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8 ,大小:88.30KB ,
资源ID:104807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4807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供参习.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供参习.docx

1、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供参习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2、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3、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4、伴随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5、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时代,20年代实际缠绕在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只是战争债务、战败国赔偿和道威斯计划给德国的贷款。债务圈的源头在美国,这使各国经济严重倚

2、赖美国。同时也使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表现上被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经济危机特点(或表现):第一,危机持续的时间特别长,生产下降的幅度特别大,1929-1933持续了四年多时间;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德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37%46.2%40.6%28.4%16.5%8.4%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09年的水平,其中法国倒退到1911年,美国倒退到1905-06年,德国倒退到1896年,英国倒退到1897年。资本主义世界损失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直接战费还多700亿美元。 第二,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剧增,危

3、机对生产力的破坏特别严重。危机中美国破产的企业达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3.2万家。企业的破产和生产的停顿使失业人数猛增,资本主义世界全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达4000-4500万人,其中美国的全失业人数由危机前的150万人增加到1320万人,包括半失业者过1700万人。据美国官方数字,1933年失业人数达1280万,占当时美国劳动人口的28.4%;德国失业人数达600万,最多时几乎占全国工人的一半;英国失业人数近300万;法国失业人数达150万。在危机期间,一方面是劳动人民挨饿受冻,另一方面则是存货山积,物价猛跌,资本家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和高额利润,不惜

4、大量销毁物质财富,破坏生产设备。美国用谷物代替煤炭充作燃料,有640万头猪被收购来投入密西西比河,有1000万亩棉花烂在田里,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之成为“银河”,美国还毁坏了92座高炉。丹麦毁了11万头牲畜;巴西约有2200万袋咖啡被销毁。三年中,被毁坏的海轮总吨位在650万吨以上。产品和生产力被大量毁坏与千百万失业者的饥寒交迫形成鲜明对比,它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国际贸易额缩减得特别厉害,并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至242亿美元,比1929年缩小2/3,退回到1919年的水平以下,其中美国下降了70%,德国下降了76%,法国下降了2/3,英国下降了

5、2/5。这种大幅度的削减是空前的,它使帝国主义争夺中外市场的斗争大大加剧,导致了激烈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各国一方面加强对外倾销本国商品,另一方面,一再提高进口税率,建立新的关税壁垒,用以限制或者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维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 第四,农业危机的尖锐化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使这次经济危机变得更加严重,也是危机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危机的尖锐化表现在:第一,农产品过剩加剧,1923年滞销存货总额较1925年增加了1.5倍。第二,价格惨跌。第三,农民大量破产。农业危机使农民减少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工业品更趋“过剩”;工业危机则使农产品市场缩小,加速了农产品价格的跌落,两种危机的互相影响,

6、促进了危机的深化。 第五,经济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也扩展到货币信贷系统。货币信用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信贷制度濒于崩溃,大批银行倒闭。各国货币纷纷贬值,英国经受不住打击,首先于1931年9月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接着,英镑集团,北欧、美、日相继放弃金本位。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并随即放弃了金本位。从此,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一片混乱,并逐渐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货币区: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等,彼此对抗,大大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第六,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过去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没有再次出现高涨,而是陷入了特种萧条,即

7、没有导致工业重新高涨的经济萧条。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到1936年才稍有好转,恢复到1928年的水平。然而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英、法等国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此时德、日、意三国已把国民经济转上了军事化轨道,暂时逃脱了这次危机。1937-38的危机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来势凶猛,美英法三国在危机头一年工业生产分别减少了21.9%,9.5%,15.5%。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又增到1800万人。农业危机再度尖锐。只是由于二战爆发,危机才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经济危机的影响1、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政治危机更加深刻化,激烈的阶级斗争日甚一日;(各国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掀起高潮,

8、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更加深刻化,资产阶级的统治被严重动摇。)2、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由于帝国主义转嫁危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导致反帝民族解放运动迅速高涨。)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危机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以及彼此转嫁危机的矛盾均更为尖锐,其突出表现是三十年代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战即关税战、货币战和市场战。)4、危机打破了一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制度。5、国际关系格局急剧变化关税战:1930年美国首先宣布提高关税,通过了斯莫特霍利关税法案,对890

9、种商品提高关税31-34%。这引起40个国家的报复行动,国际关税战愈演愈烈,关税壁垒越筑越高。1931-1932年,76国提高了关税,实行限额进口制度和直接禁止进口。1932年德国实行新税则,对许多商品征收100%的关税。1932年8 月,英国召集加、澳、新、印、马来和南非等在渥太华开会,规定英帝国各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关税低于同英帝国以外国家贸易的税率。这就是“帝国特惠制”,它显然是针对外国经济集团,首先是限制美国商品打入英国的殖民地和自治领。渥太华协定将使美国每年遭受3亿美元的损失,大大激化了英美矛盾。 货币战:为了用本国廉价商品去攻破别国的关税壁垒,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各国纷纷

10、减少本国货币的含金量,降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1931年9 月21日,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使英镑贬值30%,法、日、加、葡和北欧诸国相继贬低币值,降低汇率,使美国的贸易地位十分不利。美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933年4 月美国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接着,又减少美元含金量50%,发行30亿美元纸币。美元贬值刺激了出口,加强了美国商品的竞争力,同时又使帝国主义的货币战愈演愈烈。先后有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为了加强本国在经济战中的地位,英美法等国依仗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权地位和雄厚的金融势力,结成排他性的国际货币集团。1931年英国同英联邦(加拿大除外)组成“英镑集团”,规定英镑为这些国家的基本

11、货币单位,各成员国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并把大部分外汇贮存在伦敦,以巩固英国在各国市场上的地位,加强英国在国际市场的效力。美国对此大为不满,指责英国搞“经济侵略”,是“经济帝国主义典型例证”,1933年底美国召集泛美会议,组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南北美洲20多国在内的“美元集团”。法国则联合比、瑞士、意、捷、荷等仍采用金本位的国家,“金本位集团”(法郎集团)。德国则利用自己特殊的“非现金结算制度”(即以货易货的“划拨清算制度”),在东南欧市场上排斥排挤英法商品,又在西欧和拉美同英美势力争夺。日本则在亚洲市场上进行商品倾销,并加紧向美洲渗透。 市场战:在市场争夺战中,英美两国在南美、亚洲、中近东

12、、英属殖民地和自治领进行激烈角逐;英美同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拼命争夺。英美矛盾最为尖锐,经济危机中,英国受到的打击远比美国为轻,采取的对策也比较有效,因而英国重新占据了世界贸易头把交椅。但美国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远比英国雄厚,所以仍有力量同英国争夺,重点是加拿大、南美和南非等地。帝国主义的激烈争夺,使动荡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更加紊乱。为了摆脱困境,在英国的建议下,1933年6 月在伦敦举行了世界经济会议,会上美国拒绝恢复美元金本位,英国反对美国提出的普遍减少关税率10%提案,会议不欢而散。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挽救经济危机的措施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形成过程:1、1920年出版的合

13、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凯恩斯力主保持德国经济稳定和繁荣。 2、1923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竭力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政府用通货管理、一定程度通货膨胀来稳定物价和生产水平。3、1930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货币论,论证当投资超过储蓄时就繁荣,当储蓄超过投资时就萧条。4、1933年的繁荣之道这部著作,提出利用财政调节国民经济,对运用赤字开支以摆脱萧条提出了新论点。5、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形成。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强调扩大内需(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

14、“充分就业”)性质:是垄断资产阶级企图利用国家机器干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的一种办法。 凯恩斯认为:大萧条的开始是生产过剩,企业产品卖不掉,于是企业家开始裁员,缩小生产规模,从而造成失业率上升,工人没了工作,消费能力急剧下降,使得需求又进一步下降,从而走进了供给与需求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光靠自由竞争,光靠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已难以使供应和需求趋于平衡,并自动调节经济以避免或减轻危机,必须由国家政权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他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的。那么,反危机的措施的根本

15、出发点就在于要提高“有效需求”,其主要办法是增加就业,实行“有调节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反危机”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利用国家政权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主义摆脱危机的措施:第一,政府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压低利息率,扩大信贷刺激资本家投资。第二,政府实行赤字预算,扩大政府借债支出,一方面直接投资举办公共工程,兴办企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刺激经济复苏。第三,与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相联带的是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和公债,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以促进流通,而通货膨胀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一

16、方面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另一方面降低工 人实际工资来刺激资本家的投资需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特点: 1、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是经济政策的前提2、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的重心3、强调政府从事扩军备战4、赤字财政和举债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影响:凯恩斯主义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产阶级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之大,在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都加强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它们以反危机为名,通过各式各样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措施来摆脱危机,从而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国内的资产阶级统治。 局限性:1、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爆发的根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掩盖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2、 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压制了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3、对举债没有量的规定,一旦公债加私人投资超过社会总储蓄,并执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普遍的、持久的通货膨胀。 4、毫无节制的开支,政府预算赤字不断增加,财政出现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稳定人心。第二阶段:1935年以后,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其中实施救济贯穿新政全过程新政内容(1)金融领域:颁布紧急银行法,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元

18、贬值,放弃金本位制;提出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2)农业领域:颁布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政策,压缩产量、提高并稳定价格,由政府补贴农民损失,改善农业生产环境。(3)工业领域: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使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劳资矛盾有所缓和。(4)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刺激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三”:救济(Relief) 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Recover) 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Ref

19、orm)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Recovery(恢复)、Relief(救济)、Reform(改革)1、整顿金融;2、扩大需求;3、调节工农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农业经济调整法、农业信贷法);4、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华格纳法、社会保险法);5、抑制富豪,缓和阶级矛盾新政的历史作用新政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美国经济。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就有13500家银行(占3/4)复业,金融恐慌基本结束。第一次新政后,1935年的国民总收入从1933年的425亿美元上升为571亿美元。美国公司利润1933年亏损20亿美元,1936年获利

20、近50亿美元,1936年春,所有经济活动指数剧烈上长,生产、就业、工资均有较大上升。1937年第四季度虽然出现倒退,但1938年7-8 月开始回升。两次新政以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33年的1 415亿美元上升到1939年的2 094亿美元。按人口平均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收入,从1933年的893美元增为1940年的1259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新政体现了存在于资本主义体制内部自我调节的机制,新政是改革资本主义体制的成功实例。新政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强制减低产量、整顿金融、提高并维持价格,同时以政府财政赤字方式来实施“以工代赈”计划解决失业与消费萎缩。 新政在社会

21、改良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调节了阶级关系与分配关系,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趋合理,因此缓和了社会矛盾。 新政为其他及今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为资本主义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就在罗斯福就职前5周,希特勒在德国夺取了政权,开始了法西斯专制统治,并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同样是面临经济危机,美国与德国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也是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历史意义。纳粹党上台的原因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沉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社会矛盾成为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

22、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它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特别是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约占德国人口的40%。(强大的宣传运动)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相互敌视由来已久,工会也是分裂的。由于德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够建立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便被纳粹分子攫取了政权。(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希特勒及其党徒欺骗宣传,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希特勒得以上台,是利用了当时德国工人阶级队

23、伍的分裂,没有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希特勒政府挽救德国危机的主要办法是将经济转入军事轨道,扩军备战,这同时在为德国的对外扩张侵略做准备。1933年2月2日希特勒在与国防军的谈话中竭力要求尽快而广泛地重整军备。军费支出的增加始于1934年。这一年的军费支出达33亿马克,同年用于住宅建设的费用不过27000万马克。1936年的军费支出比1934年的开支增加了两倍,以后逐年增加,1939年达到300亿马克。 希特勒政府为扩军备战的人力和武器装备上也大加强了。他把失业大军投入基本建设工程,建设有战略意义的高速公路和飞机场,也把大批年轻的失业工人编入国防军。在学校就读的青年从193

24、3年起就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他随后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的全权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过1936-1939年的四年准备,到1039年8月,德国军事力量计有103个装备完善的陆军师,其中有5个完整的装甲师,4个部分装甲师,坦克3200辆,投入现役的军用飞机3646架,海军计有57艘潜艇,22艘驱逐舰,9艘巡洋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虽然德国的海军力量不如英国,但就整个军事力量而言,到1939年已经超过了它的所有邻国。经济危机对德影响:(经济危机使德国遭受沉重的打击,工商业

25、生产退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水平。工人大量失业,农民破产。)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严重,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下降幅度仅次于美国的46.2%,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对外贸易锐减。经济危机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德国在政治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法西斯的变化,为法西斯活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民众对魏玛共和国极端不满,强烈要求改变现状,限制垄断资本和容克阶级的势力。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昭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而且影响深远。金融、工业、贸易、农业等多种危机连环爆发,这次危机首先从商品

26、和股票的价格暴跌开始。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满足其扩张本性就必须依赖国际贸易解决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它的进出口贸易.对农业的冲击特别厉害。工业资本主义急速地高度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地低度发展,成为日本资本主义根本性的、致命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危机爆发之后进一步加剧,垄断资本利用价格垄断和限制生产等办法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分散落后的农业经济在危机面前却束手无策,把广大农民推向了破产的边缘在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之际,爆发于美国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把日本推向了危机的深渊,使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总的对策: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27、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看,大体上可分为“井上财政”和“高桥财政”两个阶段。滨口雄幸内阁(1929年 -1931年)推行两大政策:“协调外交”政策和“金解禁”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的“协调外交”政策;井上准之助藏相提出的“紧缩财政”政策:目的在于尽早实现落后于西方各国的黄金解禁,即恢复金本位制,使日本经济回到国际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第二次若槻礼次郎内阁( 1931年4月- 1931年9月)首要任务:继续推行所谓的“产业合理化”政策。目的:提高日本企业的素质,尤其是用排出国内过分竞争的办法来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还依靠政府行为,在企业界大力推广组建卡特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英国再

28、次放弃金本位制,使币原外交和井上财政政策宣告破产,第二届若槻内阁也自动垮台。继而成立了犬养毅内阁,启用高桥是清为藏相。犬养毅内阁(1931年组阁-1932年)高桥在就任当天终止井上财政政策,断然废止金本位制,再次禁止黄金出口,使日本进入了所谓的“管理通货制度”时代。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后,国内物价持续上升,日元对美元的比值大幅度下降,日本这种对内保持垄断性高物价、对外采用日元贬值的办法扩大出口的政策,在国际贸易中叫做“倾销”。日本这种倾销政策的实质,是依靠加重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来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必然要激化国内外矛盾。在世界各国的反对声中,日本的出口贸易从1935年起出现呆滞。评价:高

29、桥是清后来被美国学者称赞为走在罗斯福新政前面的凯恩斯财政金融政策的先驱。他以低汇率为武器增加出口,使经济景气在其任藏相时期得到了恢复,这是不争的事实。客观上对日本经济走上军事通货膨胀道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1934年冈田启介内阁初期,高桥曾推荐藤井真信为藏相,试图抑制包括军费在内的预算膨胀,成为1936年“二二六事件”的牺牲品。代表日本大危机时期两条截然不同财政路线的井上准之助(1932年2月被杀)和高桥是清两位藏相,均牺牲于右翼的恐怖活动。广田内阁的内政外交(逐步向法西斯靠拢)在1933年10月召开的“五相会议”上,广田弘毅推出“协和外交”的主要举措,他力主加强与“满洲国”政权的关系,同

30、时对外表示日本将致力于改善与各主要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因九一八事变而交恶的对华、对苏以及对美等国关系。这并不能改变日本侵略外交的实质,只是使这种侵略掩藏得更隐蔽而已。 “协和外交”的实质:维护在华既得侵略权益,巩固“战果”;换取国际社会的谅解,改变日本在国际上的孤立状况。1.出台法西斯专政服务的法律法规为了压制国内的民主运动、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控制,广田内阁还制定实施了不稳文书取缔法、总动员秘密保护法和思想犯保护观察法等为法西斯专政服务的法律法规。 2.主持召开了“五相会议”,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目标:“内求国之巩固,外谋国运之发展”,具体方针:“外交与国防互相配合,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

31、时也向南海扩展”。这一“国策基准”实际上即主张“南进”又不放弃“北进”,企图二者兼顾以期消除长期以来日本陆海军在此问题上的争议。以此为指导,日本政府开始积极进行扩军备战活动。3.扩军备战,提出了“广义国防”的口号陆军专门制定了扩军的五年计划,准备充实空军的装备技术和增加关东军的兵力,海军则制定了一个庞大的造舰计划,以加强海战能力。并将扩充军需工业、发展军国主义教育甚至发展对外贸易等各方面都纳入“国防”体系,即实际上的战争体系。4.央机构的巨大改革,加强专制独裁机制建设1935年9月21日,陆相寺内寿一伙同海相永野修身提出“庶政一新”的改革方案,提出“设立掌管有关重要国务的调查,统辖预算的控制调

32、整等事务的机关,改组、强化内阁首相管理下的情报委员会,并将其统一合并于该机关。该机关的长官,可列为阁僚”;“设立掌管有关统制、革新人事行政事务的机关,由内阁首相管理”;“合并外务、拓务两省,强化与统制对外政策”;以及将议会完全变为辅助机关,削弱政党政治的能力,等等要求。其实质就是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否定政党政治,强化无制约的首相的权力,为实现独裁奠定基础。 5.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寻找“国际支持”广田弘毅努力倡导加强与法西斯德国的关系。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正式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是日本走向国际法西斯联盟罪恶轴心的重要一步日德防共协定在国际上引起的反应反过来形成更大的波浪冲击着日本。日本和纳粹政权缔结协定,与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产生隔阂。日本的法西斯化过程:日本法西斯形成的基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