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1.31MB ,
资源ID:1157655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5765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乳制品行业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乳制品行业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docx

1、乳制品行业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2018年乳制品行业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图目录表目录乳制品行业发展阶段概述1)2008年之前乳制品行业1.0阶段:收入增长黄金期,常温奶双寡头诞生此阶段乳制品行业收入同比增速基本和产量增速相符,行业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常温奶突破区域限制,实现渠道全国化扩张和渠道下沉带来的快速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是量,伊利和蒙牛在此阶段凭借常温奶迅速崛起,蒙牛1999年成立到2008年实现收入239亿元,伊利从1998年10亿左右收入到2008年收入已经达到217亿元,常温奶双寡头收入均突破200亿元,常温奶龙头地位初步奠定。2)2008年-2016年乳制品行业2.0阶段:

2、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升级趋势初显行业量增长放缓明显,基本维持在10%之内的增速,但是乳制品企业在2014年及之前收入增速维持在15%左右,行业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此阶段较大的特征是行业毛利率在产品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持续提升,但是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来自横向的竞争者之间争夺及纵向的下游渠道议价导致的费用率高企,净利率提升不明显。3)2017年及之后乳制品行业3.0阶段:结构持续升级,竞争格局改善,有望迈入盈利黄金周期我们认为乳制品行业发展进入到新周期,消费持续升级,且呈现加速的态势,毛利率仍享受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红利,同时竞争格局持续改善,行业净利率有望提升,行业有望迈入盈利黄金周期。图 1

3、:乳制品行业2008年之后消费升级明显乳制品1.0时代:收入增长黄金期,常温奶双寡头诞生2000年之前常温奶未兴起,乳制品消费区域性明显,靠近奶源地区域乳制品消费较多。此阶段乳制品消费主要是以冰淇淋、奶粉、低温奶为主,并且由于奶牛养殖主要是在北方,冰淇淋和低温奶均有运输半径限制,所以南方乳制品消费相对较少,很难实现快速的全国化扩张。以伊利为例,1994年伊利产品结构主要为雪糕、冰淇淋和奶粉、奶茶粉,雪糕、冰淇淋产量20,820吨,奶粉产量1 ,699吨,奶茶粉产量694吨,销售区域主要是集中在内蒙古、华北以及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收入占比约60%。2000年左右常温奶兴起,乳制品企业迅速实现全国

4、化渠道扩张,常温奶双寡头诞生。2000年之后常温奶的兴起,使乳制品突破运输半径限制,解决了奶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此阶段伊利和蒙牛凭借常温奶实现了快速扩张,增速远远快于以低温乳制品为主的光明和三元,2008年伊利和蒙牛收入均突破200亿元,常温奶双寡头诞生。2008年之前行业增长主要是以量为主,消费升级不明显。2008年之前由于常温奶突破运输限制,所以乳制品行业主要是渠道扩张和渠道下沉带动销量的增长,以蒙牛为例,2001-2003年液态奶销量从不到10万吨迅速增长到80万吨,为扩大销售,推广活动较多,单价出现略微下滑。图 2:伊利2007年之前收入驱动因素主要是液体乳(亿元)

5、 图 3:蒙牛2007年之前收入驱动因素主要是常温奶(亿元)图 4:常温奶龙头伊利和蒙牛增速明显快于以低温为主的光明和三元 图 5:蒙牛液态奶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是销量乳制品2.0时代:产品结构升级带动毛利率提升2.0时代特征之一:产品结构持续升级从乳制品的发展阶段看,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为分界点,行业进入以产品结构提升带动的黄金周期。1)2008年之前:行业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量的增长驱动;2)2008年之后:行业量增长放缓明显,收入增速超过产量增速,收入增长驱动因素产品结构升级贡献明显,行业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图 6:伊利的收入结构贡献图 图 7:伊利液态奶单价和冷饮价格持续提升

6、2.0时代特征之二:大单品成为引爆需求和推动消费升级的主要模式大单品爆发推动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性。在发达国家,乳制品是作为类似于粮食的基础消费品,其产品差异化低,除酸奶和奶酪外,液态奶的品牌溢价空间小。但在中国,乳制品消费作为最近20年才兴起的饮食习惯,其品类初期需要厂家进行“消费教育”,即其规模的爆发依赖于厂家大单品的推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性。这也使得厂家在产业链中相对于消费者拥有更强地位,其产品创新的接受度要高于消费习惯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这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过去20年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是企业大单品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发展。

7、比如,在2000年常温奶出现以前,全国消费者的人均饮奶量极低且呈现出高度的区域不均,主要分布在几个产奶大省。而随着伊利、蒙牛带动的常温奶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国化后,全国乳制品需求迎来爆发期。而在2005年后随着特仑苏的推出,市场对于乳制品消费有了分层,对品质更高、价格更高的乳品需求增加,当前以特仑苏、金典等为代表的高端牛奶在行业中占比逐渐提升。2010年后随着莫斯利安的推出引爆常温酸奶的消费潮流,消费者对酸奶的需求急剧增加,2010年之前酸奶整体消费额不足百亿,常温酸奶出现后带动酸奶整体消费额突破500亿,其中常温酸奶200亿以上,低温酸奶200-300亿。图 8:中国乳品市场部分品类高增长阶段

8、图 9:特仑苏收入及增速 图10:莫斯利安收入及增速2.0时代特征之三:“高端化”推动行业从收入黄金期进入盈利黄金期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的“跑马圈地”阶段,这一阶段行业蛋糕不断做大,企业首要任务是实现渠道扩张、争夺市场份额,因此往往体现为收入增速远快于利润增速,有时甚至要牺牲利润去获取收入。而随着行业市场地位的基本确立,企业开始从收入为主导转向为利润。此时随着龙头定价权的增强,产品价格往往开始提升,从而毛利率与净利率进入持续提升周期中。2008年之前收入增速好于利润增速,2008年之后利润增速好于收入增速。如果看乳制品行业的增速,可以看到2008年前后是一个分界线。在2008年三聚氰胺之前,行业

9、收入增速持续超过利润增速,而2008年三聚氰胺之后随着大家对高品质乳制品需求增加,行业进入高端化,利润增速持续高于收入增速。以伊利为例,2007年之前其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利润增速10-20个点,而2007年之后随着产品高端化,利润增速持续超越收入增速。图11:伊利收入和利润增速图12:2008年之前收入增速好于利润增速 图13:2008年之后利润增速好于收入增速产品差异化和高端化带动毛利率提升。如果分解行业盈利的改善因素可以发现:过去几年行业盈利改善的核心因素在于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升级带来的毛利率提升,随着一系列新品的推出,企业毛利率水平持续提升。但高端化的本质为变相提价,而提价的最终推动力依

10、然是格局改善背景下企业定价权的增强。表1:蒙牛明星品牌占比提升明显,毛利率亦提升明显图14:伊利重点产品收入增速 图15:伊利重点产品收入占比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改善,龙头盈利能力强者恒强。行业毛利率水平从2000年25%-30%的水平提高至目前30%-40%,平均提高约7-8pct,体现了行业对消费者议价权的增强,产品单价在提升。但另一方面行业净利率水平2005年之前在5%左右,当前除伊利以外其他乳企利润率也均在5%以下,体现了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来自横向的竞争者之间争夺及纵向的下游渠道议价导致的费用率高企。但伊利的净利率水平从5%以下提高至接近10%,龙头的议价能力显著。图16:主要乳制品企业毛

11、利率 图17:主要乳制品企业净利率乳制品行业3.0阶段:乳制品有望迈入盈利黄金周期上一个行业黄金周期为三聚氰胺之后对高端奶需求的急速增加带来结构升级。行业毛利率显著提升,但受制于竞争,行业整体净利率提升有限。以伊利为例,毛利率提升10pct但净利率提升仅约5pct。蒙牛毛利率提升5pct以上,但净利率未提升。我们认为行业下一个黄金周期将是竞争格局改善及高端化双轮驱动的盈利黄金周期,盈利能力有望进入提升通道。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乳企业绩增速好于行业和区域乳企乳业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2000年之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4年之前:伊利、蒙牛和光明的差距并未拉开,三者的市场份额接近;第二个

12、阶段是2004-2011年:伊利和蒙牛凭借常温奶突破区域限制迅速实现全国的扩张,和当时以低温奶为主的光明、三元拉开差距,2004-2011伊利、蒙牛、光明的收入CAGR分别为23%、27%、8%,第二阶段主要是伊利和蒙牛之间的竞争;第三阶段是2011年之后:伊利和蒙牛的收入体量拉开一些差距,伊利的领先优势开始显现,2011-2016年伊利、蒙牛收入CAGR分别为10%、8%,光明2011-2016年收入复合增速好于之前,主要是由于常温酸奶莫斯利安增长贡献,三元2011-2016年收入复合增速好于之前,主要是由于2016年并表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增加冰淇淋业务板块。液态奶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

13、,呈现出强者恒强的趋势,伊利和蒙牛市占率持续提升,2017年伊利和蒙牛液态奶收入均超过500亿元,且液态奶市占率合计达到56%,较2012年提升8pct,区域乳业市占率逐渐降低。图18: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元的收入差距拉开(亿元)图19:2008年和2017年液态奶行业竞争格局国内常温奶呈现双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并且份额在向龙头集中,行业竞争格局持续优化。国内主要液态奶企业中,伊利、蒙牛常温奶市占率2017年约为63%,较2012年同比提升接近10pct。图20:伊利和蒙牛液态奶市占率 图21:伊利和蒙牛常温奶市占率同时龙头的盈利表现也持续好于区域性乳企。以伊利为例,2010年至2016年6年

14、时间,其毛利率提升了7.7pct,净利率提升了6.7pct;而同期光明和三元的毛利率分别提升4.2pct、14.5pct,净利率分别提升1pct、0.6pct,落后于龙头乳企,尤其是净利率。图22: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净利润(亿元)图23:主要乳制品企业毛利率对比 图24:主要乳制品企业净利率对比表2:主要乳制品企业情况(2016年数据)行业高端化持续进行,龙头企业构建强势护城河龙头企业在优质奶源、渠道力、品牌力、产品研发等方面,构建强势护城河。我们认为在行业高端化持续进行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更具核心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上游优质原奶资源依旧具有极强的稀缺性,构建高端产品的进入壁垒,掌握上游优质奶

15、源的龙头企业在高端化的过程中更具优势,另外一方面未来行业的高端化是产品品类的创新推动,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营销推广(渠道力和品牌力),龙头企业均具有较强的优势。优质牛奶在中国依然是资源稀缺品,行业高端化持续进行优质牛奶依然是稀缺资源,上游优质奶源的稀缺性构建高端牛奶壁垒。如果对比国内牛奶和发达国家牛奶会发现,中国牛奶价格高于美国、欧洲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牛奶作为新兴消费品在中国历史根基不深,优质牛奶依然是稀缺资源。2016年中国总体产奶量达到3762万吨,仅次于欧盟居于世界第二位,但另一方面,代表安全、优质的万头以上规模牧场的产量占比不足20%。上游优质资源的稀缺最终即表现为下

16、游消费品的价格分层,上游优质资源稀缺性构建行业高端产品的壁垒,只有掌握了优质上游奶源的企业,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高端化。从长期看未来中国奶牛养殖业也必然将高度规模化,但这一过程也必然是路途漫漫。行业高端化持续进行,近几年呈现高端化进程加快的。特仑苏和金典依旧保持双位数的增长,高于整体收入增速,安慕希推出3-4年时间收入突破百亿元,特仑苏推出10年之后收入突破百亿元,高端新品的成长速度更快。同时行业推出新品的速度在加快,安慕希2017年推出黄桃燕麦、草莓、高端PET瓶装新品,2017年蒙牛推出特仑苏酸奶,定位于高端酸奶,推出专业性乳酸菌饮料等新品,同时区域乳企接力龙头企业,行业涌现出科迪小白奶、

17、天润酸奶等新品。图25:各国牛奶价格(美元/吨) 图26:上游优质原奶依旧是稀缺资源图27:伊利金典收入增速快于整体 图28:蒙牛特仑苏收入增速快于整体酸奶在乳制品消费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在不同时期其消费形态不一样。在2005年之前酸奶的形态以常温的乳酸饮料为主(以奶粉为原料基础加入果味,口味酸甜,实际上为一种牛奶饮料);随后随着冷链的逐渐普及低温酸奶开始渐渐流行,但受限于中国地域广袤、渠道链条长的特点,其渠道始终难以下沉到低线城市,随着常温酸奶的推出,其以低温酸奶的营养和口感以及常温奶的销售便利性迅速普及,酸奶真正做到农村乡镇的下沉是由常温酸奶完成的;而在冷链条件成熟的一线城市,

18、低温酸奶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线城市低温酸奶占液态奶比例超过30%,同时在低温酸奶以外,同样有益生菌功效但形态更偏饮料的低温乳酸菌饮料也颇为流行,比如养乐多。图29:酸奶行业发展历程酸奶的流行我们认为应归功于其牛奶的营养价值+饮料的口感+益生菌功效的三重优势。1)从生产工艺看,酸奶是低温产品,其生产过程对营养物质破坏做到最小化,同时从原材料看,酸奶一般以优质生牛乳为主要原材料,由于其需要借助益生菌发酵,因此对生牛乳的品质要求更高(不能含有抗生素),其营养价值甚至优于一般的低温牛奶;2)口感上,酸奶酸酸甜甜的偏向于饮料的口感更易于被没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厂家往往会在原味酸奶中加入各种果肉、巧

19、克力等,使得酸奶成为风味更丰富的“类甜品”产品,其具有一定的零食属性。3)富含益生菌的功能性更受乳糖不耐受以及女性消费者欢迎。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各种有益菌进行发酵而成,目前主要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双歧杆菌,一方面经过发酵的乳品其乳糖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乳糖不耐受者不能饮用牛奶但可以饮用酸奶。另一方面这些益生菌有利于人体肠道健康,大受重视养生的女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低温酸奶在冷链成熟的一线城市低温酸奶占液态奶比例超过30%,我们认为随着冷链的下沉,低温酸奶将成为乳品消费升级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图30:主要乳企酸奶规模(2016年数据)图31:蒙牛酸奶规模、增速以及占液体奶比例 图32:

20、低温酸奶市场竞争格局(2017年数据)图33:酸奶增速快于牛奶 图34:分品类乳制品增速(2016年数据)巴氏奶或将成为下一个升级方向,并购或将成为低温全国化的主要模式中国的牛奶消费始于巴氏奶但却普及于常温奶。与低温酸奶类似,巴氏奶主要受制于其运输半径太短。常温奶的保质期一般为半年,低温酸奶为21天到30天,而巴氏奶的保质期仅仅7天,这就大幅缩短了其运输半径。因此“在当地有奶源+当地消费”成为巴氏奶的必要条件。在前端,中国的奶源高度集中于北方而消费则主要集中于南方发达地区(65%的奶源来自内蒙、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5省),在后端,中国的销售终端并非以现代性的商超卖场和便利店为主,而是以夫妻

21、老婆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渠道为主,这就决定终端冷链条件欠缺。因此虽然普遍认为巴氏奶的营养保留更好,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巴氏奶难以全国化。图35:巴氏奶难以全国化的原因但随着冷链条件的逐渐成熟,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常温奶巨头开始布局低温奶市场,同时也出现了以乳业股份(新希望)为代表的以资本扩张模式进军低温奶的行业挑战者出现,而以光明、三元为代表的区域性低温龙头则凭借高壁垒的送奶业务恪守一方。奶源为低温奶业务的天然进入壁垒。巴氏奶不同于常温奶,由于其销售半径小,因此其必须有就近的原奶和生产基地。对于全国性乳企龙头而言,其并不缺乏渠道和消费群体,亦不缺乏生产基地,但往往缺乏的是当地奶源,这是由于各区

22、域乳企往往对当地奶源拥有控制权,就近奶源的优势使得其在低温奶业务筑建了天然的进入壁垒。因此对于全国性龙头而言,要想切入当地的巴氏奶业务最需要解决的是怎么解决当地奶源的问题,这使得无论伊利还是蒙牛,在巴氏奶上一直抱有的是保守态度。其中新希望的资本扩张模式尤其值得关注。2001年开始新希望通过与四川省阳平乳制品厂等七家股东共同组建四川新阳平乳业正式进入乳制品行业,随后其资本整合大潮也正式开启,2002年收购或者共同组建安徽白帝、华西乳业、重庆市天友乳业(2002年是参股形式)、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长春新希望乳业(2007年已经转让)、青岛琴牌乳业、河北新天香乳业、杭州新希望美丽健乳业、云南邓川蝶泉

23、乳品、昆明雪兰牛奶(2002年是参股形式),2015年收购昆明市海子乳业、湖南东华士乳业、双喜乳业(苏州),2016年收购重庆市天友乳业、朝日乳业,至2016年其整体乳制品收入达到39亿元,其中以巴氏奶和酸奶为代表的低温业务占比超过55%。对新希望而言,其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在没有奶源、生产基地和市场的背景下,通过资本扩张的方式无疑是最直接最迅速的切入方式。同时其重点战略在于伊利蒙牛相对弱势的低温业务,从而在原本竞争激烈的红海中开辟差异化的路径。新希望的资本并购模式获取的最核心竞争力是各区域乳企在当地的奶源控制权。这为其做全国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如2013年新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城市记忆系列”低

24、温酸奶产品,借助的就是其各地子公司的奶源和生产基地。上海记忆由杭州双峰乳业提供生产,成都记忆由华西乳业提供生产,青岛记忆由青岛琴牌乳业提供生产,昆明记忆由昆明雪兰牛奶提供生产。图36:乳业股份低温酸奶和低温巴氏奶收入规模及增速 图37:乳业股份收入结构(2016年数据)表3:乳业股份(新希望乳业)收购兼并表(仅包括乳制品生产企业)龙头企业布局巴氏奶业务。伊利2016年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时提到部分市场布局巴氏奶,应对区域乳企的竞争,虽然2017年4月该方案被终止,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巴氏奶是伊利布局的方向之一,蒙牛2017年成立低温巴氏奶事业部,并且和现代牧业合作,布局巴氏奶市场,表明龙头乳企开始布

25、局巴氏奶业务。而正如我们此前所述,巴氏奶最核心的壁垒在于当地奶源的控制权,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对上游奶源型乳企的并购整合或成为龙头布局巴氏奶的重要模式。表4:蒙牛巴氏奶布局多因素驱动下,竞争格局持续改善行业集中度过去几年提升明显伊利和蒙牛过去几年市占率提升明显,行业向龙头集中。伊利、蒙牛两大龙头收入占乳制品行业收入比重从2004年的25%提高至2016年的33%,伊利和蒙牛液态奶合计市占率从2012年48%提升至2017年56%,常温奶合计市占率从53%提升至63%。其中伊利市占率提升幅度高于蒙牛,伊利液态奶市占率从2012年22.4%提升至28.6%。图38:伊利和蒙牛液态奶占比 图39:主要

26、乳制品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速龙头之间竞争默契形成龙头之间形成默契,竞争趋缓。收入端,伊利和蒙牛2016年相差65亿元,其中液态奶的差距并不大,并且伊利和蒙牛液态奶之间差异化竞争,蒙牛发力低温,低温市占率领先于伊利,且和前两轮不同的是,1.0阶段蒙牛赶超伊利,2.0阶段伊利赶超蒙牛,3.0阶段格局已然形成。伊利和蒙牛最大的差异是利润端的差异,2016年剔除出售大包粉的影响和雅士利商誉减值,蒙牛利润率约3.8%,利润仅伊利的约1/3,蒙牛通过产品高端化以及差异化竞争的方式来缩小和伊利的利润差距,同时伊利管理层和上市公司利益绑定,利润率提升和分红率提升是主要途径, 2016年分红率是64.42%

27、。图40:伊利和蒙牛分产品收入(亿元)(2016年数据) 图41:伊利和蒙牛利润拉开差距(亿元)图42:蒙牛基础品牌占比降低,明星品牌占比提升 图43:伊利和蒙牛低温市占率成本上行背景下,来自区域乳企的竞争缓和成本上行背景下,来自于区域乳企的价格战减弱,区域乳企寻求差异化竞争。成本下降尤其是大包粉价格下降过程中,区域乳企成本优势会更明显,会通过价格战加速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成本上涨后来自区域乳企的价格战减少(主要是包材成本),自2017年开始区域乳企已开始陆续提价,同时区域乳企寻求和龙头企业伊利和蒙牛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转向低温或者是UHT之外的其他常温品类。图44:乳业股份低温产品占比高(201

28、6年数据) 图45:菊乐常温乳酸菌占比较高(2016年数据)资源型乳企对液态奶冲击减弱品牌力是首要竞争力,资源型乳企对于液态奶冲击减弱。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原奶企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许多原奶龙头企业推出的自有品牌。对于消费品而言,行业初期,拥有资源禀赋优势是重要的竞争力,但行业发展中后期,资源就被置于末尾,品牌成为首要的竞争力。2017年现代牧业和圣牧乳业收入增速出现下滑,来自上游原奶企业的竞争压力减弱。图46:原奶企业液态奶收入及增速(亿元,%)受限于新鲜度,进口液态依然只是市场的补充者进口液态奶市占率低,对国内竞争格局影响非常有限。我们认为目前外资品牌在牛奶中的市占率很低仅3%左右,并且近几年

29、市占率没有提升的迹象,外资品牌在酸奶中的市占率仅8%,并且2016年市占率出现下滑的趋势。我们认为国内的液态奶市场基本没有受到外资品牌的影响,主要还是以本土品牌竞争为主,进口液态奶对国内竞争格局的影响非常有限。图47:外资品牌在牛奶中市占率仅3%图48:进口液体奶增速放缓 图49:2015年进口液体奶消费量占液体奶消费量不到2%行业竞争格局有望持续改善,盈利持续提升将是主基调企业的最终盈利能力应该是对产业链中的两方议价权来确定的,即:1)对消费者的议价权,表现为价格的高低,体现为毛利率的高低;2)对渠道的议价权,表现为渠道费用的高低,体现为销售费用的高低。无论是对消费者的议价权还是对渠道的议价

30、权,关键因素仍是行业竞争格局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决定的。如果对比乳制品和其他消费品行业可以发现,乳制品的毛利率领先于其他消费品,但费用率却远远高于其他消费品。这说明企业在消费者议价中占优势,即消费者愿意花高价买产品,但在渠道议价权中却相对弱势,这主要由于竞争导致的市场推广费、渠道推广费高企。伊利在广告宣传上投入的费用明显高于海天味业和青岛啤酒,高于海天8pct,青啤3pct。图50:消费品龙头销售费用率对比(2016年数据)表5:海天味业、伊利、涪陵榨菜、桃李面包销售费用具体分拆(2016年数据)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的直接结果就是盈利能力提升。以格力为例,伴随着其市场份额提升,格力2016

31、年家用空调内销市占率43%,较2008年提升7pct,其盈利能力自2007年开始经历了近10年的提升周期,10年内毛利率提升近15pct,净利率提升了近10pct。图51:格力市占率与格力盈利能力方便面龙头康师傅在格局改善过程中费用率稳中略降,在竞争加剧之后费用率呈现上升的态势。以方便面为例,2005-2010年方便面行业的格局持续改善,康师傅市占率从27%提升至42%,此期间华龙、统一和白象市占率均稳中略降,行业竞争格局持续改善,康师傅此阶段费用率基本保持稳定在20%以下,且2006-2009年费用率下降1.3pct。2010年-2016年,统一市占率提升明显,康师傅市占率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两年市占率出现下滑,此期间康师傅毛利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但是净利率出现下滑,费用率提升至20%-25%。2017年康师傅方便面销量市占率同比提升超过1pct至44%,市占率结束连续两年下滑的态势,在需求恢复(2017年方便面收入同比增长4.91%)及市占率提升的背景下,方便面业务净利率同比提升约1pct,结束连续两年的下滑态势。图52:康师傅方便面业务收入和利润 图53:康师傅方便面业务毛利率和净利率图54:康师傅方便面业务市占率提升过程中毛利率提升 图55:方便面市占率和康师傅费用率主要公司分析伊利股份受益于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消费回暖,2017年增速恢复明显。2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