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34.90KB ,
资源ID:111179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1179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习题集.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习题集.docx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习题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习题集一、名词1、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3、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相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4、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的观点。5、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6、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7、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8、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或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就叫做唯心主义。9、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相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10、马克思主义

3、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11、自我意识:指向人类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我意识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12、物质: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物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13、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14、一元论哲学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派别,统称为一元论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4、因而它们都属于一元论哲学。15、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这种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物质和精神,它们各自独立,平行发展。16、运动是指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1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18、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事物的量变状态,一种是指两个事物保持相对不变的距离。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19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20、时间:是运

5、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21、历史选择:就是社会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22、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 23、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体。24、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能动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派生的,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25、精神客体:是指人类精神

6、生产的结果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如以书籍为物质载体的各种理论。 26、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7、物活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一切物体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这就抹煞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意识虽然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体都有意识。28、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

7、的运动。29、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0、偶然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1、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活动和能力,它是人类所特有的。32、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33、历史选择:就是社会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34、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具有两种基本的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35、必然性:是指客

8、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36、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37、矛盾的同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38、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矛盾的各自不同的特点。39、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40、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它处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

9、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41、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42、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叫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指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的矛盾方面所决定的。43、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44、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

10、展。 45、矛盾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的性质,有两方面意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各以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46、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47、质: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某种规定性。质是具体事物存在的依据。48、量:以数量来表示的事物的一种规定性,它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水平、程度、速度等。49、度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哲学上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50、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

11、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化。质变的特点是显著的、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表现为飞跃。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51、范畴: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它是基本的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52、本质是事物的固有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规定的。53、假象:指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的特点是不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而是从反面以歪曲颠倒的方式表现事物的本质。54、决定论:指主张一切事物运动都具有因果制约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学说。5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56、宿命论把一切历史事变、社会进程,甚至个人的祸福都说成是由

12、“命运”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预先安排的,认为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所有变革现实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无益的。宿命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安分守已和无所作为;宿命论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宗教提供理论根据。57、人民群众:通常指在历史上末留下姓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未打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们。58、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了事物的内在根据、本质的原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59、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由于外在的、非本质的原因而产生的趋势。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是事物发展的必

13、然过程中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摇摆和偏差。60、可能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包含在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某种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它将转化为现实。61、反映论 凡是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或理论就叫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62、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知识、才能等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是人脑所固有的。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根本对立的。63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64、可知论:认为物质世界可以

14、被人认识的哲学观点。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这是因为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从反映论出发,必须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65、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66、绝对主义又称独断论,是同相对主义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认为人们一下子就可以穷尽绝对真理。67、相对主义一种同绝对主义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和条件性,否认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无条件性,否认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终止的接近。它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

15、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68、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69、历史唯心主义 也叫唯心史观。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观念、理论、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70、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7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72、社会意识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的认识。它是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

16、概括。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大部分。73、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它叫生产关系; 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 它又叫经济基础。7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75、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6、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体。77、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

17、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是区分阶级的主要标志。78、阶层 在同一阶级中,以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或剥削、被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划分的若干层次。是一个阶级中各个成员不同经济地位的区分。79、自我意识指向人类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我意识行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80、人化自然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81、条件是指同特定的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82、相对静止是指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

18、式的运动。二 判断说明题1、哲学就是世界现。不正确。哲学和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2、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不正确。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它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不能科学地确定哲学的对待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3、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

19、识。 不正确。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不正确观点。4 、既然人脑的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不正确。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5、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不正确。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6、随科学技术发展,电脑完全代替人脑。 不正确。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

20、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但它永远也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7、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正确。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可见,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8、先有理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 正确。因为建筑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

21、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9、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不正确。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1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 不正确。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11、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 不正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

22、系、偶然联系等。 12、事物都是“自己”运动。 正确。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事物部是“自己”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一举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13、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不正确。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14、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 不正确。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一种不正确观点。15、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也都随之发生变化。不正确。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量变并不引起

23、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的质才能随之发生变化。 16、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一种表现。 不正确。假象也是一种表现,它以歪曲、颠倒的形式反映本质。因此,假象和本质是有联系的,是本质的一种表现。17、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 不正确。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18、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 、 不正确。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物情况。一般来说,从对人的利害关系看,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

24、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19、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 正确。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这就必然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 20、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特殊规律的科学。 不正确。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21、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正确。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2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25、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 不正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3、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不正确。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24、人类社会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正确。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它能对社发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6、的因素是社会的生产方式。2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因素。不正确。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但它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和物化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上,才能起到现实的生产力的作用。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他们活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不正确。人民群众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27、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正确。不是在任何时候变革生产关系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

27、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就不应该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应该注意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28、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正确。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都不是按照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或按照人们的愿望随意选择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和生产力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29、阶级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不正确。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动力。不正确。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

28、决定,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三 简答题1、哲学与科学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整体上研究世界;而具体科学则只研究世界的某一部分,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的很少。第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具体科学则更多的具有经验性和实证性。2、如何理解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感性所反映的事物外部现象和理性认识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的存在。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意识的主观差别都有其客观根源,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得到说明。 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无论那种主观映像

29、都有其客观基础,都有其客观原型。虚假意识也是如此。3、如何理解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第一、哲学是以整个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而各门具体科学只是研究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第二、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发展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相对于哲学说来,则是研究特殊规律的。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第一、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第二、各门具体科学都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意义?(1)哲学的

30、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他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和精神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二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它是两条哲学路线对立和斗争的焦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它是一切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第三、它的解决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是,第一、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试金石,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水岭。第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实践活动中

31、的根本问题。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5、如何理解唯心主义的产生的特定根源?第一、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二、 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第三、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6、辩证法的规律具有什么特点?(1)规律的性质是客观的。(2)规律具有普遍性。(3)规律具有重复性。(4)规律具有稳定性。7、自然规律与杜会规律的四个不同的特点?(1)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两种规律都是客观规律。这一点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2)自然规律表现为自发的盲目的力量,可以不需要人的活动的干预而社会的规律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3)自然规律本身和人们的阶级利益没有直接冲突,而社会规律的作用则同人们的阶级利益直接联系着。(4)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时间,相对地说,要比自然规律短暂得多。8、怎样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宇宙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它总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之内,它才能存在和发展。(3)事物内部矛盾的不同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既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