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42.60KB ,
资源ID:103138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3138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池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池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

1、池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第一章 总则1.1 规划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十五”期间,池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十一五”时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创建生态市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和改善全市良好的

2、生态环境质量。因此,编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指导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市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 编制依据除了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规和技术标准之外,重点依据以下文件: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马凯同志在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启动“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的通知;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池州市国民经济 “十一五”

3、规划;池州市统计年鉴(20012005);池州市环境质量年报(20002005);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1年-2020年)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池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池州市城区环境规划1.3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目标,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以强化环保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手段,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全面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池州的建设1.4

4、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根本,以促进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执法、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2、突出政府职能“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通过指标和任务来规范政府的环境事权,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3、实事求是,解决本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考虑本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的支撑能力,从环保工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出发,解决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4、夯实基础,依据可靠充分利用统计、监测、专项调查资料,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

5、编制技术路线,由敞开式规划逐步向闭合式规划转变。规划的目标、指标、项目、投资都要经过反复定量分析,应有论证材料。5、防治污染与保护生态并重工业污染控制与节约能源、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紧密结合,全面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6、注重衔接,统一联动规划与本市的“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十五”环保计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流域环保规划等相协调。要协调各方行动,体现全局一盘棋的思想,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1.5规划年限“十一五”规划年限为20062010年,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特别标注之处除外)。第二章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2

6、.1 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概况“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环保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突出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1、“十五”计划项目建设及资金落实情况截至2005年底,我市“十五”环保计划中27个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的18个,完成投资5.36亿元。其中列入省环保“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5个,已开工的4个,城市

7、垃圾处理场完成投资3100万元;清溪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17000万元;亚行二期贷款项目九华山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亚行到位资金489万美元,工程量完成过半;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二氧化硫、烟气及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2、污染物排放情况“十五”期间,全市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9%,工业总产值增长58%,但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完成。全市2005年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97万吨;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

8、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3.24、3.28、3.37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保持零排放。3、环境质量现状“十五”期间池州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2005年监测数据表明: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共354天, 优良率达97%,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共163天,二级标准共191天。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市主要河流、湖泊的1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良好),其中达到II类标准(优)以上的占57%,略次于新安江流域水质,在全省省辖市中位列第二,与“十五”初相比水质有所好转。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平均达到II类标准,水质优,水质达标率为100%。城

9、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城区内区域环境噪声昼间为53.6分贝,均达到1类标准。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十五”期间,全市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继2000年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后,2004年我市又成为全省三个生态省综合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7%,比2000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全市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11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54%,比“十五”初提高了1.6个百分点。水土保持力度不断加大。主要采矿区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5、辐射环境安全管理自2004年始,放射源的监督管理正式由卫生部门移交到环保部门。为此,我

10、市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对全市25家涉源单位39枚放射源进行了调查、监测,摸清了放射源的分布、管理、使用和存贮情况,初步建立了全市放射源数据库。6、机构与能力建设环境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加强。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编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2002年市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中,市县级环保机构得到了加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均单独设立了环保机构,并配备了专门人员。贵池区环保局也于03年9月上划至市环保局,进一步加强了市级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全市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由2000年的48人增加到2005年的8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7人,人员素质明显提

11、高。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十五”期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近300万元,环境监察能力投入有一定提高,完成了全市境内七条主要河流和两个湖泊的水质监测点位、市区环境空气、噪声监测点位的论证工作,形成了基本能说清我市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框架。建立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大气降水自动监测系统,实行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和全市主要地表水体、饮用水水源水质月报制度,基本满足了市民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2.2 “十五”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环保意识亟待加强基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压力和急于发展的愿望,导致少数地方领导和企业法人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发展轻环保。群

12、众“不被他人污染”的意识较强,而“不污染他人”的意识相对较弱,环保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2、城市环境问题仍较突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环城公路,城区内尚未实行禁鸣措施等原因,目前我市交通干线噪声污染较为严重。城市三产服务业的油烟、烟尘、噪声污染扰民等现象虽得到有效遏制,但有些区段问题仍很突出,成为市民投诉的环境热点和环保工作的难点。3、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不稳定少数企业存在非法排污现象,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水平不高,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全市医疗废水达标排放进展不平衡,乡镇医疗废水达标排放工作滞后。4、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现象还较严重在矿山资源开发中,生态破坏现象整体上虽得到有效遏制,但

13、在个别地方生态破坏仍较严重,矿山生态恢复工作进展缓慢。5、环保监管手段落后,快速反应能力差全市环保系统技术装备落后,环境监测、监察能力不足,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6、农村面源污染仍然较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在一些地方仍处于无序状态;农村畜禽养殖、屠宰场点多面广,无法进行集中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依然存在,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2.3“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分析根据市委关于制定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2010年全市GDP总值预计达到240亿元,到2

14、020年GDP达到600亿元.重点发展非金属材料业、有色金属冶炼、能源产业、轻纺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机械产品制造业、绿色化工产业等七大产业。因此在“十一五”期间,不仅要解决局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1、污染负荷预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必将伴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据预测,201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6000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260吨/日,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91万吨;SO2、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将分别为2.31万吨、3.705万吨、3.32

15、万吨,环境质量面临考验。其中较突出的有:一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九华火电厂的建成投产,将使城区环境空气中的SO2、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浓度值有所增高;二是随着池州经济开发区、东至香隅化工园区、贵池工业园区、青阳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的快速发展,如果污染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引起新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三是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无序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向农村转移,污染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将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2、生态环境预测“十一五”期间,是池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10年,将相继建成铜九铁路和三条高速公路及一批公路工程项目。鉴于我市特

16、殊的地质条件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矿山开发仍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必将对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影响,可能诱发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池州各种矿产资源丰富,若不规范矿山资源的开采,将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造成新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第三章 “十一五”环保总目标与指标体系3.1 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到2010年,重点地区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功能区水域水质类别、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保护地区及城市环境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破坏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17、;环境监测、监督管理、信息和执法能力等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2 指标体系1、环境质量表3-1 水环境质量指标序号环境要素水域名称控制断面断面性质现状规划目标1地表水环境质量长江池州段长江水厂、五O七、大兴省控2秋浦河双丰、杜坞省控3入江口国控4黄湓河张溪省控5九华河梅龙省控6青通河河口省控7白洋河赵圩省控8尧渡河东流省控9升金湖中心点省控10平天湖中心点市控11龙泉河/市控12城镇饮用水水源水质水厂取水点上游100m省控市水厂水源:优于表3-2 环境空气质量指标环境要素指标现状规划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级别池州市区:二级市区及乡镇达到二

18、级以上表3-3 声环境质量指标序号环境要素现状规划目标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2.9不高于现状水平2城区交通干线噪声75702、污染控制表3-4 污染控制指标序号类别控制要素现状规划控制目标1废水废水排放量(万t/a)303760002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a)114039003生活废水排放量(万t/a)189721004COD排放量(万t/a)1.971.915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万t/a)1.441.646排污口规范化率(%)78987废气SO2排放量(万t/a)3.242.318其中:工业SO2排放量(万t/a)3.091.979工业粉尘排放量(万t/a)3.373.0310烟尘

19、排放量(万t/a)3.282.9511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万t/a)3.132.7112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728013固废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100100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3.56517危险废物处置率(%)01003、城市环境保护表3-5 城市环境保护指标序号要 素现状规划目标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含县城)080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85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32354、生态环境保护表3-6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序号要素现状规划目标1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2122森林覆盖率(%)5760第四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主要任务4.1 污染物总

20、量控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逐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速度,使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环境质量目标控制的要求,并在一定基础上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削减,切实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4.1.1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目标废水排放量60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900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100万吨;废水COD排放量1.9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64万吨。4.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目标烟尘排放量3.705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2.7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32万吨。4.1.3工业

21、固体废物总量控制指标及目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为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4.1.4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根据省环保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计划,按照2005年万元GDP污染物排放水平,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过池州市环境容量要求,全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计划分解计划见下表。表4-1 池州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 指标市县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吨)烟尘排放量(吨)工业粉尘排放量(吨)2005年实际2010年预计2005年实际2010年预计2005年实际2010年预计2005年实际2010年预计市

22、直505249615833461912300110701680016920贵池区43674288240020615900531045003960东至县47854698250119975100459039003420青阳县2140210211549153500315032002880石台县106710488466712200198018401656九华山9207035804601400126016001440开发区14001374238618771500135019001710合计19731191731590012600328002952033740303664.2 工业污染防治4.2.1工业废

23、水污染控制1、排污现状与规划目标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037万吨,工业COD排放量为1.44万吨,到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规划目标为3900万吨,工业COD排放规划目标为1.64万吨。2、主要措施逐步建立全市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力争到2010年日排放废水超过100吨或COD日排放30公斤的企业均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提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审核,节能降耗,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大力

24、推行节能、节水,实施重点行业的能耗和用水定额标准。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工业废水循环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循环套用、中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改进落后的、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积极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现有落后的污染重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进行更新换代。4.2.2工业废气污染控制1、排污现状与规划目标2005年全市工业SO2排放3.24万吨,其中池州九华发电等火电厂排放1.65万吨,工业烟尘排放3.2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3.37万吨。到2010年,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规划目标分别为工业SO22.31万吨(其中非火电和生活排放量1.59

25、万吨,火电厂SO21.05万吨,省局统一调控),工业烟尘2.95万吨,工业粉尘3.03万吨。2、主要措施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计划在5年内对我市重点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在主要污染行业建立清洁生产审核体系,实施工业废气污染全过程控制,重点加强排放SO2、NOX的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发电企业一律上脱硫设施,高耗煤企业禁止使用高硫煤。要继续加大对污染严重的小火电和小水泥等“新五小”企业的淘汰力度,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促进企业更新完善生产工艺及设备,进一步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4.2.3工业固体废弃物1、排污现状与规划目标2005年全

26、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33.5%,危险废物零排放。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要保持零排放,综合利用率达到65%,危险废物继续保持零排放。2、主要措施加大采掘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力度,对于废弃的采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加强对工业排放粉煤灰和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拓宽综合利用领域,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重点解决电力行业粉煤灰和有色金属行业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医疗固废集中处置中心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4.3 城市环境保护4.3.1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

27、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汽车尾气达标率达80%。4.3.2主要措施1、城市空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新建项目环境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落实相关污染防治措施。调整燃料结构,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扩大清洁能源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城区不再新建1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已建锅炉必须使用清洁燃料。重点加大饮食服务业的油烟、烟尘污染治理。以群众投诉为切入点,对群众反映强烈或重点区域如: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区(点)的饮食服务业单位

28、油烟、烟尘进行整治。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确保2010年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率达到或超过80%。扩大绿化面积增强自净能力。在工业区、住宅区、机关、学校等单位建成一批绿地,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建立绿色长廊,提高城区各主干道绿化层次。加强与城建、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对建筑施工场地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发展城市燃气,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2、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争取实现总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13万吨/日。清溪污水处理厂应尽快投入运营,加快九华山污水处理厂、青阳污

29、水处理厂和东至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及排放系统。加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内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污水截流、集中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清淤和河岸综合整治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河道自净能力。重点做好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续建工程和秋浦河故道整治工程。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严格执行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按照饮用水源的要求进行综合整治。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搬迁治理和转产,关闭长江干流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饮用水的环境安全。加强对于城区工业废水的污染控制,到2010年,实现城区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毛巾厂、新赛德化工、造纸厂、三信化工、啤酒厂等老工业污染源整体搬迁。3、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加强交通噪声防治。切实加强机动车声源控制管理,重点路段实行交通禁鸣,重点区域实行交通管制。加强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管理。加强建筑噪声施工工地的环境管理,原则上禁止夜间施工,确因工艺需要及其他特殊原因须在夜间施工者,应提前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施工。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积极与文化等部门配合,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等三产服务业的社会生活噪声环境管理,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4、固体废弃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