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39.86KB ,
资源ID:1049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49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课教案.docx

1、自然课教案 自然课教案 第1课: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现象及形成原因。2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 “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由于水的蒸发、凝结等作用造成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详见“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讨论水在自然界是如何“旅行”的联系水循环的影片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对水的旅行的兴趣1观看水循环的影片资料或图片2讨论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二、探究活动二:观察水循环过程1循环过程说起来很复杂,要用很多的话。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来表示水的循环过程2

2、指导编讲一个“小水滴在自然界里的旅行记”的科学童话故事。3总结:了解水在自然界循环模拟实验的各自模拟对象,以多煤体形式展现。1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来表示水的循环过程2各小组选派一人到黑板上画出图示,然后比较各个图的优缺点,集体修改,形成一幅既合理又简而明的图。3操作水循环装置:酒精灯、铁架台、烧瓶、漏斗等4学生讨论自然界循环模拟实验的各自模拟对象5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编讲一个“小水滴在自然界里的旅行记”的科学童话故事。三、应用活动三:讨论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1辅助介绍水循环与人类关系。2引导学生认清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重性,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3组织学生了解制作一些净化水装置,培养科学的自

3、然观。1观看水循环与人类关系的影片资料或图片。2了解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对人和生物的影响。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五、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容量较大,时间较为紧凑,故在编讲一个“小水滴在自然界里的旅行记”的科学童话故事和组织学生了解制作一些净化水装置的环节展开不够,感觉活动流于形式,故应在课后组织课外拓展,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空间,加强小组课外互助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第2课: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2认识雨和

4、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三、教学准备 介绍水循环与天气现象关系的影视资料或图片,模拟天气现象的实验装置:烧杯、酒精灯、蒸发皿、冰块等,介绍天气预测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 天气现象与水循环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水循环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解决“云、雨、”的成因。1. 讨论: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什么关系?2. 思考: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3. 讨论:云、雾、雨、雪、霜、露6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二、探究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由于水的蒸发作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高空、低空、地面

5、等不同的环境中遇冷便会凝结成小水珠。教学时要结合活动作业中“天气现象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云、雨、雾、露这四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结合冰点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小冰晶和小水珠的区别和联系。需要说明的是小冰晶是直接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1、观察实验装置讨论:1)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2)烧杯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2、讨论:“雨和雪”、“露和霜”的异同3、完成活动作业三、应用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教师在学生观看资料的时候可做适当的加以整理和板书便于学生小结。1、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简单的说说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过程五、教学反思:从讨论常见的天气现象及研究它们的

6、成因入手,我要求学生从水循环这个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去记忆甚至背诵这些天气现象的科学概念。教学时利用活动手册上的“天气现象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低空和地面都会遇冷凝结而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在高空凝结成云,低空凝结成雾,在面则凝结成露。在掌握了水的三态的知识和冰点的概念后就很容易理雨和雪、露和霜的关系了。天气现象的模拟装置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天气现象成因的理解,但只能模拟出云、雾、雨等现象。实验现象不明显通过看相关得影视资料来介绍。第 3 课:水的污染与净化一、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认识到受污染的水会直

7、接影响人类的健康。2. 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3. 初步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2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三、教学准备 介绍水污染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塑料瓶、墨汁、烧杯、活性炭、介绍自来水厂净化水过程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教材限于篇幅只介绍了四个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补充。可以登陆到相关网站如:人与水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1、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2、交流小资料二、探究活动二:净化水小实验过

8、滤器中的活性炭也可以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但效果会差一些。也可以将墨汁水到入试管中,加少量明矾,使其沉淀,也会使水质变清。或将墨汁水进行蒸馏,同样可以得到净化,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同步演示上述方法。1往一杯清水中滴墨汁,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2讨论怎样可以使这杯水变清。3组装一个过滤装置。观察水过滤后的变化三、应用拓展活动: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教材插图从左到右,分别表示自来水生产的三个基本过程既:沉淀、过滤、消毒。1、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过程2、 观看影视资料。五、教学反思:本课我在“水的净化”这个活动上适当加以拓展,因为限于教材篇幅和课时时间的限制,教材中仅介绍了一种净化水的方法

9、-过滤,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家用净水设备,结合自己的实验,进一步理解过滤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除了过滤的方法,还有很多的其它净化水的方法如蒸馏、海水淡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志向。第 4 课: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2. 初步知道地壳具有分层结构,与地表形态不同。3. 初步知道推断“黑盒”内部情况的方法,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二、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三、教学准备 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或图片,关于地壳结构的模型或图片,装有沙子、木屑、铁屑或小磁铁等物体的纸盒。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

10、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三个圈层的厚度,教 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把蛋壳比作地壳、 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地壳虽然有 480千米那么厚,但对整个地球来说,它 好象鸡蛋的蛋壳那么薄。*可引导学生思考,推测地球内部越深的地 方,压力会越大。通过对温泉情景的观察, 去推测地球内部,越深的地方温度越高。在 讨论中告诉学生地球内部每深100米,温度 就升高3。1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图)2讨论: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大致分成几个部分?3讨论:地壳、地幔、地核的内部压力和温度是怎样的?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在学生观察、讨论时,引导学生发现

11、地壳的 构造是一层一层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面 是不同的岩石层;地壳的深处温度很高,存在 着炙热的岩浆。1观察地壳剖面模型(图)。讨论地壳这圈层有什么特点?三、应用活动三 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活动开展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出地球内部构造的?”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推测盒内装的是什么东西”的探究活动。在“解暗箱”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探究问题时将“想”、“做”、与“说”结合起来,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来获取需要的间接证据,然后再通过综合判断,才能正确推断。活动结束时,应告诉学生科学家大多是通过研究地震波等间接证据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1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获 取盒内

12、东西的信息?2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盒内东西有关信息。3根据获得的间接证据综合判断、推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4打开暗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5讨论:这样的活动类似科学家 研究一些什么问题的探 究活动。五、教学反思:教师如果从“解暗箱”的活动开始进行教学活动,先引出问题:科学家对地球表面的探究问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那么那些,对地球内部的研究,把实地考察作为主要方法行吗?地球内部如此一只“大暗箱”,该如何来解暗箱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推断暗盒里是什么东西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科学家大多是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是怎样的活动

13、。这样可能在教学坚强前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 5 课:地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地震会使地面出现各种破坏现象。2经历模拟地震发生的活动,初步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了解科学家对地震的研究成果及懂得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地震现象及地震危害2了解地震的成因。三、教学准备 关于地震现象和后果的影视资料、酒精灯、三脚架、搪瓷盆、两块海绵、数块不同颜色的海绵或橡皮泥、关于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 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信息资料,在课中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对地震危害的

14、认识。1观察: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 料或图片。2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地震引起 的后果的信息。二、探究活动二 模拟地震的成因*在进行模拟地震成因的活动前,可以 先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想法。*在模拟活动中应先让学生清楚岩层、岩 浆的替代物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灯 加热?这样,通过模拟活动学生容易理 解岩层在炙热的岩浆中会运动,这是形 成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模拟活动应使学生理解岩层的挤压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模拟活动后,应让学生将模拟活动中见到的现象,联系到地球内部的运动情况去联想,通过交流,自己获得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1讨论:模拟地震的成因,用什么 来替代岩层、炙热的岩浆?2

15、交流:打算进行模拟活动的步骤。3模拟岩层在炙热的岩浆上会产生运动的操作。4观察教师演示:手握长海绵两端,从两端向内挤压发生的现象。5操作:手对桌上两块并靠的海绵(替代岩层),前后移动或上下运动。6交流:通过模拟活动,你知道地震的发生跟什么有关?三、应用活动三 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教师应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 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监测 地震的仪器。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 的地震仪能自动记录各种地震时的信 息资料。*地震监测预报很重要,但又是难度很 大。使学生了解一些震前预兆的异常 现象,引起大家共同关注,如果预报 准确,可减少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讨论中应教育学生:地震发生时,要

16、 沉着应付,采用恰当方法,紧急行动,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靠近 门口的可立即冲到室外空旷的地方; 在室内的,应靠在墙角或躲在坚实的 家具下面。但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室 外,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1讨论: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震的?2观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与现在科学家使用的地震仪3阅读资料:了解震前地球表面出现的异常现象。4讨论:震时的自我保护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多煤体辅助教学,我帮助分析总结能使对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有深刻认识,这学生是很有益处的。第 6 课:火山一、教学目标1步知道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17、2 能通过模拟活动,理解火山的形成的原因。3初步知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二、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三、教学准备 关于火山喷发现象的影视资料、锥形瓶、酒精灯、三角架、番茄酱、大果冻、注射器、红墨水、有孔的塑料板或薄木板、支架、关于火山喷发对人类影响的影视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 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在学生观察时,引发学生产生想了解火 山喷发原因的需求。1观察:火山喷发的录像资料。2交流: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二、探究模拟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的设计,在学生提出火山 成因的假设基础上,应启

18、发学生选择合 适的替代物来进行。*学生模拟活动后,引导他们联想岩浆层 的高温与高压的作用,与火山喷发的关 系。1讨论:对于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2思考与交流:如果要模拟火山喷发,根据自己的假设,选择什么材料来进行?3尝试模拟火山喷发。4讨论:交流模拟火山活动的结果,并联系地球内部的状况,说说火山喷发的原因。三、应用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去思 考、交流火山对人类的影响。并尽量收 集对人类影响的正、负两方面资料,使 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初步 知道火山对人类也有有益的一面。1讨论: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 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观察:火山喷发时,对周围环境

19、的破坏,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录像资料;火山过后,落过火山灰的地方土地肥沃,植物茂盛的录像资料;人类利用火山活动区的地下热发电、温泉等录像资料。五、教学反思:火山的喷发与地壳深层炙热的岩浆有关,由于地壳深层的高温、高压作用,炙热岩浆通过地壳内的缝隙向地表冒出,这也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一种结果。教材中呈现的两个模拟活动,主要想能向学生解释地壳深层的高温、高压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原因。选用什么材料进行模拟活动都可尝试。我课前进行试验,选择既方便、效果又好的方法在教学中用。例如:第一个实验我采用土豆泥内放番茄酱在山头顶处喷射出来。第二个实验,果冻可选大一些,在顶部向果冻内用尖刀划出一些裂缝,使红墨水在注射器压

20、力下,能延缝隙从果冻内向顶部冒出。第7 课: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2初步知道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每天看到的太阳与月亮“东升西落”、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周期性自转运动产生的部分自然现象。2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而产生一种周期性的反映。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好地球仪、手电筒、牙签、彩泥等,还准备一些有关的图片、录象等辅助教学。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

21、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 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上的差 异,约每相隔15度,时间相隔1小时。本教 材所选的八个城市的纬度是在北纬30上下, 但经度是在东经90120之间。* 本节教学的要点要分二步进行:先从城市的 日出时间差异上来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 转,再来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 西东的旋转。* 二个推断应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模拟操作后 讨论出来,教师绝对不要包办。* 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 地轴: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是一根假想直线”。1找城市:谁找得快?(1)从地球仪上找上海等八个城市(2)从P16上找上海等八个城市

22、的 日出时间2作业:按日出时间将上海等八个城市作顺序排列3操作与议论:(1)操作:按上海等八个城市日出时间的作顺序转动地球仪(2)议论: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1)地球是绕着地轴在作周期性的自转。(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二、探究活动二 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围圈是模拟地球,每个学 生只是代表地球上的某一个观察点。* 教师在圈外出示的物体可以先是玩具或,再 出示太阳教具, 产生一个教学的坡度。* 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描述,要求引导描述是先 看到太阳与月亮的哪部分(日出、月出),最 后看到太阳与月亮的哪部分(日落、月落), 再提示学生的空间想

23、象力,去想象太阳与月 亮的“东升西落”的方向。* 本教学一定要学生明确太阳与月亮的“东升 西落”,不是太阳与月亮本身“东升西落”,只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东的旋转的一种反映。* 教师还要强调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 我们地球上人看到的。1做游戏:你看到了什么?(1)让几个学生手拉手围圈模拟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2)教师在圈外出示不同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2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1)操作:教师在圈外出示太阳 的模拟物体。(2)描述:学生描述观察太阳开 始(日出)与结束(日 落)的全过程的过程。(3)议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 落”(方向)3模拟:月亮的“东升西落”(1)操作:学生分小组操作仪器

24、观察月亮的“东升西落”。(2)描述:学生描述观察月亮开 始(月出)与结束(月 落)的全过程的过程。(3)议论:看到月亮的“东升西 落”(方向)4小结:(1)我们看到了太阳与月亮的“东 升西落”。(2)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 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东的旋转的一种反映。三、应用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 这个活动其目的是引人入本节的教学。* 模拟器材的装置是影响本模拟的成功与否, 教师要加强指导。* 本模拟操作应该在前面的基础上,教师要注 意学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自西向东的自 转)。不要产生科学错误。* 学生在描述与小结时,对一天中影子有方向 的变化要给予肯定。* 为了下一课时的教学,

25、影子有长短是太阳的 直射与斜射造成可以提出。太阳直射与斜射 造成地面的气温高低也可提出。1猜谜导入:影子的谜语。(1)议论:怎么会产生影子?(2)讨论:一天中影子好不好产 生变化?是怎样的变 化?1模拟:地球上的物体一天中什 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 时候影子最短?(1)装置的操作:学生按书上图 片装置器材。(2)模拟的操作与(作业)记录:(3)描述:学生描述模拟的结果。3小结:地球某地物体一天中影子有长短(方向)的变化四、教学反思:我发现在本课教学的思路上可以有二种处理,一可以讲:由于地球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作周期性的旋转。所以造成各地的日出时间有先后、看到的太阳与月亮是“东升西落”、地球上的物体

26、一天中影子会长会短(方向变化);二可以讲:从各地的日出时间有先后、看到的太阳与月亮是“东升西落”、地球上的物体一天中影子会长会短(方向变化),证明地球是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第 8 课:地球的公转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是在椭圆形状的公转轨道里,倾斜着地轴,围着太阳自西向东进行周期性的公转。2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日照长短的变化。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周期性公转运动产生的太阳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地区日照长短的变

27、化等自然现象。2.知道产生周期性的四季变化的原因(学生难以建立宇宙空间的运动图意)。三、教学准备 1 每小组准备好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等,还准备一些有关的图片、录象等辅助教学内容。2资料准备: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本节教学的要点分二步进行:先要学 生明确季节的变化是与太阳的照射有 关。再让学生通过模拟知道阳光照 射会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模拟操作画有方格的手电筒要准备 好。* 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再作记录,教 师只指导不包办。1看图说四季:(1)区分书上四图分别是什么季

28、节?(2)说说为什么地球上有季节的变化? 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模拟探究;太阳给地球上每个地方的受到的阳光照射是不是公平的?(1)介绍:模拟的器材与操作步骤。(2)小组模拟操作。(3)作业:方格大小与太阳的照射关 系。3小结:(1)地球上每个地方受到的阳光 照射是不相同的,有直射与斜 射之分。(2)地球上某一个地方受到的阳 光照射也会有直射与斜射之 分。4拓展:太阳的直射与斜射在地球某 一个地方与什么(地球的自 转、公转)有关系?。二、探究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形成(上海)四季的变化* 上海有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学生有 生活经验。这里目的是要引导学生 运用上面学习的比方格大小与不同 形状的模拟

29、方法,来证明上海的四 季变化是与地球公转产生太阳的照 射变化(直射与斜射)有关。* 模拟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四个位置的 定点,画有方格的手电筒要跟着地 球仪一起转动。* 应该让学生多次进行,会意是周期 性的变化。1提出探究问题:上海有没有明显的四季?区分书上四图中的上海分别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2模拟探究;不同季节的上海处在什么样的方格内(1)介绍:模拟的器材与操作步骤。(2)小组模拟操作。(3)交流:不同季节的上海处的方格大小与太阳的照射关系。3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处在北半球的上海在一年中受到太阳照射的强度不同,因而产生了明显的四季变化。三、应用活动三 查资料:地球公转产生日照长短的变化* 重点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 节气。* 本演示是一个对比演示,让学生有直观 的比较即可,不必深究。1阅读资料:(1)看日历,找节气。(2)读图:找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3)读书:了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昼与夜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