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8.36KB ,
资源ID:1141534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4153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范文(共13页)8100字.docx)为本站会员(b****)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范文(共13页)8100字.docx

1、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范文甘肃白水江国家级*区位于陇南武都、文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区的美丽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考察时间:7月26-8月3日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区白马河保护站1 白水江*区基本情况白水江*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区面积大(相当于6.4个佛坪,比卧龙大XXXX年1

2、公顷)*区多(*县的11个乡镇和武都的4个乡),人口密度大。*区把工作重*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1 白*区自然条件概况1.2 白*区社区状况概况*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1.3 白马河保护站概况2 森林生态系统2.1 *区*区、*区*区的基本情况对比2.2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2.2.1植被调查方法: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1)样方法。乔木层取

3、20m20m的样方,灌木层取5m5m的样方,草本层取1m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积、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多度。*区、*区、*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区*区各有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观察记录。2)综合路线调查,直观、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状况以及相关的土壤、地貌、地表径流状况。2.2.2植被调查结果1)*区植被状况地点:大熊猫驯养中心一工段微地形:坡底,平缓坡度:5坡向: 西北海拔:XXXX年m群落类型:次生牛皮桦林备注: 70年代以前是采伐林场样地1 大熊猫驯养中心1工段牛皮桦林样方生境2)*

4、区植被状况地点:草河坝下沟微地形:坡底坡度:40纬度:32.XXXX年8n坡向:东北海拔:海拔XXXX年m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备注:样地中伐桩 9 个样地2 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区)地点:微地形:坡中部经度:104.XXXX年1e坡度:20纬度:32.XXXX年6n坡向:东北海拔:XXXX年m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样地3 甘家沟芦韭坪坡落叶阔叶林样地(*区)3)*区植被情况地点:草河坝下沟微地形:坡中部坡度:30纬度:32.XXXX年0n坡向:东北海拔:XXXX年m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备注:有居民在样地附近挖药;样方中伐桩7个,死树3棵。样地4 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区)2

5、.3分析与讨论:*区植被与人类影响的关系1)采药和采伐活动使植物多样性降低对比样地2(*区)和样地4(*区),发现二者的生境条件和植被类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气温的显著差异;坡度大,土层薄,植物养分不足是两地的共同特点。二者受人类活动影响都很严重,我*区到样地的行进过程中几次看到有人背着药材或薪柴下山,样地2、4里面伐桩分别有7个、9个,乔木层种类和个体数均很少。两地也都大量放养牲畜(牛,*区边缘还有黄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在于对林地边缘草本植物和幼树的践踏。两个样*区别是细微的,只是*区的样地2*区更远,山高坡陡,社区居民砍柴等活动的强度稍小,因此样地2上层植物状况比样地4稍好

6、。在高寒潮湿的白水江*区,热量和光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出现乔木层、灌木层生长情况和草本层相反的现象。乔木生长状况差的样地4的草本层生长良好,多样性指数为2.72,而样地2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03。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较*区*区,我们*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样地1)进行了样方调查。原始林乔木层物种数为6,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为7,仅从物种丰富度来考虑,是次生林物种较为丰富。该次生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糙皮桦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绝对的建群种。第二,次生林中乔木胸径明显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样地内植株数量是原始林样地的3-4倍。择伐后次生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比原生林高,这

7、与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相符。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内部多样性低*区前,*区*区是人工林场,人工营林的树种为华北落叶松,乔木层为落叶松纯林,存在着小蠹等病虫害的威胁。4)退耕还林林地的植被多样性人工营林的一般步骤是皆伐乔木,随后清除林内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乔木后必须连续抚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乔木生长不受灌木的妨碍。退耕还林不需要进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须的。但在白水江,通过入户访谈我们得知,当地居民种植华北落叶松后并不进行任何管理;而我们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种植了3年的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很差,被大量的蕨类植物所淹没,离预期的生态效应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还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

8、顶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丛或草地。2.4 对大熊猫保护和驯养状况的了解从保护生物学来看,大熊猫既是关键种、稀有种,又是伞护种。把保护大熊猫当作重点,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国宝”,更在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秦岭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个植被茂密的“山岛”,摩天岭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个。大熊猫就在这种列岛状、具有残遗性的环境中栖息。*区管理局的专家进行访谈时我们得知,卧龙、唐家*区多年来旅游开发强度大,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干扰,而白水江*区旅游开发至今还处于试探阶段,但大熊猫的保护颇见成效,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呈增加趋势。目前,*区野外的大熊猫遇到危险都*区管理局救治。*区希望能够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在离大熊猫栖

9、息地最近的邱家坝大熊猫驯养中心进行救治。但建立所谓驯养中心的意义仅在于救助,靠加强人工驯养来增加大熊猫数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种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3 农业生态系统在我们考察的白马河保护站,社区、农田主要分布在靠近*区,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虽然*区的相关法律,*区内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采伐林场,众多人口的生存压力下,农业开发是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河两侧的山地高寒、土地贫瘠、土层薄,一旦进行人工种植必然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无法长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带久居。3.1 农田生态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限制,*区内交通不便,封闭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

10、,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了当地人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无暇考虑生态的因素,从而有一些不得已的违背生态保护的行为,可以说这是白水江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农业生产以粮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渔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1)主要种植农作物白水江*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区,湿润多雨,土壤微酸性,虽然当地水资源丰富,但却多在深山大沟之中难以利用,水浇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由此决定了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也可以从当地的饮食结构得到验证:主要以小麦面和玉米面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种植了一些荞麦、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在海拔*区,还种有一些耐贫瘠的花椒

11、;在自家的院前院后也种植有一些果树但主要是自己食用。从上述的资料来看,当地的农业仍然是以满足当地人基本温饱问题为目的的,即使有一些果树或者经济作物,也很少有深加工的商品化生产。在入户调查中,当地人也想过农产品加工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的现状,但阻碍他们这样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便的交通,当地仍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晴天时已是难以通行,雨天时则是完全不能行走,有时还会出现泥石流;二是资金的匮乏,当地农民手中没有余款,当地政府的投资也是杯水车薪。这样一种状况导致了外来投资不愿进,当地产品运不出。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商品农业无法实现。(2)农田地形与合理套种出于生存的本能,当地人民不得不大量的开荒来满足越来越

12、多的新增人口的粮食需要。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在青山上有一片一片的荒地,即是耕种着或耕种后废弃不用的土地,农田和草地代替了灌木丛,水土保持的功效几乎完全丧失。山地的坡度大多都在30度左右,是基本上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形,开垦的土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有机质基本上都被淋失了;缺乏乔木的保护,农作物也经常被大风吹倒,造成粮食减产。当地人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也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在农田周围种上果树或向日葵,这些高大或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但根本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还是发展当地的二三产业或商品化农业,从而使当地人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最终使耕地变回林地。农田采用了一定的杂种、套

13、种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如在瓜田旁边养蜂。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农业的尝试。这是当地居民自发的行为,如果能够有科技和资金的支持,相信在当地开展生态农业还是可行的。3.2 *区垃圾问题的思考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区内的垃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区一般都在白水江的中上游,而且污染源距离水源都很近,这势必会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在白水江考察时期,*区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区的污染问题。 仅在白水江的中上游的*区。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统计,离水源不足十米的范围内垃圾堆、厕所、 牲畜圈等大小不一的污染源25个。 经过对污染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它的成分如下:据我们的了解,*县*县的饮用水均是取自白

14、水江,所以污染问题是应该被当地政府所考虑的。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社区内的垃圾应采取集中处理,*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垃圾堆放处。所*区均是处于白水江的上游,由于他们的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处理垃圾,所以应将收集的垃*县,由市政局或城建局来统一处理。当地有ggf的投资项目,可以在下一个项目中提出有关垃圾处理的议题,*区内试行垃圾分类回收。从垃圾成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厨余垃圾以及人畜粪便占很大比例,所以可以考虑做堆肥,从而减少垃圾量,也可以消除废弃物对水质的影响。此外,建议发展回收产业,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上门收购村民家中的有买卖价值的废品。先从孩子身上抓起,培养他们不乱丢垃圾的好

15、习惯,用小孩的行为影响其家长,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4 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共存与冲突人口众多的现状,*区内的各个利益群体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单纯的保护无法维持下去,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森林、社区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才有可*区、政府参与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从而提出更好的建议。4.1*区居民的影响*区域中原始森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可概括为“出”与 “入”两种关系。在由森林与人构成的二元系统中,两个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归纳如下:原始森林的输出包括对水资源的影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农业质量的影响和对当地生产方式文化的影响。原始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可分为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原始

16、森林对整个白马河流域地表水流量和地下水的采补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内年降水量大,时间分布集中,有雨季之说。因此原始森林对地表水的季节分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白马河的稳定水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净化,白马河水质良好。同时从直观的感受来说,区内空气质量很好.原始森林对当地气候条件、水资料状况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间接作用于当地居民的。而原始森林对农田生态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特有的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得更加直接一些。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林缘人与外界交流的不便,一方面这种阻隔不利于他们接受外界信息;但另一方面这也保证了当地风土人情的“纯度”,这些就是原始森林对当地居民的影响。4

17、.2 退耕还林状况我们从白水江*区三个村子(李子坝村、寨科桥村、草河坝村)的入户访谈得到了一个普遍被村民认可的消息:*区从xx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初期退一亩地补贴300斤粮食,20元钱,后期补贴粮食的政策取消了,改为退一亩地补贴230元,该政策持续时间为八年。从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是,退耕的林地全部用于种华北落叶松,不允许砍伐,树种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由村民种植。*区农民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生活现状麻木,对于生活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的问题。他们对当八年退耕还林的补贴结束后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从来没有过清醒的认识。当我们在入户访谈牵扯到这个问题时,村民们普遍认为国家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另外的安排,有的

18、甚至认为八年后直接把退耕还林的那些土地上的树木砍了直接种上粮食就可以了。由此进一步假设,当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实现时,直接受到威胁的肯*区中的珍稀物种。到那时才来考虑问题恐怕已经太晚了。当问题被激化,要寻求解决办法就更加困难了。另外,由于缺乏抚育、种植的树种单一,退耕还林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这在第2部分中已经详述。4.3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当地居民对原始森林的影响主要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当地居民的想法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靠山吃山”的水平,对森林采取了无规划、无节制的采伐、采集和开荒,尤其*区建立之初,当地居民与保护管理局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和保护

19、工作之间。而第二个阶段,随着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良好的宣传效果,当地居民逐渐改变了对待森林的态度和方式,已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森林资源,*区内原始森林仍面临很多问题,*区管理部门进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区的良性发展功不可没。4.3.1采药、采伐状况与当地人的生活白水江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物种丰富且多珍稀药材,而当地的粮食作物普遍产量较低,因此当地村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的观念。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当地人的生活都与上山采集珍稀药材、砍伐树木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变迁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取得收入的经济结构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关注程度的变化。1)历史

20、状况从历史来看,在*区成为*区以前,当地的采药、砍伐状况是极其严重的,几乎对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区里看到了很多大片的光秃秃的地(上面只有单一矮小的植物),与周围植物生长茂密且种类丰富的森林非常的不协调,大熊猫驯养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多年前附近居民为了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曾在这里毁林开荒种植药材,直到该地*区才停止开荒种植,而我们所见的地至少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恢复,状况还是很糟糕。总之,*区在建立*区以前无政策约束、无人员管理的情况下,当地人基本上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对植被的破坏毫无节制,而且这些破坏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有些破坏甚至无法恢复。2)现状通过

21、访谈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当地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种植经济作物、采集药材、退耕还林的补助,虽然这与历史上村民们主要靠采集药材、砍伐树木获得经济来源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采集药材的收入仍然在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退耕还林的补助以及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有限,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正常支出,所以在我们访谈的这几个村子中,每户人家都普遍存在采摘细辛、女儿红、重楼等好几种药材倒卖作为生活收入的现象,不排除还有采摘其它更为珍贵的药材的可能。对于这种情况,村民的心态是觉得采药换取经济收入是理所当然,考*区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也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我*区进山考察时依然可以看到地上植物被采后清晰

22、的痕迹,在山中也几次碰到进山采药的村民。建立*区后,当地人民对树木的砍伐明显好转,但由于当地的人去世后还是土葬的习俗,还是存在偷伐树木用作棺木的情况。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经济的原因,*区的人民对森林中药材、树木的依赖并不能消除,并且从意识上也没有转变过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当地人民不再因采药、采伐破坏生态环境,关键是帮助他们寻求有效的脱贫致富道路。4.3.2 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区*区的居民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只能维持温饱水平,“靠山吃山”,捕猎、砍木材、挖药等成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途径。狩猎*区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个别种类如林麝*区濒

23、于灭绝。狩*区范围内都有,曾经是居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回顾性调查显示此类收入曾占家庭总收入的1/4,有的甚至占1/3。捕猎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政策未落实、管理机构巡护力量薄弱、装备落后、*区协调不够、*区侦破及查处案件难度大等。在我们的入户调查中,居民普遍反映,野猪的泛滥是他们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狼、豹等食肉动物;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限制,居民的猎枪已全部上缴,野猪的幼仔可以平安的长大,在外部环境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按照“j曲线”无限制增长。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保护营养级比野猪高的狼、豹,来控制野猪的数量,*区的生态平衡。我国法律对野生动物损害有比较

24、原则性的规定,只补偿其直接收入,不补偿间接收入;我们在实际的调查中却了解到,即使是由于熊,野猪的取食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政府的补偿金也很难到位。处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压力下的农民,很可能丧失保护动物的积极性。这种不足,容易造成农民群体心理失衡,直接造成了农民不顾法律,铤而走险进入山林中砍伐珍贵树木和采集珍贵药材,以低廉的价格倒卖出去,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如果居民的利益受到保护,在当地民俗民风和科学教育的影响下,*区保护野生动物的压力也会骤减。我们认为这种没有补偿的状*区工作无法做好的症结所在。在人的温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谈论环保是不现实并且残忍的,*区工作人员对当地居民砍伐、采药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

25、只眼。这种情况下追究任何一方的责任都是没有意义的。5 结论和建议综合各方面的调查,我们主要看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区生物多样性高,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但自然条件不适合传统意义上的农业。(2)社区居民多年来生活高度依赖森林资源,*区后向纯农转化不彻底。(3)*区内人口众多、生活贫困,保护部门职能无法充分体现,维系生*区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4)交通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道路修建面临的问题实质*区的保护职能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区人口众多,把这*区*区也许并不是非常适宜。不过从探讨保护和生存的关系来说,白水江对*区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外国也许可以把大面积的无人的荒

26、野*区进行“绝对保护”,但这种简单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在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必须充*区居民、政府、ngo的作用,探索“参与式保护”。有人曾经建*区*区的一部分划出保护范围,归还给当地居民,但要签订协议,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有人建议进行生态移民。以上两条确实是彻底解决“保护-生存”矛盾的方案,但政策更迭对当地人的生计和保护双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提出的所有建议都是在目前的权利格局下,力求找到更好地协调保护和当地人生存(而非发展)之间关系的方式。以下是我*区的建议:依据国家法规尽快落实对野兽破坏农作物的补偿,尤其是对直接损失的补偿,避免群体心理失衡现象的发生。建议保护站增强*区居民、乡土精英之间的有效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乡土知识在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希望生态林树种多样化,造林过程中要加强抚育。推广节能灶等技术以节约薪柴。社区垃圾进行集中和初步分类,有机垃圾在当地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和其它难降解*县城进行回收处理。*区注意旅游和交通规划以保护为重,不要修建穿过原始森林的公路,*区生境珍贵的完整性。*区工作者与村干部应该更好地帮助村民改变目前粮食低产的现状,鼓励农民在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的基础上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组*乡,*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量低的现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