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1 ,大小:129.46KB ,
资源ID:115415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5415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docx

1、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要求第一分册第1课 两河流域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能够通过图片识别楔形文字三、汉穆拉比法典:能够通过图片辩认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作用:统一法律;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

2、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第2课 古代埃及一、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的国家形成。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1、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金字塔

3、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2、金字塔的象征意义: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的创建,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三、象形文字:能够通过图片识别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使用最为普遍。第3课 古代印度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1、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吠舍(平民)和首陀罗(

4、奴隶)四大种姓。2、 种姓制度的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不平等。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因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理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实行的一种贵贱分明、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向种姓内部成员提供了保护,但它制造种族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和强盛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1、创始人为悉达多。2、佛教创立的时代背景: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部分刹帝利和吠舍经济地位提高,不满婆罗门宗教和种姓特权;各种新教派和新学说的兴起和流传,佛教

5、是其中之一,早期佛教倡导“众生平等”。3、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传播,主要是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1、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 印加文化。2、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

6、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二、希腊城邦的形成: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城邦制度达到全盛。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三、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产生原因: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7、形成: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发展: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全盛: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历史地位:进步作用: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历史局限: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雅典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一、史诗和戏剧:荷

8、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二、建筑艺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基本特点: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典型代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三、史学:史学: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历史一书以其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8课

9、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一、罗马共和国: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2、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目的:打破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局面,平民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时间:长达200多年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扩大了共和国社会基础;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二、罗马帝国:1、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标志罗马历史进入了帝国时代。2、罗马成为大帝国: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10、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罗马帝国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盛极而衰。4、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西罗马帝国灭亡, 也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第9课 罗马法体系一、十二铜表法: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是习惯法的汇编。实质: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体系的渊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保护

11、了平民的利益,规范了社会生活。二、“公民法”与“万民法”:1、“公民法”产生原因: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适用范围:调整和处理罗马公民内部的权利关系。主要内容:大法官颁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2、“万民法” 产生原因: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统治者的非罗马人日益增多。目的: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内容:国家相继通过和颁布的一系列决议或法令,帝国时代皇帝发布的敕令。适用范围: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3、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赦令,公民法”与“

12、万民法”逐渐统一。4、古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历史价值: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性: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七世纪地点: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在雅特里布(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二、阿拉伯帝国:661年倭马亚王朝建立,进入帝国时代。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

13、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第11课 奥斯曼帝国一、攻占君士坦丁堡: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二、奥斯曼帝国统治:对东西方商路的影响: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一、封建制度的产生: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

14、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其废墟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6世纪下半叶,原罗马的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西欧封建制度。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2、采邑改革及影响: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影响: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二、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产生背景:12

15、世纪以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封建割据成了桎梏。形成时间:13世纪下半叶。特征: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目的:国王和市民携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形成标志:1265年英国议会的召开;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影响:改变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3课 王权和教权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1、原因: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希望获得王室的大力支持。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互相利用,互为依存。2、史

16、实:751年教会支持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政权,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查理加冕称帝,王权和教权关系进一步密切。3、影响: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二、卡诺莎觐见:1、 原因: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2、 经过:11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进行教会改革,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请求格列高利七世的宽恕。格列高利七世最终

17、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这就是所谓的“卡诺莎觐见”。3、影响: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三、阿维尼翁之囚:1、经过:13091377年,罗马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其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2、影响: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第14课 庄园和城市一、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典型庄园的耕地

18、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14世纪后庄园开始衰败。二、城市复兴与自治: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第二分册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1、原始农耕:(1)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营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姜寨遗址的特征(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3)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19、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4)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2、中华民族的起源:(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2课

20、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建夏,“公天下”的禅让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所取代。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1)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

21、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1、内外服制:(1)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2)内外服制的内容:商王朝国家的体制,有“内服”和“外服”的区分。“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

22、管辖的畿外之地。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2、青铜时代(1)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代表。(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3)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4)二重证据法:考古和文献相互印证(王国维)。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封

23、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帮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2、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的政绩:周公辅政,拥立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礼作乐。(2)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先民习俗,后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乐为舞乐、史诗。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24、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 社会变革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1)主要内容经济上:A、内容: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b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c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B、意义: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

25、。b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c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各国实行变法,战国时达到高潮。A、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B、目标:富国强兵C、内容: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二、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1、背景:(1)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2)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3)文化人士的活跃,“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方

26、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以礼和仁为核心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旬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法家韩非子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摆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1)时间:秦孝公即位后(2)背景内乱不止、国势日弱、被动挨打(3)目的

27、富国强兵、兼并天下(4)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农耕、建县制、什伍连坐(5)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皇帝与中央集权制1、建立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2、内容(1)皇帝制(2)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均受制于皇帝(3)郡县制(地方)结构:郡辖县,县辖乡、里,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3、巩固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

28、通(3)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4、意义: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体制的蓝本。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超出社会承受能力(1)统治者滥用民力(2)秦律繁多严酷(3)赋役沉重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1)重功利、恃酷法(2)社会矛盾激化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1)宫廷争斗(2)互相杀戮二、第一次农民起义1、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1)时间公元前209年(2)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戍边误期(3)结果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反

29、秦起义闻风而动,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2、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主要人物:刘邦、项羽结果: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汉承秦制1、吴楚七国之乱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时间:汉景帝时期;根源:封国实力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结果:周亚夫派兵东征,最终平定)2、汉承秦

30、制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1)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2)内容: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A、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B、地方:郡县制和分封制(郡国并行制)(3)特点:宽简疏缓(4)影响A、政局稳定、国力恢复增强B、分封制使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吴楚七国之乱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1、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黄老思想与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一致;(2)黄老思想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3)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2、文景之治的内容(1)时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2)内容:A、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田租(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B、政治上:省刑约法,废除秦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3)作用: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第9课 汉武帝时代(1)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有为”的表现: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内容:采纳董仲舒等人的“罢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