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7.68KB ,
资源ID:115130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5130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毛概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毛概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

1、毛概全部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及它们回答的基本问题: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

2、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点的问题。3.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对第一要义与核心的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3、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

4、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二章5.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重新确立及发展的时间标志: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诊断,把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思想路线的基础。表明我党已经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5、初步形成。确立: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奠定了理论基础。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同时他还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重新确立:“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7.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实事求是是解放

6、思想的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8.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之上。9.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走自己的路的原理是:(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来回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第三章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解:(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7、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包括: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1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及现实可能性中的主客观原因:依据:第一,在近代中国这

8、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现实可能性中的主客观因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

9、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包括: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第四章14.理解新民族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10、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即“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1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总体评价: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的方法进行

11、改造。总体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具体见书本104页最后一段),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们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第五章1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了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等的历史教训,为了推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

12、质的科学论断。18.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解:(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19.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原因:(1)发展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2)只有发展中国才有出路;(3)只有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希望。第六章20.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1.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14、间的矛盾。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及其关系: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5、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2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部,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5.对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所谓“小康”,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尽管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邓小平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

16、平,但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第七章26.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是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

17、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27.正确认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大胆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

18、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2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们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八章(重点)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据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19、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0.如何看待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如何看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

20、用。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2)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

21、形式。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依据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2.如何看待和解决现在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产生收入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一方面,在生产的

23、发展中,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把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改善民生。33.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中的“好”与“快”的关系“好”是指质量和效益“好”;“快”是指经济发展速度要“快”。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1)战略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

24、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2)指导方针: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3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实质及思路措施。(1)内涵: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2)实质: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3)思路措施:“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国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

25、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3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

26、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必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措施: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27、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第九章38.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理解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

28、来。39.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性质的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我们的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

29、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4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含的三个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4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当领导人民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

30、要依法进行。4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第十章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用。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补充: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

32、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注意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第十一章45.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第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4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要意义(特别理解第一、二点)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