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82.54KB ,
资源ID:109523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9523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docx

1、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一人口增长历史人口增长呈“J”形曲线,特点:工业革命前增长极其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迅速人口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主要特征原因影响“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

2、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的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粮食大幅度增产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大“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0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改变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防兵力不足;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一、 人口爆炸人口呈“J”形

3、增长给环境带来压力二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和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消耗量增加,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资源限制性的主要表现:自然资源重要性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1.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2. 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矿产资源是人类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资源1. 需求越来越大 2. 不合理利用3. 水体污染森林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三、人口

4、合理容量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仅考虑基本生存)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三者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小于人口容量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补充:人口

5、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第三节 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增长。3.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迁移科技移民(大批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劳动力输出(不发达国家向经济较发达国家输出劳工)国际难民迁移(由于战乱、种族冲突和政治迫害等造成的大批流亡其他国家的人口)国内迁移:农村城市(历史上

6、发达国家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宗教信仰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例如: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7、1)20世纪50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政策因素)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经济因素)补充: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不利:造成人才流失。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8、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婚姻的稳定程度:西方国家离婚率高,会降低出生率宗教:拉丁美洲,天主教使出生率提高二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人口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1、(婚姻观)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降低人口出生率2、(生育观)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3、(择业观)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增加职业选择4、(迁移观)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人口素质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区位地形:世界上的

9、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气候: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河流: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河口入海位置。经济地理区位: 不是一成不变交通:铁路、公路、水运矿产:工农业基地:政治文化区位:政策二、城市土地利用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建设用地:商业服务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未利用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城市各功能分区的特点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占用城市土地面积比区位特点功能区内分异或特点住宅区一般在40%60%最基本的功能区位于商业区外围,与工业区相邻 商业区小呈点

10、状或条状分布,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工业区分布于城市边缘。集聚性强(尤其是重工业),不断向城外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原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2、经济原因(最主要):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4、行政原因: 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等。四、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服务范围 等级数目距离大大高少大小小低多小第二节城市化一、

11、 城市化一、城市化1含义与标志含义标志人口在空间上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产业活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利用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 ,缩小城乡差距。 (2)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由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三、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

12、平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人口高度集中,大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十分发达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观念改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才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城市发展不合理存在“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

13、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破坏生态环境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市中心的衰落。(城市化进程较高的产物)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地形改变原有地表形态,总体比原来更平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河流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土壤被硬化地面代替,地表

14、径流下渗减少生态环境干扰和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人文环境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变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分布分散密集经济开放程度较低较高信息与交通欠发达发达教育与文化受教育程度低受教育程度高二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

15、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产业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位条件农业最为密切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市场等矿业较为密切矿藏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工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少原料、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市场等商业、服务业不大消费人群(市场)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 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光照;植物有喜光与喜阴之分;降水: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地形不同地形区农业类型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农作物随海拔不同而不同

16、 土壤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包括土壤酸碱度、肥力、土层的厚度等)。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有河湖水或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3.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政策;。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内容举例市场 类型和规模 农产品价格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影响面积扩大或缩小需求品种变化影响类型和产量农产品消费状况产品的社会需求国家政策提价或压价,使面积扩大或缩小交通

17、运输 质量和效益,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交通便利、鲜活农产品不易变质,效益好例: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节水技术)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11.1996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

18、价格大幅度下跌(市场)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粗放农业: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自给农业: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普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4、传统稻作农业 分布:东

19、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 高温多雨的气候 平坦的土地 劳动力丰富 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济 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

20、富劳动力丰富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 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 优良的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利

21、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2、生态破坏:森林、草原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第二节 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_、运输条件、_、环境条件、劳动力的_和_等。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

22、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炼铝、炼铜等有色金属冶炼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三、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3

2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第三节 地域联系一、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1、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量大,速度较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连续性强。修筑铁路造价高,占地面积广。公路机动灵活,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最廉价的运输方式。速度慢,

24、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投资大,对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平稳安全。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通信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3、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a.早期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汇合处;城市一般沿河分布,多为_状,自然性较强 如:河流通航起点上的赣州 交汇处的重庆、武汉 入海口处的上海、广州 古代京杭运河上的扬州、济宁等b.公路铁路时代:城市沿_发展,人为性强 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

25、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大城市位于交通枢纽处;c.交通线路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沿河带状发展转向沿交通轴发展;2).从内聚(团块状)到沿轴放射状。发达便捷的交通打破了城市原来的_形态,城市的形态沿_发展。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商业网点形成(1)帆船、马车运输时代: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2)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出现在公路、铁路沿线。2、商业网点发展:交通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城市内出现了以_原则形成的商业中心。原来遵循_原则建立起的传统商业中心趋向衰弱。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

26、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原因危害保护措施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增多: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破坏生态及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国际协作臭氧空洞氟氯烃化合物增多: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 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生态及经济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国际协作大气污染酸雨酸性气体增多: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氧化氮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及经济腐蚀建筑物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国际协作二、可持续发展1、三个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指当代人、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

27、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指最终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总目标,需要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人地关系思想与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史前文明:崇拜自然,环境问题不明显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的生态破坏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严重,矛盾激化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内涵: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代际公平;代内公平(3)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转变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2)调整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3)加强国际合作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污染、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