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02.58KB ,
资源ID:11320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320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1、3.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耕地面积的增加 B. 社会人口的增加C. 铁器牛耕的使用 D. 国家分裂的影响【答案】C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这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故选C。ABD项都不是主要条件。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

2、件。【名师点睛】小农经济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4.“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清根据材料“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可知是汉代的鼓风冶铁技术,所以答案选A;在冶铁历史上,唐代已经能够对铁件进行打磨、切削,所以排除B;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煤冶铁来提高质量,所以排除C;明清时期则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所

3、以排除D。5.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 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 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C. 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 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说明A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年终再给少许”说明B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说明D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C。6.史书记载“盛唐

4、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种状况表明当时A. 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B. 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C. 邢窖白瓷产量大D. 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详解】由材料“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知白瓷应用范围广,而其前提是产量大,故选C。白瓷使用的盛行无法说明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材料未涉及白瓷的营销策略,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的结论,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作出合理推断即可。7.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这反映出A. 坊市制逐渐被

5、打破B. 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 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详解】根据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在宋以前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结合材料“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可知,坊市制逐渐被打破,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D选项排除。8.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

6、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A. 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D. 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C正确;材料无法

7、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9.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B.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D. 重农抑商政策加强【答案】B【详解】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跨区域贩运贸易推动了商帮和会馆的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A选项与背景无

8、关,排除。地缘意识突出是背景之一,但不是主要背景,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点睛】商帮和会馆的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借助群体力量维护自身统治。其产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10.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行一条鞭法C. 海外贸易的发展D. 出现雇佣关系【详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流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原来流通的铜制钱币(因为铜钱价值低,需要大量携带)显得不便,加之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涌入我国,因而白银取代了铜钱的地位,故选A。“一条鞭法”用

9、银两收税体现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由实物征收向货币征收的变化,它是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的表现,是果而不是因,排除B;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11.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0、C. “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详解】材料反映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住宅,结合所学,我国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人们形成重农轻商观念,不重视扩大再生产,故B正确;晋商大兴土木,建造住宅,并非是为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排除A;“买房置地”是重农轻商观念的体现,排除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而晋商大兴土木不利于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D并非造成晋商大兴土木的主要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联系所学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分

11、析解答。12.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 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C. 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题干材料“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反映了民间贸易的发展迫使政府改变了货币政策,体现了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和私营手工业,故A、B项排除;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

12、得政府认可与C项无关。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13.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 实行闭关政策B. 开放海禁政策C.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D.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根据材料可知,福建人在海边居住,依赖于海上贸易生存;海禁政策使福建人民无法在海上进行贸易,导致人民贫困,偷盗犯罪越来越多;为了减少盗贼的数量,谭纶主张开放海禁,百姓有了海上贸易的收入来源,就会减少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政策,而不是实行闭关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福建海洋渔业,而是强调谭纶

13、主张开放海禁政策,排除C。材料强调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政策,而不是采取抗倭安民政策,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信息“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结合海禁政策带来不来影响方面分析材料,即可得到主张开放海禁政策的结论。14.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专制制度的松弛B. 社会风尚的变化C. 市民阶层的产生D. 理学思想的影响受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轻视商人的成分。从材料信息来看,官员和读书人以坦然的心

14、态从事商业,说明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B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理学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这项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影响。15.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A.

15、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根据材料“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表明松江嘉定与境外贸易往来频繁,材料未涉及交通问题和长途贸易的问题,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转为以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明清之际”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对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16.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

16、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C.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D.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题干中只有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无中国输英货物总值数据,无从判断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是否出现逆差,故A项错误;英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从1842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逐渐减少,他们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成为英

17、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关税主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形成关税保护,故D项错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分类比较鸦片战争继续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扩大过程侵略国家英国英法两国,美俄帮凶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一直到北京危害和影响开放口岸和割地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主权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18、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7.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由以茶叶、丝织品为主发展到多种货物并进,且主要是土特产品,如豆类、皮毛、桐油、锡、猪鬃、药材等。这说明中国A. 在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B. 农副产品开始出现了商品化C. 成为经济作物主要产地D. 日益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说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不仅向国外输出茶叶和丝织品,土特产的输出也成为主要对象,这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劣势,A错误;B中开始说法错误;C中主要经济作物不符合材料主旨。1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洋

19、务企业外国企业民族企业B. 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国企业C. 外国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D. 外国企业民族企业洋务企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企业最早在中国建立,其后,刺激了中国洋务企业的创办;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据此可知,C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化19.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

20、请判断是指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详解】从图中的几种经济形态看,应该是封建经济,应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应该会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所以答案选D。20.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女主角周莹参股清朝泾阳布政使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这个企业最有可能属于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洋务派企业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 买办资本主义企业材料“布政使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企业的性质,故B正确;封建官僚不可能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错误;陕西机器织布局显然不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故C错误

21、;周莹和赵白石也不是买办,故D错误。故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布政使赵白石创办陕西机器织布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观察如图,这些企业A. 从企业创建角度看,都为洋务派创办B. 从生产技术角度看,都使用机器生产C. 从产品销售角度看,都重视对外贸易D.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都属于轻工企业【详解】图中所列的企业都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机器取代了手工,故选B。上海发昌机器厂是私人创办,不属于洋务派企业,排除A;洋务派军用企业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为自强的目的创办的,其重心不在对外贸易,排除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不属于轻工企业

22、,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学生需根据近代民族工业的性质将代表企业进行区分。22.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分析出,1865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大多分布自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比较少,这反映出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工具的变化,故B项错误;C项是甲午战后

23、,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广东是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18651894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23. 20世纪初商务官报载文指出:“国之富强,视乎利权;欲保利权,端在抵制;抵制之术安在?舍兴工无他道也。”该文认为实现“国之富强”的首要途径是( )A. 抵制洋货 B. 振兴实业C. 重农抑商 D. 保护利权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欲保利权,端在抵制;舍兴工无他道也”及设问要求“首要途径”即可排除A、D两项,选择B项;C项与题目中的信息“舍兴工无他道也”不符,故排除。24.下面是19201949年中国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

24、。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 生产技术的更新缓慢B. 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C. 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D. 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1920-1948年新式产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二十多年的时间仅上升了不到10%,这反映出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缓慢,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自然经济;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比重,并未体现工业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D选项错误,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比重变化与半殖民地化程度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25.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

25、企业能够收购日本企业,一时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发展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D. 轻工业在民族工业中优势明显【详解】由材料“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较大发展,实力得到增强,故才有实力收购日本企业,B项符合题意。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即已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自然经济在1917年并未彻底解体,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轻工业与重工业的资产对比,无法得出其在民族工业中有明显的优势地位,排除D。26.据统计,中国销往外国的面粉

26、数量,从1914年的不足7万担上升到1915年的近20万担,到1918年已超过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主要得益于A. 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B. 民众抵制洋货的运动C. 国内面粉工业的发展D. 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材料所述时间为一战期间,结合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增加,导致中国面粉出口剧增,D符合题意;AB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材料所述为面粉出口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国内面粉业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C不正确。27.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

27、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南京解放前夕”、“发薪水,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主要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倾向于用银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相关知识点28.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