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2.52MB ,
资源ID:115302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5302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地理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docx

1、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2、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

3、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

4、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4、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

5、带的特征。5、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6、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答案不全)1、1955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2、1963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

6、0%,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85%3、1984年市、镇建制标准(P29)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4、1986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业人口40%,年GNP3亿元;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GNP4亿元5、1993年市、镇建制标准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第四章城市化原理一、简答题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口向城

7、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和城市化分别指什么?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

8、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4、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5、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

9、化的概念。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概念要点: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地域职能变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产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概念要点: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中心市区人口减少再城市化-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

10、,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二、名词比较【不急,后面有解释】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三、论述题1、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1、主要(单一)指标法人口比重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D=地区城镇人口(或地区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优点:人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可比性局限性:人口数据的获得受统计口径与统计范围的影响;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不能反映其它性质;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刻划量;只

11、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土地利用指标测度的方法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2、复合指标法:城市指数,城市度2、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3、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名词解释: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基本活动部分(B)满足本城市以外需要的经济活动。概念: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非基本活动部分(N)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基本/非基本比率(B/N):概念:B/N比率又叫基本/非基本比率,是城市经

12、济活动的基本部分(B)和非基本部分(N)的比例关系。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导致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城市发展的过程基本和非基本量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p14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P144)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在一

13、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是城市的总纲。2、划分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一)普查法(直接调查法)二)残差法霍伊特(三)区位商法马蒂拉和汤普森四)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五)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3、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B/N)的因素有哪些?答: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

14、统,B/N可能较大。(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如何?如何确定城市性质?答: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区别: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

15、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7、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1、一般描述方法代表:1921年,英国学者奥隆索提出的城市分类法。方法要点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评价:优点:以城市专门化职能作分类依据,简单、基本能把握城镇的特点;缺点: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一个城市只限于归为一类;第五类分类存在一定问题。2、统计描述方法内容把那些主导职能不明显的城市归为综合性城市。娱乐休养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是凭印象分出来的。优点:具有一般描述方法的优点。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比一般描述法

16、前进了一步。缺点:对划分各类城市的临界值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突出城市一个职能部门的主导性,掩盖了其他突出职能的作用。3、统计分析方法代表:1955年,美国学者纳尔逊对美国1万人以上的897个城市进行了分类。主要步骤:(P147-148)(1)把美国国情普查中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2)分别计算897个一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并绘制了9个部门劳动力百分比的城镇频率分布曲线。普遍有峰值出现。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5、多变量分析法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1、名词解释: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S2=P1/P2城市首位比:P

17、1/P,区域内最大城市占区域城镇人口的比重(R),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按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S4、S11应该为1,S2为2;首位度S22,S4、S111属于首位型分布;2S24为中度首位分布,S2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存在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Rule):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

18、叫位序规模法则。2、公式Pi=P1Ri-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变化的意义。q值的意义q=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城市规模分布属自然状态下的最优;q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呈不均衡分布,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q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q值变化的意义q值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q值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3、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及利弊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有许多人对首位分布提

19、出种种指责。譬如说,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也有许多人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例如,有人认为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4、绘制城市规模与费用效益曲线图。试述

20、巴顿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城市规模的说明。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最高时的规模,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摸。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要增加。P3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8、试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1、核心-边缘模式:、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

21、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3分)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2、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市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

22、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国

23、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第四章城市化原理三、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的方法: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要指

24、标法主要有两种: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但主要使用人口比例指标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为人口比例指标比土地利用指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量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所以,复合指标法多半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

25、国际间的比较分析。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以企业所有制的支配形式划分,有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的长江三角洲模式,有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温州、阜阳等模式,还有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一、什么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满足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

26、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或宏观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量法三、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因素(P139)答: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27、、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四、城市职能三要素: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务的作用。职能强度,取决于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若专业化程度很高,则该部门产品或服务输出的比重也高,职能强度则高。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市对外服务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大,影响很广。五、中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的类别体系: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一、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常用指标。(两城市指数)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做首位分布。二、常用指数:两

28、城市指数表明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S=P1/(P2+P3+P4)11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显然,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更能全面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一、城市间相互作用类型:(1)货物和人口的移动、(2)财政金融上的往来信息(3)信息的流动二、城市相互作用

29、产生的条件:(1)互补性即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2)中介机会即两地间的互补性受到第三地的影响,产生了中介机会(3)可运输性即城市的相互作用必需建立在两城市间存在物质、信息流动的通道三、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

30、(网)。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四、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和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均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P222)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集中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集中。(P222)五、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源于弗里德曼1966年发表的论著,后来缪尔达尔和赫希曼也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指出: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