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147.37KB ,
资源ID:110347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0347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一般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项目1.1.2建设性质 异地新建1.1.3项目建设地点1.1.4建设单位概况xx一般气象站始建于1958年9月,现址占地6亩,地处印江县城中心地段,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21m2,另有住宿房及其它附属建筑面积360 m2,办公设备价值合计约170万万元。单位法人冉菊华,中央编制7人,在编5人,地方编制5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人员1人;其它招聘4人。自2004年以来,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政府陆续对气象站东面和北面区域进行旧城改造,县城扩

2、容步伐加快,原来位于县城郊外的气象站已经处于城市扩容的中心,造成xx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1.5项目建设目标按照“四个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建成具有现代化装备、先进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的一流基层台站,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得到履行,气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社会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能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1.1.5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40亩,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其中:1、综合业

3、务楼2100平方米;2、观测报站250平方米;3、配套建设气象观测站、道路、文体设施、停车、道路、绿化及给排水、供配电、大门等公用工程和设施。1.1.6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总投资项目总投资90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79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2万元,预备费40万元。2、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由印江县财政投入,不足部分由业主单位向上级单位申请投资补助。1.2主要编制依据和建设原则1.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4、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5、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6、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4、20063号)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8、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办发(2004)36号)9、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10、贵州省气象条例11、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12、贵州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3、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2.2建设原则1、科学规范:严格执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充分考虑气象业务需求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编制,确保建设标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2、全面系统:以满足业务服务功能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注重整体规划和功能配套,基本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部内容,确保未来基层台站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统筹兼顾:以统筹基层台站

5、建设管理为目标,坚持统一要求、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现状及地方经济发展现有水平和发展速度,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向艰苦台站适度倾斜。4、合理可行:作为安排投资的依据,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实际投资的可行性,以满足台站业务需求和实现基本功能为前提,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加快实施进度。5、适度超前:按照2006年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目标和“一流台站”建设要求,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考虑了当前发展要求,也对“十三五”及以后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进行展望。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单位数 量备注一总用地面积亩4026668m2 二建筑面积m21350综

6、合业务楼m22100占地900m2测报值班室m2250占地120m2三建筑占地面积m21020四室外工程设施1气象观测站场地m22000 2入口大门个13场地围墙m1604运动休闲场地m26005场地硬化铺装 m25006车行道m225607景观绿化m215008室外工程管线m2200009水土保持工程m21200 四容积率0.48五绿地率%40六总投资万元906七建设周期月121.4问题与建议1、本项目是异地新建,场址基础设施薄弱,需做好市政工程的配套衔接工作。2、气象台站搬迁建设工作应严格以按照县政府有关会议文件执行。3、建设新气象观测站,在新址气象观测站和旧址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业务对比观

7、测一年。4、省气象局应加强对新址观测站业务运行、业务用房、仪器安装、通讯保障进行指导。5、待新站运营正常后,进行业务切换,正式启用新址气象站。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2.1建设背景2.1.1印江县概况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43.2万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制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

8、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蔡氏古法造纸艺术之乡”等美誉。 印江东距铜仁-凤凰机场150公里,西距省会贵阳350公里,北距重庆秀山火车站100公里,距渝怀铁路孟溪火车站80公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核心区域,是贵州省重点打造黔中经济区的重要支点和连接成渝经济圈的桥头堡。303、304省道穿境而过,是铜仁市西五县的交通枢纽中心,国家级重点工程杭瑞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方便快捷的交通格局已逐步形成。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以水利、电力、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9、,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旅游推介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2.1.2xx一般气象站面临的主要困境1、现有业务办公条件不能满足气象工作开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中央资金建设的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小资金、多批次、分年度投资建设,存在规划布局整体性不强、房屋分布零散、单体建筑面积偏小、业务平台面积不足、功能设计不完善等现状,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地区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10、。这也是印江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印江县国家一般气象站因建站时间较早,目前业务办公用房及相关条件已难以为继,相关条件同当地发展水平已极不协调,更谈不上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国家气象局提出建立“一流台站”的要求。2、“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带动” 造成对气象探测环境影响根据2012年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和黔党发【2010】9号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带动战略”背景下,印江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重新修订了印江县城总体

11、规划,根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设计,到2030年县城人口将由2011年的7.4万增加到16万;用地面积相应增加,开发力度加快。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印江县城通往甲山的城市主干道西园路必须从气象站内通过,气象站的面积几乎被新规划的公路全部占完,2007年,西园路就已经修到印江站的门口,但通过印江站的执法和努力,该公路一直未能通车,等待气象站搬迁才能实现通车。2011年随着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吹响开发贵州的号角,印江县城开发力度随之加大,观测场东部多维国际项目启动,建造了高层楼房,作为印江县城第一个标性高层建筑。该项目楼房与观测场最近距离428米,与观测场平面的相对高差为65.8米,距

12、高比为6.5,致使气象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印江站现已位于城市中心区域,虽然气象部门依法对这些违法建筑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干涉和执法,但因政府相关部门未能积极配合而收效甚微,致使气象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3、杭瑞高速过境印江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国家重点工程杭瑞高速公路过境印江,杭瑞高速公路印江段匝道起点就在离气象站不足30米的东北方向,从东北方向以保持不足30米距离开始至北向西再向南环绕气象站270度上杭瑞高速公路。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十四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该公路的修建也严重破坏了印江气象探测环境。2.1.3

13、项目建设的政策背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先后三次提出气象部门要实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台站”。“四个一流”涵盖了气象现代化的各个重要方面:气象装备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气象现代化的象征;气象技术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气象现代化的核心;气象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气象台站是事业发展的牢固基石,是气象现代化的根基。“四个一流”,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还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6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按照

14、“四个一流”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国务院3号文件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建设“四个一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要求,贵州省气象部门提出必须抢抓国家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开展基层气象台站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印江县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提升,需要对气象观测场周边进行

15、较大规模的城镇化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限制,观测场周边的城市建设不能按计划推进,城市发展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印江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使气象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印江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xx一般气象站台进行选址新建。实施印江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迁建项目,不仅是改善现有不利气象工作环境的必要手段,也是按照“四个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全面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等战略部署,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主线,以提高气象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和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业务建

16、设需求和功能定位,科学控制建设标准,统筹使用建设资金,严格规范建设程序,有序推进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目的。为了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品牌,加快印江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气象服务能力,适应台站综合改革和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再受影响,确保观测资料的“三性”,印江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主动提出迁移印江站的请求。并承诺:(1)新址建设用地由政府征拨给气象部门使用;(2)因迁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县财政全额承担;(3)制定新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依法长期保护新址探测环境;(4)将县气象局纳入城规委成员单位。第三章

17、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3.1项目选址 3.1.1选址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建设场地有较特殊的要求,其选址应遵循以下几点:1、周边环境应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标准;2、所选场地应能较好反映本站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下垫面应具有代表性;3、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方;4、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5、城市未来发展不能对气象观测场建成后的探测工作有破坏性影响,保证有一个稳定的气象探测环境。 3.1.2场址概况本项目地经过多方案比选确定在印江县峨岭镇沙子堡。拟选新址位于现址东北方向约761.7米的(1082356E,280040N,观测场拔海高度520.7米),比现址高6

18、4.2米。该址四周空旷,无人为障碍物,无干扰源,无污染源,距周边公路300余米,没有铁路和大型水体,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要求;能代表周围较大范围的平均气象状况,是印江县城附近所能找到的新建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最佳地点。该址比县城规划建设正负零层高65米以上,城市规划对探测环境无影响。新址拟采用局、站合建方式进行建设,相对比较高的平面位置只建观测场和测报值班用房,而业务及辅助用房建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上。项目实施后,印江县的气象探测环境、工作环境均远优于现址,更有利于印江县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职工工作生活更加便捷。3.2建设条件3.3.1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地点位于石阡县县城郊,有主要道路与场地连接,交通运输便

19、利。3.3.2地形、地质条件项目场地地形为低丘缓坡,高差小,土方开挖少。场地整体稳定性良好,无危害性断层通过,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溶洞、暗河,植被覆盖率高,无山洪、滑坡等外因诱发灾害的可能性。3.3.3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供电、通讯已通达项目建设地点,供水方面已经与供水公司沟通同意帮气象局修建供水系统。场地内需新增变压器一台,变电容量为200KVA,以满足新建建筑物用电需要,同时考虑柴油发电机一台,以满足项目区双回路供电需求。3.3.4社会环境条件印江县委、县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印江气象站搬迁新建工程非常重视,采用划拨方式给予建设用地,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行政规费减免、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

20、大量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4.1建设规模项目新址建设需要在遵循项目建设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结合有关建设指导标准和项目建设各方面实际,以项目建设目标位 拟定建设规模。新建印江气象局是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政府应急指挥以及行政办公、科研、信息化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气象台站,其建设整体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原则,并符合当地城市建设规划,功能分区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个性突出。项目区分为业务工作区、气象观测场和休闲活动区三个基本功能区,共占地40亩,建筑面积2350m2。注:考虑到

21、印江县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用房及相关附属用房被列为本项目的建设内容,故业务综合楼的总建设面积适当有所增加。4.2建设内容表4-1 项目建设规模内容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建设规模备 注一建筑工程1业务综合楼21002层2测报值班室2502层二室外工程1气象观测站场地m220002入口大门个1含保安室3场地围墙m1604运动休闲场地m2600羽毛球、篮球场5场地硬化铺装m25006车行道m225607景观绿化m215008室外工程管线m2200009水土保持工程m21200新建自动气象站,需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更新,设备配置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2 新型自动气象站具体配置一览表序号设备部件名称型号数量备注

22、1主休集器WUSH-BH21含:主控器、嵌入式软件、IP65级不锈钢机箱、IP66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2温湿度智能分采集器WUSH-BTH1含:转换控制器、IP66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3地温分彩集器WUSH-BG1含:分采集器、IP65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4交流供电系统WUSH-PD21含:开关电源、蓄电池、漏电保护装置、防雷保护器;IP65级不锈钢机箱;I这65级接插件;安装结构件。5气压传感器DYC116高精度温度传感器WUSH-TW1001准确度0.17湿度传感器DHC218风向风速速传感器ZQZ-TF19地温传感器ZQZ-TW11含:草温、地表、浅层、深层,共计10支10翻斗雨量传感器

23、SL3-11含:预埋件等11蒸发传感器WUSH-PV112蒸发传感器防辐射百叶箱113大型蒸发器及导流筒114能风度传感器DNQ1115能见度单独供电系统DZZ4-PD2116能见度安装立杆3米117232/光纤转换器WUSH-FIB118GPS授时模块1本地通讯、成对使用。19采集器防雷组件WUSH-BL-Z11含:主采集器20通道信号防雷保护;模拟分采40通道信号防雷保护;辐射分采24通道信号防雷保护。20通讯、信号和供电系统1含:传感器电缆及接插件;CAN通讯电缆;光纤通讯电缆长度为120米;各传感器接地线。21草温、雪温和浅层地温支架122深层地温套管12310米无拉索风杆ZQZ-PG

24、1 24计算机联想4 25玻璃百叶箱BB-13 26UPS电源山特15KS含8节电池及电池箱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5.1建设方案5.1.1总体规划设计 1、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印江县城市总体规划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全国基层气象站台建设指标标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贵州省气象部门星级站台建设标准L 2、工程概述 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40亩,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项目设计周围环绕印江县环北输电站,东侧有公路,交通方便,四周山体走势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 3、规划布局要求和思路(1)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

25、,业务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2)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要求,规划起点要高、编制设计到位,推进建设实施。(3)结合台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找准规划定位,整体考虑、统筹安排。(4)符合当地城建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的长期有效。(5)符合台站园林化的要求,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时突出自身特色、个性和风格。 5、总平面图布置在布局过程中以保护气象观测站为核心,通过合理分区、科学布局,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业务工作区、休闲活动区、气象观测区和主要绿化场地自成一区,互不干扰。(1)建筑布置业务综合楼、测报值班室、食堂及大门(门卫室),业务综合楼位于整个设计场地的南端,测报值班室布置在场地北端,与气象观测站连在一起。

26、(2)建筑周边留出道路,并作消防通道用,保证其通行畅通,通行期间无障碍物。(3)竖向设计本工程高差较大,合理选择较为平坦的地势开挖,布置建筑以及景观环境,减少工程量提高经济性。(4)交通规划中,整个交通形成环线,为气象局提供良好的相关办公流线。(5)停车系统主要考虑地面停车,并采用生态停车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形条件设置停车场,满足停车需要。(6)为了保护气象观测环境不被破坏,满足气象有关法规的规定,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划在场地北面作为观测环境保护区。6、观测区保护规划(1)气象观测场周围障碍物最大允许海拔高度应按公式H=LTana+Ho进行控制,其中L为障碍物距观测场边缘最近处的

27、水平距离,a为障碍物对观测场边缘地面处的最大允许遮挡仰角,日出日落方向范围a为5,其余方向是成排障碍物时a为5.17,是孤立障碍物时a为7.13;Ho为气象观测点基点,海拔高度Ho为520m。(2)距气象观测场周边10m范围内不得有1m以上的高干作物、树木或建筑物;30m范围内不得有铁路路基,500米范围内不得有有电磁干扰源和大型锅炉、垃圾场、废水、废气等污染源体。5.1.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

28、文(2002年版房屋部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场场值班室建设规范2、设计思路 (1)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法令、有关规定和规范,以印江县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为核心,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 (2)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以有利于工作、节约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良好工作环境。 (3)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分步实施,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9、将项目建设变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要素。 (4)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组织好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力求土石方填挖就地平衡,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开发效益。 (5)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着重表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形体组合上体现行业文化及地方特色,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人文科技气息。3、建筑功能 站内建筑的平面功能布局均按气象工作的相关需要进行设置,主要建筑的平面功能布局如下:(1)综合业务楼功能布局 一层设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防雷审批、雷电技术服务咨询、气象灾害调查、气象灾害评估等;二层和三层拟用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包括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含预报信息制作、发布,包括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气象灾害防御,人影指挥平台,人影作业监控,人影电台通信,气象业务服务,包括预警预报平台(即综合业务平台,含测报、预报、天气会商、网络机房、气压室等),业务科研开发,气象装备检修,测报资料档案,农业生态观测,农村信息员培训会议室等。(2)测报值班室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