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6 ,大小:148.82KB ,
资源ID:113463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3463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通史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docx

1、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高中历史通史复习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第二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第四节 隋唐时期(581907年) 第五节 宋元时期(9601368年)第六节 明清时期(13681840年)第二章中国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第三节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第四节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第三章 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 过渡时期(1

2、949-1956年)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至今)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宏观概要一、上古时期二、中古时期(中世纪)第五章 世界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第二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第三节 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第四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六章 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 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第二节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

3、纪90年代初)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

4、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5、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第一节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整合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2经济(1)土地

6、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农业: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手工业: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二、夏商周1政治(1)王位继承:夏朝世袭取代禅让(启),政治权力由“传

7、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政治特色:神秘色彩(天意、占卜决定国事)。垄断神权强化王权。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3)分封制:分封目的、受封者、诸侯的义务和权力、主要封国、影响、崩溃。(4)宗法制目的、特点、大宗和小宗的概念、作用、影响。2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家所有: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国王所有。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

8、有所有权。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2)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3)手工业。工商食官: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纺织:商朝: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9、。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冶铁:春秋晚期已有铁器。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4)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3文化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三、春秋战国1政治(1)东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3)战国:改革、战争、秦灭六国。商鞅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

10、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2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4)改革旧俗。3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

11、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4局限性:(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铁犁牛耕井田制破坏初税亩(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12、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4)农业:铁犁牛耕: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秦国“以牛田”。耕作技术: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水利:芍陂、都江堰、郑国渠。(5)手工业:春秋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铁)。战国铁器大量出土,河北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6)商

13、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都会。“市”出现。3文化(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士”的崛起,私学兴盛,学术下移。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知道其代表人物)。影响: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孔子:思想:“仁”、“礼”的学说;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私学”、“有教无类”。礼法并用。(3)孟子:

14、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4)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他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5)科技文化成就:科技:人们已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文学:诗经(内容、精华、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影响)、楚辞(屈原)。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选修中外历史人

15、物评说1主要贡献:(1)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2)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了民本思想。(3)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不仅“成人”,更成“君子”;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2历史评价:(1)开创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导学要旨1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

16、(1)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了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上的卓越成就。(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3)在宗法制下,小宗围绕在大宗的周围同姓之家围绕在小宗宗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我们称之为宗法国家。它可以说是家的放大与延伸。家与国是同构的(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2关于夏商周的经济夏商周的经济,几套教材史实差别较大,共同的知识点涉及:井田制、青铜铸造技术。3关于甲骨文与诗经甲骨文与诗经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围绕甲骨文和诗经也较为容易寻找到命题的“题眼”和素材。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五经”之一)。要注意其

17、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其精华是国风。4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三大内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复习时先要明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井田制的破坏、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二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史书、文学作品等著作中充满了对小农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这些都是命题的好素材。对于小农经济一定要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以备命题者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三是重农抑商政策。几套教材对这一政策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因为材料丰富可命大题,因涉及的方面多可从各个侧面命制选择题。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民版

18、认为: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其它版本教材的表述也大同小异。5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文化史学习的重点应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关键点是三位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孔子学说的要旨在于“礼”和“仁”。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人性恶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第二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

19、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整合一、秦朝1政治(1)走向“大一统”: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公元前221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2)确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3)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三公”职责、宰辅制度的特点);朝议制度。(4)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职责、任命,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2经济: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主要活动与贡献1兼并六国: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于公元

20、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2巩固统一:(1)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4)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5)统一度量衡。(6)修筑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7)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实行焚书坑儒。(二)历史评价1功:(1)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

21、响。(3)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等。2过:(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地灾难。(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二、西汉1政治(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2)王国问题:由来(异姓王、同姓王);贾谊、晁错主张“削藩”,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3)相权的变化:汉初相权大(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

22、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4)监察体制: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5)选官制度:察举制。2经济(1)“重农抑商”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2)农业:牛耕普及:推广耦犁(西汉赵过);犁壁出现。铁制农具的推广:曲柄锄、大镰;耧车。耕作技术:赵过推广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水利: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井渠”。(3)手工业:盐铁专卖:从汉武帝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纺织业: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开辟丝绸之路。冶铁:西汉高炉炼铁,炒钢和铸铁柔化

23、技术;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4)商业:市:西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商业都会: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3文化(1)科技文化:文字: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楷书、行书、草书大多源于汉。文学:汉赋(作家、作品)。(2)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取得封建正统地位。太学的创办:时间、概况(官立学校、“五经”作教材)、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太学生有比较强的

24、参政意识,并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三、东汉1政治(1)选官制度:察举制。(2)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水利:王景治理黄河。(2)手工业: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陶瓷(早期生产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3文化:蔡伦与“蔡侯纸”。导学要旨1关于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历史突出的是制度建设,秦朝制度建设在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皇帝制度”的由来;二是皇权政治的内涵和皇帝制度的

25、特征:皇帝制度的典型特征,人教版概括为“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两个方面。人民版作了这样的概括:皇帝独尊、皇帝独裁(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制约);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影响国家决策;“家天下”下的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三是秦朝的中央官僚制度建设: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使行政权(丞相主持)、军权(太尉主持,实为虚职,由皇帝独揽)、监察权(御史大夫主持)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管辖。四是郡县制度的建立。秦通过郡县制度,组成了严密的垂直统治网,将地方权力集中于朝廷。2关于汉代中央集权问题中国历史上,政治领域统一与分裂、中央集权与地方

26、分权、地方割据与反割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在反复地进行着。(1)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反映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的胜利。郡国并行制是几套教材共有的内容,是值得关注的命题点。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人教版和岳麓版共同涉及的内容。(2)汉武帝对相权的削弱,则反映了君权对相权斗争的成功。相权在汉代的削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3关于西汉经济西汉经济中,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是特别需要关注的。汉代是铁犁牛耕逐渐普及的重要时期。几套教材都提到了汉代的耦犁(二牛抬杠)、耧车。赵过是一个对汉代农业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代田法以及耦犁和耧车的创制都与他有关。耦犁(二牛三人)、耧车要熟悉教材提供的插图。人教版提到的犁壁

27、及其进步意义也要注意。汉代的官营手工业和盐铁专营制度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汉代的商业是繁荣的,所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汉代的“市”在经营时间和空间上受国家的严格控制。4关于秦汉文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事件。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其学说包容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董仲舒的中心思想是“大一统”思想;所提出的最重要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重要的理论工具是“天人感应”学说。5关于东汉的历史教材中关于东汉的内容涉及不多,多属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复习以识记具体的史实为主,如蔡伦改进造纸术、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等。

28、6关于两汉的历史人物汉武帝学习两汉历史,汉武帝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教材所介绍的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多发生在其统治时期,如政治:中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以及王国问题的解决。经济:赵过推行代田法,发明耦犁、耧车;实行盐铁专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在天下郡国设学校;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等。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

29、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知识整合1政治(1)三省体制逐渐形成: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2)“九品中正制”:内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不足:世家大族凭门第入仕;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在地方和中央任高官。结果:随着世家大族没落,这一制度无

30、法继续下去。2经济(1)农业:北魏实行均田制。(2)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草市”(南北朝)。3文化(1)思想宗教:随着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2)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三国)、王羲之(东晋)等书法名家。(3)绘画: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著名画家。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3)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2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

31、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3评价(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作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加速封建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导学要旨各教材都介绍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1理清线索线索一: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线索二: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2明确内涵三套教材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解释实质相同,文字表述差异较大。如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南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