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410.21KB ,
资源ID:112154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2154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第八部分 整体性和差异性执笔王鸫课时8课型自主 2 节 展示 6 节设计时间复习内容综述考纲解读1、20XX年高考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后的新功能,也要予以关注。2、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及自然带,考查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复习 目 标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4.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

2、用。 5.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6.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7.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复习重 难 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本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和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情景创设及引导点拨,引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依据这一思路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需六课时及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3、1、创设情景,启发导学(1)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2)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2、自主探究质疑(1)教师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读教材内容,自查资料、自主探究。(2)引导学生对本部分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并能达到简单的 分析应用。(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思,边学边问,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3、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鼓励

4、各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可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主探究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来集中通过这一环节解决。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3)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要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4、课堂展示、能力提升(1)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讲解式展示问题进行讲解,其它小组可对其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也要参与到补充或质疑当中。通过讲解展示使问题在各组间进行了研讨探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

5、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2)教师选定学生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背诵式展示问题进行展示,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或鼓励,以督促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以夯实基础。5、重点讲评、拓展延伸(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探究展示的情况,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概括。(2)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要联系典型试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3)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应用能力。6、自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1)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首先反思在本部分内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感受或经验、教训等,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实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

6、果。(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行反思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从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及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去反思总结,从而通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能力。(3)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反思总结本”、“备忘录”等来强化这一环节。小组自主课问题反馈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教师导入:前面我们复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通过这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

7、规律组合和运动,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成有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当然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整体性理解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解释:总的来说: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气候: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

8、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地貌:是由内外力共同塑造的生物: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个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理解举例:以中亚地区为例: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

9、,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亚欧大陆桥。(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举例: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理解举例: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教师补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

10、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与表现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内涵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表现有:(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

11、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注意: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另一种是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在学习中需要联系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例子,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认识,然后再由

12、这些典型的案例,由此及彼地理解与其相类似的实例,这种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归纳总结。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正常年份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生物繁盛形成秘鲁渔场厄尔尼诺发生年份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大陆西岸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

13、带暴雨成灾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了解土壤知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土壤。 教师补充: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组成: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相空气:气相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

14、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1、 成土母质和土壤(1)成土母质概念: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和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标志着土壤的成土的开始。(2)成土母质土壤: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3)了解成土母质的粒度和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发育

15、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45%52%)上发育的铁锰镁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65%75%)上发育的土壤:钙含量高2、 气候和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和大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2 )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外力地貌

16、形态以及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和土壤举例: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 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3、 生物和土壤1) 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

17、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作用低等生物(如苔藓类)高等生物(草本、木本植物)2)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3)生物与土壤的有机质的关系森林下的土壤有机质草地下的土壤有机质 为什么?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4、 地形和土壤1) 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变化2) 坡向和坡度与土壤:坡向和坡度可以改变水热状况和植

18、物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向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的山坡较快薄平坦的地方较慢厚上述各种成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5、 人类活动和土壤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业种植、收获、施肥改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及化学成分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不合理的耕作、灌溉、破坏植被、过度利用等,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等。人类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土

19、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综述: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特征不仅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属性,而且具有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多属性。 (三)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

20、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综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到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在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

21、学以致用,综合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案例: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学生自主解答学案的问题。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

22、、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湿地的定义大家要认真读清,联系实际去理解。二、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前言: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构成了奇妙的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这一角度再体会一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然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也是我们应当掌握的知识。二、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简史图示:地质年代距今年代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地壳运动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海水中逐渐形成类似蛋白质的最原始生命体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岩浆

23、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海洋广阔,占绝对优势元古代距今25亿年6亿年海水里出现藻类、海绵等原始生物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但海洋仍占绝对优势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动物从海洋陆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繁生重要的造煤时期地壳剧烈变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成陆地中生代距今2.5亿年0.7亿年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大量出现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形成石油的时期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新生代距今0.7亿年现在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形

24、成石油的时期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许多高山(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 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 生物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2)、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过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 海洋 中的 单细胞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原核细胞 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 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 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细胞 生物。真

25、核细胞生物的出现使生物演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 紫外线 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 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 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

26、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 植物时代。(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 两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 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讲述: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要素。

27、(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和负面)(注意实例分析)(2)、人类如何善待自然(联系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基本了解和能达到简单的 分析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1、教师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板书1 【巧学速记】记忆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进化环境变。氧气充盈天地间,削弱太阳紫外线。生存环境得改善,生态系统趋完

28、善。环境振荡有巨变,两次生物遭劫难。古生末期鱼两栖,中生末期恐龙完。2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再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固深刻,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反思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

29、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特点: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性和 普遍性(地域分异规律)2、地域分异规律(1)列表解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异规律定义成因表现特征举例纬度地带分异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着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高、低纬地区明显非洲自然带明显呈带状且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我国东部从南到北自然带有规律地更替干湿度地带分异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又称经度地带分异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中纬地区明显中纬

30、度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我国东部到西部垂直分异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低纬高山明显乞力马扎罗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地方性分异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小区域内的差异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2)特别强调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中纬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