古典情怀。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 “三月,一个多梦的季节,一个成长的季节,一个拥有的季节拥有了阳春三月一样的惊喜,便拥有了心灵的期许。即使斑驳了三月的色彩,也不损扬州的雍容华贵。”一座城市的雍容华贵,是通过梦、成长和拥有来保持的。“穿过现代的旖旎,铜镜说服了岁月,永远

31、也看不见凋谢”城市的活力,是继承历史和发展现代结合的结果。“三月的扬州无须形容,一树千年依旧的鸟鸣,明朗的是千年依旧的心境。”厚重的历史,方能滋养不变的情怀。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塞 尚傅雷印象派的绘画,大家都知道是近代艺术史上一朵最华美的花。毕莎诃、莫奈等仿佛是一群天真的儿童,睁着好奇的慧眼,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幻变感到无限的惊讶,于是靠了光与色的灌溉滋养,培植成这个繁荣富丽的艺术之园。然而更使我们诧异的,却是在这群园丁中,忽然有个中途倚铲怅惘的人,满怀着不安的情绪,对着园中鲜艳的群花,渐渐地怀疑起来。经过了长久的徘徊和踌躇之后,决然和毕莎诃们分离了。独自在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