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0.24KB ,
资源ID:10514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514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1、最新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3、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 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

4、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

5、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光周期控制的,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温度与动物类型:1 常温动物 2变温动物 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划分 3 外温动物 4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的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引导的开花称为春化。发育阀温度(生物学零度):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总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

6、总热量。有效积温法则:K=(T-C) T=C+K/N=C+KV K生物发育所需的总热量 N发育所需的天数 T环境平均温度 C发育阀温度 V发育厉期的倒数,发育速率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现象周期性变温: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产生了温度的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周期性温度变化成为了生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极端低温对生物的伤害:1 冻伤:当温度低于-1度时,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2 冷害: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伤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

7、造成的。贝格曼定律: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阿伦定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却又变小变短的趋势。变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 耐受冻结:少数动物能够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冻害的现象。2 超冷现象: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生理上,生物适应低温的生理变化如下:1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2 动物通常是依靠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而颤抖性产热只在急性冷暴露中起重要作用。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形态上的改变1有绒毛,鳞片,过滤阳

8、光 2体色呈现白色银色或浅色,叶片反光 3叶片的垂直主轴排列,叶片对折。树干根茎有厚的木栓层,绝热保护生理上1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慢代谢速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表达分泌热休克蛋白动物对高温的适应:内温动物对高温的适应较难,大型兽高温时,毛皮颜色浅,有光泽,反射光,可减少辐射热吸收,再就是利用热窗散热。生理上,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高温时储温,升高提问,低温时释放热量。行为上,夜出加穴居,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陆生植物的生态适应类型:1湿生植物 2中生植物 3旱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根据形态分为少浆植物和多浆植

9、物 A少浆植物:1叶面积缩小 2 发展了发达的根系 3 根 茎 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称为肉质性器官水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和类型:通过渗透作用从水环境进入植物体内。 1盐度 耐受盐度高因为细胞质有高浓度适宜物质 2对于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 茎 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另一类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 3长期生长在淹水的沼泽地 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动物对水的适应: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陆生动物则依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了生理的,组织形态的及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对土壤的生态类型:A根据土壤酸碱度 1酸性植物2中性植物 3碱性植物 B根据

10、钙质关系 1钙质植物 2嫌钙质植物 C生活在盐碱土和风沙质中 1盐碱植物 2沙生植物盐土植物的类型及适应机理:1 聚盐性植物:原生质抗盐性很强,细胞液浓度高,根部细胞渗透压很高,能够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 2泌盐性植物: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再经风吹和雨露淋洗掉 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沙生植物的适应机理:当被沙流埋没时,在埋没的茎上能长出不定芽和不定根,甚至在风蚀露根时,从暴露的根系上也能生在出不定芽。根系生长迅速,比地上部分生长的快得多。根上有根套。其余和旱生植物特点一样。有的在特别干旱时期,进入休

11、眠,待有有雨时再回复生长。三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哪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单体生物:每一个个体都是由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各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的各阶段保持不变,刑天上保持高度稳定。构件生物: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基株之上形成的每一个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

12、的结构单位,通常可脱离母体直接生长。种群的空间结构: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判断: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m。种群统计特征三大类: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死亡率:是一定时间段内死亡的个体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

13、率。迁入和迁出: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划分:特定分类群,如年龄和月龄;生活史期,如卵、幼虫、蛹和龄期。年龄金字塔: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从下至上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类型及其特点:典型金字塔形锥体,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锥体形状和老中幼个体比例介于型和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

14、群。壶形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窄,顶部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种群处于衰老阶段,代表下降型种群。生命表:是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存活曲线的类型及特点: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老年死亡率高,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III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r):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来计算出。內禀增长率():在实验室不受限制的“最理想的”条件下观察种群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及內禀增长率在控制人口的应用:降低世代净增殖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增大世代时间,通过推

15、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逻辑斯蒂方程: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K时,种群零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公式:。生物学意义:是许多两个互相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逻辑斯蒂方程的五个时期及特点:开始期,种群个体数量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器期,随着个体数量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量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

16、互相关系。类型:竞争、自相残杀、利他主义或互利共生、寄生。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影响到植株的发育速度和存活率,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领域性的生态学意义: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

17、生,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学意义: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互相竞争作用。类型:利用性竞争:通过消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干扰性竞争:通过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开展竞争。高斯竞争排斥原理:是不同物种在对 同一种短缺资源的竞争中,使一个物种在竞争中被排 斥或被取代的现象。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

18、态位重叠:两个或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分离:同域的亲缘物种为了减少对资源的竞争而在选择生态位上的某些差别的现象。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生态位越重叠,种间竞争越激烈,将导致一物种灭亡或生态位分离。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被称为捕食者,后者被称为被捕食者。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捕食者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影响:在放牧系统中,食草动物的采食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能

19、刺激植物净生产力的提高,超过此范围净生产力开始降低。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四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中个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机体论学派: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个体论学派:群落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多数情况下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最小面积: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

20、应的面积,称为最小面积。群落成员型: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划分。类型: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数量特征: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其一是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其二是种的均匀度,它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香农-威纳指数:(S:物种数目;: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H: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

21、指数:群落结构单元的组成:生活型及相同生活型的物种所组成的层片。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类群类别:高位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面25cm以上;地上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或很接近地表(不高出土表2030cm);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地下芽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中;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的植物,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生活型谱: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生活型数量对比关系。层片: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

22、求的种做成的机能群落。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水平结构:镶嵌性: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小群落:由镶嵌性而形成。时间结构: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指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的和不对称的影响。从群落中消逝会对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形成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异。海岛的物种数面积关系:岛

23、屿上物种数目会随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方程为:(S:种数;A:面积Z:种数-面积关系中回归的斜率;C:单位面积种数的常数)。平衡学说:岛屿上的物种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在同样面积下,一个保护区好还是若干小保护区好,这取决于:若每一个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的保护区能够支持更多种。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的作用。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够提高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保护其遗传特性

24、,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裸地: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原生裸地: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演替类型:快速演替:在时间不长的几年内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持续时间较长,几十年有时几百年。世纪演替: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质年代计算。水生演替: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旱生演替: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

25、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演替原因:环境不断变化;植物繁殖体的散布;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作用;新的植物分类单位不断发生;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展演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逐步增高,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逆行演替: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对外界环境改造轻微。气候顶级群落:这种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地适应地区气候条件,只要气候不急剧变化或其他显著影响,它们就会一直存在且不可能出现任何新的优势植物。单元顶级论:一个气候区中只有一个潜在的气候顶级群落,这一区域内的任何生境,如果给予充分长的时间,最终都能发展

26、到该地区的顶级群落。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级群落。顶级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五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

27、排列的链状顺序。类型:捕食食物链:以食草动物吃植物活体开始。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开始。寄生食物链:寄生生物的生活史。(二)创业弱势分析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个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3) 心态问题生态效率计算公式:(I:摄食量,A:同化量,R:呼吸量,P:生产量。)同化效率:(n:营养级数);生产效率:消费效率:我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在与生意合作伙伴应酬方面往往会遇上困难,更不用说商业上所需经历的一系列繁琐手续。他们我们可能会在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的手续中迷失方向。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实行管理的能

28、力;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因为是连锁店,老板的“野心”是开到便利店那样随处可见。所以办了积分卡,方便女孩子到任何一家“漂亮女生”购物,以求便宜再便宜。初级生产量: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质。除了“漂亮女生”形成的价格,优惠等条件的威胁外,还有“碧芝”的物品的新颖性,创意的独特性等,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到。净初级生产量:植物固定的能量除去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可用于植物生长升值的生产量。10元以下 1050元 50100元 100元以上次级生产量:附件(二):调查问卷设计 被更高营养级取食 净次级生产量 被同

29、化的 未被取食 动物吃进的 呼吸代谢 动物得到的 未被同化的食物种群 动物未吃进的 动物未得到的分解作用影响因素分解者生物:细菌和真菌;陆生:微型土壤动物、中型土壤动物、大型和巨型土壤动物;水生:碎裂者、颗粒状有机物质搜集者、刮食者、以藻类为食的食草性动物、捕食动物。成功秘诀:好市口个性经营资源质量:待分解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分解速率。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土壤分解速率高;低温干燥的地带分解速率低,土壤易积累有机物质。(3) 心态问题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原因: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这也是为什么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及数不会多于56个以及能量金字塔必定呈尖塔形的热力学解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被反复地利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生物固定的日光能量流过生态系统通常只有一次,并且逐渐地以热的形式耗散,而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能被反复利用。氨化作用: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然后氨基酸中的碳被氧化释放出氨的过程。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氨的氧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学一门手艺 打发时间 兴趣爱好反硝化作用: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释放一氧化氮(NO)。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