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9.88KB ,
资源ID:1094099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9409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简析初中物理教师在帮助学生挖掘隐含条件中的角色.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简析初中物理教师在帮助学生挖掘隐含条件中的角色.docx

1、简析初中物理教师在帮助学生挖掘隐含条件中的角色简析初中物理教师在帮助学生挖掘隐含条件中的角色 物理习题中的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蓄不清的已知条件。很多学生在面对物理试题时不知所措,导致学习物理时感觉到非常吃力,最后导致对物理失去兴趣,物理成绩下滑。隐含条件的挖掘不但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而懂得发现隐含条件又是审题的关键。学生应用平时学习过程积累的知识与能力来挖掘隐含条件是解决物理习题的关键。在现代的教学思想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

2、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领导者、促进者,从教学活动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因此,教师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时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物理概念中的隐含条件 不少物理试题的已知条件隐含在物理概念中,这类题型要求学生平时吃透物理概念,要求在解题中不会出现概念不清楚,或是概念模棱两可的现象。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经验事实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就能解决一系列物理现象中的物理问题。在某些题目题干中未必会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而是通过给出重要的物理概念,间接告诉学生解题所需的计算量。只有发现概念中的隐

3、含条件,学生才能准确及时的跟上解题步骤。 例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CD#3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CD#3到其他物体上,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解析题干中第一句话就提出了本题的关键所在,由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就可以得到隐含条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上,能量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 例2小生同学用100 N的推力推动重500 N的木箱,使木箱沿推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10 s内前进了6 m,求:小生同学对木箱做的功和功率。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做功的含

4、义。根据功和功率这两个物理概念的理解,我们知道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功率是一段时间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即功率=功/时间。所以这道题的正确解答应该如下 JZW=FS=100 N6 m=600 J, JZP=W/t=600 J/10 s=60 W。 在这题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作用的力是物体的重力,还是推力,这就是对功概念理解不清楚,容易导致解题出错。 由于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是搞好物理教学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主要的物理概念进行讲解,必要时提醒学生在

5、理解的基础上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由于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每节知识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概念的学习,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应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有意义学习,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进行反复强调。 对于概念的隐含条件,教师可以在对原有的习题改变已知条件或是改变问答的方式,可以利用生活中典型的例子或是对往年大型考试中的试题进行改编,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关于提取概念性隐含条件的基本方法。不管题型如何变化,学生始终能找到正确的隐含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进行迁移。 2关键词中的隐含条件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

6、或是对题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抓住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了隐含条件。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正确提取关键字词中所包含的信息,综合自己所用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正确的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和准确地解答物理习题。不管是在物理的学习当中,还是在其他的学科当中,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对正确解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能提取关键词语,那么即使是很简单的题目也会无从下手。 在物理这门学科试题当中,关键词通常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如在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在这类题型当中一般可取某些物理量的特殊值,学生需要发现隐藏在关键词当中的信息。 例1如图1所

7、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对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方向成角的力F,试求:(1)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力F的值;(2)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所获得的最大加速度。 TP6CW17。TIF,BP# 解析许多同学在第一问时就无从下手,觉得题干中没有给出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根据牛顿定律进行解答。要使物体能够运动,或者刚要运动还没运动,即有运动趋势时,水平方向的力必须要大于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当力F有极小值时,物体恰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对物体的受力如图2所示,由图示得 Fmincos=NJY(1) Fminsin+N=mgJY(2) 解得Fmin=S

8、X(mgcos-sinSX)JY(3) 当力F有最大值时,物体将脱离水平面,此时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恰好为零,根据受力分析得 Fmaxcos=maJY(4) Fmaxsin=mgJY(5) 解得Fmax=SX(mgsinSX)JY(6) 所以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所获得的最大加速度 JZa=gctg, 则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F的范围应满足 JZSX(mgcos-sinSX)FSX(mgsinSX)。 在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师讲解习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就题论题,没有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进行扩展,归纳和延生,导致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这并不符合教会学生如何“会学”的教学原则,而只是停留在“学会

9、”的基础上。 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正确提取关键字词中所包含的信息,综合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正确的分析步骤,能够较为容易和准确的解答物理习题。不管是在物理学习当中,还是在其他的学科当中,准确无误的把握关键词语,对正确解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能提取关键词语中的物理信息,那么很简单的题目也会不知所措。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遇到类似的信息应及时告诉学生隐蔽在其中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发现关键词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就针对关键词这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物理过程中的隐含条件 物理的本质是对同类物理现象共同本质属性

10、的抽象,所以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物理解释,物理的学习也离不开对现象的分析。物理习题中,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隐藏在某些物理现象之中,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内部隐藏了特定的规律,只要在解题时能正确分析每个物理现象所对应的物理规律,找到产生这些物理现象的必要条件,就能正确解题。 TP6CW18。TIF,Y# 例2如图3所示,体积为V=200 cm3的木块在绳子拉力F=0。8 N的作用下完全浸没在水中(g=10 N/kg,水=1。0103 kg/m3,绳子重力不计)。求:(1)木块此时受到浮力;(2)木块的重力;(3)剪断绳子,木块静止时排开水的体积。 解析浮力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对学生的理解与抽象思维等能力方面要

11、求较高,学生也普遍反映浮力知识较难,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更有必要帮助学生总结一套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方法。此题的第一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直接可以求出。第二问就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定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竖直向下的力等于竖直向上的力。当剪断绳子时候,就要分析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根据浮力与重力大小分析,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最后的状态。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学生还应该知道木块漂浮静止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 (1)F浮=G水=水gV排=1。0103 kg/m310 N/kg200106 m=2 N。 (2)根据力的平衡有G+F=F浮, 所以JZG=F浮-F=2 N-0。8 N=1。

12、2 N。 (3)剪断绳子后,由于浮力大于重力,木块上浮,木块静止时,木块漂浮,这时浮力F1浮等于木块的重力, 所以JZF1浮=水gV排, 得V=1。2 N/1。0103 kg/m310 N/kg=1。210-4 N。 HJ1。3mm 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是正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而一般的物理过程都是与一系列物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要想正确的解答这类型的题目,有时候需要将复杂的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过程,有时候又需要将几个简单的过程整合到一个更复杂,更高层次的系统中。这类题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冷静分析每个过程的特点,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每个现象之间规律的联系。在解决这类题目时,一个环节

13、分析错误可能会导致最终的解题错误,所以教师在列举这一类题目时,应培养学生谨慎认真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按照物理现象一步步分析物理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从物理现象的初态过渡到末态,抓住关键状态,忽略次要因素,一步步找到现象所对应的规律,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在遇到这类题型时,教师应归纳出这类隐含条件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每一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都有特定的解答方法。许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出某题的正确答案,却没有及时的总结归纳出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解决某一物理题型的能力。 4物理常识中的隐含条件 在许多物理试题中,隐藏条件往往是一些物理常量或是物理常识。学生

14、一般很难发现隐藏在常识中的条件,这就导致学生很难解答一些简单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知识,只有这样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才不至于知识面太窄,或者是似曾相识,但又记不起。 例3质量为60 kg的中学从教学楼的一楼登上二楼,他做的功为CD#3J。 解析在这道题中,同学们应该要知道生活的常识是一层楼房约高三米,所以做的功 JZW=FS=mgS=60103 J=1800 J。 例4一般人步行10分钟所通过的路程最接近于 A。7 mB。70 mC。 700 mD。 7000 m 解析本题是1995年中考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路程的计算,应用S=vt,已知条件时间为10分钟,隐蔽条件是一般正常

15、人的步行速度,需要考生具有的估测基本能力是一般人步行速度在(60-100米)/分钟。如果学生不清楚人步行的速度,就只能是靠猜测,靠“蒙”了。 在遇到题目的已知条件隐藏在常识中时,需要同学们根据题意,从实际出发,多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平时对常识知识的积累,正确按照要求进行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当同学遇到这类的题型时,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在要求同学们记忆的物理常量时,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光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等于3108 m/s,教师也可以布置同学们在课后阅读一些物理期刊、杂志等,平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定义各种题型的适应性,让学生们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

16、从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HJ1。3mm 总结虽然习题中的隐含条件总类繁多,学生不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隐含条件,但针对找到每种隐含条件都有办法可循的。在新型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不可能把各种丰富多彩的物理题一题一题的给学生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在不同的隐含条件面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题目就需要“因题施教”。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隐含条件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应尽力选择形式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在各种题型中挖掘出隐含条件,这样才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课后同样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式问题来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要让学生看到这类题目时,就能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