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51.32KB ,
资源ID:10958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958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文档格式.docx

1、第七节 麻疹 30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31第六章 其他疾病防治 32第一节 链球菌感染 32第二节 肺炎球菌感染 33第三节 鼠咬热 34前 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指示, 科技部组织专家编写了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公共卫生部分),重点针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急性、突发性疾病,提出了预防控制技术,现印发供参考。地震后可能引发的疾病有: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等;2、人畜共患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如疟疾、乙脑等;3、皮肤破损易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等;4、食源性疾病,如葡萄球菌及肠毒素中毒等;5、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

2、麻疹等;6、其他疾病,如鼠咬热等。地震之后要注意做好地震的疾病预防工作,特别是上述疾病预防与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力争震后无大疫,以保护好震区民众健康。为了把灾害减到最小限度,要做到以下几点:“灭蝇灭鼠抗感染,净手洁水防虫咬,皮肤破损涂碘伏,头痛发热早问医”。 由于时间紧、任务急,难免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第一章 肠道传染病防治肠道疾病是地震等灾害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的疾病种类,特别是肠道传染病,严重影响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健康。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水、食物传播为主,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等感染。通常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

3、、腹痛、腹泻等。容易造成流行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甲型和戊型肝炎、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等。人群对各种肠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但病原体不同,免疫力持续的时间不同。地震过后,当地卫生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自来水、地下水等饮用水水源极易发生污染,这些情况都可引发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因此,应做好水源、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集中处理粪便和生活垃圾;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进餐前要清洁手,无供水条件时,尽量采用消毒纸巾等,如无洗手条件或消毒纸巾,就餐时,手部尽量不要直接接触食品;运送和提供的食品要有完整包

4、装,避免污染,尽量饮用开水或清洁水;地下水、自来水等饮用水可能因地震而导致饮用水污染,若发现水颜色异常或有异味时,应立即停止饮用,并及时报告当地有关部门。一旦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要及时就诊,同时注意补液及休息,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若为群体性发病的,要注意及时向卫生机构报告相关信息,以便立即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暴发流行。第一节 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水样便)、呕吐等。大多数霍乱患者的潜伏期为12天(数小时至5、6天)。潜伏期后,典型病人起病急骤,少数有头昏、倦怠、腹涨、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为泻吐期、脱水期和恢复

5、期。【诊断】1. 疑似病例:(1)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水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周围循环衰竭和肌痉挛 (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之前;()霍乱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2. 确诊病例:(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的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它原因可查;(3)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应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者;()在疫源检索中,首次

6、粪便培养检出O1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日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治疗】 病人隔离,采取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治疗。1. 支持疗法:(1)静脉补液:及时、正确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其中静脉补液对中型和重型霍乱患者尤其重要。(2)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配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1000ml液体中含葡萄糖20g(或白糖4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或枸橼酸三钠2.9g)、氯化钾1.5g。如果口服补液中含甘氨酸110 mmol/L可促进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2. 抗生素治疗:四环素作为病原学治疗的首选药物。此外,强力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等亦有

7、效。其它呋喃唑酮 (痢特灵)、氯霉素、黄连素、红霉素对霍乱的疗效尚不肯定,氨苄青霉素对霍乱弧菌无效。【预防和控制】1.发现、查找传染源。确诊的霍乱患者是肯定的传染源。有疑似症状和疑似暴露史的腹泻患者。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其用水人群。2. 霍乱病人死亡后,尸体应进行火化。3. 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应用生石灰覆盖并及时处理。患者的粪便用专用器具盛放,加入2%漂白粉混合半小时或用生石灰完全覆盖粪便。4. 保护水源:病人衣裤、泻吐物等进行有效的消毒,但严禁在各种地面水源(江河、井、塘)洗涤。对可疑受污染的水源,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5. 食具用具消毒:应对患者用过的食具用具用0.5%漂白粉浸泡洗涤;对

8、剩余食品于煮沸消毒后方可食用。6. 保护易感者:加强个人卫生、确保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第二节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HA)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感染者的粪便或生活污水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常引起甲肝的暴发或流行。甲肝的潜伏期平均为30天,常见1550天。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多数可自愈。(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9、2)血清转氨酶(ALT)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暴发点工作、旅行、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3)血清抗HAV IgM 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 IgG 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 HAV颗粒。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一项。【治疗】1. 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2. 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3. 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

10、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西药进行治疗。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4. 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及支持疗法以阻断病情恶化。【预防及控制】1. 搞好饮食、饮水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 接种甲肝疫苗。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为粪口传播途径,传播因素主要为病原体污染的水和食物。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饮料,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水产品等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

11、播。本病潜伏期335天。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稽留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副伤寒甲、乙的临床症状较轻,副伤寒丙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有的则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病后或隐性感染后都可获得较巩固的免役力,再感染者少见。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一周以上者。(1)不能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

12、“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疑似病例加(3)、(4)项。1. 一般治疗及护理:对病人要采取胃肠道隔离措施。要求病人卧床休息,经常给病人维护皮肤、清洁口腔以及转换卧位等。宜流食或半流食,注意补充维生素,维持电解质平衡。2.抗菌素治疗:氟嗪酸、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都可以使用。1. 做好饮水、食物及粪、尿卫生管理,消灭苍蝇。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生奶等。3. 预防接种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痢疾杆

13、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其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最基本的方式,其次,经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且常引起暴发。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多数12天。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轻者可自愈,重者需治疗。特别要注意的是婴幼儿的中毒性菌痢,常可危及生命。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它原因腹泻者。细菌性菌痢确诊病例可分为三种(1)急性菌痢: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它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粪便镜检白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

14、,可以看到少量红血球;粪便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具备上述、项;具备上述、项。(2)急性中毒性菌痢: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脓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具备上述、项;具备上述、项。(3)慢性菌痢: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临床诊断为疑似病例加上述或;实验确诊为疑似病例加或加。1. 支持治疗,一般为口服补液。必要

15、时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2. 抗生素治疗,如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3. 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1. 对病人采取“五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卫生处理。2. 治疗慢性菌痢患者,对环境做到“三管一灭”,即管理水源、粪便、饮食和消灭苍蝇,尤其做好水源和污水的卫生处理能防止水源性志贺氏菌的暴发。第五节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病。食用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此外,若手接触了带有沙门氏菌的动物(包括海龟、小鸡、猫、狗、啮齿类动物)后,接触到口也可能受到感染。临床症状通常是在感染病菌后1236小时开

16、始出现,也可672小时。伴有突发性剧烈头痛、腹痛、腹泻、低热、偶有呕吐。其他症状消失后,腹泻和食欲不振常持续几天甚至几周。1. 饮食史:有进食不洁饮食史(尤其是动物源性食物,如肉类、动物内脏、蛋类、乳类及其制品等),往往同席多人或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2. 临床表现:进食不洁饮食后12天内,突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急性胃肠炎表现;持续发热1周以上,无明显系统症状,或有胃肠道表现,肝脾肿大;有局部病灶形成。3.有关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有局灶性化脓性病变时明显升高,可达20109/L30109/L。(2)粪便检查:部分粪便有粘液和血,在镜下有的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17、,在婴幼儿中较多见。(3) 细菌学检查:胃肠炎时易从呕吐物和粪便中分离出病原菌;胃肠道外感染时,可从血、骨髓、脓液和其他体液如胸水、脑积液、关节积液等中检出病原菌。因细菌间歇入血,如反复培养可提高阳性率。(4) 血清凝集试验:用病人的血清与已知菌种制成的菌体抗原作凝集试验,如凝集效价大于1160,或发病两周后,凝集效价与发病时相比呈4倍以上增高者,均可考虑诊断为本病。多数沙门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药可自愈。抗生素通常不被推荐使用,因可延长排菌期。婴儿、老人及那些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应就医对症治疗。1. 不喝未经处理的水(池塘、溪水、湖水等)。2. 不喝未经巴氏法消毒的牛奶(即生牛奶),不吃生肉或未煮

18、熟的肉。食物应冷藏保存。不吃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生蛋或食物。生禽肉、牛肉、猪肉均应视为受污染的,情况允许时,新鲜肉应放在干净塑料袋内,以免渗出的血水污染别的食物。3. 熟食再食用前,充分加热。4. 便后、换尿布后、接触宠物后,特别是准备食物前或就餐前,应仔细洗净双手。5. 食品加工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不交叉,不污染。第二章 人畜共患疾病及虫媒传染病防治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自然界野生动物间流行的疾病,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由于病原体只在特定地区的生物群落中循环, 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典型的区域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往往以野生脊椎动物为宿主, 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也称虫媒传染

19、病。宿主动物媒介的数量密度、活动性等随气温、环境改变而变化, 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动物或人间的流行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此外, 自然疫源性疾病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显著。常见的此类疾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疟疾、鼠疫、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莱姆病、布鲁菌病、类鼻疽、血吸虫病等。人类对自然疫源性疾病普遍易感。因此,加强对自然疫源地的调查发现和疾病预报工作;改造环境,消除疫源地,控制媒介生物的危害;加强对涉足疫源地人群的医学教育和卫生防护工作应对;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领域的观察研究,将有助于预防相关疾病在灾区的发生与流行。第一节 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传播的一种古老

20、的、反复周期性发作的寄生虫病。按蚊是人疟的传播媒介,染疫按蚊终生具有传染性,此外输血也可传播疟疾。当按蚊叮咬患者时,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随吸入的血液在蚊体内相结合,经发育变成有传染性的子孢子,再叮咬人时,就会使人感染。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潜伏期为7天或更长的时间。间日疟、三日疟、卵型疟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体温可达3941。间日疟常有复发,三日疟和卵型疟的复发则少见。恶性疟起病缓急不定,热型不规则,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出汗不明显,脾肿大,贫血出现较早,如无危险的脑型发作,可于数周内自愈。严重者如不治疗可危及生命。流行区居民或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区住宿,

21、或曾经患疟,或有输血史等,当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应考虑疟疾的可能。1. 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2. 病原诊断:发热病人耳血涂片,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下可查见疟原虫。3. 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1. 基础治疗:(1)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2)要注意水份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予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3)寒战时注意保暖;大

22、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4)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2. 病原治疗:主要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治疗药物可用氯喹、盐酸氨酚喹啉、哌喹、硫酸奎宁、盐酸甲氟喹等。恶性疟有效治疗药物首选复方萘酚喹,以及青蒿琥酯、蒿甲醚注射液等。1. 防止蚊虫叮咬,尤其是在黄昏与清晨之间,使用驱避剂、蚊香、杀虫剂、蚊帐等。2. 适时服用抗疟药物(

23、药物预防)以抑制感染。3. 规范治疗病人。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受感染的人或动物血液中的乙脑病毒,必须通过媒介昆虫叮咬才能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乙脑患者约520% 留有后遗症,主要是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获得了免疫。病后免疫主要为中和抗体,可维持4年或更久,再次得病者很少。在疾病流行地区的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4、1)曾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2)高热昏迷、肢体痉挛性瘫痪、脑膜刺激症状及大脑锥体束受损(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3)高热、昏迷、抽搐、狂躁进而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4)从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5)脑脊液或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6)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者。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的(1)和(2)或(1)+(2)+(3),并需除外细菌性脑膜脑炎。 4.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的(5)或(6)。 【预防及控制】 1. 防蚊、灭蚊。根据当地主要媒介蚊种的生活习性,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灭蚊措施。

25、在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地区,灭蚊的重点应放在水稻田、地面积水和牲畜圈。驱蚊最好在黄昏时进行。灭蚊开始时间应提前到乙脑流行前3周,灭蚊于带毒之前。七月上旬再灭一次,以减少带毒蚊数。以后每隔两周灭蚊一次。 2. 管理好家畜。对猪圈、马厩附近的蚊虫孳生地要定期进行药物处理,对未经夏季的小猪猪圈应作为处理的重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对未经过夏天的幼猪实行人工免疫(5月份),可使90%的猪在接种后产生抗体,媒介蚊虫的带毒率明显降低,可有效控制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降低人群乙脑发病率。 3. 预防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应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接种。免疫方案执行国家药典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4.

26、 早期隔离治疗病人。治疗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三氮唑核苷、干扰素等。主要是对症,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第三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通常称为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三类五种传播方式,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三种途径传播)、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可到546天。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及三红(面、颈、胸皮肤潮红)症状。典型病例有5个过程:即先后出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该病具有三大特征,

27、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临床上以高热、低血压、出血、少尿及多尿等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疫区及流行季节,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 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的(1)。4.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2)、(3)、(4)和(5)任一项。本病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注意调整免

28、疫功能,减轻病毒血症与血管的损害并且要补充体液,预防休克保护肾功能。1. 灭鼠、防螨: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2.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室内外可隐藏鼠类的暗处;废弃的食物容器或食物残渣及使用过的餐具要及时清理,废弃物要放在带盖的垃圾桶中。3. 注意食品卫生:食物及饮用水储存在有盖的容器中,要防止食物被鼠觅食或受鼠的排泄物污染;可能或已经受污染的容器在清洁消毒之前不能使用。4. 做好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捣动鼠窝。第四节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鼠疫的主

29、要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鼠蚤吸吮病鼠血液叮咬人,可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其次,蚤粪中含有的细菌及被人打死后蚤体逸出的细菌,也可通过被叮咬的创面或其它破损处进入人体。另外,剥食感染鼠疫的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也是致人感染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以散发和病灶暴发为主,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肺鼠疫患者痰中含有的大量鼠疫杆菌,可以通过飞沫形成“人-人”间传播,这是酿成人间鼠疫大流行的重要原因。此外,病人的粪便、尿、分泌物污染了周围环境,与病人直接和间接接触,可使健康人传染上鼠疫。潜伏期平均为 35 天(最短的不足1天,最长的可超过 10天)。临床上主要为腺型鼠疫、肺型鼠疫以及由这两者继发形成的败血症型鼠疫。1. 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剧烈头痛和全身酸痛、烦燥不安、意识模糊、极度衰竭、血压下降,可出现皮肤及粘膜出血、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出血现象。2. 不同类型鼠疫的临床特征:(1)腺鼠疫: 最常见,多发生于鼠疫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常见腹股沟、腋窝、颈部及下颌等处一侧的淋巴结肿大,直径可达27厘米,伴红肿及疼痛,甚至化脓、破溃。若未经治疗,患者多于35天内因毒血症、休克、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死亡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