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82.63KB ,
资源ID:1074721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7472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语言学史.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语言学史.docx

1、中国语言学史中 國 語 言 學 史小学的发展过程 初级学校(周)大戴礼记保傅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 ,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 文字学(汉) 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五代)即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而究其实质,可以说,“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位一体的一门学科。章太炎 论语言文字之学“合此三者(按:指文字、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 (1906年发表

2、于国粹学报)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文字学| 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字样学(唐 颜元孙 干禄字书 )| 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 )| 4)古文字学音韵学1)“今音学”(中古音)(切韵、广韵 ) 2)古音学(上古音)(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 3)北音学(近音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等韵学(宋韵镜 )训诂学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2.方言学 (钱绎的方言笺疏 );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 );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中国

3、古代语言学的分期 例|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 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一、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 二、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三、近古语言学(元明清)|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尔雅)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如说文、方言、释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 )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

4、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 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 )|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 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小学史,把小学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即不仅把小学看作文字、音韵、训诂的综合整体,而且把小学视为沟通各个文化领域的基本工具,并从小学与别的文化形态(如名学、哲学、经学、佛学、文学、考据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关系中,去展示小学发展的历程。 我国小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先秦发端; 2)两汉创立; 3)魏晋至五代发展; 4)宋元明转折; 5)明末至清末终结 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何为“训诂”? 古人所说的“训”,是要求用通俗的语词具体地说明字义 。视之不见名曰

5、“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老子)所谓“诂”,有两层意思:一指用今语解释古语;二指用通语(雅言)解释方言。卬、吾、台、予、朕、身、甫、言,我也。 (尔雅释诂) 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卷一)何为“训诂”?v 这里说的“训诂”,指的是和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v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一、早期零星出现的语言、文字的研究 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

6、析的材料值得注意 二、先秦诸子百家的语言学理论v “正名” 孔子、尸子、墨子孔子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故孔子正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刘向新序杂事第五

7、 )v 名实之争 墨子、尹文子、公孙龙、荀子墨子“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 尹文子“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 荀子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实名。名无固善,径异而不拂,谓之善名。”公孙龙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中国第一批字书(童蒙识字课本) 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 周代 ,西周周宣王史官 籀,史籀篇秦代 ,“同书文字”,李斯 童蒙识字课本 史籀篇 三仓:1.仓颉篇、爰历篇、

8、博学篇。 2.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凡将篇、急就篇 四、训诂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尔雅v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零星的训诂资料的记载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而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 (国语周语中)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传庄公三年)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 (尸子) 勤,劳也。遵,循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惠,爱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

9、也。载,事也。弥,久也。 (逸周书谥法解) 天、帝、皇、后、辟、公:皆君也。 (尸子广泽) 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 :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 (尸子广泽)尔雅v 尔雅的名称意义 尔:近; 雅:正确、规范、合乎标准v 成书年代、作者 战国末年;齐鲁儒生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v 内容 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 释亲 人的家族关系 社会 释宫、释器、释乐 人的日常生活 生活 释天天文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 自 然 百 科 名 词 释草、释木植物 万 物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v 体例 按照词的义类来编排词汇,将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进行编排训释

10、。 以当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 v 释义方法: 同义为训,如:卬、吾、台、予、朕、身、甫、言,我也。 确定义界,如: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声训,如:鬼之为言归也。v 性质和功用 百科全书 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1.“正名命物”; 2.解经“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同义词林 古语词和方言词的渊薮 价值与局限 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 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 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 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

11、近于尔雅。”(晋郭璞尔雅注) 局限:p15v 尔雅的注释 晋 郭璞 尔雅注 宋 邢昺 尔雅疏 清 邵晋涵 尔雅正义 郝懿行 尔雅义疏现代周祖谟 尔雅校笺(整理校勘)v 尔雅的影响 形成训诂学的主要分支:“雅学”(主要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雅书注释研究之作)五、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方言 v 相关历史背景 (1)汉语方言古已有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 左传宣公四年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能使。” ( 吕氏春秋知化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

12、,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 (2)汉语方言调查古已有之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 (3)汉代统治者也重视方言问题“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徭俗。”(方言与扬雄书) 方言v 作者:扬雄 创作动机 “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华阳国志卷十) 调查经过 “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 (扬雄答刘歆书)v

13、方言的内容和体例 内容:“绝代语”的释义;“别国方言” 今本方言共十三卷。 大体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释语词,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 卷一至卷十一的体例基本一致,每一词条之下,都列举有关方言区的词相比较,以通语担任释词。 (例见p18) 十二、十三两卷,大部分条目都是以一个单词来解释一个或两个单词,如:备、该,咸也。 总的来看,在体例上仿照尔雅,大多是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 方言在编写体例、收词条目等方面仿尔雅的痕迹比比皆是。 佥、咸、胥:皆也。 (尔雅释诂) 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方言

14、卷七)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释诂) 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方言卷一) 和尔雅相比,其创新主要表现在: 进一步指出词语所属区域 区分出通语(又称凡语、通名、凡通语)、方言和古雅语(即绝代语) 方言中提到的四种语言现象 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名。这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期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2)某某之间通语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3)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

15、方言,例如:叨、惏,残也。陈、楚曰惏。 4)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 v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1)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2)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3)方言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作用 (沟通古今) v 方言的影响 续方言(杭世俊)、续方言又补、广续方言续补方言之作 李实蜀语、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广州话本字(詹宪慈)、杨恭恒客话本字、近代罗翙云的客方言 考证常言俗语之作 “子云方言虽亦古輏轩之使所有事,然惟一二附于经者,解经必用之非是类也。士固可以束而不观。”(清齐召南续方言序) 方言的注释 晋郭璞 方言注清戴震 方言疏证

16、钱绎 方言笺疏王念孙方言疏证补 现代周祖谟方言校笺 六、文字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许慎说文解字 v 相关历史背景 当时误解字形的不良风气 今、古文经学之争v 作者 “五经无双许叔重”v 体例:1)部首、文字编排体例: “始一终亥”(部首的排列) “据形系联”(部首的前后顺序) “以类相从”(每部中文字的排列)具体来看,一般: 先专名,后其他; 先实物名,后其他; 意义相近的字比次在一起; 好的意义的词在前,不好意义的词在后参考:王筠说文释例列文次第2)文字体例:全书收正篆九千多 ,正篆并不限于小篆,还包括古文和籀文。正篆之外,又列或体、俗体、奇字每部末尾注明“文若干”、“ 重若干” 文若

17、干正篆字数 重若干异体字字数正篆每一条最前面那个被解释的字。古文主要是战国文字。籀文大篆。或体和正篆并存的异体字之一(“或作某”“或从某”“某或省”俗体和正篆并存的异体字之一,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俗作某”“俗从某”)。奇字古文中奇特的字形。重若干重文:包括除正篆以外的所有异体字。3)说解体例: 先释字义,然后释字形,最后释读音 “凡某之属皆从某” (部首字) “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 象形字 “指事”、“象某某之形”、“象某某”指事字 “会意”,“从某,从某”,“从某某” 会意字 (ppt 44) “从某,某声” 、“从某,某省声”、“从某某,某亦声” 形声字整,齐

18、也。从攵从束正,正亦声。说文叙关于“六书”的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说文在说解文字字形时,指事、象形、会意、形声都有常例,至于转注和假借(尤其是转注),学术界意见不一,很难有大家都认可的通例。v 说文对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 创学科(文字学、字典学;首创部首编纂法) 存古篆 明本义 存古音 (其中众多的形声字研

19、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v 说文的缺陷 p34-36,又, 有些字释义太过笼统、粗疏。如: a.以属概念解释种概念。 b.几个字辗转相训 (如: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 c.甲乙两字互训 (如:排,挤也;挤,排也。) 有时用封建说教代替词的释义。 说文的影响 “许学”“说文学” 仿说文之作,如:晋吕忱的字林、陈顾野王的玉篇和宋司马光类篇 整理说文之作,如:大小徐、说文四大家 七、词源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刘熙释名 v 什么是“声训”? 按词的声音推说它的词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 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先秦,大盛于

20、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 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乐归。 (春秋文耀钩) 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夫。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 (大戴礼记本命) 霸者,伯也。 (白虎通义号) 霸犹迫也。 (白虎通义号) 霸者,把也,驳也,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 (风俗通义皇霸) 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 (春秋繁露 ) 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

21、者黄也,王者往也。 (春秋繁露 ) 释名 作者 写作目的: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 释名。v 内容:解释各种名称的来源 v 体例: 全书根据义类分为27篇 编排体例近尔雅(按意义分类) ,但收词范围更广、释义方式有别。声训体例:以同音字或近音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也。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 以双声字为训公,广也。可广施也。含,合也。合口停之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以叠韵字为训月,阙也。满则阙也 。礼,体也。得其事体也。v 价值? 释名是我国第一

22、部以声训求语源的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同源词研究的开始,具有开创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功劳。 对了解汉代词汇面貌有参考价值。 对考证汉代时期的语音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 (清毕沅释名疏证序v 影响 开创了以声训推释词源的方法,对后世语言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导了右文说和因声求义的先路。释水:水直波曰泾,泾,径也。释道:径,经也,人所经由也。释形体:胫,茎叶,直而长似茎也。释形体:颈,俓也。俓,挺而长也。释典艺: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思考: 声训和“约定俗

23、成”原则的关系? 第二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一、语音研究的兴起(韵书基础)(一)反切的产生 反切产生之前的注音方法: 譬况法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注曰:“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读若法 “珣,读若宣”;“信,读如屈伸之伸。” 直音法虹,音红。 胥,音需。 局限? “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则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清陈澧切韵考通论) 什么是“反切”? “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 (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条例) “切字者

24、,两合音也。上一字取同位(即同声母),下一字取同韵。同位不论四声,同韵不论清浊。” (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 反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风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 反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汉语音节本身的特点 外因:佛教的传入(梵文的启发) 反切的价值 在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要工具。(克服了之前的注音方法的某些局限) 反切法的创造,意味着韵书的产生已为期不远了。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 反切的改良 避免类隔。 如:沓,长答反 徒答切

25、尽可能使二字连读成一音。如: 传统韵书 音韵阐微 干 古寒切 歌安切 官 古丸切 古剜切 坚 古贤切 基烟切(二)四声的发现四声的发现和如下两点密切相关:1)文学创作 2)佛教传入 二、韵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韵书 声类、韵集 “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唐封演闻见记文字)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韵书(一)切韵系韵书 切韵隋陆法言切韵序: 昔開皇初,有劉儀同(臻)、顏外史(之推)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

26、,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 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顏外史、蕭國子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 後博問英辯,殆得精華。於是更涉餘學,兼從薄宦,十數年間,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訓諸子弟,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屏居山野,交遊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毫釐,分別黍累。 于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也。 从切韵序可知: 编写过程 编写目的 1)“广文路”(

27、为了创作诗文用韵的需要) 2)“赏知音”(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的需要) 编写原则 “捃選精切,除削疏緩” “剖析毫釐,分別黍累” 切韵的内容和体例 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共分韵部193个(一说195)。 注释简略,先释义,后出反切 ,如: 混:流,一曰混沌,阴阳未分。胡本反。 鲧:禹父。古本反。 切韵的音系问题 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第十八) 切韵音系虽不是一时一地的音系,但也不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 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书音系统。切韵的地位和影响“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唐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韵 唐开元年间,孙愐 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成书之后至广韵之前影响颇大(范镇东齐记事:“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 )。 原书已佚失。 广韵 五卷;按四声分卷;分206韵 编写体例: 先列出韵目,然后按韵部收字,把同音字放在一起,把同韵不同声母的字用“”隔开。每个字下边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相当于按韵编排的字典)。 韵目韵书中对每一个韵部都取一个字作为该韵部的名称,这就叫做韵目。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大类。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音韵学研究的中心 集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