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1.50KB ,
资源ID:105098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5098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训诂学考试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训诂学考试大纲.docx

1、训诂学考试大纲训诂学考试大纲河北训诂学(0819)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掌握历史文献材料,结合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将来在古籍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训诂理论、训诂方法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古代汉语文选解决其中的问题,做到简单应用,进一步在自主阅读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本课程之前,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对古代汉语课的深化与提高。训诂学的学习又为中国古代文

2、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打下语言基础。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总 论内容:1、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前人对“训诂”的解释;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辞海对“训诂”的解释;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的任务。2、训诂学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形式;分析时空关系。3、训诂的范围;4、训诂的实践形式: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毛诗诂故训传、尔雅;了解训诂学基本要籍的作者及时代;5、训诂学的原则: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现实的;6、训诂学的用途;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谓、谓之、当作(当为)、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破读(读破)、浑言、析言、辞(词)、

3、如字、转语、互文、今文、古文。考核目标: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应用:对具体的训诂形式、训诂术语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判断。分 论第一章 训诂力作示范内容:本章主要讲述清代学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考核目标:识记:俞樾的主要著作、关于句读的知识,其他知识不作考试内容。第二章 训诂的方法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训诂的五种基本方法:1、以形索义:以形索义探求字的本义;利用说文及古文字材料;区分笔意与笔势;必须有文献资料的充分证明,防止望文生训。2、因声求义: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

4、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3、据文证义:语境与词义;紧扣本句;结合邻文;联系成片语言。4、析词审义: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分清合义与偏义;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5、辨体明义:辨明散文与韵文;重视文体的表达方式; 考核目标:识记: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的概念、笔意、笔势。理解:音义的各种关系、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单纯词与合成词、合义与偏义应用:对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能够接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三章 训诂的方式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训诂的三种方式:1、互训:互训的实质;互训的根据;互训的类型;互训的局限;互训的发

5、展。2、义界:义界的实质;义界的原则;义界的局限;义界与声韵。3、推因:推因的原则;推因的途径;推因的步骤;推因的意义。4、右文说:声训;右文说;音近义通。5、反训;考核目标:识记:互训、义界、推因的概念;理解:三种训诂方式的基本内容;分析同源词研究阶段的具体情况; 应用:能够判断具体材料的训诂方式; 第四章 词义引申与褒贬内容:1、词义的特点;2、词义的历史范畴;3、词义的引申:理性的引申;形比的引申;礼俗的引申。4、词义的褒贬(1)社会因素:政治观点的进步;艺术思想的变化;科学的发达。(2)语言因素:词义的变迁;上下文的感染;修辞手法的影响。考核目标:识记:引申的方式;理解:词义的历史范畴

6、、词义的引申及分类、影响词义褒贬的因素的具体内容应用:对具体材料能够分析;第五章 方言俗语的词义内容:1、方言俗语研究的情况;2、方言俗语的训释:宁馨;3、方言俗语难释的原因:引证材料缺乏,没有合适的字书辞典可查;记录口语的文献往往有多种写法,抄写、刻印的人文化水平低,错别字不少;中近古时期双音结构的判定不易,而且词序不固定;一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到少数民族的文献中去查找。4、正视方言俗语的训释。考核目标:理解:方言俗语难解释的原因;第六章 外来用语的词义内容:1、汉语外来语的分类;2、来自西域语言的借词;3、来自梵语的借词;4、来自亚洲其他语言的借词;5、来自西洋

7、语言的借词。考核目标:应用:能够分析具体外来词的来源;第七章 训诂要籍内容:1、训诂专书:(1)根柢书:二十五种根柢书;训诂学十种根柢书;十种书前六种的分类;(2)尔雅:尔雅正名;尔雅的内容;尔雅的注疏:郭璞、邢昺、邵晋涵、郝懿行;(3)方言:方言的全称、作者、性质;方言的价值与影响;郭璞方言注。(4)释名:作者、时代;(5)广雅:广雅的作者、时代;王念孙广雅疏证。(6)说文解字:说文的基本知识;说文的释义体例;说文的引书;说文的术语;说文的研究与整理;(7)经典释文:作者、时代;2、注释书:(1)五经正义:五经的名称;正义的体例;传、笺、疏;(2)孟子章句楚辞章句:章句的体例;作者、时代;(

8、3)前四史注:前四史;史记三家注;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4)文选注:作者、时代;(5)清人新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考核目标:识记:根柢书的书目;尔雅的内容与注疏;方言的作者、全称;释名、广雅经典释文文选注的作者;五经正义孟子章句楚辞章句的作者;马瑞辰、刘宝楠、焦循、王先谦的著作。理解:方言的价值;说文解字的基本知识;前四史注的基本知识;第八章 训诂学小史内容:传统训诂学简史1、萌芽期:训诂因思想交流需要而产生,由语言分化与文字演变所引起;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值;2、兴盛期:兴盛的原因、表现、特点;训诂学基础的奠定;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3、保守期:

9、保守的表现、原因;成就与贡献;重要的注疏;4、中落期:宋代理学家的贡献;元明的空疏;5、复兴期:复兴的原因、表现;质量提高的表现。考核目标:识记:五个时期的名称;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地位;第九章 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回顾历史,展望复兴的将来并提出今后的任务;考核内容:理解:王力总结的清代训诂学的三派;今后的任务;第十章 训诂的教学与研究内容:1、关于语言规律;2、词义的模糊现象;3、忌讳法对词义的影响;4、训诂学的历史经验;5、科学的态度;6、充分利用古书资料;7、加强理论建设;8、借鉴外来经验等;考核内容:理解:忌讳法对词义的影响;清代乾嘉年间的学术分

10、派及可借鉴的经验第十一章 关于古书的阅读内容:1、关于丛书、类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常见的丛书、类书;2、图书校勘中的四种现象及四校法;考核内容:识记:丛书、类书的知识;理解:衍脱讹倒的内容;四校法的具体内容;第十二章 从实践中加深和提高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古书词语训释的二百条例证,有助于古书的阅读;考核内容:理解:掌握常见文句中词语的训释;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本大纲为自学考试训诂学考试大纲,考生自学以及助学、命题时应以本大纲涉及的内容及考核目标为准,可适当增加课外内容,但不适宜过多,尽量不要涉及其他理论体系及理论观点问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学习本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具体包括文

11、字、音韵、古代文化的常识。考生自学时应注意理论知识与具体材料的结合,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利用文献材料加深对理论的掌握,熟练掌握了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处理材料的能力与水平。四、常见题型举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属于来自西域的词语是 。A蒲桃 B世界 C过去 D刹那 A2、下列词语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A3、最早提出“右文”说的是( )。A王圣美 B黄侃 C戴震 D俞樾 A4、“负,背也,置项背也。”使用的训诂方式为( )。A义界 B推因 C右文 D定义 B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大型丛书包括有 。A 四部丛刊 B 四部备要 C 永乐大典D 册府元龟 E

12、四库全书 ABE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 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AB3、以下句中加点部分为单纯词的是 。A 计犹豫未有所决。 B 望洋向若而叹。C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D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E绍介而传命 ABD4、以下句中加点部分为偏义合成词的是 。A内外臣僚,皆其腹心。 B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C无羽毛以御寒暑。 D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E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 BCD三、填空题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 。黄侃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 。如字3、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骃的 、唐代 的史记索隐和唐代 的史

13、记正义。史记集解 司马贞 张守节4、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刘宋时期的 。裴骃四、名词解释1、浑言、析言: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这是指出近义词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2、五经正义:是唐人孔颖达等人受王命在前人义疏的基础上而撰定的经典注释书。凡一百七十卷,内涵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等五部经典正义体的注释书。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意。3、转语: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4、丛书: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丛书分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大2、王犹不堪,况尔小醜乎

14、。类、属3、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美貌、漂亮4、师退,次于召陵。驻扎六、简答题1、说明“义界”的实质、原则及其局限。答:用一句话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原则:必须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局限:定义难以精确;文字往往冗长;2、联绵词有哪些特点?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不能拆开分析意义。3、训诂学的任务有哪些?答:主要有三:(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4、词义的理性引申是指什么?它有那些小类?

15、答: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词义的理性引申可分为四小类:(1)因果引申;(2)时空引申;(3)反正引申;(4)虚实引申。七、论述题1、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如:古书有“梦黄能”。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是“熊”的古体字。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2)古文字与训诂。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

16、以更好训释词义。如说文“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3)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如:古书“

17、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容”是同义复词。(无材料分析扣分)2、结合材料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1)“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推求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但是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2)宋代王子韶(舜美、圣美)提出”右文”说。“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如云:“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3)清焦循进一步发挥了“右文”说。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把“右文”说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了。

18、它不仅阐述了形声字的声符有意义,还表明了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多属同义。如:“倚(偏、歪)”、“崎(山路不平)”、“琦(弯曲的岸)”都从“奇”声,同含偏义。又如:“秾”和“浓”,都从“农“声,同含“厚”义。“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义通”说。“右文”说限于同一声符,“音近义通”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就可通,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如:“地”字并不从“氐”,而含“低”、“底”义,“弟”字亦因其身材视兄低小而得名。“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形成了学术体系。特别是章太炎在语言缘起说里面,从语根研究音近义通,又在文始里面,从音近义通出发研究汉字的孳乳,不但总结了过去的音近义通说,并且扩大了它的范围。该说摆脱了汉字形体的限制,具有科学的语言学的意义。(无材料分析扣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