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66.36KB ,
资源ID:109591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9591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女性人物之经济领域.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女性人物之经济领域.docx

1、女性人物之经济领域女性风云人物之经济领域张欣个人履历张欣1965年出生于北京,14岁移居香港,之后,她留学英国,就读于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经济学专业。1992年,从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毕业,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加盟华尔街,先后在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直到1995年底,返回中国,与潘石屹共创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公司SOHO中国。2002年10月,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4年7月,张欣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4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之一。2005年1月,张欣被

2、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这是对她既有成就的认可和对未来改变世界将要做出的贡献的期待。北京朝外SOHO第10层,一个异常空旷的空间,3只猪叠加在楼梯口下,旁边并列着一组乒乓球台。对张欣的采访是在这个跃层的二层进行的,位置靠近楼梯口,整个采访过程中,不断地人来来去去,但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是老板坐在这里。事业在公众看来,张欣最突出的标签是潘石屹。但人人都知道,张欣并不是潘石屹背后那个隐忍的女人,她果敢,目的明确,不达目的不罢休。用了14年时间,张欣在中国的商业圈中勾勒出自己的轮廓。这个经常穿Prada的女子,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弯的。慈善试

3、验在我们见面的前10分钟,张欣给记者提供了关于她在甘肃的一个慈善项目,美德教育的19本书籍和光盘。这是一个具象化美德的教材,比如整洁,就是一个小朋友在洗手,张欣的两个儿子潘少和潘让也曾使用这个教材。张欣把推广的首要地选在丈夫潘石屹的家乡,甘肃省天水市的农村,非常贫穷的一个地方。那里的孩子没有饭前洗手、便后洗手的条件。于是,在每一个推广美德教育的小学里建一个造价18万到20万的厕所就成了SOHO基金的项目之一。整个过程中,张欣不仅遭遇了当地人的嘲笑,还遭遇了媒体的质疑,被称为“豪华厕所”。遭遇质疑和嘲笑时,她选择了做事。建完了水厕所,随后,在市政供水覆盖不到的地方,她又建了一批旱厕所。美德教育在

4、推广过程中的一些硬件问题解决了,软件方面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2007年,天水市教育局选了40个老师来北京进行美德培训,张欣发现,第一次来北京培训的都是些校长、教导主任之类的,只有一个代课老师。第二次送来培训的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可是,2008年张欣去甘肃回访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已经在教了,但有的只上了一两节课,因为校长没有给授课时间。张欣去和教育局的局长沟通,把所有推广美德教育学校的校长聚齐在一起,培训。2009年6月份,张欣再次去回访,200多个老师都在给学生授课了。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张欣的美德教育摆脱了空中楼阁的状态。而在张欣的人生履历中,她亦是通过这种方式,转换了轨道。一路走

5、来张欣的父母是旅居缅甸的中国移民,50年代回到北京,在外文局做翻译,她母亲曾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做缅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1980年,14岁的张欣跟着母亲来到香港,栖身在一间极小的房子里,她分别在服装厂、电子制造厂等地方干最低级的工作。“什么时候我一个月能赚到1400块钱多好啊。”张欣对妈妈说。为了实现目标,她每天下了班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张欣在信差、办公室秘书兼财务等工作中缓慢前进,但是没有明显改善。一次,一个儿时的伙伴来到香港,对她说,“你现在的生活太糟糕了,你应该去英国。”张欣带着积攒的3000英镑去了英国,开始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一段提升过程。她先就读于苏塞克斯大学,接着在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

6、硕士学位。这以后,张欣的履历光鲜耀眼,巴林银行、高盛、旅行者集团的投资银行家等等。偶然的机会,张欣看到了潘石屹、冯仑写的文章,感受到他们的创业热情和理性思考,就希望有机会“一定要见见”,那时潘还只是海南万通集团6个合伙人之一。在朋友的引荐下,她认识了潘石屹。那个场景许多杂志均有所记录,潘石屹穿着紫红色的西装,花领带,白皮鞋,戴眼镜,头发有点儿秃,非常瘦小。事后张欣在接受鲁豫有约访谈时回忆关键一段:“回到香港后,突然潘石屹给我打电话说,今天我有时间,是不是你带我去一个叫天地书局的地方去看看书?我当时觉得挺尴尬。后来我就说,咱们还是等着大家一起再去吧。”潘石屹也不勉强,说那好吧,就一起见。从香港回

7、到北京,潘石屹再次约她,这次她没回绝,一来二去,三天两头,他们就好上了。认识4天后,潘石屹就向张欣求婚。张欣对鲁豫说:“我们都老大不小了,我那时候二十八九岁了,他也结过两次婚,离了两次婚,都不用像18岁那样,还得谈几年的恋爱。”那时候的张欣,据说已经有了面对维多利亚海湾的房子和年薪超过百万的工资。而潘石屹是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分子,那时候万通还尚未分家,国内的房地产行业也没有现在这样火爆。以退为进张欣放弃了华尔街的工作,搬到了潘石屹以前住的恩济花园,和潘石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张欣所有的朋友都认为张欣跳火坑了,那是1995年。当时没人相信一个在国外生活了15年的半拉洋婆子,能和一个未出过

8、国、一句英语不会说、满口甘肃天水口音、和人说话都要拿笔和本子以便别人听不明白时写出来的这样一个人结婚。婚后两个人之间的分歧就显现出来了。张欣对纽约客回忆道,1996和1997年是她生命中最艰难的两年:她和她的丈夫每天吵架。张欣和自万通时便跟随丈夫的老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很脆弱,几乎没有什么人支持她对质量和细节的追求。每次当她否定了员工做的什么事情她认为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没达到标准”都会得到同样的反应:“你不了解中国国情。”开始,他向她低头。当时她找了新加坡政府公司(GIC),前后谈了两年,把合同签下来,由他们投资做SOHO现代城。这中间有几个小公司来找过他们,要求一块一块地合作,都被她拒绝了。谁

9、知合同刚签完,就赶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所有合同全部泡汤。于是他彻彻底底不再相信她那套华尔街方式了。1997年她和他的分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997年暑假,为了躲避这种难熬的局面,她单独去欧洲度假。结果发现西方的生活也不再吸引她了。她下定决心,如果现在不回中国,就永远也不回去了。她如果还要和潘石屹在一起,他们必须找到共同工作的方式。她给他打了电话,他们谈了很久。她主动提出:“我辞职,你自己干。”而且,她说,她想要个孩子。张说,这是她一生中所做的最“理性的”决定。“这就好像我从背后狠狠地推了自己一把。”张欣曾如此阐述她那段时间的心境,“我是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她回到北京,

10、很快就怀了孕,那是她第一个儿子,后来又有了第二个。建筑艺术推动者就这样,张欣从台前退到幕后,她再一次引起关注是在2002年,她获得了一个建筑业的奥斯卡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因为“长城下的公社(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这个项目。美通卡办的旅游刊物Departure对它做了如下描述:“门口守着一个身着黑色制服、戴着红五星的门卫,这个形象让你愣一下:他的外表会让你想起文革时候的红卫兵,然后你发现,即使他是红卫兵,那也是Armani式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绝不属于劳动人民,而是代表着中国的有钱阶层终于开始用风格代替媚俗。”2002年,建外SOHO以总销售额24

11、.13亿的成绩名列北京房地产十大热销楼盘排行榜榜首。SOHO和潘石屹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和热门报道,有人认为,潘石屹在中国地产界的走红还在于他和张欣的建筑理念。张欣与建筑艺术的契机是在1997年。现代城公寓动工后,她和潘石屹想在郊区为自己建一个家。那是风光很美的一个地方,苍茫的青山,挺拔的树木,嶙峋的山石。整个房子盖了拆,拆了盖,在建成两年后一直没有消停,总是在修房子。“山语间”的整个修建过程,把张欣带进了建筑学这个圈子。高高的钢柱,石墙,大窗户又大又深,却洒满阳光。2000年,潘石屹买下了一块长城附近的地,原本这块地是要修高尔夫球场。张欣突发奇想,“我们能不能做一百个山语间?”于是张欣推

12、出“长城脚下的公社”,该项目占地8平方公里,位于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附近;由12位亚洲青年建筑师设计建造的42栋风格前卫的别墅和一栋俱乐部组成。现代城的项目做起来后,张欣又回到公司,他们进行了分工:与国外的联系,建筑设计、运营管理等由张欣打理,而商业谈判、销售、政府联系则由潘石屹负责。潘石屹曾将他们的分工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耍猴的,先要有人敲锣,他就是那敲锣的;然后有人出来耍猴,这就是张欣;最后出来拿着帽子收钱的又是他。2004年7月12日,张欣荣获2004年“亚洲之星”称号,该奖项由美国商业周刊设立,在封面文章中,对张欣的总结是“北京最繁忙的建设者,而且是最受追捧的创新建筑的提供者”。坚

13、持己见从纺织女工到华尔街精英,从一个女性管理者到优秀的建筑艺术推动者,再到两个孩子的母亲,张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让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落地生根。做现代城的项目时,张欣告诉丈夫,她要建一个样板间,那个时候,北京的房地产行业还没有人盖样板间。没有人支持张欣的提议。大概花了两天时间,张欣精装修的样板间就落成了。潘石屹说:“必须把这个样板间给拆掉!”“我说再忍两天行不行,等我把家具放好,花摆好。如果那时候你觉得不行,当天就拆,也可以。”她坚持盖的样板间引起了轰动,有很多人来排队买房。另一个故事也同样可以看出张欣的行事风格:2003年非典之后,潘张二人与田溯宁、刘索拉等一帮人聚在洪晃位于北京郊区的别墅里,

14、探讨什么是企业家责任。讨论一开始就被背景各异而又充满个性的众人扯得非常发散,直到深夜,疲惫不堪的他们才达成一致。众人皆松了一口气,打算明天再详细讨论出具体的纲领。只有张欣坚持一定要一鼓作气把具体方案讨论出来。最后,神仙会一直到凌晨,由张欣执笔一条一条地把“企业家责任”列出来。SOHO中国2007年上市,募集了19亿美元资金,作为公司联席主席的张欣似乎享受了比丈夫更多的尊荣。在当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张欣排名在潘石屹之前,有媒体戏谑说,潘石屹是替老婆打工的。公司上市后潘石屹依然活跃在媒体的视野里。而张欣似乎却消失了,她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慈善上,只接受过极少数几家媒体的采访,话题也只是与慈善、教育

15、、宗教和建筑相关。信仰:巴哈伊教让我脱胎换骨“对巴哈伊教的信仰让我脱胎换骨,”张欣承认。“没有(它),我可能会不惜代价地盲目追求利润。但现在我会做出选择。例如,我不打算在澳门投资赌场,尽管这样做利润丰厚。我早已经过了盲目追求增长和利润的阶段。” 和中国许多富裕的商界领袖一样,张欣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她慈善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甘肃省贫困边远地区的穷苦儿童,甘肃是她丈夫的故乡。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张欣对自己“文革”期间艰辛童年生活的致意。她的父母都在中国政府部门做翻译,并在那场政治动乱中离了婚。1980年邓小平重新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后,她的母亲带着她去了香港。她们几乎身无分文。随后,14岁的张欣

16、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一份工作。他人评价潘石屹:是妻子成就了我家里大到买房子、装修、买家具,小到请阿姨等琐事,都是张欣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潘石屹毫不掩饰对夫人的赞许和欣赏。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贤惠与优秀的好太太,家务分工经常引起争端的问题,在我家几乎不存在。”不仅如此,张欣还把潘石屹打造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让潘石屹在电影阿斯匹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海归形象。潘石屹感慨地说,自己能取得一些成就,是妻子成就了自己。洪晃:张欣越有钱越宽容在洪晃眼中,她认识十几年的这位好朋友最大的变化是,“城府越来越好,就是她不着急了。张欣是一个越有钱就对别人越宽容、对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人。”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张欣既不

17、觉得“花钱比赚钱还难”,也不追求慈善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了。她甚至问我们:“什么叫非公募基金会呀?”她也不喜欢言必称盖茨基金会,“并不是说我们非得是一个清教徒才可以去做慈善。不用把它想得特别复杂。金羊网:潘石屹和张欣 配合默契的“耍猴”夫妻 一个真正的“海龟”和一个出身西北农村的“土鳖”这样的结合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从一开始,这对“不搭调”的夫妻组合很快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商业组合威力。潘石屹和张欣的分工很潘石屹几乎拿到了国内应该拿的奖项,而张欣拿到的奖项都是国际性的,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等等。明确,也有些传统基本遵循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

18、潘石屹打过比喻:“就像以前耍猴卖艺的,她是先出来敲锣的,然后我出来耍猴,最后再出来拿帽子收钱的又是她。”在这样的分工下,潘张二人配合十分默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楼市概念和奇迹。新华网:职业女性榜样张欣成功背后的故事求变,是张欣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从香港、伦敦到纽约、北京;从工厂女工、剑桥学生到华尔街精英、SOHO中国CEO,她用这样的生命轨迹与跨度,证明生活中充满无限可能。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做女工的张欣通过申请,来到英国读大学。“突然到了一个都是金发碧眼、没有亚洲人的环境,还是很紧张。”张欣说。当时她在路上无助地站了很久,才看到一个亚裔模样的人,就一把拉住她,用中文说,我刚来英国,你知道哪

19、里有卖方便面吗?张欣说,之后才想到她或许是韩国或日本人,但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就这样,她开始了海外生活的第一天。后来提到这段经历时她说,自己在哭了一周后突然明白,这就是生活。杨志-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第一人人物简介:杨志,1952年11月生,天津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副总干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9月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孟二冬式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7年10月被吴玉章基金委员会授予“吴玉章优秀教学奖”。 2月25日,2007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

20、人物揭榜典礼在京举行。站在领奖台上的杨志一如平常热情开朗,直率坦诚。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杨志,她的成功和地位,在众多人看来,该是多么值得羡慕,但当被主持人问到最感谢的人是谁时,她谦虚地回答:“我当然最感谢培养我、教育我的老师和学校,老师们永远是老师,我是永远的学生。”这位从事资本论教学和研究近3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女教授,以在我国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迈出国内首步而著称。节能减排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热点、难点。发展循环经济,即想方设法将上游产业的污染排放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下游产品,让物资循环利用,物尽其用。这种“生产就是治理”既削减了污染排放,又降低了

21、污染治理的成本,可以算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增长,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进行污染治理”。在对资本论的苦心钻研中,杨志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大量循环经济的思想。于是,她在经济学的城堡中用力撞开了另一扇大门循环经济。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问题,她呼吁从宏观产业调整和微观控制两方面着手,率先将资本、绿色、网络三者结合,并于2000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在我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获奖词:这位被学生、同行称赞理论精深、师德高尚的经济学教授在近代与当代理论经济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的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所撰写的“对马克思资本理论

22、与西方经济学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文,迄今为止第一次系统地比较了300多年间经济思想史上最卓越资本著述,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她在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迈出国内首步,率先将资本、绿色、网络三者结合,并于2000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在我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并获得全国教师最高奖“第五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她就是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第一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资本论讲坛上的著名教授1979年,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求索,杨志考上大学并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专业。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搞深搞透,1985年,她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23、孟氧教授的指导下攻读资本论专业的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后留在人大经济学系从事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1992年,年满40周岁的她,毅然把刚上一年级的女儿送到上海亲戚家,勇敢地走上经济学博士学位的考场。又一次通过考试继续在孟氧教授的指导下在职攻读资本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于六年后取得博士学位。 这部著作以其巨大的理论魅力吸引着杨志,她也用饱满的热情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它进行真心的诠释与传承。杨志撰写的论资本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于2002年最终定稿,它是对资本论理论体系作出的极有价值的理论创新,同时又为实践中更有理由地发挥资本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依据。经过近2

24、0年的磨砺,她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讲坛上的著名教授,并被称为中国资本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循环经济研究领域迈出国内首步2007年9月,在大连举办的“2007夏季达沃斯论坛”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在应邀出席这一盛会并做演讲的少数几位中国学者中就有杨志的身影。这是国际、国内经济学界对杨志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平的认可与肯定。 近几年来,杨志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求知欲,在经济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尤其在网络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学科领域更是潜心研究,作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走在国内科研前列。“经济学研究不能只懂理论,更应了解实际经济活动本身,诸如现代经济的技术基础以及现代的产业的

25、发展趋势。”正是秉持着这种想法,这位年过半百的博士生导师依然在经济学的多个新领域进行着探索与实践。在石油工业、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循环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妇女问题上,杨志都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有些人不解,为什么这位研究资本论的专家会在这一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倾注如此大量的心血。杨志说:“资本论是探索人类命运的著作,马克思是为人类工作的人。我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所以当然要关心人类命运,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问题。”或许这种理念正是杨志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杨志不仅做好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发展和应用。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初期,杨志就敏锐

26、地觉察到网络经济即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并深刻意识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在新经济领域的有益拓展,从那时候开始,杨志就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传统的工业社会扩展到新兴的信息社会,到今天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不仅如此,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的现在,杨志提出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学体系,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资本的投入与运作,而网络经济为两者提供了快速结合的中介途径,杨志正致力于将马克思对资本的深入研究应用到当今社会,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挥出更大的现实应

27、用价值。几年来,杨志和学生们共同努力,成功举办了两次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杨志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都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心灵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无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还是在其他高校,凡是听过杨志课的学生一致公认:听她的课是一种高尚的乐趣和享受,并由此激发出对资本论学习和探索的强烈愿望;不仅如此,听她的课还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同人生观和世界观联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使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与同学们聊天、谈心、讨论、批作业、改文章的过程中,杨志逐步认识到:这些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最大的学习

28、需求,其实是追寻自然世界的真相、人文社会的真相、客观事物的真相,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他们急于了解这些真相,为的是马上用与时俱进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装备自己,以便一方面报效人民、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杨志看来,同学们的这种需求是符合当今社会进步趋势的,而教师了解了学生们的理论需求,实际也就了解了理论教学的方向及目标。杨志认为,资本论所承载的理论,恰恰能够满足同学的需求。在长时间的教学时间中,杨志始终坚持把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一个能够链接马克思和青年学生之间超时空思想(供给和需求)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杨志把自己定位为

29、理论中介。要求自己尽可能用简练但必须准确、鲜活但必须科学的语言,来介绍马克思的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为此,她尝试把马克思定位在一个和我们每个人一样的认识主体的位置,详尽地介绍马克思认识世界的思想基础,让同学了解马克思观察人类社会的角度、尺度、高度和深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宽广视野。杨志很忙,她手头总有不少课题研究要做。但她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那些研究课题,而是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关爱。”只要有机会,在杨志的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的学生,他们与杨志畅谈自己学习资本论的心得体会,并无拘无束地向杨志倾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感受到的困惑。对此,杨志总是以极大的热情、真挚

30、的人生感悟以及充满智慧的答疑与青年学生互动。据不完全统计,在2003年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里,杨志以教学资本论为媒介写给同学们的电子邮件近30万字。杨志和学生通的电子邮件有三大主题:人生道路、谈恋爱和资本论。杨志是研究资本论的国内权威,如果哪个本科新生给她写来邮件质疑资本论,她仍然会认真地对其质疑给出自己的答复。对于学生们恋爱上的烦恼,她给出的建议是现实而有意义的,所以学生们愿意跟她说心里话。那些肺腑之言,像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们的心田,随之而来的既是众多学生对杨志的博学和人格的感动、佩服,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崇拜和渴求。正如学生张晓媚所说:“与学生交流一次并不困难,但像杨老师这样始终将学生记挂

31、在心,坚持不懈地与学生交流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年来,杨志就是在这种洋溢着师生情谊的交流与互动中,深深吸引并培养了一批立志要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青年学生,培养了一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在杨志看来,在中国,如果没有一大批青年人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那么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一句空话。大学教授报名去当志愿者200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收到一封信,写信者就是时年53岁的经济学系博士生导师、共产党员杨志教授。她在信中写道:团中央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动计划”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今年的宣传活动更使我一刻也不能平静经过与丈夫和女儿的多次磋商,我决定以志愿者的身份郑重向你们提出申请:请允许我参加“西部计划”,请批准我投身到支援大西北的队伍中去。“五十而知天命”。对于杨志来说,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真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东西部的和谐、各民族的和谐。我深信这个伟大工程必定为全面实现和谐社会发挥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杨志正是看到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以及我国二元的社会经济格局,她愿意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当年9月,杨志教授如愿成为一名特殊的“西部志愿者”。她随中组部选派的第五批援疆干部,来到对口支援单位新疆财经学院(现新疆财经大学)经济系从事支教工作。在新疆财经大学支教期间,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