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90.26KB ,
资源ID:11401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401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docx

1、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知识讲座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小学德育地点:健生教育活动中心大礼堂和基地内农耕知识展馆活动形式:主题演讲、参观二、活动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日常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桩桩件件都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包容的光辉。而现在许多农耕文明正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这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但希望能使大家对我国的农耕文明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引起大家浓厚的

2、兴趣。希望能够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三、活动对象参加学农社会实践的高二学生。四、活动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概况,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分类对我国的农耕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理解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学习、参观和总结我国古代各种用品和食物的种类与特点,多方位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2、学生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展示厅,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3、学生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学习,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

3、我国古代文明久远的历史,进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五、重、难点:1、重点:识记五谷是哪五谷,了解我国农具的种类、用途与历史,了解是上海地区与农业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2、难点:感受我国农耕文化之博大精深,总结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六、活动时间分配(90分钟)1、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1)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篇”“人物篇”“建筑篇”“农节篇”六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50分钟)(2)小组讨论。2、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分类学习后参观基地内农耕知识展示厅,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更形象,更深的了解。(30分钟)3、总结与提升:

4、(10分钟)(1)回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2)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思考和讨论:“我国农耕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耕文明的渊源。七、活动前的准备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我国的古代农耕知识了解情况。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课程中同学们已经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有所了解,学生已经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了解了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了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所以本讲座在内容选择上尽量避免重复。从生活中的细节深入

5、探究。内容丰富、新颖、有趣。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展示材料。3准备农耕知识展示厅中彩虹视屏。?学生准备:通过网络、书籍与平时积累等途径了解中国的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八、活动过程设计(一)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篇”“人物篇”四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论从史出: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民间俗语提问:什么是农耕文化?(引入农耕文化的定义)解释(定义):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包

6、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师(过渡):民以食为天,我们今天就先从食开始说起。农食篇1、(介绍历史背景)同学们学过初中历史都知道,在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陕西半坡遗址,以及浙江河姆渡遗址都先后掘出了稻、粟等农作物。2、五谷的介绍(插入有趣口诀,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记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到底是指哪五谷呢?shshj五谷麦、黍、菽、稻、稷(麦叔叔盗鸡)(古籍上也有“六谷”之说,第六谷为粟或麻)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种类。其中小麦是时间诶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稻米第三。面粉就是小麦磨成的。秸秆用来造纸、编制成各种工艺品。菽:中国是

7、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并举例说明: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大豆是中国文明基础的五谷之一。”苏联大百科全书中也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开始栽培这个作物,。”去壳后就是我们吃的大米师: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也出现了稻、粟、禾、麦、菽等农作物。探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已步入农业文明。)3介绍粽子的来源与发展教师:大家都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图示粽子的发展)插入生动的小故事

8、: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彩线捆绑,蛟龙最怕!”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4介绍做豆腐的工具与过程师:豆腐是中国人的特产和专利,恐怕全世界都公认。孔子与豆腐(有趣历史,增加趣味性):传说孔夫子从来不吃豆腐,不是不想吃馋,他也馋,不吃,因为他不理解做豆腐,那么少的豆子,做出那么多的豆腐,还有比豆子更重的豆渣。做豆腐的原料是:黄豆、石膏和水。做豆腐的器具:大的石墨、大的木桶、正方形木板、十字架、土纱布等。做豆腐的过程:磨豆子,豆浆过滤

9、、烧开,放入烧红碾碎的石膏,成了豆腐花,压制。(二)农器篇1、介绍算盘师:是春秋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算盘普及率比现在的计算机高的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算盘。做算盘的材料多种多样,皇帝家或贵族家使用的是玉、金、银、红木。寻常百姓家用:木头、竹子、石头、等。明朝以后,经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后来又传到俄国,再从俄国传到西欧各国。算盘的运算非常精确,且可以算非常庞大的数目。华罗庚与算盘(历史小故事,增加趣味性)20世纪50年代,苏联请我国的华罗庚去计算一则数据,给他提供各种各样先进的运算工具。华罗庚都没有用。用之抄下来数据,提着一个算盘就去河边钓鱼,一边钓鱼,一边计算,令苏联专家瞠目结舌。2、水车

10、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3、杆秤杆秤的发明是在西汉初年。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思考:电子称的普及预示着什么?答:电子称的普

11、及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时代的趋势。4、我国的古代农具农具-耕地整地工具犁以翻土为主要功能并有松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机械。B耙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Cho耖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木耒(li)其双齿套有铁刃。耒是下端双齿的挖土工具,直至汉代仍延续使用。耧(lu)或耧车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一种畜力条播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Jigo桔槔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

12、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ll辘轳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簸箕木扬锨风扇车5、葫芦介绍葫芦的用途:师:葫芦幼嫩时是一道非常好吃的菜,一旦长老了就有很多用途了,可做葫芦丝、水

13、瓢、容器,和各种工艺品:你知道吗?葫芦谐音“福禄”。因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征。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农技篇1、编草鞋师: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大家可知道草鞋最早的名字叫什么?(“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插入历史有趣小故事“不借”的来源: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汉文帝与草鞋古代穿草鞋相当普

14、遍。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刘皇叔的出身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的出身。说明草鞋在古代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草鞋文化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而现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草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草鞋将会带着这种文化绑在你的脚上,让你享受这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和健康。2、弹棉花先把一块块的棉花放到一张竹架上,然后把棉花弓背在身上,用木槌不停地敲击着那根“弦”,将贴在一起的棉花弹得蓬松起来,最

15、后罩上一层纱布、缝结实就可以了。”3、剪纸师: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剪纸的材料有哪些?答: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人物篇师:我国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着名人物,大家能不能举出历史中上海出现的与农业有关的人物?他们对于我国的农业都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1、黄道婆别名:黄婆、黄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松江府乌泥泾镇出生日期:约1245年职业:纺织女工主要成就:教人制棉、

16、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2、徐光启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后人为了纪念徐光启,将其改名为徐家汇)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了解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与思想: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而农政思想约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力图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2)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农业技术方面:(1)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

17、风土论”思想。(2)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例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3)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4)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建筑篇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看图识记农耕遗址的位置,猜一猜下图的建筑分别属于哪个遗址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的建筑外观:河姆渡(栏杆式)半坡(地穴式)河姆渡(栏杆式)天坛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

18、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水上粮仓“水上粮仓”建在水塘中央,是木质吊脚楼结构,仓顶多用杉木

19、皮盖顶。据考证,这一独特的建筑至今已6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这一建筑的主要为黔东南州的雷山、从江、榕江等县的苗族、侗族村寨,黔南州亦有少量分布。“水上粮仓”的优点有哪些?可以防火灾、防鼠患、防虫蚁,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古朴的建筑、精妙的设计,使人为之着迷。农节篇读诗句猜猜诗中讲的是哪个节气: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我们连连看:吃粽子悬艾叶和菖蒲写符念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赛龙舟读诗句猜猜诗中讲的是哪个节气: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20、。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祭祖扫墓补充: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补充: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补充: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

21、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还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在清明节,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好吃的。呵呵那就是青团!绿色的外壳包着香浓的豆沙,恩,美味极了!你知道吗?清明节其实并非简单的扫墓,缅怀故人那么简单,还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节日精神讲究“生死并至”,就是说生与死同样重要。活着的人缅怀故人时,纪念并感恩;亲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荣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读诗句猜猜诗中讲的是哪个节气: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22、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阳节)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簪菊登高结束语: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我国的农耕文化,大家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呢?这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生活处处皆学问,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收获,共同弘扬我国悠久深厚农耕历史文化。小组讨论(5分钟):讲座结束请同学们思考总结:我国的古代农具分别发源于哪个朝代?同学们还知不知道我们生活中与农耕文化有关的事物?请举出一两例。(启发同学善于思考我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业常识。)请2-3位同学发表讨论后的总结。师(结束

23、语):只要同学们平时善于思考、善于积累,相信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国深厚的农耕文化一定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二)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分类学习后参观基地内农耕知识展示厅,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更形象,更深的了解。参观内容:1、参观我国的农业历史:中国纺织业的起源,了解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特点,了解镂空印花、扎染、蜡染技术,思考:我国古代纺织材料有哪些?除此之外哪一种材料是我国特有?答:一般有毛、麻、棉三种材料。除此之外,还大量利用长丝纤维蚕丝。2、参观我国的农事节气: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思考:你能说出这些节日的日期吗?这些节日里,我们有哪些习俗?3、参观农俗技艺文化

24、:剪纸、香囊、风筝、窗花、传统手工布艺思考:你知道风筝的设计过程吗?复色剪纸有哪些种类?窗花来自于哪个朝代?我国传统手工布艺的种类有哪些?4、参观古代各种农具实例:水车、连枷、斧头、铲、铡刀、筛子、耖、镰刀、锄头、脱粒机、锯、石墨、镐头、纺车等。思考:这些农具有哪些用途?5、参观了解典型经济作物与我国现代农业的状况:棉花的种植、水稻与袁隆平。进一步参观了解与农业有关的历史人物:炎帝、黄道婆、徐光启、袁隆平。思考: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三)总结与提升:(1)回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二)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思考和讨论:“我国农耕文化的

25、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耕文明的渊源。九、活动手段和方法活动手段:多媒体演示与参观法相结合。活动方法:参观法、讲授法、探究-研讨法。十、活动反思与评价(一)活动的成功与遗憾成功点在于:1参观法、讲授法、探究-研讨法的活动方法,既深入又形象地使同学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2选择素材贴近生活,典型,有趣。每个实例都尽量加入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比如介绍筷子的来历时,加入大禹治水、纣王使用象牙筷的典故。3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学生受益较多。4活动结束后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写作的能力。5活动均在室内进行,不受天气限制。遗憾在于:1

26、由于时间有限,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相当于沧海一粟,只能选择一些内容介绍,这些内容应本着贴近生活,典型,有趣,同学们又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则。2活动主要以参观为主与听讲、小组讨论为主,还没有开发与农耕文化有关的动手活动,比如中国结的编织,目前正在计划中。3介绍分版块进行,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把我国的农耕文化逐一介绍,只能介绍简单地分版几大块介绍。(二)不同学生的获益情况讲座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选择同学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容易理解,从内容上深入介绍,使学生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深入细致地了解,农耕文化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讲座中渗透着历史,尽量多的选用有趣历史故事。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不同,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不同,活动获益情况也不同。我国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讲座的介绍知识沧海一粟,要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的传承要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