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59.50KB ,
资源ID:110201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020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教师招考教育学讲义.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教师招考教育学讲义.doc

1、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2)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3)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基本内容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六条4、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办法(1)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传

2、统的道德理论、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等,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2)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3)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4)加强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二、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3、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

4、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三、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的通知,制定本办法。2.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

5、道德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3.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依靠教师、服务教师,鼓励教师自省、自重、自律、自强。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严格考核程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奖优罚劣,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4. 考核对象: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在职教师。5. 考核内容:六大项,总的要记住,这六项与国家的六项都一致,只是具体的内容表述不一致。 6. 考核办法:教师职业道德考

6、核与绩效考核结合进行。7. 考核程序:成立考核小组组织评议综合评定确定等次考核小组:学校要成立考核小组,负责本校师德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组成,其中教师代表由民主推选产生,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成员的50%。 组织评议:学校考核小组组织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师德评议。学生(家长)评议:以班级为单位,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班主任在本班评议,任课教师由考核小组抽取所任教班级进行评议。教师评议: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对照师德考核内容要求进行自评互评。综合评定:学校考核小组根据学生(家长)评议和教师评议情况,结合教师平时的师德表现,对每个教师作出客

7、观评价,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确定等次:考核拟定等次在本校范围内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教师师德考核等次,并在校内以适当方式公布。学校考核小组应向每一位被考核教师反馈考核评价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师德考核等次均定为不合格(一票否决):(1)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2)对教学工作不认真负责,上课该讲授的内容不讲授,留到课后进行有偿家教谋取私利的;(3).以获取利益为目的,推荐、暗示学生接受有偿家教或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4).工作日未经批准在校外社会培训

8、机构兼职、兼课的;(5).无正当理由,拒不承担班主任工作的;(6).在招生、考试、评估考核、职称评聘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7).组织、怂恿学生考试舞弊的;(8).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影响恶劣的;(9).歧视、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10).在学校向学生宣传宗教的;(11).在学校散布反动言论,或向学生传播有害身心健康的思想和信息的;(12).组织、诱导学生参加非法组织、“黄、赌、毒”和迷信活动的;(13)擅自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集会或商业性活动的; (14).以盈利为目的,向学生推销或代购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的;(15).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收受学生和家长贵重财物的; (16).擅自

9、停课、调课或请人代课的; (17).在课堂上吸烟或酒后上课的; (18).工作时间打牌、炒股、玩游戏的;(19).因违法违纪行为受到纪律处分的;(20)其他严重违反师德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10.考核结果的使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职业道德”部分的评价结果,按不低于教师绩效考核30%的权重计入教师绩效考核结果。11.师德考核等次优秀的,绩效考核才可评为优秀等次;对师德考核优秀者,在职务评审、岗位聘任、表彰奖励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12. 师德考核不合格的,绩效考核应定为不合格;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不得评先评优,按有关规定扣发绩效工

10、资,必要时可调整岗位。教师违反师德规范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撤消教师资格、解聘。13.师德考核工作的重点在学校。14.在考核中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师德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第二部分: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除了包含学校教育外,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

11、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有关教育的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中存在着与人一样的教育,教育在人类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了,人只是继承了动物早已有的本能。“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斯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原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12、,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等。(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3)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校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以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校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4)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影响。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

13、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的发展过程 教育发展历史分期 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以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的教育、封建的教育、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五个阶段。(1) 古代学校教育 中国西周以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有了“国学” 、“乡学”,实施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

14、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 专制性 道统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 近代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统一,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

15、体化。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民主化。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为科学理论的。(1)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2)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 昆体良 的论演说

16、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4)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般被认为是教学成为规范学科的开始。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5)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教育思想和赫的针锋相对,提倡儿童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饿改组改造。在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6)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教育漫话;法国教育

17、家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其的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即方式方法)。2、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个要素相互独立,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三个要又相互规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1)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2)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18、3) 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变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目标、教育意图也难以实现。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表现为:(1)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3)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4)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治的制约,一方面,它并不放弃自己的任务直接为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它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公民。(2)教育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是

19、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1.社会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的决定作用表现为:(1)社会经济(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1)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保存、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形成新的生产力;(4)通过自身的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教育与

20、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受文化发展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两个方面:(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传递文化。(2)教育传播文化。(3)教育选择文化。(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四)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促进了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

21、学研究的功能。四、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发论。认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威尔逊。(2)外铄论。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

22、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做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2)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教育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23、(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同一时期是不同的。(4)差异性。个别差异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因素所造成。教育需要因材施教。(5)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遗传的意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会随着外

24、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因此,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被夸大。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即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3、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即教育促进个

25、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能加速个体发展。(3)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选择性,有利于排除不良因素,促进学生发展。(5)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即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首先,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其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再次,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才能自觉地做出

26、选择,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主动地调控、安排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发展。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

27、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教育目标的层次包括: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定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大方向,包括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激励(调控)功能: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因此,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应该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社会的需求。教育目的应该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康德、萨特等人为代表。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

28、需求。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为代表。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2.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

29、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 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形式。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1)内涵:(或理解、基本观念、本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人人有受教育权)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强调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 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

30、质教育 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六方面的内容。 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4.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新课程培养目标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点:(1)公民意识(2)价值观念(3)社会责任感(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6)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特点:(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六、教师与学生1.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教师的界定:教育法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多样化、专业化、发展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