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78.16KB ,
资源ID:10700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700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华夏文明.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华夏文明.docx

1、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同义词中华文明(华夏文明别称)一般指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汉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

2、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古代中国人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仅仅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华夏族,扩展到受中华文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

3、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周朝时,依据周礼,华夏族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

4、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华夏文化“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1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的本意。可见,华夏族(汉族)是以服饰(汉服)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

5、。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服饰源头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主体是O3及其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六千年前,华夏族学会了种植小米的农业技术。粮食渐渐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样缺乏食物,使得华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长。于是华夏族开始为生存空间而扩张,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夺土地,土地的争夺也发生在华戎之间。但是对华夏族更有吸引力的是东方适于农作的肥沃土地。根据史书记载

6、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7、华夏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华族从而占据了中原,开始创造华夏文明。在中原更东的山东一带,还有许多小部族,被称为夷,曾经在东方有一个夷国,被商朝灭掉,后来东方就被叫做夷,开始并无贬义。到周朝时期开始“文化”,“东方曰夷”,又称为“东夷”,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四夷”。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部落联盟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070前256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先

8、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华族的扩张目标又指向了长江以南更广阔的百越之地。“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秦末民变中赵佗趁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朝灭掉了已成为藩属南越国,终将广大南方并入华夏直接领土,汉人的足迹到达南海之滨。汉族于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人”自居也以“华夏人”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

9、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特征华夏金文的含义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新唐书 舆服志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习俗孝悌”是指的孝经。又云:“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史记秦本纪里面,秦穆公亲口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晋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礼乐刑政之纲,华夏文明之教,将复见于今日矣。”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云:“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于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因此,六经、六艺、五常以及其主张

10、的诗书礼乐之道是华夏文明的本质。诸子百家华夏文明思想源流和继受图诸子百家都继承了诗书礼乐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之别,也都信奉圣王政治。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五常诗、书、礼、乐、易,合称五经,五经

11、对应五常。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又曰:“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扬子法言解释道:“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2、。”六经所谓“六经”,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国语楚语上记载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明 张宏华子冈图局部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申叔时是

13、楚庄王时的人,楚庄王在位于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于孔子半个世纪。孔子整理的六经早在楚庄王时就已经有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体系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源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

14、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经学塑造了华夏政制的价值理想,正如民国学者李澄源在经学通论中所说的那样:“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人之大宪章,经学可以规定私人与天下国家之理想。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模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须于经学上有其根据。”在华夏文明中,五经是诸子的思想源头,也是诸史的评判标准,同时还是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学规定了华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历年层面塑造了华夏族群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塑造了我们祖先共同的生活方式。

15、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族群才能历经二千余载,虽然曾经车驾奔驰,战乱频仍,曾经南北分裂,夷狄入侵,曾经神州荡覆,宗庙丘墟,但文明之毫光,未曾一日隐没于荒蛮,族群之理想,未曾一日熄灭于天壤,从而缔造文化统一、生生不息的局面。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历史虽然历经王朝更迭,而政治制度的建构,社会改革的推动,始终有一个根本的价值标准,不管政制如何变化,都不离文明之大系。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社会生活中的冠、婚、丧、祭各种礼仪,不论如何损益,总能维系社会生活的理想价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袭损益,但不变的是对有礼义的生活的追求。可以说,要真正深入华夏的历史,必须深入历史的深层内核,而历史的内核便在经学之中。十

16、三经注疏纬书体系继承五常周易周易正义易纬仁尚书尚书正义书纬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智诗经毛诗正义诗纬汉赋、唐诗、宋词义周礼周礼注疏礼纬仪礼仪礼注疏礼纬开元礼、唐六典礼礼记礼记注疏(礼记正义)礼纬春秋春秋左传注疏(春秋正义)春秋纬史记、皇极经世信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纬春秋榖梁传注疏春秋纬论语论语注疏论语谶打架孟子孟子注疏孝经孝经注疏尔雅尔雅注疏华夷之辨汉书云:“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食饮不同。言语不通。是以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师

17、劳而致寇。得其土。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抚而畜也。是以明王外而不内。疏而不戚。”“华夷之辨”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呢?文化区分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我们中国所有的文化典籍,包括我们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文化的层次,也是解释不通的。据孟子之言,从我们文明的层次来判断,我们文明的层次有家、国、天下,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提的判断方法,首先必须符合家这个层次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必须要一以贯之,何谓一以贯之呢?就是说你在你的文明体系里从始到终,从你的祖先贯通到你所处的时代。判断我们的文化正确和错误与否,就要从这两个方法去判断:一个是历史上能不能贯通,也就是从我们祖先,也就是从炎黄开始能不能

18、贯通,因为从黄帝开始,文明开始固定下来;第二是能不能从文明的层次上贯通,我们的层次上怎么贯通呢,就是家、国、天下会不会贯通,因为我们的一些判断标准会模糊不清,所以要把他搞清楚就要回到家这个层次上。因此你要搞清楚夏夷之辨,必须要看两个,也就是能否贯通炎黄这个历史以及能否贯通家、国、天下这个层次。这里就讲家这个层次,因为你要判断我们的文化是否符合标准,你就要首先过哪关?就是家这个关。就好像我们家的人一样,他要出仕,他要治国平天下,首先他就要齐家,齐家做不好就不要谈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就没他的份。所以,就要回到这个家上,这个家不是家庭的家,而是家族的家。哪个属于这家人,哪个属于那家人,我们怎么判断

19、呢?就用姓氏,姓氏就是血统。这个张家的人和李家的人是怎么判断的,你是姓张氏的人就是张家的血统,姓李氏的就是李家的血统,在判断谁是谁家的人,就是这样判断的。那么,可能有人问,这样的概念和夏夷之辨有什么关系呢?文化都是要贯通的,家、国、天下都必须贯通的,必须是一模一样的,既然在家上他是用血统来划分的,国上也是用血统来划分的,天下的族群也是用血统来划分的。不一以贯之,就不符合我们的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的时候用血统判断,在国的时候用文化判断,在天下的时候用其它判断,这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家是用血统来判断的,国也是应该用血统来判断的。过去的国就是哪个家族的封国,这个国可不是混乱的。在这个家族的

20、封国之内,他允许别的家族在里面,甚至当官都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国一定是某一家族的,是某一分封家族的,与血统是一致的。那么,到这个天下,天下是谁的呢?这个家根据血统划分属于谁的,这个国根据血统划分属于谁的,那么这个天下也分属于谁的,这个天下,我们认为就是属于我们华夏的。这个天下需要诸夏人来统领的,为什么要诸夏人来统领,这个不需要跟任何人争论的,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认为的。华夏文化有一条判断标准,就是你做的东西对不对,就是你和祖先的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你和祖先不一样,那就错了,如果你和祖先一样,那就对了。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立论的。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的,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说,我们的文

21、化是述祖先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信而好古。对我们过去的历史,我们是信的,我们是好的。信而好古这个是原则,就像孟子批判杨墨无父无君,他并不是说你这个理论怎么样,我们的祖先都是有父有君的,你这个无父无君就是禽兽。所以你不符合祖先的就是错误的,你和祖先一样的就是对的。有人说,假如祖先错了怎么办?你要记住信而好古,你没有权力去怀疑祖先是错的。在讲华夏文化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原则。有人说,那不是不让人思考吗?你要先知道这个概念,你只有进入一个更高的思考范围,才能懂得文化的境界是什么,如果一个文化都必须要用理论来辨别的话,那这个文化的境界就不一定高了,那么,他是什么呢?他是逻辑,他是知识。知识的层次,进入的时

22、候,都要先懂他是什么,比如学勾股定律,你学这个知识,你首先要知道勾股定律是什么,他必须回答这个东西。文化他回答你两个东西最重要,第一是志的问题,第二是气的问题。关于志,作为文化来讲,什么样的文化都没有作为奠定中心的文化的志向最大,他是天下文化的中心,那么,这个志就是很大了。还有就是这个气,他要气贯长虹,你这个气不能今天口气很粗,明天就像游丝一样,那就不行了。所以,这个气要一以贯之,浩然之气,要从上到下,从历史到未来都要养着。所以,他必然要告诉你和祖先一样,只有你和祖先是一以贯之的,他这个气才是永远不断的,才永远有那个浩然之气,才是贯通的。假如说你今天和祖先不一样,你的儿子和你不一样,你的孙子和

23、你儿子不一样,这一百年和下一百年不一样,那你这个气就必然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断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族群就该灭了。如果他的志不是中心的话,他的志变成边缘了,变成附属了,那么这个民族就要马上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就要解决他占据中心这个志向,还有就是一以贯之的气象,他的志向和他的气象就要合而为一,我们讲人要有志气,这个是学习文化的基本标准。因此,过去都是这样区分的,在家根据姓氏,谁家的血统就是谁家的孩子,在国分到谁家就是谁家的,这个天下就是我们华夏的。我们的祖先认为家族、国家、天下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三个层次是贯通的,也就是说他的标准是一样的,如果标准不一样,也就是说你解释

24、错误了。所以,我们祖先就把这个族群的划分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血统的方法。采用血统的方法,也是法自然的一种状态。就是最上古的时候,也就是原始的时候,包括荀子也讲过,韩非子也讲过,那时候的人不知道父母,他没有进入文明,他没有进入文明的原因就是没有用父系的血统对人进行划分。那时候的人还不知道父母是谁,就像这个禽兽是一样的。所以,用血统把人分开,这个属于这个家族的,那个属于那个家族的。用血统划分了以后,这个社会才有了根本的秩序,也就是说父系血统划分是社会的一个基础文化,也就是一个基础的标准。而这个基础的标准在我们祖先这个地方优先把他系统化了,理论化了,也就变成了我们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以父

25、系血统划分人群,把他推广到社会,做成了三样东西:一个是家,一个是国,一个是天下。就是在家这个地方以姓氏来划分,在国这个地方以诸夏来划分,天下的话,就以华夏来划分,就这么简单。夏夷之辨的基础理论就是血统划分,属于炎黄子孙的就是诸夏,非炎黄子孙的就是夷狄。我们对四周的夷狄有多种称呼,有的叫夷,有的叫蛮,有的叫狄,甚至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称呼西方的为鬼子,还有日本鬼子,西洋鬼子,其实夷狄和鬼子是一个概念,包括鞑虏、鞑子、鬼子、犬戎、蛮,都是我们的祖先对他们的特点的称呼,他们的身份都是一样的,非华夏,非诸夏,也就这么简单。他都是用炎黄血统来划分的,夏夷之辨就是一个标准,就是血统的标准。夏夷之辨以血

26、统为标准,那我们的文明怎么讲呢?文化这个标准不是用来辨别夏夷的,文化这个标准对内,就是在诸夏范围里用来划分正统与非正统的,就是孝和逆的,而文化对外用在夷那里是划分敌和友的,他是我们的友邦,还是我们的敌人,就是说,他们朝贡朝拜我们华夏,他就属于我们的友邦,或是我们的附属。他不朝拜我们,也不给我们递书,什么也不给我们,也就是说,他就对你进行邦交,称你为中国,天子,中央之国,他就是夷狄,很多都是你的敌人,我们就是这样的区分方法。夏夷之辨就是用血统的方法把世界上所有的族群,也就是我们和其他的族群划分开来,就是我们和他们划分开来,就是把诸夏和非诸夏划分开来。诸夏就是炎黄子孙。非诸夏就不是炎黄子孙。就是把

27、这个世界一分为二。我们用到文化的地方,是作为二级概念。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高明的地方,他知道位,比如说圣人之大宝曰位,要把一种东西彻底的分开,并且再对他们进行准确的定位,要靠不同的秩序来划分。就是说,你先用血统把族群分为两部分,这个不是种族主义,这个是很自然的划分方法,比如你姓氏李的和姓氏张的,哪家的人都是很自然的,哪家生下的孩子这个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他家生的孩子就不是他家的,这个叫道法自然。所以一个东西,要准确,要合理,要持久必须要和自然是一样的。如果他和自然不一样,那叫闻士太多,在区分最重要大道理的时候,根本不考虑文化,根本不考虑思想的。最大的文明,就是父系产生了以后,就是自然产生父系以后,

28、作为辨别你我的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把他给升华了。所以,在家用伦理,在国用诸侯的方法,在天下用夏夷的方法。总之,天下区分方法不能和家的区分方法有冲突对抗,而家的区分方法不能和自然相对抗,我们这个父系血统就是一个自然。因为我们的文化都是贯通的。第一级不要考虑文化,就是用自然的方法,炎黄子孙就是诸夏,非炎黄子孙就是夷狄,就是这样区分的,区分开了,就区分了你我,才能把我们和他们区分开来。有人说,你讲华夏文明讲到二十一世纪,突然天下不要文明了,我要告诉你,我们的文明是什么呢?我们是一个文明很大的族群,但是文明不是乱用的,就是这个文明有严格的界限的,就是说你不能推出任何一步,比如你在家是讲孝

29、的,在国是讲忠的,孝就不能从家推到国。因为这个自然不会有错,你人对他进行创造,进行闻士过的,他都是错误的。血统就是如何把族群划分的更准确,他就是找到那个自然的中,中道就是自然之道,哪个最中,我们祖先觉得血统划分下来最中,就是最好。血统划分了以后,再用文化划分第二级的东西就简单了。就是你这个血统把族群一分为二了,就是夏夷之辨完成了。但是在这个夏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在这个夷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通过文明的标准,就是在我们祖先自己内部,因为通过夏夷之辨区分开来了。我们区分开了以后,下面就是对诸夏进行怎么样的定位,就是炎黄子孙怎么定位。我们把炎黄子孙区分开来了,就一定定位好了吗?其实还没有,还要进行

30、定位。定位就是在炎黄子孙中,符合华夏道统,也就是黄帝道统,到周以后是春秋大义。天子的政权符合道统,他就是正统,因为天子的政权符合道统的,他对祖先来讲,他就是孝子。否者这个国家就不是正统,非正统,因为他是非正统的,那么他的乱象就会频出,因为他的非正统就无以号令华夏,所以,他在管理华夏的时候,越管理越乱,谁都不会听他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敬祖的民族,我们的宗教是祖先的宗教。所有的东西,当你的政权,当你的理论,当你的思想回答的东西都跟祖先不一样,就会出现什么呢?就是你无法号令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不听你的。就是与祖先不一样就是非正统,你是逆统,你是逆,你就不能号令这个天下,号令这个炎黄子孙。

31、理论就是这样的,惯性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觉得你的理论多好,多先进,不说你代表三个,代表三万个也不行。你说你是先进阶级,你再先进也不行。你搞再多出来,到最后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只能跟你讲,你符合祖先的就是对的,你不符合祖先的就是错的。也就是说,符合道统的,你这个天子对祖先来说称为孝,你就可以号令诸侯,如果你不符合祖先,那你就号令不了诸侯。这个是有规范的,你必须了解道统的本质,道统的本质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本性的延续和继承。率性之道,如果你连祖先的道统的延续性都不信了,你就根本没有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本性是什么,也就是说如同你去银行取钱,你连卡的密码都不知道,你连这十几亿人的本性都不知道,你怎么去统领他们,你怎么去治理他们,你搞再多的理论,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你这个银行卡搞的再漂亮,但不知道密码,你的理论搞的再好看,不符合道统,都是逆的理论。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