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44KB ,
资源ID:1047740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4774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x

1、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篇一: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2、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3、改革的原因(背景)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

4、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 外:苏联改革。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

5、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

6、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一、“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

7、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背景(原因): 时代背景: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战乱频繁,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基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因),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确立; 阶级基础:新兴阶级实力越来越强,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改革; 军事基础: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改革动力及目的) 思想基础: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内容: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1.经济上: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

8、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统一赋税和徭役,消除割据势力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 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废除分封制,推广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9、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塞私门之请”)有利于杜绝腐败,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

10、国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体评价: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分析“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虽死的原因: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秦法未败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深得人心。二、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

11、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背景: 1、改革前提: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租调赋税繁重,徭役兵役频繁使各族人民暴动频繁;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因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心存戒心,常常矛盾尖锐; 3、时代潮流:民族大融合趋势; 4、改革的可能性(推动者):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

12、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

13、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 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

14、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易汉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影响: 经济: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政治: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巩固了北魏统治; 民族关系:促进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

15、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

16、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三、 俄国转折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背景:国际背景: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国内背景:根本原因:落后的 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

17、才能自救。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 2.司法、军事等改革 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力 和 ,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

18、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篇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

19、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

20、趋势; 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

21、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

22、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

23、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

24、,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

25、产物。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26、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

27、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内容上的本质相同点与意义】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氏族制度是按血缘来维护的,也就是说梭伦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缘关系。 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 综上可知,两者改革都从根本上打击了血缘关系。它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

28、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29、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