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64.51KB ,
资源ID:1046644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4664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docx

1、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汪光焘 城市化或城镇化水平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数量化表述,其本质应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城乡统筹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历史经验,为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城乡统筹的实现过程中,城乡统筹规划必将发挥“龙头”作用,担负起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担。这既是城乡统筹的历史使命所要求,也是城乡规划的行业属性所决定,更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所赋予的不可推卸

2、的责任城乡规划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乡规划的任务所在。编制立足发展现状、着眼长远未来、追求统筹协调的城乡统筹规划是城乡规划行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如何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领作用,需要理解城乡统筹的战略意义,需要掌握城乡统筹的工作特点,需要明确城乡统筹规划的历史责任。 一、正确理解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1、从城乡关系看,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实施农村支撑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思路。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和统购统销经济制度,配合人

3、民公社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限制人员城乡流动的系列辅助政策,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抽取农业剩余迅速建立了新中国现代工业。改革开放后,除了短暂时间外,随着经济建设投资向城市的过度倾斜,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城乡二元制度下的“土地剪刀差”和“工资剪刀差”的出现,城市发展仍从农村获取大量支持。虽然这些年农村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到2000年左右,三农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城乡间的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形成了巨大差距,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2年的3.11:1,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值,已经从1978年的1.177:1扩大到2002年的1.225

4、:1,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扭转,必将使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2、从现实情境看,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多重危机和内外困境需要依靠城乡统筹发展予以破解某种程度上,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持续高速发展是以资源超前消费、环境污染破坏、能源过度消耗、文化丟失为代价。土地方面,粗放用地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能源方面,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等主要能源消耗占世界消耗总量的比例远远高于GDP的贡献量;水资源方面,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全国近一半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环境方面,区域性环境事故频发,污染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全面蔓延;文化传统方面

5、,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时有发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举步维艰。此外,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国外贸易保护的双重制约,单一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发挥农村在保障国家和城市资源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挖掘其在促进经济增长、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巨大潜力,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具备实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条件的时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的两个“趋势”判断,大部分国家均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具备了相当的国家支撑财力后,方才适时启动缩小城乡差距。从产业发展

6、和城市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均已进入中期阶段:200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1%,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50%, 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6.22%;到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2.8%,全国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仅占49.1%,城市化水平达到40.53%;而到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0.6%,全国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仅占38.1%,城市化水平达到46.59%。按照相关国家经验,我国已经进入了具备实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发展阶段。从国家财力看,我国财政收入从1993年开始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期,到2009年,全国

7、GDP达到33.5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6.8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5575元(折合3900美元左右), 已经具备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雄厚国力。4、从目标实现看,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支撑,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统筹概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要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兼顾上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央领导先后在一系列会议和讲话中就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表过多次重要论述。回顾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认识深

8、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乡统筹在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我国长远发展思路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其内涵、作用和意义的认知是随着改革深化而日益清晰,其既是构成国家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更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战略选择。 二、全面掌握城乡统筹的工作特点1、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多领域的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引导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重组,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转变、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优化、人口大量转移、利益关系调整、管理体制改革、领导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其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广泛性决定工作的综合性,必须要通过系

9、统性措施探索解决,必须通过多领域、多部门的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共同引导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国从2003年城乡统筹实践启动以来,城乡统筹工作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均动员起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农业税费的取消、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等,从实施成效看大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城乡统筹公共政策仍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领域:城乡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经济扶持和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人才素质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2、城乡统筹是一项动态性工作,其实

10、现过程具有时间上的阶段特征和空间上的层次特征。不同时期、不同空间范围的工作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作为长期积累而成的并关系到13亿人尤其是9亿农民的庞大工程而言,很难一蹴而就、短时间迅速完成,需要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分步骤加以解决。就全国而言,城乡统筹不仅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施过程相互关联,也与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现阶段城乡统筹需要重点关注民生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其中核心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具体到规划领域,现阶段对大部分地区而言,核心任务将突出表现为“保护城乡地域生态、保障城乡聚落安全、保全城乡居民利益”的 “三保”、“集中城镇、集聚人口、集群企业”的“三集

11、”、“交通运输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服务圈。城乡居民户外运动的休闲圈”的“三圈”规划的实现。另外,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差异,城乡统筹在全国空间范围、区域空间范围、省域空间范围、市县域空间范围的任务和重点不尽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重点会随着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必然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和转移。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分析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空间范围内的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3、城乡统筹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其实现关键是立足全面科学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别分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适宜性政策引导从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看,城乡统筹没有普适性模式

12、,需要立足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范围辽阔、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国度而言,城乡统筹工作更需要加大探索和创新力度,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全面地分析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及其内在原因。我国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差异(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社会模式差异、生活习俗方式差异等;需要注意的是与城乡差异相伴生的是地区差异,后者主要表现为发展阶段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区位条件差异等,如东部发达的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阻止城镇地区无序扩张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而西部个别地区还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城镇发展的培育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只有将城乡差异和

13、地区差异结合起来共同分析研究,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蒙蔽,否则难以正确理解诸如海南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特殊现象,自然也就无法制定出具备适宜性、针对性、时效性的政策引导。 三、切实明确城乡统筹规划的历史责任1、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切实转变思维方式是前提转变思维方式是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的首要前提。一方面,长期的教育、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在规划从业人员脑海中留下了“城市中心论”的思维定势。现在活跃在工作一线的广大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在大学期间接受的都是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长久形成的城乡分离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而从业以后受到整个社会对城乡关系认知和工作经历的影响,观察

14、视角、分析思路、工作习惯、判断标准均打下了深深的“城市中心论、城市优越论”的烙印。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晰地看到新时期城乡统筹是源于“三农”问题、从农村视角而提出,是以构建和谐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这一背景就决定了以往重城市轻乡村、从城市看农村的传统规划思维方式必然难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难以支撑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需要尽快加以转变。2、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深入调查农村社会是关键从现代城市规划奠基人之一格迪斯提出规划的基本工作方法开始,社会调查始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基础,其重要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而愈发重要。十分遗憾的是,由于现代规划以城市发展建设为中心,农村

15、社会调查随着规划重心的偏移已经逐渐被规划行业所淡忘,规划从业人员对农村的认知远不及对城市的认知深入。更为关键的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城市出生的规划从业者基本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即使是年长一些的、出生在农村的规划从业人员对农村的认识也日渐模糊,而农村社会相对城市而言有其自然独特性,以城市模式规划农村难免水土不服,这也是很多农村规划缺乏可操作性的根源所在,显然不利于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开展。此外,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农业社会国家,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农村中蕴含着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一切基因,深入了解农村不仅有利于把握农村特征,也有利于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和城乡关系。未来对农村社会的调查除了规划通

16、常所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问题外,要重点加强对农民意愿、社会模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规划理论制度研究是基础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看,虽然在各个阶段始终存在追求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和理想模式,但是这些理论均是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规划理论发展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流发展态势始终没有改变。虽然,近几十年,随着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界开始反思传统规划理论,但是尚未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规划理论体系。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城乡关系复杂的国家,我国需要结合城乡统筹实践和中国传统规划理论,探索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础理论,这既是我国城乡

17、统筹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规划理论的贡献,规划理论探索,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对规划学科基础理论的补充、重视与中国传统规划理论的结合、重视与城镇化理论完善的互动、重视与城乡统筹其他学科理论的联系。此外,还应加强对规划制度体系的研究,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定地位、规划程序、配套政策、实施保障等系列问题的研究,为今后城乡规划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作好铺垫。4、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规划技术方法创新是重点作为应用型学科,通过技术手段创新让学科理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是城乡规划的现实价值所在。寻找运用现代科技创新、契合中国现实国情、满足地域差异现实、涵盖不同发展阶段、传承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符合规划发展趋

18、势的规划方法技术是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规划技术方法创新,不仅要加强规划编制阶段的前期研究和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撑,还应当关注规划实施管理和后期评估的技术保证;不仅要重视规划核心技术的发展,还应当关注规划支撑技术的创新;不仅应加强学科交叉引入技术方法,还应当立足规划自身寻求技术变革,例如将生态、低碳、交通等专项规划的新技术方法引入进来。四、结语城乡统筹是我国在实施长期“城市偏向”发展政策之后,在新的发展背景和形势下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乡统筹的实现需要综合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19、,城乡统筹规划将担负统领发展的重大使命,这就需要加快思维方式转变,深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积极创新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与践行路径 李 迅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 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

20、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概念是“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

21、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

22、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辨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來,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

23、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

24、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25、;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

26、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

27、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践行概念与

28、内涵(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29、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

30、,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贏。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

31、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

32、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