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44.71KB ,
资源ID:111521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1521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只是分享.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只是分享.docx

1、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只是分享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长:做首领。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

2、(它们)是害怕狐狸。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子无敢食我也: (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 (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 曰:“( )宁信度( ),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

3、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通 (2)反归取之 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

4、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了三年,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

5、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只有射箭是这样的,治国修身也是这样。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请于关尹子( ) (2)又以报关尹子(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6、(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

7、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未穷青之技( ) (2)秦青弗止。 ( )(3)响遏行云。( ) (4)薛谭乃射求反( )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译文: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

8、么做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1)方拔一根( ) (2)既欲做人( )(3)拔之( ) (4)不胜痛叫( )2翻译画线句子。3文中有一成语是 ,它的意思是: (答案)狐假虎威1(1)不(2)跑(3)你(4)因此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3狐假虎威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郑人买履1(1)坐-座 (2) 反-返 2D 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 4(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

9、理即可) 列子学射1(1)向(2)告诉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3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守株待兔1(1)跑 (2)放下 (3)希望 (4) 自己 2 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 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薛谭学讴1(1)尽 (2)不,没有(3)阻止 (4)道歉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再也不敢说要回家。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八)一毛不拔1(1)才,刚;(2)已经;(3)代词,代“猴毛”;(4)忍不住 2看你一毛不拔,又怎么能做得人? 3一毛不拔;原意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

10、形容十分吝啬自私。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

11、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1.解释下列词语。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曾子:孔子的弟子;女:通“汝”;顾:回来;彘:猪;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曾子之妻之市听父母之教B.其子随之而泣今子欺之C.汝还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

12、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兔走触株 走 ( )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而身为宋国笑 身 ( )冀复得兔 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13、。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以至于斯也 斯 从而谢焉 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

14、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

15、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走:跑释:放下身:自己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斯:这样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

16、作求书、说诗感受:(略)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粗体字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2、翻译下列句子。(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17、、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蜀之鄙有二僧_ 吾欲之南海_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子何恃而往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 。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

18、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1)仕于南方 仕: ( 2 ) 席上食菱 食:(3)欲以去热也 以: )欲以去热也 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

19、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薛谭学讴于秦青 (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饯行于郊衢( )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五、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邻居有烛而不逮 ( )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资给以书( ) 遂成大学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 衡乃与

20、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 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

21、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2故遂与之行 ( )3其不善者而改之 (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 )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

22、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23、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也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 (2) 九、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1解释加点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2)遽掩其耳(3)恶人闻之,可也 (4)恶人闻之,可也2翻译句子。(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5成语 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开头的两个成语。(1) (2) 十、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

24、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予文言

25、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十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解释加点词的

26、含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三、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2翻译下列句子。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

27、人?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于:向。道:道理。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使:让。引:拉。虞(y)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发:跑出来。交:交错。鹄(h):天鹅。旃(zhn):赤鱼的曲柄旗。垂云:低垂下来的云。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置:放。 【

28、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次非杀蛟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

29、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释】荆(jng):古代楚国的别称。 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反:同“返”,回,归。中流:江中心。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尝:曾经。攘(rng)臂祛(q)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