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94KB ,
资源ID:104033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403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年真题整理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年真题整理版.docx

1、历年真题整理版历年高频名词解释: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 阴盛格阳 阴阳格拒五行制化 土爰稼穑 木火刑金 五行胜复 五行生克罢极之本 脾主升清 肺主治节 体阴用阳仓廪之官 决渎之官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奇恒之腑乙癸同源 水火既济 心肾不交十二皮部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 阴脉之海用热远热 用寒远寒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审证求因 异病同治 热因热用 血虚生风 津血同源历年高频简答论述:以虚实论阴阳失调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别与联系阴阳偏衰的区别联系阴阳互根解释十二经脉在四肢,头面,躯干的分布脏腑之别解释及临床意义。阴阳偏衰与阴阳互损的区别火、热 邪区别 与内火、内热之别三焦如何划分,包括的脏腑 ,

2、生理功能人体血液运行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与肾生理联系,病理意义?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病机?五行异常克制的类型、原因、区别?脾与精、气、血、津液的联系?肝肾的生理、病理联系?暑邪与热邪伤津耗气机理之异同?扶正祛邪的概念,原则,具体方法?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二者如何理解?有何临床意义?督脉循行,功能;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三种体质的特点;从生理、病理如何理解“肾主二便”?营、卫二气的异同;冲脉与女子月经、孕育有何联系?何谓“燥易伤肺”?胆为何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痰饮的形成;中医治则中“标”、“本”的含义?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及联系;肝经循行经过的重要脏器及临床指导意义;辨病论治与辨病论治

3、的优劣;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逆治与从治的区别联系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单选1、行于腹部的经脉2、2、入耳的经脉3、3、肝经,经胁部4、4、气化:汗血的生成5、5、心主血脉,表现于舌,面-与睡眠关系?6、6、阴阳 互根7、7、木火刑金,属于五行相侮?多选以阴阳互根解释:A阴中求阳 B阴损及阳 C阳盛格阳

4、D阳病治阴 E阴虚阳亢2、以阴阳兴奋 抑制解释A对立 B制约 C消长 D 互根 E 转化3、入耳的经脉:三小胆4、肝经经过的部位:目系 颃颡 少腹 -5、大肠传化:5个 脾运等6、气逆:肝肺胃7、行血:心 脾 肺8、脾病及肾:为什么?9.肺失宣发的病机: A燥热内生 B呼吸不畅 C 卫气壅滞 D 气郁化热 E 痰湿内壅10、行于腹部的经脉:肾胃肝脾任1、阴阳互根用以下解释:A阴中求阳 B 阴损及阳 C 阴盛格阳 D阴病治阳 E 阴虚阳亢2、行于腹部的经脉 :A 足太阴 B 足少阴 C 足阳明 D 足厥阴 E任脉3、到达耳的经脉:A 三焦经 B 小肠经 C 胆经 D 肾经E肝经4、与牙有联系的经

5、脉:A肾经 B 大肠经 C 胃经 D 脾经 E 肝经5、脑为:A 元神之府 B 神明之府 C 精明之府 D 中精之府 E 髓海6、津的分布位置:A 肌肉 B 孔窍 C 骨节 D 皮肤 E 脏腑7、何种外邪侵入人体到致痹:A风邪 B寒邪 C 湿邪 D 热邪 E 燥邪8、属于气化的有:A 气的升降 B 气的出入 C 气转变为精 D 汗的产生过程 E 血的生成过程9、正治:A寒者热之 B寒因寒用 C 以热治热 D 通因通用 E 虚则补之10、急则治其标:A 阴水者复感外邪 B大出血 C 臌胀 D 邪热里结,阴液受伤 E 下利清谷不止,又兼身疼痛1、中医学思维方法:试、探等,书上有,就那几个选项2、人

6、体兴奋 ,抑制 用阴阳解释:是否为阴阳的五个方面解释,书上有,就那5个3、肺主一身之气为:A 呼吸之气 B宗气的生成 C 宣发与肃降 D 气的升降出入4、阴阳方面(没记下)5、冲脉:A 主十二经血脉 B 统一身阴脉 C 主生殖6、入耳的经脉:三小胆7、女子胞与(心肝脾肾)的关联8、肝主疏泄与脾的关系多选:津的分布肺失肃降的病机解释?腹部循行的经络?1, 宗气功能()()();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治疗()症,内经称其();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4,两胁疼痛多是()疾病,缺盆中痛常是()病;5,()和()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多选:1.行于耳中的经脉2.行于腹面的经脉1、名解1.

7、罢极之本:2.阳病治阴:对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以滋阴清热之法。3.脾主升清: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同时,脾气主升对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有重要作用。4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5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又称精血同源。乙为天干,五行属木,癸为天干,五行属水。因此中医用乙癸指代肝肾,又称肝肾同源。

8、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充盛,亦有赖血液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又称精血同源,说明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具体同源体现三方面:1精血互化,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2阴阳互生互制,肝肾阴阳互生互制,维持肝肾阴阳的平衡。3疏泄与封藏互用互制,肝主疏泄、肾主藏精,疏泄与封藏互用互制,以调节女子月经与男子排精功能。6用热远热7上焦如雾:是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血和津液的作用,如雾露之灌溉。8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即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 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

9、界直接接触,对外界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并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9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货谷物。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10中焦如沤 :是对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述与概括,喻指中焦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如发酵酿造之过程。11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生理关系的高度概括,又称心肾相交。水指肾水;火指心火;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12通因通用:是用攻下通泻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的病证,又称以通治通。13木火刑金14审证求因:中医学在认

10、识病因时,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收集、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审证求因”,又称“辩证求因”。15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治理调节呼吸运动;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16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条经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17塞因塞用:是用寒凉药物资料真热假寒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18用寒远寒19体阴用阳20阴病治阳:对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以温阳抑阴之法。

11、21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治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22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23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称“奇经八脉”。24阴盛格阳:即真寒假热证。指阴盛,虚阳浮越,而格阳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本质是真寒证。由于

12、格阳于外,出现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二、选择题10个每个 2分共20分1、肝经,经胁部2、心主血脉,表现于舌,面-与睡眠关系?3、阴阳互根4、木火刑金,属于五行相侮?5、以阴阳兴奋 抑制解释 A对立 B制约 C消长 D 互根 E 转化6、肝经经过的部位:目系 颃颡 少腹 -7、大肠传化:5个 脾运等8、气逆:肝肺胃9行血:心 脾 肺10、脾病及肾:为相什么?11.肺失宣发的病机: A燥热内生 B呼吸不畅 C 卫气壅滞 D 气郁化热 E 痰湿内壅12、阴阳互根用以下解释:A阴中求阳 B 阴损及阳 C 阴盛格阳 D阴病治阳 E 阴虚阳亢13、行于腹部的经脉 :A 足太阴 B 足少阴 C 足阳明

13、 D 足厥阴 E任脉14、到达耳的经脉:A 三焦经 B 小肠经 C 胆经 D 肾经E肝经入耳的经脉:三小胆15、与牙有联系的经脉:A肾经 B 大肠经 C 胃经 D 脾经 E 肝经16、脑为:A 元神之府 B 神明之府 C 精明之府 D 中精之府 E 髓海17、津的分布位置:A 肌肉 B 孔窍 C 骨节 D 皮肤 E 脏腑18、何种外邪侵入人体到致痹:A风邪 B寒邪 C 湿邪 D 热邪 E 燥邪19、属于气化的有:A 气的升降 B 气的出入 C 气转变为精 D 汗的产生过程 E 血的生成过程20、正治:A寒者热之 B寒因寒用 C 以热治热 D 通因通用 E 虚则补之21、急则治其标:A 阴水者复

14、感外邪 B大出血 C 臌胀 D 邪热里结,阴液受伤 E 下利清谷不止,又兼身疼痛22、中医学思维方法:试、探等,书上有,就那几个选项23、人体兴奋 ,抑制 用阴阳解释:是否为阴阳的五个方面解释,书上有,就那5个24、肺主一身之气为:A 呼吸之气 B宗气的生成 C 宣发与肃降 D 气的升降出入25、冲脉:A 主十二经血脉 B 统一身阴脉 C 主生殖26、女子胞与(心肝脾肾)的关联:心主血充养胞宫;心藏神调节女子胞的功能。肝藏血调节女子胞血流量;肝主疏泄通调月经。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以供养女子胞;脾主统血以固摄女子胞的血液。27、肝主疏泄与脾的关系28、肺失肃降的病机解释?1、以虚实论阴阳失调2、肝

15、火上炎,肝阳上亢之别与联系一肝炎上炎和肝阳上亢的病机特点:肝火上炎以实证为主;肝阳上亢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证,它的病机是肝肾阴虚,阴不制约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的病理表现。二病机联系:肝火上炎日久不愈,火热伤阴,可致肝阴不足,甚至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肝火上炎的进一步发展。 三病机区别:肝火上炎指肝的气火上逆,升发太过,躁动不宁,病机特点为:“升、热、动”;肝阳上亢指肝阴不足,阴不制阳,或肾阴亏耗,水不涵木,故其病机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3、辨病论治与辨病论治的优劣;根据病情确定治疗的方法,称为辨病论治;根据证确定治疗的方法,称为辩证论治。辨病论治的优点,在于

16、通观疾病的全过程,根据整个疾病的特点提出治疗方案,这种方案多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但是,由于疾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时间长,变化多,很难确定统一的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根据证确定治疗方法比辨病论治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证不能反映病的全貌,只能反映疾病的某一阶段,所以只进行辩证而不辨病是不能掌握全局。因此,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相结合,才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4、阴阳互根解释:阴阳互根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用于说明生理联系:首先,以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养气,气与血之间的

17、这种关系,即为典型的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其次,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而言,兴奋与抑制分属阳和阴,两者又是互根互用的。没有兴奋,也就无所谓抑制;而健全的兴奋,又以充分的抑制为补偿,且兴奋为主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抑制因素。否则,不是精神萎靡,便是狂躁不宁。同样,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正常的抑制,也须以足够的兴奋为前提,且抑制为主时,存在一定的兴奋因素。否则,不是失眠多梦,便是嗜睡昏迷。2用于阐述病理变化:由于阴或阳是互根互用的,所以当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进而形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无以

18、化”,就会导致阳亦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由于“无阳则阴无以生”,也会导致阴亦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3用于确立治法: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所确立的治法,主要用于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包括“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指对阴虚之人,在给予滋补阴液的同时,亦可适当加入温阳之药,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是指对阳虚之人,在温补阳气时,可适当加入养阴之品,即为“阴中求阳”。5、肝经循行经过的重要脏器及临床指导意义;足厥阴肝经寻行过程中经过的脏腑和重要部位:阴器(肝与外生殖器的联系,肝主宗筋);胃(肝病易犯胃):属肝络胆(构筑了

19、肝胆之间的表里关系);胁肋部(肝病胁肋胀痛);目系(肝在窍为目);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6、脏腑之别解释及临床意义;一般认为,五脏必须保持精气充满,故在病理状态下

20、,以虚证为多,治宜补虚为主;六腑须保持通畅不滞,故在病理状态下,以实证为多,治宜泻实为主。然而,脏腑功能的藏与泻,是相对而言的。五脏主藏,然藏中有泻,如肾主藏精,盈满而泻;六腑主泻,然泻中有藏,如小肠主受盛化物,又吸清主液。因此,临床上固然有五脏的单纯虚证、六腑的单纯实证,但更多的是脏腑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上也是攻补兼施之法用得较多。故对五脏虚中夹实之证,在补虚的同时,也应佐以疏通五脏,调畅气机之泻法;对六腑实中夹虚之证,在泻实的同时,也宜采用以补开塞、补泻结合之治法。7、阴阳偏衰与阴阳互损的区别;(1)含义 阴阳互损: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病变影响到相对一方,有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出

21、现阴阳两虚的症状。阴阳偏衰:阴或阳偏衰,见于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有阳偏衰和阴偏衰两种情况(2)理论依据:阴阳互损为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致。阴阳偏衰为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所致。(3)病机分析: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或阳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可见于“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不能制约阴,导致阴寒内盛,即阴相对偏盛的病机。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人体之阴气不足,精、血、津液亏损,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偏亢

22、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是阴精、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导致虚阳内盛,即阳相对偏亢的病机。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8、火、热 邪区别 与内火、内热之别;9、三焦如何划分,包括的脏腑、生理功能;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是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就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而言,心肺属上焦、脾胃、肝胆属中焦,肾膀胱及肠属下焦。 内经对上中下三焦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特点分别喻之为:“上焦如雾”,是描述上焦心肺宣发由脾胃运化升腾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如雾露

23、弥漫状态,散布全身,滋养脏腑组织。“中焦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犹如食物之发酵腐熟时泡沫浮游的状态。“下焦如渎”是比喻下焦肾膀胱及肠排泄废液与食物的糟粕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沟渠,畅通无阻的状况。10、十二经脉行于四肢,头面,胸腹的分布规律;四肢: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头面:诸阳经: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

24、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诸阴经不起止于头面部,但部分阴经或其分支到达头面部,如手少阴心经的分支、足厥阴肝经上大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的分支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等。胸腹(躯干):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循行于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

25、对侧),一般不走向对侧。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属络,在四肢则行于内外相对应的部位,并在手足末端相交接。11、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及联系;内风是指机体阳气亢逆动变而出现肢体动摇、震颤等的病理现象。之所以谓之“风”,仅取其“风胜则动”、以动喻风之义。临床上凡见头目眩晕如做舟车,四肢抽搐强直,或猝然昏倒,两目上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痉挛、震颤,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手足蠕动等证,多属内风的病理现象,其中尤以强直性痉挛,或虚损性蠕动或不由自主的动摇震颤为内风的证候特点。至于其引起内风的原因,则有热盛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内风之因不同,其“动”的表现亦有区别。就大体而言,临床可

26、分为实风与虚风两类。 外风与内风有时亦有某些联系。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认为中风之因与络脉空虚,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有关。如高血压中风(多为肝阳化风)有时可因外感风寒而引起,故冬春(冬多为寒,而春多风)发病率较高。12、人体血液运行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是心、肺、肝、脾。心主血脉:心主管血液在脉中正常的运行,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血脉运行全身,发挥濡养作用。心气的推动作用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肺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

27、,辅助心脏,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故肺与血液正常运行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肝能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对血液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视人体不同状况,调节脉中血量。肝藏血的功能还起着防止失血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脉中运行的作用,脾气健旺,气的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就不会溢出脉外,反之,则会导致各种出血。 血液正常运行一方面需要心肺的推动作用和肝的疏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肝脾的固摄作用,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任何一个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血行失常。13、肺与肾生理联系,病理意义;1水液代谢方面:肺通调水道,肾主水液,肾阳推动

28、肺的生理功能,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肃与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病理上肺失宣肃,累及肾,产生尿少或水肿。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不得平卧。2呼吸方面:肺主呼吸,肾主纳气,维持呼吸的深度。病理上若肾中精气不足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呼吸浅表,动则气喘等症。3肺与肾的 阴阳互相资生。病理上肾阴虚导致肺阴虚,反之亦然。 14、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病机;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与外风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凡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

29、似风动的病理状态,都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内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明了内风的临床表现,不仅与外风为病相类似,而且指出了与肝密切相关。 其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15、五行异常克制的类型、原因、区别;五行不正常的相克现象有相乘与相侮,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即是以强凌弱,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的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又称反克。产生的原因: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不外乎是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相乘是我克一方力量太强,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而相侮则是被

30、克一方力量太强,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即与相克方向一致;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即与相克方向相反。联系:均是五行的异常克制现象;发生相乘的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同时发生相乘;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不外乎是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16、脾与精、气、血、津液的联系;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和脾主统血。 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补充,后天之精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所以脾气健运时精气充盛。 气血津液都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脾主统血有防止出血的作

31、用。 津液的来源主要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有运化水液的功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17、肝肾的生理、病理联系;一、肝肾同源,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与相互转化的关系。病理上,肾精亏虚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亦然。 二、肝主疏泄与肾主藏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殖功能的调节上。病理上,二者失调,可出现女子月经,男子排精功能的异常。 三、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虚。18、暑邪与热邪伤津耗气机理之异同;19、扶正祛邪的概念,原则,具体方法;扶正:是辅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使用原则: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应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的先后与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勿伤正。 使用方法:单纯使用:扶正适用于虚证,正虚邪不盛的病证;祛邪适用于实证,邪盛正不虚的病证。合并使用:扶正祛邪合并使用,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扶正兼祛邪,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适用于邪实为主的虚实杂证。先后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虽有正虚,但尚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