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50KB ,
资源ID:111723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1723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能力防碍管理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能力防碍管理论文.docx

1、创新能力防碍管理论文 创新能力防碍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实验发现,对一个规定的、非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设计中,大约10%的学生可能提出新的产品概念。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课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创新产品概念的能力。防碍创新的因素大约有五种:行为主义教育方法,模仿式学习方法,知识绝对价值观,脱离实践的价值观,片面理解习惯传统的价值观。第一秀,D-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php,Design,Art,Music,Software,FORUM,Shop,news,appl

2、e,mac,club.p:DO(w#o 关键词:创新概念产品气门芯 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g”s7w+h-c7I 第一秀0N&j!S4v,u:e$C2R 第一秀,D-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tX)o)M6j3g4H: 工业设计师在工厂、公司、设计事务所的主要作用就是不断设计新产品,能够提出工艺可行的新概念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创新产品,

3、模仿不是设计,这种职业概念在国际上早已不言自白了,因此培养能够创新设计的学生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笔者在1990年9月到12月走访了国内若干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包括美术院校、轻工院校、和理工院校,了解当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活动,学生的情况,重点了解他们的教学和设计的指导思想,探索的主要问题,其中围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创新,了解学生的创新水平,寻找防碍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工业设计专业有多少学生具有创新能力,2防碍他们创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多少学生能够创新设计?笔者在五所大学和一些企业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个“气门芯新概念产品”的创新实验,把改进气门芯设

4、计问题作为测试和激发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项目。大家都知道,到要防止自行车漏气,气门芯上的橡皮套就应当把进气口包得很紧,但这样打气就很困难。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能否构思一种新的气门芯产品概念,使它不漏气,同时打气比较省力气,给学生只有5分钟的考虑时间,要求学生画出设计原理图,它必须在制造工艺上是可行的,在三所大学和一个高科技公司的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9q,2y2j:T4f(A-M 第一秀5q;%M(e8,I*47w#b9 实验单位参加人数提出新产品概念的人数 蓝西高科技公司404人第一秀,D-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

5、,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php,Design,Art,Music,Software,FORUM,Shop,news,apple,mac,clubK4u.p:6j+M#x,N2? 郑州工学院工业设计系约10012:O”f+c7V8F7E4FV#H$w7V 西北纺院工业设计系80多人8 西安交大工业设计一年级30当场1人(事后1人) 秀,D-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php,Design,Art,Music,Soft

6、ware,FORUM,Shop,news,apple,mac,clubZ+j!p3F$l1x:q)n 笔者观察了学生和技术人员的现场设计过程,并与他们讨论了设计方案,了解了他们的专业背景知识水平,在分析实验结果时,笔者注意到下述几点。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W.c$F8G5v,?+O)L 第一,本实验的内容不是以高深的、交叉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而是倾向于以日常生活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的,创新的主要标志是发现和明确创新目的,发现问题,提出新的产品概念,画可能被制造出来的原理图,而不是去解决进一步的专业技术难点和制造工艺过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工程师或研究人员解决的。这种实验较符合实际工业设

7、计领域中的新产品概念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过程。这与高科技领域中的以交叉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新发现、新产品创新并不完全一样。然而,高科技领域中的创新第一步也强调发现创新目的,强调发现问题,也强调首先要提出新产品概念。第一秀C4V6y1O,S)q#R 第二,这三所高校工业设计学生都上按理工科招生的,没有美术基础。蓝西高科技公司参加实验的40多人中,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约占50%,其他是大专毕业生,专业有计算机、电子、机械、法律、管理等等。 第三,西安交大工业设计系只有一年级学生,这是否对实验结果有负面影响?从其它学校的结果来看,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有正面影响,因为在各高校的实验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的产品概念创

8、新都多于高年级学生,有的学校(例如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提出新产品概念的几乎全是一年级学生,或者外系(例如洛阳工学院计算机系)学生提出的。蓝西公司提出新气门芯概念的4人中,一人是学计算机的,一人是学电子线路的,一人是学数学的,而学机械的人没有提出新方案。B”B 第四,按照有些人的想象,高分数学生的创新人数似乎应当比其他学生更多,但本实验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从招生档次来看,交大属于重点大学,录取分数高于其它两所学校,但是提出新产品概念的人数教少,郑州工学院的录取分数较低,而该校学生提出的新产品概念数目较多。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反映了某些普遍性问题?如果只凭这一个实验,很得出唯一的结论。然而19

9、62年Torrance曾发现,教师倾向于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性的学生。1971年Clak通过观察发现,学校由于过分重视学习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注1)。再联系笔者多年在教育中的有意识注意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认为这些实验可能反映了一些问题,例如,这是否反映应试教育把成绩高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湮没了?它是否表明高考选择中存在问题?或者说,我们的考试方式和内容忽视了去发现选择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五,按照有些工业设计老师的估计,通过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人数应当比低年级多,而事实是各校低年级学生的创新的人数都比高年级多,这使许多老师感到意外,为什么?

10、笔者了解过若干学校工业设计系的教学计划、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些教学计划缺乏明确目的和整体思想,仍然按照工科的教学框架和知识体系,沿袭了以听课读书为主、以模仿为主的行为方式的教育方法,工业设计课程中缺乏传授设计思想,忽视了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全面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首先改变纸上谈兵、照猫画虎、闭门造车、真题假做、不合作这五个毛病。第一秀,D-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4h6t+y8a*J 第六,在气门芯实验中,凡能提出新产品概念的人,一般都不需要很长时间,大约几

11、分钟,一个学数学的本科毕业生进行深入考虑,一小时后提出了很好的、工艺可行的新产品概念。-x*q&U7z!y”S/P 第七,在这种以非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的少量实验中,并不能确认没有提出气门芯新产品概念的学生就没有创新能力。笔者曾经用若干其他课题进行试验,几乎每次都是由不同的学生提出新方案。再换一种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课题,发现产品中的设计问题,提出新产品概念,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构思出新产品概念。只要采取适当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新产品概念。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M3Nt!S#c4g;b+q 在上述每次试验中,气门芯的设计问题都是由笔者给学生提出

12、的,严格说,这并不是完整的创新过程实验,而只是实验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创新设计的最关键一点是:怎么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就不可能创新设计。这也正是当前设计界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少人认为,该有的市场上都有了,能改进的都已经改进了,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设计了。设计史并非如此,人类设计的每一件物品,都曾被进行不断改进创新。现实也不是这样,新产品仍然不断出现,绝大多数产品都存在可继续创新改进的可能性。如果仔细观察周围,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一种东西都可以被改进。创新的前提是:首先要能够发现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这很难,是最难的,对这一定位,许多人还不很清楚。现实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尤其在非专

13、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设计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难得多。发现问题取决许多能力因素,其中有些是不可教的,例如行业专家发现问题的水平往往与他们的经验有关。但是,如果掌握适当设计思想,也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工业设计教学中应当突出的。该论点超出了本文的主题范围,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2C:s9l%C0%d”m+I1r 2防碍发挥创新能力的因素。第一,行为主义教育方法是防碍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由苏联巴夫洛夫和美国瓦尔顿建立的,对教育心理学影响了半个世纪。它认为,学习是个外界反复刺激反应的过程,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是

14、个被动过程,教师必须反复刺激,学生才能达到迅速、正确、机械式的反应。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西方从1970年代初普遍认识到这个问题,进行了教育改革。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X.i;O/z*t;n:o 第二:模仿式学习方法。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导下,教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老师有知识,学生的主要目的是等待老师灌输知识,即:模仿老师的知识。他们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抄笔记和死背硬记。这样模仿就变成了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模仿前人的知识,模仿成功的榜样。这样也形成了他们的工作方式。我国传统的私塾就这种思维方式。近百年来又形成了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比我们先进,应当学习西方,

15、潜意识中往往还是模仿。遇到问题时,我们习惯于寻找“先例”、翻书本、看别人怎麽作,如果没有先例榜样和成功经验,就感到很困难。这种行为方式可能也是我们工程师的主要特点之一。笔者最近在一个高科技公司看到一个新设计的医疗用自行车,其座位的升降还采用蜗轮蜗杆结构,很明显,其设计师是从大学机械原理和零件书上抄的,而没有考虑现代作椅早已采用了结构简单外观美的结构。假设近一百年来我们的大学培养了500万工程师,如果其中1%的人能够有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那麽就可能有5万种创新的产品,我们的经济技术就可能具世界更前位置了。痛心的是至今我们许多企业一谈生产,就对产品创新头疼,连许多高科技公司的主要发展策略也是靠引

16、进模仿。虽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是我们教育中用模仿行为方式培养学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5月28日第二版报道:“据专利8大部类统计,国外来华申请发明专利比重超过半数已经有5个部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重要领域,如医药、电子、通讯、化工、航空、航天等,外国来华申请的专利在中国专利申请总量中已占压倒多数,所占比例在80左右,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90以上。”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V7M*X”N(a1n)i5|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模仿多了是否能够创新?不能。从心理学看,模仿与创新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创新动机,从模仿思维难以转变成创

17、新思维。有人认为,日本工业设计就是通过模仿进入创新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日本工业设计界搞模仿的那些人是1970年代以前的那几代人,从事创新设计的却是1970年代以后的那一代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思维方式都与过去不同。从上世纪末起日本人也崇拜西方技术,基本学习观念也是模仿西方技术和设计。1930年代他们模仿德国包豪斯的家具设计,1950年代以后他们按照美国产品式样生产洗衣机、电冰箱、厨房设备,按照斯堪底那维亚风格生产家具,三大汽车公司都是模仿美国、意大利、英国的汽车。但是在同一时期日本还有另一种发展思想,日本通产省和贸易中心从1950年代起派遣了许多青年设计师到国外学习创新设计,他们归国后建立了

18、设计学校,采用新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许多有独立设计能力的设计师。1969年日本改革了中央工业艺术研究所,把开发新产品作为中心目标,指导全国的新产品设计策略。1970年代以后日本公司开始同外国著名公司进行合作设计,例如同德国宝马合作设计汽车,同意大利马利欧.倍利尼公司(组合录音机曾多次获国际大奖)合作设计录音机,他们改变了“学习就是模仿”的观念,不再简单模仿国外产品,而是了解国外人的设计思想,明白了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970年代后期,日本的工业设计从自己的文化中复苏,以日本文化为设计的本源,把高科技同日本文化的美学概念相结合,创新出袖珍化、精致的电子产品,其用色是严格

19、按照日本传统颜色的象征意义。1980年代日本产品为了大量出口,又在国外建立了许多设计所,研究该国的文化,使日本产品具有该国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了日本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S*t7!w,u4l 第三,知识绝对价值观。模仿行为方式往往造成一种价值观,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观念,认为存在的知识和技术就是合理的、不可质疑的,或者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就难以发现问题。这种价值观给创新设置了人为的禁区,一代一代传授着前人的知识和技术,而不考虑它是否可以改进,这种现象存在相当广泛。笔者在工业设计课上与一年级学生讨论自行车气门芯的设计问题,大家都知道:要防止漏气,气门芯上的橡皮套就应当把进气口包得很紧,但这样打气就很

20、困难。笔者问:“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改进?”全班30位学生中只有一位认为“可以改进”,并立即提出了新产品概念,两周后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另一种产品概念。有28位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无法再改进。”他们认为“有利,就必然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观点的潜意识是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他们的思路是找理由说明其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很难导致创新。笔者过去曾认为,非理工科人员可能较容易发现家用机械工具中的设计问题。通过这次实验发现,高中偏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受这种“存在的科技就是合理的、难以发展变化”影响较深了。第一秀D-SHOW文化艺术社区5p:p+E%p4l*u 第四,脱离实践的价值观。该

21、观点认为知识分为理论和实践经验,理论是主要的、有广泛指导意义,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毕业后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这样形成了一种认识方法:先认识理论,后进行实践。这不符合人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规律,也不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另外,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经济技术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是否有人进行过统计调查,工厂、研究所、大学为这些新到来的大学毕业生获得独立工作能力付了多少学费?由此造成多少产品失败报废?引起多少产品质量问题?多少年后他们才具备独立的专业工作能力?为此,笔者曾提出,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当这样安排:讲课占三分之一,讨论辅导占三分之一,设计实践占三分之一。第一秀,D-show,设

22、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php,Design,Art,Music,Software会使用筷子曾经挨过多少训斥、甚至挨过打。为什么不能为这些儿童设计一种筷子,使他们教容易学会使用?事实上,在使用筷子的主要地域,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唯有我国大陆没有对筷子进行改进。1998笔者在加拿大因特网工业设计论坛上得知,香港近些年设计了一种筷子,上面带有指套,可以套在手指上,这使外国游客能够较快学会使用筷子。台湾对筷子的长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台湾中央技术研究院工业管理室主任兼人因

23、素室主任和一个人因素博士生于1991年在国际性杂志“AppliedErgonomics”是发表一文Aninvestigationfordeterminingtheoptimumlengthofchopsticks。他们在两个研究项目,以31个大学生和21个小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发现筷子的长度是影响其使用的主要因素,对成人来说,筷子最佳长度是24厘米,对儿童来说筷子的最佳长度是18厘米。新加坡南洋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的学生近些年曾经设计了一种塑料筷子,两根筷子的尾部被弹性连接起来,原理象镊子,该设计的辅导教师却是德国人。这些事实说明,筷子的设计是可以改进的,这就是创新。历史上我国曾有过许多技术创新,明

24、代以后西方在技术和经济发展上明显超过了我们。这种差距反映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是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差别。创新首先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当前世界形势下,不创新,就难以维持民族的生存。 D-show,设计,博客,动漫,绘画,娱乐,艺术,文化,多媒体,交流,设计论坛,平面设计,游戏,三维动画,音乐,环境艺术设计,展览,情感,下载,程序,软件应用,php,Design,Art,Music,Software,FORUM,Shop,news,apple,mac,club)f0I2q$q(j7h&I5L 3进一步的工作。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例如什么叫能力?能力是否可教、可学?能力与知识有什么关系?怎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计划的构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境的建设,以及教师的选择和提高。第一秀2z*I*p.|&l6Y#V 参考文献: 注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