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65.72KB ,
资源ID:106915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6915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汶川地震安县水利灾后重建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汶川地震安县水利灾后重建规划.docx

1、汶川地震安县水利灾后重建规划综合概述一、编制依据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3、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4、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灾后重建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的紧急通知(安府办发200866号)。5、汶川地震四川省水利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大纲。二、拟调整后的安县行政区域概况根据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将安昌镇和永安镇及黄土镇部分村划归北川县管辖的请示(安府 200841号),安昌镇和永安镇及黄土镇的常乐、红岩、红旗、顺义、温泉、东鱼、等村共计41个村拟划归北川县管辖,今后安县辖15个镇、3个乡

2、、234个村、23个社区,幅员面积1204.7平方公里,人口42.56万人。三、水利设施震损情况为与以前上报数据一致,本次规划震损情况仍采用现安县范围统计数据。1、汶川地震受灾区域范围根据川震200837号文,安县属于50个受灾严重县(区)。根据民政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地震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民发2008105号),安县属于10个极重灾区县(市)。2、水利设施震损情况“5.12”汶川大地震后,安县水利设施遭到不同程度损毁,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6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不含堰塞湖和河道淤堵)。其中: 1、水库工程全县25座水库全部受损,“5.

3、12”地震造成我县13座水库严重受损,其中6座有溃坝险情,7座高危水库;还有15座水库处于次高危状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2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505亿元。严重威胁到水库下游14.87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堰塞湖和河道淤堵“5.12”地震,造成我县大面积山体滑坡、崩塌,在安昌河、干河子流域山区段河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堰塞湖27处,高危级2处,中危级1处,低危级24处,淤堵河道16处。潜在直接经济损失13.6294亿元,间接损失19.145亿元。、堤防工程“5.12”地震造成我县33处共48.4公里堤防严重受损,河堤裂缝塌陷、堤基垮塌,直接经济损失1.3483亿元,间接经济损失8.092亿

4、元。、乡村供水设施汶川大地震后,集中供水42处、分散供水70875处设施遭到破坏,造成全县47.33万人饮水困难,大面积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直接经济损失1.89亿元。、灌溉排涝设施汶川地震共造成中小型灌区取水枢纽7处,渠道管道402.6km,重点建筑物损毁680处,管理房7724 m2,管理设备529台(套、处),其他小微型水利设施震损6864处,影响灌区灌溉面积33.0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660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0.2938亿元。、农村水电设施5.12地震造成全县44座电站, 87台输配电设备,579km输电线路受损,直接损失3.8亿元,间接损失0.432亿元。、水土保持设施5.12地

5、震后,水保项目石坎坡改梯损毁11hm2,土坎坡改梯损毁42.3hm2,水保林损毁3014.6hm2,经果林损毁6hm2,蓄水池损毁72口,沉沙凼损毁199口,排灌渠损毁15.4km,塘堰损毁2座,谷坊损毁2座,直接经济损失0.1273亿元,间接经济损失0.2465亿元。、水产业汶川大地震使渔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我县的14000亩养殖水面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渔业专用塘4500亩),渔业生产生活用房1.46万平方米倒塌,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实验室和测报点办公室损坏260平方米,损毁设备13台套(其中县级病防站5台套),水产品损失3951余吨(其中成鱼3411吨,苗种54

6、0吨),直接经济损失1.588亿元。、生产生活用房及设备水利系统办公及管理用房震损面积11952m2,生活用房震损面积27315m2,办公设备70套,直接经济损失0.522亿元。四、20082010年水利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主要内容1、受损水利基础设施应急抢险情况地震发生后,水务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应急抢险工作,共投入资金6382万元(由于应急抢险是已经投入资金,因此包括拟划归北川管辖范围内的)。、水库工程对全县水库采取的应急抢险措施是:灾情发生后,立即打开放水洞和开槽溢洪道降低水库水位,对重大险情水库要限期放空水库。对坝体裂缝进行塑料薄膜覆盖。实行昼夜值班制度,发生情况及时通报抗震救

7、灾指挥部。加强坝体及水位观测。启动水库抢险预案及下游群众疏散预案。整个工程抢险修复工程量:土石方0.7164万m3,总投入290万元。、堰塞湖和河道淤堵目前,堰塞湖排险避险工程已投入应急抢险资金850万元。、堤防工程整治震损河堤24处,长12.23公里,总投入395万元。、乡村供水设施农村供水设施应急抢险措施:“5.12”地震后,我县立即启动恢复供水应急措施;加强水源保护,水务局会同卫生、环保等部门划定水源保护区,并加强检测、管理,防止污染破坏。在现有条件下,尽力采取消毒措施(用氯漂粉消毒)。从集中供水水源井取水,设立固定应急供水点30处,实行定时、定量供水,可临时解决5.5万人城区人口用水。

8、采用消防车、绿化车设立临时供水点解决1.4万人饮水问题。采用家庭式净化器,从没被破坏的自备水源井中取水解决6.6万人的饮水问题。采取工程措施,打井找水解决缺水、断水群众基本生活饮用水。主要对水池补缝、管道维修、加消毒液等,投入应急修复工程量:土石方9.98万m3,混凝土0.63万m3 ,管材61.6t,总投入820万元。、灌溉排涝设施灌区灌排设施应急抢险措施: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进水枢纽的拦河坝、电气设备、启闭设备进行抢修。积极组织沿渠受益乡镇村组对辖区内受损渠道、渠系建筑物进行临时加固、输通,能够达到临时通水要求;做到维修好一处,供好一处水,使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抢修渠道底、渠埂裂缝及渠道

9、护坡、隧洞垮塌方。应急投入工程量:土石方1.95万m3 ,混凝土0.37万m3,总投资58万元。、农村水电设施电站受损,无资金来源,各电站只作了适当的排险和机电设备的防潮处理,等待资金恢复。、水土保持设施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县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抢险和生产自救,清理垮塌堆积物,对河道、排灌沟渠进行疏浚,农户自行清理坡改梯垮方,以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共恢复坡改梯24hm2、河道疏浚50余万方,清理水保林木12hm2。共计完成土石方56.1万m3,投入劳力1.2万个工日,折合总投资37万元。2、水利基础设施应急修复主要内容出现重大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要在主汛期前做好应急修复,确保防洪安全;解决

10、当前灾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的应急工程应尽快组织实施;可以基本恢复生产的水利设施先开展应急修复,为尽快恢复生产提供基本条件。需投入应急修复资金37.7432亿元(其中堰塞湖和河道淤堵37.256亿元)。1、水库工程土石方0.661万m3,总投资0.029亿元。、堰塞湖和河道淤堵堰塞湖排险采用开挖导流降坝泄流方案,分步降水导流方式减少安全隐患,确保万无一失;并积极作好应急疏散方案,加强坝体水位观测,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需开挖搬运土石11739万方,27处堰塞湖排险避险估算投资37.256亿元,先期抢险已投入0.4782亿元,还需投入 36.778亿元。、堤防工程根据震损堤防的严重程度,结合我县实际情

11、况,采取浆砌加固、竹笼护足加固、河道疏浚等工程措施,对全县29处,长42.4公里,堤防等级3-5级的重点震损河堤进行应急修复。一是对受灾群众安置点河堤进行加高、加固整治,确保安置点安全;二是对震损特别严重的河堤进行加固整治,增强堤防抵御洪水冲刷的能力。总投资395万元。、乡村供水设施集中安置42处19.26万人,分散安置70875处28.07万人;主要对水池补缝、管道维修、加消毒液等,投入工程量:土石方9.98万m3,混凝土0.63万m3 ,管材61.6t,总投资0.082亿元。、灌溉排涝设施能尽快处理的裂缝、滑坡体将及时处理和清除,无法恢复的灌排渠系用木桩等方式做临时过水设施,金洞子填补可用

12、搭架的方式铺设塑料薄膜作临时设施,薄膜周边用沙袋和粘土压缝防渗漏;投入工程量:土石方1.95万m3 ,混凝土0.37万m3,总投资0.0058亿元。、农村水电设施近期内应尽快恢复晓坝110KV站到茶坪乡的10KV线路、濉水110KV站到高川乡的35KV线路及晓坝、濉水镇六个小水电供电村的生活用电,给山区尽快恢复生活、生产增强信心,创造条件,对于交通方便,恢复发电容易的电站安排今年恢复发电,部分工程安排2009年枯水期集合检修再进行完善,以满足灾区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生活的需要。、水土保持设施本次水土保持应急修复主要针对受灾相对较轻,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区域,计划修复面积11.3718k

13、m2。其中石坎坡改梯1.01hm2, 土坎坡改梯17.57hm2,水保林1117.6hm2,经果林1hm2; 新建蓄水池30口,沉沙凼115口,排灌渠7.6km,塘堰2座。具体地点为我县的界牌镇、花荄镇、黄土镇的部分村组。总投资0.0949亿元。3、水利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主要内容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使我县水利保障体系恢复震前水平。估算总投资16.3091亿元。1、水库工程对25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估算总投资2.679亿元。、堤防工程我县灾后重建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震损的20处堤防进行维修、加固、提高;二是新建3处堤防,提升河道的行洪能力。估算总投资1.7539亿元。、乡村供水设施需

14、修复处数30557处,供水人口19.51万人,重建工程处数32108处,供水人口20.05万人。估算总投资2.189亿元。、灌溉排涝设施修复枢纽7处,重点建筑物292处,渠系367.6km。估算总投资3.4403亿元。、农村水电设施全县需要恢复电站41座,总装机35595千瓦,输电线路793公里,输配电设备447台。估算总投资3.7647亿元。、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灾后重建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害兴利的原则,坚持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并举,并将坡耕地治理、人工林草措施、生态自然修复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各项措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人口、自然

15、、社会、经济、资源的可持速发展。估算总投资0.1601亿元。、防灾、减灾信息化工程为满足防洪、山洪灾害、水质污染等灾害预警要求,拟在全县建设一个中心站,20个自动测报雨量站,10个自动测报水位站,10个水质监测站,6个墒情自动测报站。估算总投资0.2亿元。、其它设施修复及灾后重建工程提出水利直属单位办公、生活设施灾后重建内容。水利系统办公用房11952m2,职工住房生活用房加固和重建面积27315.7m2。估算总投资0.3141亿元。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1、投资估算根据规划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案,以及项目相关规划指标,采用扩大指标法分类估算,通过分类汇总,安县水利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共需

16、资金51.9亿元。其中:水库工程2.708亿元,堰塞湖和河道淤堵37.256亿元,堤防工程1.7539亿元,乡村供水设施2.189亿元,灌溉排涝设施3.4403亿元,农村水电设施3.7647亿元,水土保持设施0.1602亿元,生产生活用房及设备0.3141亿元。2、资金筹措方案根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充分考虑汶川大地震对安县灾区水利工程设施造成的重大破坏,对安县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水利工程设施的破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资金的筹措考虑水利设施的公益性、准公益性及经营属性,进行多渠道筹措

17、资金方案,确保安县灾后水利工程恢复重建任务的实现;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地方积极灾后生产自救,完成安县灾后重建项目需要,力争水利设施恢复到地震前水利保障规模;工程建设总投入51.9亿元,计划国家投资36.33亿元,社会援建投入5.19亿元,地方投入10.38亿元。七、综合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水利工程灾后重建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工程实施期的土石方开挖和建筑废料的堆放,其次是防洪减灾能力的影响,环境卫生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对于弃渣影响采取定点堆放,河道环境采取综合治方式解决;其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饮用水影响将通过加设过虑设备、增设消毒设施等方法解决;再次为堰塞湖的彻底消除,一劳永

18、逸解决洪灾及卫生环境,整个不利影响将得到尽快减逸降到最低。2、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实施重建规划后,水利工程设施得到恢复,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百姓的农业生产能得到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八、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内容详实,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是可行的。建议上级领导部门在技术资金上大力支持,尽快安排资金确保水利工程的有效实施。第一章 水利设施震损情况一、汶川地震受灾区域范围根据川震200837号文,安县属于50个受灾严重县(区)。安县幅员面积1204.7平方公里,辖15镇3乡,234个行政村,辖区内山区、丘陵、平坝各约占1/3。全县总人口42

19、.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44万人,占85.62%,2007年县本级财政收入2.85亿元,本级财政支出2.85亿元。距离“5.12”汶川大地震中心不足百公里,紧邻受灾最重的北川县,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此次地震灾害受灾程度极严重县之一,全县每个乡、村全部受灾无一幸免。水利部、水利厅工作组及时到达安县,对全县乡镇受灾情况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了解,灾情严重,损失巨大,水库、渠系工程损毁严重,灾民饮用水困难,灾后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安县是重灾区之一,工作组所到之处几乎见不到一处没有受损的房屋!城乡街道上、公路边、院坝和田坝里到处都是灾民搭的临时棚棚(正规的帐蓬只是少部分),用一片狼籍、满目疮痍来形

20、容一点不为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都乱了套,唯有抗震救灾工作在紧张、有序进行。公路上解放军和各地的救灾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灾民安置点的救灾帐蓬也在紧张搭建之中。灾情虽大,但灾民都很感谢党和政府,感激解放军和各地各界的救援,灾民情绪也逐渐趋于稳定。这次大地震,安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水利服务体系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全县有1名水利工作者遇难,轻伤者数十人,水利单位90%的业务、生活用房成了危房,全县共有72155处水利工程受灾,直接损失达14.66亿元,其中:损毁房屋39267平方米,价值3978万元;办公设备70台(套),价值42万元;其它损失1198万元二、受灾区域经济社会

21、发展状况、自然地理及水资源概况1、自然地理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脉中段与成都平原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45至10438,北纬3122至3147,东接江油,东南与绵阳市区,西南与绵竹县,西北与茂县、北川县相邻,幅员面积1204.7平方公里。由于龙门山褶断带的剧烈抬升和川西拗陷带的相对下沉,使西北部与东南部的地貌迥然不同,分界线在安昌镇北山村、桑枣镇大竹村、晓坝镇中福村、沸水镇西河村、睢水镇罐滩村一带形成的西北部高山与东南坝丘区界线明显。县境内地带性土壤属岩层土类层,但在中、深丘间,平坝和槽沟内紫色土壤广泛发育,安昌河沿岸、干河子沿岸则分布较大面积冲积土,水稻土为安县主要土壤资源,分布于平

22、坝和丘陵区的塝和支冲沟范围内有机含量质较高,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县境内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组合与地形、气候环境因素相统一,坝区内冲积农耕地带,植被较少,主要为经济庭园林木为主。丘陵区内植被稀疏,集中成片较少,树种混杂,多为散生和混生植物。西北梁丘是我县主要森林植被覆盖区,多为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全县共有林地面积80.0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4.33%。县内河流四条,最大河流为安昌河,其次是睢水河、秀水河、白溪河,另外还有一些季节性山溪小河,安昌河由两条支流茶坪河、苏保河于安昌镇汇合后于绵阳市郊汇流于涪江,睢水河经安县西南部流入德阳境内,再经中江和三台县境汇流于涪江。安县气

23、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特点。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使山、丘、坝的气候差异比较明显。坝丘区属盆北绵阳、乐山气候区,具有日照少,冬暖春旱、夏凉、秋短和夏季多暴雨,偏秋及秋季多绵雨的特点。山地区属于盆西边缘区山地气候小区,具有冬季较冷,夏季较凉,雨水特多、日照较少的特点。我县气温随着海拨高度递增而降减,因此,西北部中低山区的气温较坝区低1多。据安县气象局统计资料测得多年平均气温16.2,最高年16.9(2002年),最低年15.4(1976年),一月最冷,日平均5.7,极端最低气温4.8,七月最热,月平均25.7。极端最高气温36.5,年差20,无霜

24、期长290300天,大于等于零度的积温5957.7,年日照时数980.90小时。降水是安县境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1毫米,折合成降水总量14.6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762.7毫米,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338毫米,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人少地阔的盆地边缘区占全县水资源量的55%,而耗水较高的东南坝丘区仅占45%左右。2、水资源数量、地表水资源量安县地处涪江水系的中游,主要河流4条,最大河流安昌河有两条支流茶坪河、苏保河,其中茶坪 河发源于安县茶坪乡千佛山猫儿沟,苏保河发源于北川县苏保沟。睢水河发源于安县高川乡高川坪。秀水河发源于安县沸水镇天台山。白溪河

25、发源于绵竹县汉旺镇境内。四条河流均由西北至西南横贯全境,在下游注入涪江。安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1毫米,年平均降水总量14.64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11.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安县地下水资源主要包括大气降水补给和水田灌溉渗漏补给。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西北山地区的岩溶水、潜水、裂隙水和东南丘坝区的孔隙水、裂隙水。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4亿立方米。3、水资源质量、地表水安县供水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其主要取水工程均分布在沿河左右两岸,根据绵阳市水环境功能划分标准,县环境监测站分别对安昌河、茶坪河、苏包河、秀水河、睢水河等出境口设断面进行监测,每年监测二次,水质状况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26、(GB3838-88类标准)评价,基本上均能达到类标准,偶尔出现超标物质有挥发性酚及矿物质铁,主要污染源来自沿河工业废水;但整个河流面污染一般较轻,水质合格。、地下水具境内地下水多属浅层地下水,一般深度在15米左右,水体水质往往受降雨量多少的影响,也与地表污水浓度受稀释弱化增加渗透密度相关。从已监测的地下水水质来看,动态变化很小,但在永安、晓坝、高川、睢水等附近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地下水中的化学氯离子含量有超过200300毫米/升,沸水的两河、齐心等地有轻微氟离子超标,基本上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用水要求。4、水资源可利用量县内河流纵横、河网发育、水系众多、分布广泛,径流总量多,水质较为良

27、好。地下水类型多,储量大,尤以盆周山地最为丰富;水能资源亦丰,地形地势条件对供水、调水可谓得天独厚,加之广阔水域面积,使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较为优越。1、地表水可利用量安县水资源多年平均地表水总径流11.5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5.9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采量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4亿立方米/年,其中可开采资源为1.2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系数为47%。(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县辖15个镇3个乡、幅员面积1204.7平方公里,总人口42.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2万人,农村人口36.4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53人,耕地面积42.34万亩,农业有效灌溉面积30.7万亩,实际

28、灌溉面积28.32万亩,其中水田28.32万亩,水浇地4.6万亩。安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下,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快推进“三个转变”继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城镇富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各种改革,努力培养各种新的增长点,保证了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实现GDP404亿,增长125%。GDP增长速度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五。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58亿元,增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16%;第三

29、产业实现增加值1098亿元,增长126%。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1%,二产业的比重为36.7%,三产业的比重为27.2%,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增长20.0%,占GDP的比重为49.4%,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1%,工业用水量0.12亿立方米,粮食总产量27万吨。、水利发展概况1、水利工程2007年底全县蓄引提能力达到2.23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生产生活用水,水资源利用率达25.8%。农业有效灌溉面积34.2万亩,

30、保证灌溉面积26.52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69.1%和53.8%,常年安县水稻实际栽插面积34.89万亩。随着全县经济建设规模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近34倍,经济增长近10倍以上,为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相对完善的水源和供排水工程系统,水利工程除保证农田灌溉外,还给县境内工业和人民生活供水每年达150万立方米左右。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配套较为完善,基本保障了安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截止2007年底,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732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167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78万立方米,小型水库2

31、5座,总库容110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53万立方米,引水工程129处,引水能力11780万立方米,泉堰45处,引水能力850万立方米,山坪塘7242口,蓄水能力2162万立方米,石河堰154道,有效蓄水82万立方米,机电提灌站475处,装机1.5万千瓦,提水能力1231万立方米,外工程调水1处,借调水量480万立方米,其它工程812处,供水量1002万立方米,建成干渠长818.59公里,堤防(护岸)长105.7公里。从上述有关情况和资料看,我县现有水工程设施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型骨干工程少,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县的36.6%;二是蓄水工程少,实际供水量仅占全县的26%;三是灌溉主要靠引水,这是

32、安县自然条件形成独有特点,占全县水工程供水的62.4%。四是目标单一,综合利用少,工程供水中基本无工业生活用水,发电用水比例也不大,灌溉发电没很好结合起来;五是小型水工程设施占主导地位,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63.4%,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发展依赖于小型水工程的补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随着安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旅游之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不断加剧,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安县经济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量年内分配不均,由于安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暴雨区,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一般多集中在5-10月,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往往形成暴雨洪灾,非汛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